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40451
1.深度访谈北大8位著名学者,在一问一答、交流碰撞之间,读懂智慧人生之“味”。
3位新华社记者走进北京大学,深度访谈林建华、陈堃銶、楼宇烈、叶朗、袁明、姚洋、陈春花、董强等8位著名教授、学者,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充满学问的世界。这些学者身上更是蕴藏着许多关于人生的学问,怎么样做人、怎么样做学问,有时候远比“学问”本身更为重要,读此书不仅能品学问之“味”,还能品人生之“味”。
2.这些北大教授、学者对于时代的思考,发人深省,读者可尽情感受他们的真知灼见,他们的本色与初心。
面对时代不断提出的重大课题,他们勤于思考、敢于直言,将一腔热血、拳拳之心化作呼吁、建议。他们直面教育方面的尖锐问题,认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重要的历史使命,要下功夫去研究和阐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历经坎坷、不易之后,他们仍有这份坚持和执着,保持学者本色、赤子之心,令人动容。
3.以北大为窗口,解码新时代的中国精神。
作为深具人文底蕴的高等学府,北大有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而北大精神的核心与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本书让我们走进新时代的大,解读民族密码,感知新时代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北大,这所从清末走来经历了120年风风雨雨的中国*学府之一,蕴藏着极为深厚的历史和无数的智慧密码。
本书以深度访谈的形式 ,带领读者走进北大,走进燕园,与八位北大知名的教授、学者一起面对面,共同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
从他们的侃侃而谈之中,可得知当今中国的教育形式,各学科的前沿知识以及他们各自的生命体悟。他们的人生际遇各不相同,他们的治学方法各有精妙之处,从他们的身上,我们能体味到学问的“味道”,能感受到他们对学子、对教育、对国家的责任和担当。
推荐序一
学问是颗“多味果” 储朝晖 / 01
推荐序二
未名何美 潘燕 / 05
前言
其味无穷,其乐也无穷——学问的“味道” 李斌 / 001
北大是常为新的,是勇往直前的
—与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面对面 / 1
踏踏实实做学问
—与王选夫人陈堃銶教授面对面 / 29
人类要有坚守,文化更需要坚守
—与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楼宇烈面对面 / 53
把做学问看作自己的生命所在
—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著名美学家叶朗面对面 / 89
大时代必须兼容并包,这个大时代还没走完
—与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袁明教授面对面 / 113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实验场
—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面对面 / 143
每一代人都在创造每一代的奇迹
— 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面对面 / 177
担当不仅是纯粹的意愿,还是一种能力
—与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翻译家董强面对面 / 207
后记
灵魂不朽 生命永恒 李斌 / 243
学问是颗“多味果”
储朝晖
《学问的“味道”:与燕园“大脑”面对面》——本书作者们以“味道”为标准“品味”学问,确实是从一个新视角出发提出了新问题,并试图用对北京大学一些学者的访谈来回答这个问题。
依常理,学问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有什么味道,学问就有什么味道。生活中有酸甜苦辣,学问也有酸甜苦辣。或者说,学问是颗“多味果”,读了本书,你将见证燕园里的学人众生相,这个判断便得到了印证。
学问是生活的特殊部分,任何人都有生活体验和经历,但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学问。学问也是在人类生活进入较高级的发展阶段时,才成为社会中部分人的生活方式的。并且,这部分人是通过一定的社会机制才从普通人中筛选出来的。因此,学问的“味道”与普通人的生活味道不尽相同,它会更丰富、更真纯、更深沉、更浓烈、更细腻、更珍稀,这将成为本书特殊且可品味之处。
品味书中的每位学人,其学问之智、品格之仁、探索之勇、求新之奋、坚守之毅、创造之奇、包容之雅、责任之强、思想之光、智慧之芒,都足以给人留下长久、反复的回味,令人感佩。
做学问是艰难的,这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教育又是人类尖端的学问,未经历艰辛的学人是不会结出果实的。所以,做学问的经历有时会很酸很酸,超越常人所能承受的辛酸。
做学问的人心中通常是没有敌人的,他的敌人就是无知、愚昧。他试图为社会带来更多光明,为人类带来更多幸福,真诚做学问需要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勇气,需要亲身体验人间的痛苦,才能辨别何为幸福、何为文明。真诚做学问,需要有经历痛苦的勇气,不惮于“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才能进入学问的深层境界。所以,做学问的经历很苦很苦,远苦于黄连。
做学问并不适合所有人,原因当然多种多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具有“辣味”。在愚昧的人群里揭示真理,会让大家感觉到“辣味”。学问的“辣味”集中体现在它对事物的质疑、批判上,并且它会揭示各种虚伪。不仅做学问的人自己要经得起“辣”,还有可能让身边难以承受这“辣”的人如坐针毡,不得安宁。如果一个人受不了这“辣味”,也不大可能做好学问。
当然,做学问也有“甜味”。有时很甜很甜,是世间旁人无法品味到的“甜”。只是这种“甜”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要经历酸、苦、辣之后才会有。如果一开始就惦念着“甜”,或是在做学问的过程中贪得“甜头”,就不可能在做学问的路上越走越远。
学问的“味道”远不止上面表述的四种。它还可能是咸咸的、涩涩的、五味杂陈的,或其他难以言表的奇特味道。从这个意义上讲,学问的“味道”是人世间较为丰富的味道,远比日常生活中所能感受到的味道丰富。阅读《学问的“味道”:与燕园“大脑”面对面》这本书,无疑是能体验这种丰富的“味道”的一种方式。
阅读这本书,自然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味觉上的满足,如果您有机会做学问,这将是难得的导引。即便您不以做学问为职业,那些被访谈者原汁原味的人生经历,原本就是超越时光、跨越行业的关于人生的“学问”,善于分享便知奥妙无限,哲理丰富,回味无穷,乐趣无边,受益也必定良多。
缘于此,特作序推荐。
(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81 年确立“把教育办得更好”作为职志,2002 年起致力于为中国大学“立心”。出版《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中国近代大学精神史》《中国教育再造》《理想大学》《重建教育生态》等著作20 余本,约400 万字。)
教育要着眼未来
记者:大学的使命就是培养人。北大提出“培养引领未来的人”,也就是说从北大毕业的学生能够引领未来?他们还没毕业,他们能看到 那个未来吗?像我们在大学刚毕业的时候,都还是浑浑噩噩的。
林建华: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有的可能也是浑浑噩噩的。但我们不要把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学生毕业后真正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混为一谈。
实际上,我们常说大学是培养人的,其实大学能够起的作用是造就人,也就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好的基础。我们说要“培养引领未来 的人”,实际上是说我们的教育要着眼未来。面对未来快速变化的社会 环境,我们的教育应当更加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等,使他们能够为迎接未来挑战做好准备。
过去的教育模式,叫静态教育
记者:是不是因为北大确实有这种底气,有这种历史渊源,才敢于提出这样的目标?
林建华:不是。实际上,任何一个学校都应该有这样的想法,任何 一个学校都要面向未来。
大学实际上是通往未来的一座桥梁。老师跟学生的对话、学习基础知识与面对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都是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对话,是有体会和有经验的人与“未来人”之间的对话。教育不是为了今天,是为了明天,是要让学生为明天做好准备,这也是“培养引领未来
的人”对学校、老师和我们的教学计划提出的要求。
在 20 世纪 50 年代,我们的教育主要基于苏联模式,把专业划分得很细,这是与计划经济体制和工业化进程相适应的。那时我们需要的是 适合确定岗位的专业人才,毕业以后,国家会把你放到与专业对口的岗 位上。你如果被指派到了别的岗位,你的很多专业知识就用不上了,这 在当时称为专业不对口。然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这样的专业教育模 式是不适应社会需求的。我们可以把过去的这种教育模式,称为静态教 育模式。“静态”是什么意思?就是过度注重知识传授,注重专业体系 的完整性。这种教育模式在社会变化比较缓慢时,还能够勉强适应社会 需要。但在社会快速变化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应当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 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上,这些才是更基本的、更能适 应未来的教育。
当时知识传播、知识创造的方式跟今天不一样
记者:第一次听说“静态教育”这个理念。
林建华:除了计划经济时代讲究专业对口,静态教育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说当时的知识传播、知识创造的方式跟今天不一样。
我们上学的时候,你要想了解学术发展动态,都得到北京来,到北大或者国家图书馆去查文献。因为当时资料最齐全的就这几个图书馆,在外地或偏远的地方,很多知识和资料是找不到的。还有很多知识在老师的脑子里,学生想得到这些知识,就要上好的学校,要有好的老师。对于知识,那时的学校是有垄断地位的。我记得,我们 77 级学生入校的时候,很多课程都没有教科书,当时很多任课老师都是自己刻钢板来 进行教学。当时教有机化学的张榜院士,刻钢板很有功底,字写得好,表达也简洁清晰,每天给我们发三张讲义。当时的知识传递是通过这种 方式来实现的。那时候,知识相对来说是稳定的、静态的,传递的方式 或者教育的方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
面向未来的教育,将是一种动态的教育
记者:现在呢?
林建华:今天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按道理来说,如果只是想了解知识,都不用到学校里来了,在网上几乎可以得到任何知识,所以未 来大学的教育要发生变化。将来的教育,或者现在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应当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培养面向未来的人,一定要充分考虑社会 变化和知识的快速更新,我们的教育也应当是动态的。
动态的教育就是说:首先,我们要把教育、学习作为老师跟学生共 同创造的旅程,要在实践中和创造中学习;其次,我们应当创造更加灵活、更加多样化的培养方案。我们有历史专业、外语专业,如果把它们结合起来,就是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专业。例如,学生要学欧洲历史,那么就可以选拉丁语或古希腊语专业,再把语言和历史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学习语言和历史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欧洲文明的起源。我们有很多这样的教育项目,如把考古和化学结合在一起建立文物保护专业,化学系的学生选修考古系一定数量的课,把科学技术与历史结合,就能更 好地从事文物保护工作。
还有由元培学院、政府管理学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哲学系联合设立PPE(Philosophy,Politics and Economics)专业,也就是哲学、政治学、经济学这样综合性的专业,现在已成为很热门的本科专业之一,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很有利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