描述
包 装: 平装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0270241丛书名: 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本教材是国内*早的政治学基础教材之一,*版出版至今已20多年,目前仍在继续完善中。全书分为五篇:政治的性质、政治意识、政治体系、政治行为、政治发展,从政治与政治学、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意识形态、国家、政府、政党、政治社会、政治人、国家治理、政治参与、政治现代化、政治民主13个方面,全方位介绍现代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概念、基本问题,可帮助读者系统、动态地了解政治学学科。因此,本教材不仅是教科书,也是对政治感兴趣者的政治学理论入门之作。
本教材*的特点是及时地吸纳政治学新知新论,为此,第五版进行了大幅度修订,吸收了近几年作者在政治理论研究、比较政治(世界政治)研究和当代中国政治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力求构建既能体现中国历史文化,又能书写当下中国政治实践的政治学原理体系,并建构中国政治学的自主性话语体系。
本教材*的特点是及时地吸纳政治学新知新论,为此,第五版进行了大幅度修订,吸收了近几年作者在政治理论研究、比较政治(世界政治)研究和当代中国政治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力求构建既能体现中国历史文化,又能书写当下中国政治实践的政治学原理体系,并建构中国政治学的自主性话语体系。
目 录
第一篇 政治的性质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节 政治的含义
第二节 政治学
第三节 政治学方法论
第二章 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权力与权利
第二节 法治与民主
第二篇 政治意识
第三章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第一节 政治文化
第二节 政治社会化
第四章 意识形态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含义与特征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
第三节 意识形态的地位与功能
第三篇 政治体系
第五章 国家
第一节 国家起源与国家的目的
第二节 现代国家建设
第三节 国家类型与国家形态
第六章 政府
第一节 政府体制理论
第二节 中央政府及其行政机关
第三节 国家元首、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
第四节 国家内政府间关系
第七章 政党
第一节 政党理论
第二节 政党制度
第八章 政治社会
第一节 利益集团
第二节 新兴社会组织
第三节 新闻媒体
第九章 政治人
第一节 政治人与公民
第二节 政治家
第四篇 政治行为
第十章 国家治理
第一节 治理的理论脉络
第二节 政治统治理论
第三节 国家治理能力理论
第十一章 政治参与
第一节 政治参与的含义
第二节 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
第三节 政治参与的作用
第五篇 政治发展
第十二章 政治现代化
第一节 政治现代化理论
第二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革命与改革
第三节 现代化的问题
第十三章 政治民主
第一节 政治民主理论
第二节 政治民主的制度化类型
免费在线读
要给“政治”一词做一个统一的界定似乎是不可能的。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就出现了政治现象,因而就有了对“政治”的描述。在中国古籍中,“政治”字样的词散见于《尚书》《周礼》《论语》等著作中。历史上,人们对于政治的认识相去甚远,观点不胜枚举,只能择其要者进行考察。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们普遍接受“君权神授”思想,第一种观点认为政治是一种上帝安排人世的力量。这种说法是一种主观臆测,经不起推理和实证,并且往往是暴君借神权迫害人民的“护身符”。
第二种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孔子,为政必先正名。“正名”是孔子提出的政治指导原则,是一种政治手段。除了“正名”,还要“为政以德”,即以统治者的道德规范和礼制对人民进行教化。孔子的政治教化说影响极为深远,在这里,政治不仅表现为治国之道,还体现了古代思想家的一种道德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追求在柏拉图那里就是实现“正义的理想国”,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就是要“全城邦可以得到自足而至善的生活”,即“人类真正的美满幸福”,以达成人类共同体的最高的善。但这个“善”到底是什么,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主题。
第三种是一般民众和一些政治理论家的看法,他们认为政治就是争夺权力。马基雅维利认为,统治者应以夺取权力和保持权力为目的。因此,权力便是国家一切机构与法律的基础。马基雅维利是第一个使政治学获得独立,同伦理学彻底分家的人,是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奠基人。1850年版的《牛津英语词典》对“政治”的解释可以说代表了普通民众的政治观:政治“是计算、谋略、诡计;精心计谋或被算计的外交”。虽然这种表述不甚精确,但也触及了政治的核心?D?D权力。显然,这里的“权力”是指政治家或政治统治机构的权力。当代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奠基人哈罗德?D?拉斯韦尔也认为,政治就是研究权力的形成和分享,研究谁得到什么、如何得到和何时得到。
第四种观点认为政治就是政府的活动。我国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说:“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当代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马克斯?韦伯认为,“如果在一特定疆土内,命令得以持续实行是凭借行政人员运用武力和武力威胁,那么这个社团的活动就是政治性的”。应该说,这类定义反映了工业社会组织结构的特点及当时的研究水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政府之外产生了团体、公司、学校等各种大型社会组织,其规模、制度和行为越来越近似于政府组织,它们在国内政治生活和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引人注目。因此,这种现象迫使政治学家们去研究这些非政府组织的政治活动。另一方面,政府的职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阶级统治逐渐为社会管理所掩饰,在很多方面已很难把政府的行为与公司、企业的行为截然分开。于是,出现了新的政治观,这就是下面将要讨论的资源分配的政治观。
第五种政治观来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包罗万象,其基本线条是:
第一,“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活动和政治现象是派生的事物,受到更深层的经济结构的制约。这一论断分析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着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第二,“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毛泽东说:“政治,不论革命的和反革命的,都是阶级对阶级的斗争,不是少数个人的行为。”应该说,这些论断反映了经典作家们所处时代的特征。但同时,列宁也告诫我们,政治的范围很广泛,不仅涉及敌对阶级间的关系,也涉及其他类型的阶级关系;不仅阶级之间,而且阶级内部也存在政治。另外,随着阶级对抗社会的消亡,政治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阶级斗争,否则就会导致国家的巨大损失。当年中国之所以爆发“文化大革命”,没能正确地认识政治这一概念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内容的规定。具体地说,政治就是要争取政权和保持政权,“至今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旧的阶级要保持统治,新兴的阶级要争得统治”,而政治统治的工具便是国家机器。因此,一切政治关系和政治活动都是围绕国家政权这一社会公共权力而展开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内容的规定既说明了政治的核心,又为后人认识政治的概念拓展了思路。
第四,“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和政治规律似乎又是最复杂、最难以把握的,在实践中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这门科学,因而它又是一门艺术。
由上述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理论,为人类认识政治现象做出了革命性贡献。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对政治的研究与人类的彻底解放结合起来,具有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和实践性,同时,在实践中也需要不断发展。
第六种政治观,来自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的界定,认为政治就是对权威性资源分配的过程。这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们普遍接受“君权神授”思想,第一种观点认为政治是一种上帝安排人世的力量。这种说法是一种主观臆测,经不起推理和实证,并且往往是暴君借神权迫害人民的“护身符”。
第二种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孔子,为政必先正名。“正名”是孔子提出的政治指导原则,是一种政治手段。除了“正名”,还要“为政以德”,即以统治者的道德规范和礼制对人民进行教化。孔子的政治教化说影响极为深远,在这里,政治不仅表现为治国之道,还体现了古代思想家的一种道德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追求在柏拉图那里就是实现“正义的理想国”,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就是要“全城邦可以得到自足而至善的生活”,即“人类真正的美满幸福”,以达成人类共同体的最高的善。但这个“善”到底是什么,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主题。
第三种是一般民众和一些政治理论家的看法,他们认为政治就是争夺权力。马基雅维利认为,统治者应以夺取权力和保持权力为目的。因此,权力便是国家一切机构与法律的基础。马基雅维利是第一个使政治学获得独立,同伦理学彻底分家的人,是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奠基人。1850年版的《牛津英语词典》对“政治”的解释可以说代表了普通民众的政治观:政治“是计算、谋略、诡计;精心计谋或被算计的外交”。虽然这种表述不甚精确,但也触及了政治的核心?D?D权力。显然,这里的“权力”是指政治家或政治统治机构的权力。当代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奠基人哈罗德?D?拉斯韦尔也认为,政治就是研究权力的形成和分享,研究谁得到什么、如何得到和何时得到。
第四种观点认为政治就是政府的活动。我国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说:“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当代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马克斯?韦伯认为,“如果在一特定疆土内,命令得以持续实行是凭借行政人员运用武力和武力威胁,那么这个社团的活动就是政治性的”。应该说,这类定义反映了工业社会组织结构的特点及当时的研究水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政府之外产生了团体、公司、学校等各种大型社会组织,其规模、制度和行为越来越近似于政府组织,它们在国内政治生活和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引人注目。因此,这种现象迫使政治学家们去研究这些非政府组织的政治活动。另一方面,政府的职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阶级统治逐渐为社会管理所掩饰,在很多方面已很难把政府的行为与公司、企业的行为截然分开。于是,出现了新的政治观,这就是下面将要讨论的资源分配的政治观。
第五种政治观来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包罗万象,其基本线条是:
第一,“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活动和政治现象是派生的事物,受到更深层的经济结构的制约。这一论断分析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着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第二,“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毛泽东说:“政治,不论革命的和反革命的,都是阶级对阶级的斗争,不是少数个人的行为。”应该说,这些论断反映了经典作家们所处时代的特征。但同时,列宁也告诫我们,政治的范围很广泛,不仅涉及敌对阶级间的关系,也涉及其他类型的阶级关系;不仅阶级之间,而且阶级内部也存在政治。另外,随着阶级对抗社会的消亡,政治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阶级斗争,否则就会导致国家的巨大损失。当年中国之所以爆发“文化大革命”,没能正确地认识政治这一概念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内容的规定。具体地说,政治就是要争取政权和保持政权,“至今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旧的阶级要保持统治,新兴的阶级要争得统治”,而政治统治的工具便是国家机器。因此,一切政治关系和政治活动都是围绕国家政权这一社会公共权力而展开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内容的规定既说明了政治的核心,又为后人认识政治的概念拓展了思路。
第四,“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和政治规律似乎又是最复杂、最难以把握的,在实践中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这门科学,因而它又是一门艺术。
由上述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理论,为人类认识政治现象做出了革命性贡献。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对政治的研究与人类的彻底解放结合起来,具有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和实践性,同时,在实践中也需要不断发展。
第六种政治观,来自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的界定,认为政治就是对权威性资源分配的过程。这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