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640776
你知道吗?
奴隶制时代的建筑都特庞大;
哥特建筑是欧洲中世纪的黑暗之光;
佛寺建筑在日本和印度遍地开花;
后中世纪,君权和文艺都复兴了;
英法大革命时期的建筑集各种仿古于一身;
19世纪的钢筋混凝土带给建筑新面貌;
20世纪以后现代建筑登上了历史舞台;
再后来,后现代主义开始使建筑各走各的路……
如此浩瀚的外国建筑千年之变,通过简明的讲解、有趣的历史故事、诙谐的语言风格,将复杂的建筑形式转化为清晰明了的发展脉络。小小一本书,带着你走遍世界的隐秘角落,走近建筑和历史中的活色生香。
第一章 奴隶制时代,建筑都特庞大
1. 古埃及
2. 古印度
3. 古希腊
4. 古罗马
5. 玛雅文化
6. 两河流域
7. 古日本
第二章 欧洲中世纪,一片黑暗之中的闪光点
1.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
2. 西欧上演多国演义
第三章 亚非拉的中世纪(4—15 世纪)
1. 印度
2. 日本
第四章 后中世纪,君权和文艺都复兴了
1.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锋
2. 法国的三大宫殿
3. 独特的俄罗斯建筑风格
4. 欧洲其他国家的建筑
5. 印度
第五章 大革命爆发,法国和英国带了头
1. 英国革命动静不大,皇上还是皇上
2. 法国倒是闹得天翻地覆的
3. 哥特式复古派
4. 折中的复古派
第六章 19 世纪是个新和老并存的年代
1. 大胆创新的水晶宫及其他
2. 美国的西班牙式建筑
第七章 20 世纪,变化的脚步加快啦!
1. 恋恋不舍的复古情结
2. 新建筑时代终于到了
3. 现代派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4. 美国走了捷径,建筑直接现代化了
5. 五花八门的建筑纷纷亮相
第八章 后现代主义,各走各的路
第九章 解构主义,越发的没谱了
一说起有几千年历史的几个文明古国来,还真令我奇怪:怎么都在第三世界呢?就算古希腊古罗马,如今在欧洲也比不过英法德甚至北欧诸国。看起来太早就开发了也没什么好,除了能拿出古老的物件炫耀一番外,真正过得的不错的“文明古国”,除了咱中国,还真没几个了。
欧洲和北美洲不知什么原因,似乎属于地球的新生儿,那里 没什么特古老的民族,也没有特古老的文化。最古老的爱琴海文 化仅仅是在一些小岛上,如克里特岛。那也没埃及老,后来被希 腊给继承了去。
这些地方住的人基本上都是白种人,白种人似乎有一个共同 点:喜欢冒险,加上没有千年一贯的皇帝,因此想起一出是一出 的性格也表现在建筑风格的不断变化上。当然,除了性格外,更 重要的变化原因是社会和生产力的变化。
在19 世纪之前,也就是人们发明机器,有了物理、化学、力 学等学科之前,欧美的建筑手段比较落后,因此建筑的成就主要 表现在艺术上。又因为欧洲国家长期以来政教合一,使得宗教建 筑可以挥霍大量金钱,因而教堂比起任何其他建筑都辉煌雄伟。 王权强大的国家,也有一些皇宫什么的。19 世纪以后,随着人们 思想的解放和工业的发达,住宅、办公楼、剧场等各种形式的建 筑多了起来,使得我们这个地球上五彩缤纷起来。
开场锣敲过,下面按时间顺序开幕了。
张克群
妈妈领着年幼的我和妹妹在颐和园长廊,仰着头讲每一幅画的意义,在每一座有对联的古老房子前面读那些抑扬顿挫的文字,在门厅回廊间让我们猜那些下马石和拴马桩的作用,从那些静止的物件开始讲述无比生动的历史。
那些颓败但深蕴的历史告诉了我和妹妹世界之辽阔、人生之倏忽,和美之永恒。
从小妈妈对我们讲的许多话里,迄今最真切的一句就是: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与诗——其实诗就是你心灵的最远处。
在我和妹妹长大的这么多年里,我们分别走遍了世界,但都没买过一尺房子,因为我们始终坚信,诗与远方才是我们的家园。
妈妈生在德国,长在中国,现在住在美国。读书画画、考察古建筑,颇有民国大才女林徽因之风(妈妈年轻时容貌也毫不逊色)。那时梁思成与林徽因两位先生在清华胜因院与我家比邻而居。妈妈最终听从梁先生读了清华建筑系而不是外公希望的外语系,从此对古建筑痴迷一生。妈妈对中西建筑融会贯通,家学渊源又给了她对历史细部的领悟,因此才有了这部有趣的历史图画(我觉得她画的建筑不是工程意义上的,而是历史的影子)。我忘了这是妈妈写的第几本书了,反正她充满乐趣的写写画画总是如她乐观的性格一样情趣盎然,让人无法释卷。
从小妈妈教我琴棋书画,我学会了前三样并且以此谋生,第四样的笨拙导致我家迄今墙上的画全是妈妈画的。我喜欢她出人意表的随意创造性。这也让我在来家里的客人们面前常常很有面子——“这画真有意思,谁画的?”“我妈画的,哈哈!”
为妈妈的书写序想必是每个做儿女的无上骄傲。谢谢妈妈,在给了我生命,给了我生活的道路和理想后的很多年,又一次给了我做您儿子的幸福与骄傲。我爱你。
高晓松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