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包 装: 平装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30537874
编辑推荐
从事我国西部地区历史考古、文化遗产研究和文物保护的专家学者,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
内容简介
《西部考古》是在西北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考古学陕西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考古学与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陕西省特色学科建设项目资助下,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和西北大学唐仲英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实验室联合编的学术半年刊。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及研究论文等共计27篇,以中国西部地区为立足点,面向全国,内容涉及考古学、文物学、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等多个方面。
目 录
目录
一、考古调查与发掘
新疆早铁器时代铁器考古发现概述——兼论新疆的铁器来源与冶铁术的传播问题 卫斯 3
郑家沟城址调查——当为秦昭王所置肤施 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 21
二、史前与周秦汉唐考古研究
西北地区彩陶文化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任瑞波 31
石鼓山墓地考古学文化研究之一——关中地区的竖穴壁龛墓 胡嘉麟 38
皇鼎铭文考释 付强 57
邰城汉墓陶器分期研究——关中西汉墓葬分期新探索 种建荣 赵艺蓬 王洋 雷兴山 60
“中国中世纪都城系统”的考古学观察——以长安城为中心 韩建华 102
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出土坐乐俑的时代与来源——十六国时期墓葬制度重建之管窥 周杨 119
北朝晚期两类随葬品性质试探 王音 136
三、“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研究
白色的西王母——西王母与雅典娜神话的比较研究 高继习 145
北朝墓葬图像中的佛教因素初探 王倩 178
龟兹石窟的壁画风格及其艺术表现形式 李瑞哲 196
略论高句丽鸟羽冠与丝绸之路的文化互动 赵胤宰 216
唐代的峰牛俑——骆驼俑、胡人俑之外又一“丝绸之路”的象征符号 冉万里 234
四、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研究
陕西神木石峁城址后阳湾地点出土人骨研究 陈靓 孙周勇 邵晶 263
国内若干考古遗址出土小豆(Vigna angularis)遗存的初步考察 陶大卫 274
稳定同位素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凌雪 何静 282
五、博物馆与文化遗产研究
《归藏》之神话与史实考 刘新华 293
宁夏彭阳宋墓所见人鱼形象分析 郭明明 299
《辛巳泣蕲录》与蕲春罗州城 卢亚辉 309
“国立中央图书馆”藏《陕西四镇图说》研究 尚珩 322
从“殃”的产生到殃书的生产——以洛阳民俗博物馆馆藏殃书为中心 杨全 348
考古学文化层理论在文化遗产研究中的适用性探讨 李标标 刘军民 364
六、其他研究
河南地区考古对中国早期考古学术语形成的贡献(1921—1949) 刘斌 张婷 375
七、学术动态
西北大学考古学专业成立6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任萌 李雨生 杨璐 405
2016丝绸之路农牧文化与聚落演变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肖国强 马健 415
西北大学考古学科大事记(2007—2017) 任萌整理 421
《西部考古》征稿启事 457
CONTENTS
Part One: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Excavation
The Summary of Archaeological Irons on Early Iron Age of Xinjiang: Discussions on the Iron Source and the Equitation Spread at Xinjiang Wei Si 20
The Investigation of Zhengjiagou City Ruins: Which should be the Fushi set up by King Zhao of Qin Yulin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Institute 27
Part Two: Archaeological Study on Prehistory Period and Zhou, Qin, Han and Tang Dynasties
Review and Prospect on Painted-Pottery Culture of Northwest China Ren Ruibo 37
A Research on the Archaeological Culture of Shigushan Cemetery: The Pit Tombs with Niche in Guanzhong Region Hu Jialin 56
Huang Gu Ding in the Inscription Fu Qiang 59
Periodisation Research on Potteries Unearthed from the Han Tombs in Taicheng: New Exploration on Periodization of Western Han Tombs in Guanzhong Chong Jianrong Zhao Yipeng Wang Yang Lei Xingshan 100
The Chinese Medieval Capital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aeology—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City Han Jianhua 118
Research on the Age and Origin of Figurines of Sitting Musicians Unearthed from Tombs in Sixteen Kingdoms Period in Guanzhong Region: A Glance at Redesign of Burial System in Sixteen Kingdoms Period Zhou Yang 135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Two Kinds of Burial Objects in the Late Northern Wei Dynasties Wang Yin 142
Part Three: Silk Road and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White Xiwangmu: A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Religions and Mythologies between Xiwangmu and Athena Gao Jixi 177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Buddhist Factors in Tomb Images of Northern Dynasties Wang Qian 195
Grottoes of the Four Kinds of Murals Styles and Art Form in Kucha Li Ruizhe 215
A Study on Niaoyuguan of Gaogouli and the Silk Road Cho Yunjae 232
Boschindcus Figurines of the Tang Dynasty: A Symbol of the Silk Road besides Camel Figurines and “Hu Ren” Figurines Ran Wanli 259
Part Four: Research on Scientific Archaeology and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Research on Neolithic Skeletons from Houyangwan Site of Shimao City in Shenmu County, Shaanxi Province Chen Liang Sun Zhouyong Shao Jing 272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Adzuki(Vigna)Remains from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China Tao Dawei 281
Progress of the Application of Stable Isotope in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Ling Xue He Jing 290
Part Five: Study of Museum and Cultural Heritage
The Culture and Myth in Guicang Liu Xinhua 298
Analysis of Mermaid in the Song Dynasty Tomb of Pengyang in Ningxia Guo Mingming 308
The Study on Luozhou City and Xin Si Qi Qi Lu Lu Yahui 321
Research on Illustrated Handbook of Gazettor of the Four Frontier Towns of shannxi Collected in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Shang Heng 347
From the Killing Spirits to the Yang List Production: with the Yang List in Luoyang Folklore Museum as the Center Yang Quan 363
The Applicability Discussion in the Study of Cultural Heritage with the Archaeological Theory, Cultural Layer Li Biaobiao Liu Junmin 371
Part Six: Other Studies
The Contribution of Henan Archeology to the Formation of Early Chinese Archeology Terms (1921-1949) Liu Bin Zhang Ting 401
Part Seven: Academic Trends
Summary of the Symposium of 60-year Anniversa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Archaeology Discipline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Ren Meng Li Yusheng Yang Lu 414
Minutes of Conference on Cultural Interaction between Pastoralism and Agriculture, and Settlement Evolvement on the Silk Road Xiao Guoqiang Ma Jian 420
Solicit Contributions of Western Archaeolgy 457
一、考古调查与发掘
新疆早铁器时代铁器考古发现概述——兼论新疆的铁器来源与冶铁术的传播问题 卫斯 3
郑家沟城址调查——当为秦昭王所置肤施 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 21
二、史前与周秦汉唐考古研究
西北地区彩陶文化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任瑞波 31
石鼓山墓地考古学文化研究之一——关中地区的竖穴壁龛墓 胡嘉麟 38
皇鼎铭文考释 付强 57
邰城汉墓陶器分期研究——关中西汉墓葬分期新探索 种建荣 赵艺蓬 王洋 雷兴山 60
“中国中世纪都城系统”的考古学观察——以长安城为中心 韩建华 102
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出土坐乐俑的时代与来源——十六国时期墓葬制度重建之管窥 周杨 119
北朝晚期两类随葬品性质试探 王音 136
三、“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研究
白色的西王母——西王母与雅典娜神话的比较研究 高继习 145
北朝墓葬图像中的佛教因素初探 王倩 178
龟兹石窟的壁画风格及其艺术表现形式 李瑞哲 196
略论高句丽鸟羽冠与丝绸之路的文化互动 赵胤宰 216
唐代的峰牛俑——骆驼俑、胡人俑之外又一“丝绸之路”的象征符号 冉万里 234
四、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研究
陕西神木石峁城址后阳湾地点出土人骨研究 陈靓 孙周勇 邵晶 263
国内若干考古遗址出土小豆(Vigna angularis)遗存的初步考察 陶大卫 274
稳定同位素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凌雪 何静 282
五、博物馆与文化遗产研究
《归藏》之神话与史实考 刘新华 293
宁夏彭阳宋墓所见人鱼形象分析 郭明明 299
《辛巳泣蕲录》与蕲春罗州城 卢亚辉 309
“国立中央图书馆”藏《陕西四镇图说》研究 尚珩 322
从“殃”的产生到殃书的生产——以洛阳民俗博物馆馆藏殃书为中心 杨全 348
考古学文化层理论在文化遗产研究中的适用性探讨 李标标 刘军民 364
六、其他研究
河南地区考古对中国早期考古学术语形成的贡献(1921—1949) 刘斌 张婷 375
七、学术动态
西北大学考古学专业成立6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任萌 李雨生 杨璐 405
2016丝绸之路农牧文化与聚落演变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肖国强 马健 415
西北大学考古学科大事记(2007—2017) 任萌整理 421
《西部考古》征稿启事 457
CONTENTS
Part One: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Excavation
The Summary of Archaeological Irons on Early Iron Age of Xinjiang: Discussions on the Iron Source and the Equitation Spread at Xinjiang Wei Si 20
The Investigation of Zhengjiagou City Ruins: Which should be the Fushi set up by King Zhao of Qin Yulin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Institute 27
Part Two: Archaeological Study on Prehistory Period and Zhou, Qin, Han and Tang Dynasties
Review and Prospect on Painted-Pottery Culture of Northwest China Ren Ruibo 37
A Research on the Archaeological Culture of Shigushan Cemetery: The Pit Tombs with Niche in Guanzhong Region Hu Jialin 56
Huang Gu Ding in the Inscription Fu Qiang 59
Periodisation Research on Potteries Unearthed from the Han Tombs in Taicheng: New Exploration on Periodization of Western Han Tombs in Guanzhong Chong Jianrong Zhao Yipeng Wang Yang Lei Xingshan 100
The Chinese Medieval Capital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aeology—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City Han Jianhua 118
Research on the Age and Origin of Figurines of Sitting Musicians Unearthed from Tombs in Sixteen Kingdoms Period in Guanzhong Region: A Glance at Redesign of Burial System in Sixteen Kingdoms Period Zhou Yang 135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Two Kinds of Burial Objects in the Late Northern Wei Dynasties Wang Yin 142
Part Three: Silk Road and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White Xiwangmu: A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Religions and Mythologies between Xiwangmu and Athena Gao Jixi 177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Buddhist Factors in Tomb Images of Northern Dynasties Wang Qian 195
Grottoes of the Four Kinds of Murals Styles and Art Form in Kucha Li Ruizhe 215
A Study on Niaoyuguan of Gaogouli and the Silk Road Cho Yunjae 232
Boschindcus Figurines of the Tang Dynasty: A Symbol of the Silk Road besides Camel Figurines and “Hu Ren” Figurines Ran Wanli 259
Part Four: Research on Scientific Archaeology and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Research on Neolithic Skeletons from Houyangwan Site of Shimao City in Shenmu County, Shaanxi Province Chen Liang Sun Zhouyong Shao Jing 272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Adzuki(Vigna)Remains from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China Tao Dawei 281
Progress of the Application of Stable Isotope in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Ling Xue He Jing 290
Part Five: Study of Museum and Cultural Heritage
The Culture and Myth in Guicang Liu Xinhua 298
Analysis of Mermaid in the Song Dynasty Tomb of Pengyang in Ningxia Guo Mingming 308
The Study on Luozhou City and Xin Si Qi Qi Lu Lu Yahui 321
Research on Illustrated Handbook of Gazettor of the Four Frontier Towns of shannxi Collected in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Shang Heng 347
From the Killing Spirits to the Yang List Production: with the Yang List in Luoyang Folklore Museum as the Center Yang Quan 363
The Applicability Discussion in the Study of Cultural Heritage with the Archaeological Theory, Cultural Layer Li Biaobiao Liu Junmin 371
Part Six: Other Studies
The Contribution of Henan Archeology to the Formation of Early Chinese Archeology Terms (1921-1949) Liu Bin Zhang Ting 401
Part Seven: Academic Trends
Summary of the Symposium of 60-year Anniversa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Archaeology Discipline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Ren Meng Li Yusheng Yang Lu 414
Minutes of Conference on Cultural Interaction between Pastoralism and Agriculture, and Settlement Evolvement on the Silk Road Xiao Guoqiang Ma Jian 420
Solicit Contributions of Western Archaeolgy 457
在线试读
一、考古调查与发掘
新疆早铁器时代铁器考古发现概述–兼论新疆的铁器来源与冶铁术的传播问题
卫斯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内容摘要:新疆早铁器时代初期所出现的铁器并不是本土所产,而是来自西亚、中亚,这与青铜器时代–早铁器时代的希腊人、阿拉伯人、雅利安人、粟特人、高加索人等的相互迁徙、融合、入主新疆有一定的关系。铁器*初从西亚进入中亚地区以后,在一段时间内,铁器文化并未在新疆落地生根,更谈不上经新疆自西向东沿河西走廊向中原传播。早铁器时代铁器在新疆的使用过程,并不代表冶铁术在新疆的传播过程。新疆早铁器时代上限可定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下限可定在公元前2世纪。铁镞作为战争武器与狩猎工具中的主要消耗品,其大量出现的年代应作为冶铁术在新疆诞生的下限时间。冶铁术在新疆的出现应始于公元前500年左右,相当于中原地区的春秋晚期。
关键词:新疆;早铁器时代;铁器;冶铁术
关于我国冶铁术的来源问题,历年来,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前,基于对文献记载和不同考古材料的认识,即主要是对中原地区早铁器时代铁器考古发现的认识,学术界对我国冶铁技术出现的时间曾有过:夏代以前说、商代说、西周说、春秋说等。但关于来源问题,一般都坚持本土说。
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早期人工铁器在我国广大地区,尤其是新疆地区的不断发现,本土说发生了裂变,或者说发生了动摇。有学者提出,我国的人工冶铁大约始于公元前1000年以前的新疆地区,而中原地区的冶铁术很可能是由新疆沿河西走廊传入,时间大体在西周中晚期[1]。随之,有学者撰文表示赞同,并从文化交流的背景角度,指出铁器由西传入的可能性[2]。更有学者推测:青铜器、铁器皆“*初导源于西亚的青铜器和铁器,首先影响到新疆地区,然后到达黄河流域,这标志着新疆处于金属文化东传的中心环节”[3]。也有学者直接指出:我国的“人工冶铁术由西亚、中亚经新疆向中原传布”[4]。但也有学者认为,人工冶铁*早出于周人之手,因为西周晚期已有锻铁存在[5]。还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冶铁术在公元前1000年前和公元前800年前后分别独立起源于我国的新疆地区和中原地区[6]。
究竟我国中原地区的冶铁技术是不是由西亚、中亚经新疆沿河西走廊传入,或者说早在公元前1000年和公元前800年前后我国新疆地区和中原地区的人民是不是分别独立地发明了冶铁术,本文打算结合新疆地区早铁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就新疆早铁器时代的铁器来源、起始时代、冶铁术诞生的时间,以及是否东传等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新疆早铁器时代的文化类型与铁器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历史上是民族活动*多的地区之一,也是古代汉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希腊罗马文化的交汇地区。新疆早铁器时代的不同文化类型,是新疆地区先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弄清铁器文化在这一时段的发展脉络,无疑对研究新疆地区的全部历史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本文采用韩建业先生对新疆地区青铜器时代-早期铁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分区、分期研究方法,把新疆的早期铁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从区域类型上划分为十个小区,即塔里木盆地北缘小区、吐鲁番盆地-中部天山北麓小区、哈密盆地-巴里坤草原小区、伊犁河流域小区、塔里木盆地南缘小区、石河子-乌苏小区、帕米尔小区、阿勒泰小区、罗布泊小区、塔城小区。从发展与延续的时间上,把新疆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分为三段五期,**阶段为**期;第二阶段分为三期,即第二至第四期;第三阶段为第五期。**阶段**期为青铜时代,时间:公元前1900-前1300年。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即第二期至第五期为早铁器时代,时间:第二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第三期公元前1100-前800年;第四期公元前800-前500年;第五期公元前500-前100年[7]。
新疆地区早铁器时代的十个文化小区内,除塔城、罗布泊两个小区外,其余八个文化小区均有早铁器时代文化类型分布。所属文化类型有焉不拉克文化、半截沟类型、苏贝希文化、察吾乎沟口文化、伊犁河流域文化和香宝宝类型文化遗存。为方便研究梳理,下面我们依次对这些早铁器时代文化遗存中的铁器资料予以搜括,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
(一)焉不拉克文化
主要分布于哈密盆地-巴里坤草原小区。目前,经过发掘的有焉不拉克、五堡、拉甫乔克、艾斯克霞尔等墓地或遗址。见于报道的哈密县焉不拉克墓地M31、M72、M75墓葬曾发现少量铁器,种类有铁刀、铁剑、铁戒指等。其中出土铁器的M31的14C测年为公元前1030年[8]。
但是,同属于焉不拉克文化类型的哈密五堡水库、艾斯克霞尔墓地、寒气沟墓地、四堡拉甫乔克墓葬的发掘,并未出土铁器。焉不拉克文化的典型陶器与甘青地区的辛店文化和四坝文化中的陶器相似[9],墓葬中出现欧洲人种。这是目前所知我国境内欧洲人种分布到达地域的*东界限。五堡水库墓地的年代距今3600-3200年[10];寒气沟墓地M414C测年为距今2205±93年,树轮校正年代公元前359-公元40年,相当于春秋战国-西汉[11]。由此可见,焉不拉克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1300-前1000年。而真正始见铁器的时间为公元前1000年左右。
(二)苏贝希文化
主要分布于吐鲁番盆地-中部天山北麓小区。以苏贝希、四道沟遗址和洋海一、二号墓地为代表,包括苏巴什、艾丁湖、三个桥、喀格恰克、大龙口、柴窝堡等遗存。目前出土铁器的墓葬与遗址有:
(1)1992年鄯善县苏贝希墓群一号墓地竖穴土圹墓出土的铁器有:“木柄铁锥:锥尖稍残,嵌在木柄内。为防止木柄开裂,两端用皮条捆扎。铁刀:长14、宽1.35、厚0.5厘米。铁带钩:出土时固定在皮腰带上。铁箭镞:三翼状。固定于木杆箭上。铁马衔:镳,木质。镳分别套在两个衔环内。”发掘者认为,竖穴土圹墓出土的铁器表明吐鲁番地区*迟在战国时期,即已存在使用铁器的事实。苏贝希一号墓地ⅠM1314C测年为距今2395±80年[12]。
(2)鄯善县洋海一号墓地5号墓出土“铜、铁复合带扣1件。M5∶4,这是一号墓地出土的**一件铁制品,铁制弓形轴圆柱状,两头安装圆球形铜帽,中间还有两道铜箍。通长9.6、直径0.8厘米”。发掘者认为:“其年代:应为公元前2000年末-前1000年的前半期,其文明进程为青铜时代晚期到早期铁器时代。”[13]
(3)鄯善县洋海二号墓地*重要的发现:出土“泥塑吹风管1件。M2210∶3,用黄泥手工制成。管细长,有直角拐把。拐把短端套接插入炼炉的‘猪嘴’,呈琉璃状。长36.5、直径6.2厘米”。发掘者认为:“墓中出土的一件泥质风管,是存在金属冶炼的证据,这一发现尤其重要。”洋海二号墓地出土的“铁器数量很少,主要是刀。均为长柄,短刀。标本M265∶3长柄,柄首有穿孔。长12.2、宽1.3、厚0.4厘米。M243∶11柄首有穿孔。长11.2、宽1.2、厚0.4厘米”。此外,1988年二号墓地还出土过铁马衔。洋海墓地的“自身*显著的特点是时代在盆地及周围地区*早”[14]。
(4)鄯善县洋海三号墓地“铁器出土数量较多,保存状况也不错,都是小件器物,主要有刀、锥、带钩、衔、镞、小杯等。刀:均长条形,直柄窄刃,短小。M319∶9,柄较宽,柄首有长方形孔,弧刃,头尖细。长12.2、宽1.8、厚0.3厘米。带钩:多用在马鞍和弓箭袋上。有圆环作扣,形态近似。M335∶7,锻打制成,椭圆形环连接一弯钩。通长5.8、宽3.2、厚0.5厘米。衔:均双环套形。M301∶1,两小环相套接,大环便于固定马镳,通长18.8厘米,大环直径3.2、小环1.5厘米。杯:1件。M359∶5,杯形,敞口、圆底、个体很小,口径4.8、高2.7厘米。锥:带木柄。M376∶6,木柄较短,椎体弯曲,铁锥外露部分长3.7、通长9.2厘米。M376∶8,木柄较长,柄上捆绑皮条,锥体外露部分长3.7、通长10.9厘米”。洋海三号墓地铁器中的直柄刀和双环形铁马衔与洋海一、二号墓地出土的差别较大,而与其北苏贝希墓地、其东三个桥墓地的遗存相同或相似[15]。
(5)1990年6月,鄯善县三个桥古墓葬出土“铁牌(M13∶27),圆形带把。直径2.7、残把长0.8、厚约0.1厘米。铁刀(M13∶24-1),刀身柳叶形,柄呈长方形,柄及身分界不明显。通长10.4、柄长5.5、宽1、厚0.4、身长4.9、背厚0.2厘米。铁饰(M13∶28),呈螺旋形柱状,中空有内有皮革痕迹。直径0.7、长1.4厘米”。这批出土铁器的墓葬时代大致在战国时期[16]。
(6)1993年乌鲁木齐柴窝堡3座墓葬曾出土铁器,其中“铁刀,残长4.8厘米。铁件,M3∶2,状似吹球,长3.1厘米。包金铁泡,1件,M1∶2,平面为圆形,剖面略呈梯形,似台状。中穿一孔。高0.8、直径2.5、孔径0.9厘米。包金铁件:M3∶4,略呈方柱形。残长3.75厘米”。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对93WCM1的木头14C测定,为距今2205±75年,树轮校正为公元前364-42年。然而1991年发掘的柴窝堡M1、M7、M9、M20经14C测年却分别为:距今3005±80年;距今3260±85年;距今3100±80年;距今3715±70年[17]。
(7)吉木萨尔县大龙口墓地M5出土过铁锥1件(M5∶6)。已锈蚀。长5.3、**直径0.7厘米。M5属小型石堆墓,年代相当于中原地区战国前后[18]。
(8)阿合奇县库兰萨日克墓地M1随葬品仅一件铁锈块。M3出土有残铁矛和环首铁刀。库兰萨日克墓地的时代约为战国至汉[19]。
(9)1993年8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阿合奇县库兰萨日克墓地发掘的3座石堆、7座石围石堆墓中出土“铁器七件。因锈蚀太甚,大部分辨识不出器形。矛,一件(93AKM5∶C∶2)仅存矛尖部分。两面刃,中间起脊。残长5.3、宽2.4厘米。环,一件(93AKM5∶C∶2)。由圆形铁条弯曲成圆环形,可能是铁刀之类器物的柄首。已残。环径1.1、丝径0.35厘米。器柄,一件(94AKM∶C∶3)。长条形,截面呈长方形。一端呈一面刃的楔形。另一端残。铁质不纯,含铜。长5.9、宽2厘米”。发掘者认为,库兰萨日克墓地的年代可确定在战国至西汉时期[20]。
属于这一地区、这一时段的铁器发现还有:1976-1985年发掘的乌鲁木齐市南山矿区,包括阿拉沟口、阿拉沟内东风机械厂附近和鱼儿沟内100多座石堆封土墓,其殉葬品中有小铁刀、铁镞等。阿拉沟口墓葬经14C已测17个数据,基本上都在公元前700年至公元前后[21]。1984年发掘的乌鲁木齐市乌拉泊水库墓地(46座石堆封土墓)随葬的铁器有小刀、锥等。1978-1979年发掘的新源县巩乃斯种羊场墓葬石堆封土墓15座,随葬品有铁器刀、剑。乌拉泊水库墓地与巩乃斯种羊场墓葬出土的陶器与苏巴什和阿拉沟类型比较一致。年代可推定在公元前500年左右[22]。
由此可见,分布于吐鲁番盆地-中部天山北麓小区,以苏贝希、四道沟遗址和洋海一、二号墓地为代表,包括苏巴什、艾丁湖、三个桥、喀格恰克、大龙口、柴窝堡等早铁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其年代范围大约为公元前1000-前300年。
但是,同处于吐鲁番盆地-中部天山北麓小区的木垒县四道沟遗址、木垒河岸、半截沟、水磨河等遗址,经14C测定,年代在公元前600-前300年,同属早铁器时代文化,在调查发掘过程中却均未有铁器出土[23]。与苏巴什墓葬类型相同的托克逊县英亚依拉克、吐鲁番的雅尔湖沟北、鄯善县奇格曼、巴里坤县弯沟等墓葬也并未出土铁器[24]。
(三)察吾乎沟口文化
主要分布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小区与南缘。以察吾乎沟口墓群为代表,包括新塔拉晚期、哈布其罕、拜乐其尔、群巴克、孢孜东、克孜尔吐尔、喀日尕依、上户乡、开都河南岸等多处墓葬与遗存。目前出土铁器的墓葬与遗址有:
新疆早铁器时代铁器考古发现概述–兼论新疆的铁器来源与冶铁术的传播问题
卫斯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内容摘要:新疆早铁器时代初期所出现的铁器并不是本土所产,而是来自西亚、中亚,这与青铜器时代–早铁器时代的希腊人、阿拉伯人、雅利安人、粟特人、高加索人等的相互迁徙、融合、入主新疆有一定的关系。铁器*初从西亚进入中亚地区以后,在一段时间内,铁器文化并未在新疆落地生根,更谈不上经新疆自西向东沿河西走廊向中原传播。早铁器时代铁器在新疆的使用过程,并不代表冶铁术在新疆的传播过程。新疆早铁器时代上限可定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下限可定在公元前2世纪。铁镞作为战争武器与狩猎工具中的主要消耗品,其大量出现的年代应作为冶铁术在新疆诞生的下限时间。冶铁术在新疆的出现应始于公元前500年左右,相当于中原地区的春秋晚期。
关键词:新疆;早铁器时代;铁器;冶铁术
关于我国冶铁术的来源问题,历年来,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前,基于对文献记载和不同考古材料的认识,即主要是对中原地区早铁器时代铁器考古发现的认识,学术界对我国冶铁技术出现的时间曾有过:夏代以前说、商代说、西周说、春秋说等。但关于来源问题,一般都坚持本土说。
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早期人工铁器在我国广大地区,尤其是新疆地区的不断发现,本土说发生了裂变,或者说发生了动摇。有学者提出,我国的人工冶铁大约始于公元前1000年以前的新疆地区,而中原地区的冶铁术很可能是由新疆沿河西走廊传入,时间大体在西周中晚期[1]。随之,有学者撰文表示赞同,并从文化交流的背景角度,指出铁器由西传入的可能性[2]。更有学者推测:青铜器、铁器皆“*初导源于西亚的青铜器和铁器,首先影响到新疆地区,然后到达黄河流域,这标志着新疆处于金属文化东传的中心环节”[3]。也有学者直接指出:我国的“人工冶铁术由西亚、中亚经新疆向中原传布”[4]。但也有学者认为,人工冶铁*早出于周人之手,因为西周晚期已有锻铁存在[5]。还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冶铁术在公元前1000年前和公元前800年前后分别独立起源于我国的新疆地区和中原地区[6]。
究竟我国中原地区的冶铁技术是不是由西亚、中亚经新疆沿河西走廊传入,或者说早在公元前1000年和公元前800年前后我国新疆地区和中原地区的人民是不是分别独立地发明了冶铁术,本文打算结合新疆地区早铁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就新疆早铁器时代的铁器来源、起始时代、冶铁术诞生的时间,以及是否东传等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新疆早铁器时代的文化类型与铁器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历史上是民族活动*多的地区之一,也是古代汉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希腊罗马文化的交汇地区。新疆早铁器时代的不同文化类型,是新疆地区先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弄清铁器文化在这一时段的发展脉络,无疑对研究新疆地区的全部历史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本文采用韩建业先生对新疆地区青铜器时代-早期铁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分区、分期研究方法,把新疆的早期铁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从区域类型上划分为十个小区,即塔里木盆地北缘小区、吐鲁番盆地-中部天山北麓小区、哈密盆地-巴里坤草原小区、伊犁河流域小区、塔里木盆地南缘小区、石河子-乌苏小区、帕米尔小区、阿勒泰小区、罗布泊小区、塔城小区。从发展与延续的时间上,把新疆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分为三段五期,**阶段为**期;第二阶段分为三期,即第二至第四期;第三阶段为第五期。**阶段**期为青铜时代,时间:公元前1900-前1300年。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即第二期至第五期为早铁器时代,时间:第二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第三期公元前1100-前800年;第四期公元前800-前500年;第五期公元前500-前100年[7]。
新疆地区早铁器时代的十个文化小区内,除塔城、罗布泊两个小区外,其余八个文化小区均有早铁器时代文化类型分布。所属文化类型有焉不拉克文化、半截沟类型、苏贝希文化、察吾乎沟口文化、伊犁河流域文化和香宝宝类型文化遗存。为方便研究梳理,下面我们依次对这些早铁器时代文化遗存中的铁器资料予以搜括,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
(一)焉不拉克文化
主要分布于哈密盆地-巴里坤草原小区。目前,经过发掘的有焉不拉克、五堡、拉甫乔克、艾斯克霞尔等墓地或遗址。见于报道的哈密县焉不拉克墓地M31、M72、M75墓葬曾发现少量铁器,种类有铁刀、铁剑、铁戒指等。其中出土铁器的M31的14C测年为公元前1030年[8]。
但是,同属于焉不拉克文化类型的哈密五堡水库、艾斯克霞尔墓地、寒气沟墓地、四堡拉甫乔克墓葬的发掘,并未出土铁器。焉不拉克文化的典型陶器与甘青地区的辛店文化和四坝文化中的陶器相似[9],墓葬中出现欧洲人种。这是目前所知我国境内欧洲人种分布到达地域的*东界限。五堡水库墓地的年代距今3600-3200年[10];寒气沟墓地M414C测年为距今2205±93年,树轮校正年代公元前359-公元40年,相当于春秋战国-西汉[11]。由此可见,焉不拉克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1300-前1000年。而真正始见铁器的时间为公元前1000年左右。
(二)苏贝希文化
主要分布于吐鲁番盆地-中部天山北麓小区。以苏贝希、四道沟遗址和洋海一、二号墓地为代表,包括苏巴什、艾丁湖、三个桥、喀格恰克、大龙口、柴窝堡等遗存。目前出土铁器的墓葬与遗址有:
(1)1992年鄯善县苏贝希墓群一号墓地竖穴土圹墓出土的铁器有:“木柄铁锥:锥尖稍残,嵌在木柄内。为防止木柄开裂,两端用皮条捆扎。铁刀:长14、宽1.35、厚0.5厘米。铁带钩:出土时固定在皮腰带上。铁箭镞:三翼状。固定于木杆箭上。铁马衔:镳,木质。镳分别套在两个衔环内。”发掘者认为,竖穴土圹墓出土的铁器表明吐鲁番地区*迟在战国时期,即已存在使用铁器的事实。苏贝希一号墓地ⅠM1314C测年为距今2395±80年[12]。
(2)鄯善县洋海一号墓地5号墓出土“铜、铁复合带扣1件。M5∶4,这是一号墓地出土的**一件铁制品,铁制弓形轴圆柱状,两头安装圆球形铜帽,中间还有两道铜箍。通长9.6、直径0.8厘米”。发掘者认为:“其年代:应为公元前2000年末-前1000年的前半期,其文明进程为青铜时代晚期到早期铁器时代。”[13]
(3)鄯善县洋海二号墓地*重要的发现:出土“泥塑吹风管1件。M2210∶3,用黄泥手工制成。管细长,有直角拐把。拐把短端套接插入炼炉的‘猪嘴’,呈琉璃状。长36.5、直径6.2厘米”。发掘者认为:“墓中出土的一件泥质风管,是存在金属冶炼的证据,这一发现尤其重要。”洋海二号墓地出土的“铁器数量很少,主要是刀。均为长柄,短刀。标本M265∶3长柄,柄首有穿孔。长12.2、宽1.3、厚0.4厘米。M243∶11柄首有穿孔。长11.2、宽1.2、厚0.4厘米”。此外,1988年二号墓地还出土过铁马衔。洋海墓地的“自身*显著的特点是时代在盆地及周围地区*早”[14]。
(4)鄯善县洋海三号墓地“铁器出土数量较多,保存状况也不错,都是小件器物,主要有刀、锥、带钩、衔、镞、小杯等。刀:均长条形,直柄窄刃,短小。M319∶9,柄较宽,柄首有长方形孔,弧刃,头尖细。长12.2、宽1.8、厚0.3厘米。带钩:多用在马鞍和弓箭袋上。有圆环作扣,形态近似。M335∶7,锻打制成,椭圆形环连接一弯钩。通长5.8、宽3.2、厚0.5厘米。衔:均双环套形。M301∶1,两小环相套接,大环便于固定马镳,通长18.8厘米,大环直径3.2、小环1.5厘米。杯:1件。M359∶5,杯形,敞口、圆底、个体很小,口径4.8、高2.7厘米。锥:带木柄。M376∶6,木柄较短,椎体弯曲,铁锥外露部分长3.7、通长9.2厘米。M376∶8,木柄较长,柄上捆绑皮条,锥体外露部分长3.7、通长10.9厘米”。洋海三号墓地铁器中的直柄刀和双环形铁马衔与洋海一、二号墓地出土的差别较大,而与其北苏贝希墓地、其东三个桥墓地的遗存相同或相似[15]。
(5)1990年6月,鄯善县三个桥古墓葬出土“铁牌(M13∶27),圆形带把。直径2.7、残把长0.8、厚约0.1厘米。铁刀(M13∶24-1),刀身柳叶形,柄呈长方形,柄及身分界不明显。通长10.4、柄长5.5、宽1、厚0.4、身长4.9、背厚0.2厘米。铁饰(M13∶28),呈螺旋形柱状,中空有内有皮革痕迹。直径0.7、长1.4厘米”。这批出土铁器的墓葬时代大致在战国时期[16]。
(6)1993年乌鲁木齐柴窝堡3座墓葬曾出土铁器,其中“铁刀,残长4.8厘米。铁件,M3∶2,状似吹球,长3.1厘米。包金铁泡,1件,M1∶2,平面为圆形,剖面略呈梯形,似台状。中穿一孔。高0.8、直径2.5、孔径0.9厘米。包金铁件:M3∶4,略呈方柱形。残长3.75厘米”。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对93WCM1的木头14C测定,为距今2205±75年,树轮校正为公元前364-42年。然而1991年发掘的柴窝堡M1、M7、M9、M20经14C测年却分别为:距今3005±80年;距今3260±85年;距今3100±80年;距今3715±70年[17]。
(7)吉木萨尔县大龙口墓地M5出土过铁锥1件(M5∶6)。已锈蚀。长5.3、**直径0.7厘米。M5属小型石堆墓,年代相当于中原地区战国前后[18]。
(8)阿合奇县库兰萨日克墓地M1随葬品仅一件铁锈块。M3出土有残铁矛和环首铁刀。库兰萨日克墓地的时代约为战国至汉[19]。
(9)1993年8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阿合奇县库兰萨日克墓地发掘的3座石堆、7座石围石堆墓中出土“铁器七件。因锈蚀太甚,大部分辨识不出器形。矛,一件(93AKM5∶C∶2)仅存矛尖部分。两面刃,中间起脊。残长5.3、宽2.4厘米。环,一件(93AKM5∶C∶2)。由圆形铁条弯曲成圆环形,可能是铁刀之类器物的柄首。已残。环径1.1、丝径0.35厘米。器柄,一件(94AKM∶C∶3)。长条形,截面呈长方形。一端呈一面刃的楔形。另一端残。铁质不纯,含铜。长5.9、宽2厘米”。发掘者认为,库兰萨日克墓地的年代可确定在战国至西汉时期[20]。
属于这一地区、这一时段的铁器发现还有:1976-1985年发掘的乌鲁木齐市南山矿区,包括阿拉沟口、阿拉沟内东风机械厂附近和鱼儿沟内100多座石堆封土墓,其殉葬品中有小铁刀、铁镞等。阿拉沟口墓葬经14C已测17个数据,基本上都在公元前700年至公元前后[21]。1984年发掘的乌鲁木齐市乌拉泊水库墓地(46座石堆封土墓)随葬的铁器有小刀、锥等。1978-1979年发掘的新源县巩乃斯种羊场墓葬石堆封土墓15座,随葬品有铁器刀、剑。乌拉泊水库墓地与巩乃斯种羊场墓葬出土的陶器与苏巴什和阿拉沟类型比较一致。年代可推定在公元前500年左右[22]。
由此可见,分布于吐鲁番盆地-中部天山北麓小区,以苏贝希、四道沟遗址和洋海一、二号墓地为代表,包括苏巴什、艾丁湖、三个桥、喀格恰克、大龙口、柴窝堡等早铁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其年代范围大约为公元前1000-前300年。
但是,同处于吐鲁番盆地-中部天山北麓小区的木垒县四道沟遗址、木垒河岸、半截沟、水磨河等遗址,经14C测定,年代在公元前600-前300年,同属早铁器时代文化,在调查发掘过程中却均未有铁器出土[23]。与苏巴什墓葬类型相同的托克逊县英亚依拉克、吐鲁番的雅尔湖沟北、鄯善县奇格曼、巴里坤县弯沟等墓葬也并未出土铁器[24]。
(三)察吾乎沟口文化
主要分布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小区与南缘。以察吾乎沟口墓群为代表,包括新塔拉晚期、哈布其罕、拜乐其尔、群巴克、孢孜东、克孜尔吐尔、喀日尕依、上户乡、开都河南岸等多处墓葬与遗存。目前出土铁器的墓葬与遗址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