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054119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丛书
本项目系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丛书(1949-2018)”中的一种,系全国高校出版社主题出版项目。书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治理的探索实践和历史发展为研究对象,围绕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以及“怎样进行社会治理”,按照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治理体制的创建、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社会治理、社会治理体制的调整与变革、稳定观指导下的社会治理变革、社会管理发展道路的转型以及全面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型发展六个阶段展开,紧紧扣住社会的“发展”和“探索”这两个重要特色主题,通过系统的梳理和分析研究,进而得出:全面深化社会治理改革,实现社会治理能力和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调动各种力量才能达成,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
本书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丛书中的一种。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探索找到的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创新之路,是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必由之路。 本书旨在梳理和探究中国社会治理的变迁,探讨如何建设科学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拟把社会治理的发展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宏观综合研究,以“大历史”的宏观视野,探讨中国社会治理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厘清社会治理发展的基本脉络,从中总结和发现规律,并进行理论概括。然后以此为基础提供政策建议,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和对策,使有关政策建议建立在扎实的历史考证和理论分析基础上。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1
二、研究综述3
三、社会治理的概念及相关理论21
四、研究思路、核心观点与创新之处25
第一章革故鼎新: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治理体制的创建(1949—1957)
第一节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创建的历史逻辑 / 28
一、建设新社会的战略构想29
二、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33
三、国家全面管控的社会治理模式选择38
第二节破旧立新的全面社会改造 / 42
一、荡涤旧社会的污泥浊水42
二、社会阶级阶层的重构44
三、社会团体清理整顿和发展46
四、新型婚姻家庭关系的建立51
五、树立新型社会风尚53
第三节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创建 / 55
一、农村社会的重构55
二、城市街居制的建立和发展59
目录中国社会治理
演变研究三、以单位为主体的城市社会的形成62
四、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65
第四节社会治理初创的基本特征分析 / 73
一、立足基本国情,开启了中国自己的社会管理道路的探索74
二、群众运动与思想动员相结合的治理形式76
三、新型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人民调解制度的建立82
四、把管理和民生建设结合起来85
五、社会管理着力点:加强群众工作和基层工作88
第二章艰辛探索: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社会治理(1958—1978)
第一节探索中国社会治理发展道路 / 92
一、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94
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赶超战略96
三、*越阶段的社会全面管理:“大跃进”社会构想和“五七指示”社会蓝图98
第二节一元化的社会治理组织体系 / 101
一、一元化的社会管理体制建立101
二、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下的农村社会104
三、以单位为主体的城市社会强化107
四、社团组织的曲折发展111
第三节全面管控的社会治理运行机制 / 116
一、户籍管理制度的强化和大量的人口迁徙116
二、“不断革命”: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120
三、政治激励: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构建125
四、服务于赶超战略的民生保障127
五、信访在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作用131
第四节传统政府社会治理模式的基本分析 / 133
一、突出成就和基本经验133
二、探索中的曲折和挫折138
三、如何对待错误和挫折142
第一章革故鼎新: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治理体制的创建(1949—1957)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创造了必要的前提,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上下经济凋敝、社会停滞不前,国际上又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为了打破这一现实困境,并有效地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利用有限的资源推进现代化建设,新中国迅速创建了以单位制的管理体制为主、以基层地区的管理体制为辅的社会治理模式,将全社会都纳入各种各样“单位”的管理之下,并以单位作为基本的社会调控单元和资源分配单元。丁茂战主编:《我国政府社会治理制度改革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1949—1957年,短短八年时间,中国社会经历了两次巨变: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再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历史性转变。社会治理发生了有史以来剧烈、深刻、广泛的新旧更替。这一时期,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限度地整合社会力量,完成了对社会的整顿和新建,把“一盘散沙”的中国社会凝聚成一个整体,巩固了新生的政权,对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的稳定和党执政地位的巩固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艰辛探索: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社会治理(1958—1978)从1958年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到改革开放前的20年,是社会主义社会在曲折中探索发展的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激发了中国人民建设一个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景,取得了很大成就,积累了不少经验。由于在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国情、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上缺乏经验,也先后发生了“大跃进”和“文革”的严重失误,社会发生了较大的经济波动和政治动荡,社会阶层和人际关系一度紧张。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治理发展道路上,追求“大”而“全”、垂直单向的管理模式,建立了一套与“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的社会管理体制。农村的人民公社组织和城市的单位制组织成为社会管理的主要执行者,政府通过人民公社和单位制组织将社会的资源紧紧地集中在自己手中,基层社会被行政体制吸纳而几近消失。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依靠人民,纠正失误,战胜困难,努力调整社会关系,先后采取落实政策、维护安定团结等多项措施,仍然保持了社会的相对稳定和一定发展。在这一历史阶段,国际国内都发生了一系列影响社会矛盾形态的大事,而国内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对社会生活造成的冲击也影响着我国社会矛盾形态的特点和表现。在政治、经济及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社会矛盾调节机制和社会管理格局也历经变化。改革开放:社会治理体制的调整与变革(1978—199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拨乱反正,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其他各方面的政策开始重大调整,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和国有经济领域大步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加速形成。这一时期,农村劳动力大幅流动,单位体制松动,打破铁饭碗和大锅饭,社会新阶层出现,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价值观念等都已经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大量社会矛盾易发多发;原有的权力高度集中、政府统管一切的社会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现实需求。伴随着这一转型过程,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的社会管理也不断调整、完善,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第一节社会治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改革开放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党的十二大以后全面展开。它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4页。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逐步实现了体制创新的三大转变:在体制上,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运行机制上,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对外关系上,从封闭半封闭状态转向独立自主的全面开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丛书(1949—2018)”是通过新中国历史若干专题研究,阐述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对于贯彻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和中共中央提出的学习历史、以史为鉴的要求,对于在国内外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繁荣哲学社会科学都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我们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至关重要。 套书主要以下特点:一是历史跨度长,绝大多数著作的研究范围跨越两个历史时期,将近70年;二是专题研究,各册根据作者的学术积累和长期研究方向,以专题研究成果的形式来阐述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及经验,论述“三个自信”;三是该丛书虽然为断代史专题研究成果,但是并不局限于就专题讲专题、当代讲当代、就中国讲中国,而是运用唯物史观和全球史观来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