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648002
编辑推荐
想去世界500强工作?
想读全球*好的MBA?
想成为高薪的国际化的人才?
想知道高盛和麦肯锡精英的过人之处?
让曾就读哈佛商学院,就职于高盛集团、麦肯锡的作者
告诉你职场*需要的是什么?精英是怎样炼成的?
? 精英人才在人脉上是如何投入时间和金钱的?
? 哈佛毕业生都是如何利用周末自我投资的?
? 在工作开始前1个小时,高盛的精英都在做什么?
? 如何用“麦肯锡笔记”做一份具有强大说服力的资料?
? 什么是*有效率且收获**的麦肯锡读书术?
? 如何用一种“穿插假设”来说服对方?
? 哪“三个关键”能锻炼瞬间思考的能力?
? 如何让日程繁忙的上司挤出时间?
? 除了新颖的想法,什么样的意见*有价值?
? 在沟通性的会议上,不发言会导致什么问题?
想读全球*好的MBA?
想成为高薪的国际化的人才?
想知道高盛和麦肯锡精英的过人之处?
让曾就读哈佛商学院,就职于高盛集团、麦肯锡的作者
告诉你职场*需要的是什么?精英是怎样炼成的?
? 精英人才在人脉上是如何投入时间和金钱的?
? 哈佛毕业生都是如何利用周末自我投资的?
? 在工作开始前1个小时,高盛的精英都在做什么?
? 如何用“麦肯锡笔记”做一份具有强大说服力的资料?
? 什么是*有效率且收获**的麦肯锡读书术?
? 如何用一种“穿插假设”来说服对方?
? 哪“三个关键”能锻炼瞬间思考的能力?
? 如何让日程繁忙的上司挤出时间?
? 除了新颖的想法,什么样的意见*有价值?
? 在沟通性的会议上,不发言会导致什么问题?
内容简介
作者回顾自己在高盛、麦肯锡、哈佛商学院的种种经历,发现所有与他共事、相处的人,都具有这些共通特质:真心对别人感兴趣、开会必定发言、惯于思考没有正确解答的问题、乐于利用周末投资自己、站在高一职等的角度投入工作。他们不追求速效,选择透过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来磨练自己,逐步累积坚强的实力。
如果你也想和所有精英一样,实现对人生的渴望和想象,书中介绍的48个工作习惯,*值得你终身实践。
如果你也想和所有精英一样,实现对人生的渴望和想象,书中介绍的48个工作习惯,*值得你终身实践。
目 录
第一章 投资人脉
对超越利害关系的人脉抱有信赖
在人脉上投资珍贵的时间与金钱
能记住每一个学生名字的哈佛教授
对交谈抱有诚意,并进行真挚的提问
要清晰地记住与对方相处的时间
不刻意逃避与公司前辈或上司喝酒的场合
不管多忙,没周都要跟与工作无关的人见一次面
第二章 磨炼内在与外在
出电梯时要礼让他人
别把“对不起”挂在嘴边,要多说“谢谢”
培养思考无固定答案的问题的习惯
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读书术——读书之后,要花三倍的时间来思考
读报的同时,要思考“大家的反应”
比起新颖的想法,要更加重视坚定的意见
不要靠网络“作弊”,独立思考,然后找出答案吧
离开办公室时,请拿着笔和纸
用“3个关键”锻炼瞬间思考的能力
养好自己的身体,打造一个不迟到、不缺席的强健体魄
注意健身,让心灵返老还童
服装整洁比个性更重要
两周护理一次鞋子
第三章 养成不被时间操纵的工作习惯
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提前10分钟到场
哈佛毕业生教给我的周末自我投资术
夺取明日之晨的仪式
在新的一周开始之前,将自己从OFF状态切换到ON状态
高盛集团的优先顺序设定法97
第四章 决定性的沟通创造出成果
将笔记本放置在三秒钟就能打开的地方
接到委派的任务之后,当场确认需要完成的任务信息
接到工作任务后,5分钟内马上开始安排进程
回复邮件的速度=别人对你的评价
向上司报告、联系、交谈时要先发制胜
在汇报、联系、交谈时穿插假设来说服对方
让繁忙的上司挤出时间
向上司报告工作要选在第二天一大早125
第五章 在能间接产生利益的资料及会议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要将自己的资料视作“自己的商品”
麦肯锡准备的资料为什么只有一种颜色?
准备资料时要有“连环画”与“3W”的意识
用“麦肯锡笔记”准备一份具有强大说服力的资料
不局限于“一张表格,一条信息”
将注意细节贯彻到底
如果在会议上不发言,那么这跟缺席没什么两样
开会时,要坐在白色书写板前154
第六章 提高全球化的职业技能
将爱国心理转化为动力源泉
英语说得再流畅,不如提高富有逻辑性的交流能力
设立明确的英语学习目标,用最短的时间实现目标
工作时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不从公司“退学”,力争顺利“毕业”
“私人笔记”不离身,进行明确的目标管理
后记
对超越利害关系的人脉抱有信赖
在人脉上投资珍贵的时间与金钱
能记住每一个学生名字的哈佛教授
对交谈抱有诚意,并进行真挚的提问
要清晰地记住与对方相处的时间
不刻意逃避与公司前辈或上司喝酒的场合
不管多忙,没周都要跟与工作无关的人见一次面
第二章 磨炼内在与外在
出电梯时要礼让他人
别把“对不起”挂在嘴边,要多说“谢谢”
培养思考无固定答案的问题的习惯
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读书术——读书之后,要花三倍的时间来思考
读报的同时,要思考“大家的反应”
比起新颖的想法,要更加重视坚定的意见
不要靠网络“作弊”,独立思考,然后找出答案吧
离开办公室时,请拿着笔和纸
用“3个关键”锻炼瞬间思考的能力
养好自己的身体,打造一个不迟到、不缺席的强健体魄
注意健身,让心灵返老还童
服装整洁比个性更重要
两周护理一次鞋子
第三章 养成不被时间操纵的工作习惯
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提前10分钟到场
哈佛毕业生教给我的周末自我投资术
夺取明日之晨的仪式
在新的一周开始之前,将自己从OFF状态切换到ON状态
高盛集团的优先顺序设定法97
第四章 决定性的沟通创造出成果
将笔记本放置在三秒钟就能打开的地方
接到委派的任务之后,当场确认需要完成的任务信息
接到工作任务后,5分钟内马上开始安排进程
回复邮件的速度=别人对你的评价
向上司报告、联系、交谈时要先发制胜
在汇报、联系、交谈时穿插假设来说服对方
让繁忙的上司挤出时间
向上司报告工作要选在第二天一大早125
第五章 在能间接产生利益的资料及会议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要将自己的资料视作“自己的商品”
麦肯锡准备的资料为什么只有一种颜色?
准备资料时要有“连环画”与“3W”的意识
用“麦肯锡笔记”准备一份具有强大说服力的资料
不局限于“一张表格,一条信息”
将注意细节贯彻到底
如果在会议上不发言,那么这跟缺席没什么两样
开会时,要坐在白色书写板前154
第六章 提高全球化的职业技能
将爱国心理转化为动力源泉
英语说得再流畅,不如提高富有逻辑性的交流能力
设立明确的英语学习目标,用最短的时间实现目标
工作时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不从公司“退学”,力争顺利“毕业”
“私人笔记”不离身,进行明确的目标管理
后记
前 言
世界上的杰出人物为什么会重视这些成功要素?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很多次都受到了我的中国朋友的积极影响。我在日本的庆义大学上学期间,交到了两个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朋友。他们的求知欲比其他任何国家学生的都强,并且喜爱广交朋友,勤奋好学。大学毕业之后,我来到高盛集团东京分公司工作,在那里,我又遇到了同样优秀的中国同事。他们做事总是积极进取,是我们同批人当中最早进入美国商学院进修,之后又为建立新业务不停奔走的优秀同事。从高盛集团离职之后,我进入哈佛商学院学习,在那里,我接触到的中国学生竞争意识强、头脑清晰、积极活跃,他们对我影响很大。毕业之后,我到麦肯锡咨询公司工作。和我同批进入公司且最有存在感的仍然是中国同事。他们作为我的朋友,给予我的积极影响成了我前进的最大动力。
对我来说,这些中国朋友十分亲切。这大概是因为中国和日本同属于东亚,一直以来我们都有着深远的历史联系吧。我们之间拥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尊老爱幼、珍惜朋友、勤勉、希望不断地提高自己等。
在本书中,我将在高盛集团、哈佛商学院、麦肯锡咨询公司学到的工作成功要素经验给大家。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性并且在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事,二是虽然大家都知道,但是想要继续实践却很难的事。
和当初出版这本书的预想不同的是,很多四五十岁的日本人都在读这本书。而且,他们不仅将本书活用在了日常工作当中,还将其用于指导下属。四五十岁的他们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也正因如此,他们才更能意识到实践这些成功经验并非易事。
本书介绍的成功经验不仅可以使你的工作在短期内取得成效,还可以让你慢慢提升自己,让你在5年、10年后在职场中脱颖而出。
中国和日本在历史上有着频繁的交流,在日常生活、商务往来方面无疑也有很多共同点。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两国都有着引以为傲的独特文化。中国在过去、现在乃至将来会在亚洲发挥中心指导作用。在历史的长河中,日本向中国学到了很多。在人文生活、语言交流等方面都深受中国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在本书中提到的成功经验与其说是全球性大企业的成功经验,倒不如说是从古至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成功经验。有日本读者评价说,本书中所提到的工作的成功要素,是日本企业长久以来就很重视的关键性问题。于是,我想,在中国的商务交往中,不也是一样吗?所以,如果中国商务人士能够读一读这本书,并且能指正一二,我将不甚欢喜。
我希望读者能将本书的内容举一反三地应用到工作当中。因为理解成功要素和将成功要素加以实践有很大的不同。我想让大家通过这本书回忆一下,你所了解的成功要素有多少被应用到了日常工作当中。最好大家能总结出一套最适合自己的成功要素。对于读者而言,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总而言之,最重要的就是“读书,举一反三,加以实践”。
序言2
世界就业排名第一第二的公司教会我的东西
你如何看待高盛、麦肯锡和哈佛商学院这三家机构?
大多数媒体都认为,高盛集团是世界最具实力的投资银行,麦肯锡咨询公司是世界最顶尖的顾问平台,而哈佛商学院则是世界最好的商业学校。当然,很多人都认为,它们是各自领域中的NO.1(第一)。
不了解它们的人认为,高盛集团是利益至上的金融机构,麦肯锡咨询公司是依靠纸上谈兵而赚取高额费用的光说不练的顾问平台,哈佛商学院则是培养具有超强精英意识却俗不可耐的经营者的研究院。
而了解它们的人则认为,高盛集团是拥有少数精英并具有高收益体制的投资银行,麦肯锡咨询公司是致力于解决各类难题的出谋划策的公司,而哈佛商学院则是培养优秀领导者的高等教育机构。
在我看来,这些说法见仁见智。
撼动世界产业、金融和政治的“毕业生”
大学毕业后,我以应届生的身份进入了高盛集团,在那里,我学到了如何成为一名投资银行家。之后,我去哈佛商学院自费留学两年,取得了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毕业后,我入职麦肯锡咨询公司,在那里,我懂得了如何成为一名经营顾问。现在,我经营着一家致力于全球事业研发和人才研发的公司。
事实上,高盛集团、麦肯锡咨询公司和哈佛商学院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哈佛商学院的学生在择业时,高盛集团和麦肯锡咨询公司往往是他们的首要选择,前者尤甚。
这两家企业以美国和欧洲为中心,网罗了产业界、金融界和政界的要人,他们相互影响,关系盘根错节。可以说,高盛集团、麦肯锡咨询公司和哈佛商学院所遵循的“常识和准则”,在不知不觉中就引导了世界产业界、金融界的发展。
在亚洲、中东、中南美洲、非洲等地,许多家庭经济实力较强的孩子都在哈佛商学院学习,然后进入高盛集团、麦肯锡咨询公司,离职后再回到自己的国家。与此同时,他们也把这三家机构的影响力带至全球。
比如,乔治?沃克?布什担任美国总统期间,时任美国财务长官的亨利?保罗森自哈佛商学院毕业后,便在高盛集团兼任董事长及CEO,开始了他在高盛的职业生涯;现任沃达丰首席执行官(以下称CEO)、意大利实业家维托里奥?科劳,毕业于哈佛商学院,从麦肯锡离职后经营着世界上最大的电话通信公司;波音公司的CEO吉姆?麦克纳尼同样毕业于哈佛商学院,从麦肯锡离职后进入航空业,从事管理工作;非洲女性创业家、“Africa.com”的CEO特雷莎?克拉克毕业于哈佛商学院,她先在高盛集团担任总经理,后来才创立了“Africa.com”;纽约证券交易所原CEO约翰?赛恩也毕业于哈佛商学院,之后担任高盛集团的总经理兼COO(首席运营官),之后又从美林公司的CEO转行成为证券交易所的高管。
当然,也有一些知名人士从高盛集团转行到产业界或政界等,还有很多哈佛毕业生做过麦肯锡咨询公司的顾问,后来活跃于政界。
近年来,高盛集团和麦肯锡咨询公司已成为东京大学求职企业排行榜中最具人气的企业。
精英们所遵循的4个成功要素
本书通过回顾我在高盛集团、麦肯锡咨询公司和哈佛商学院的经历,总结出这三家机构所推崇的思考方式、价值观和工作方法。
之所以要写这本书,是因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不知道某些世界顶级公司的员工、顶级商业学校的毕业生是否具备某些“常识”、“价值观”和“准则”。
后来,由于一次难得的机缘,我获得了这次出版的机会。在与编辑反复的讨论中,对方建议我将自己在高盛、麦肯锡和哈佛商学院学到的东西加以整理,那样会更有价值。因此,我决定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
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我在高盛和麦肯锡的上司和同事,以及哈佛商学院的同班同学身上具有非常明显的共同点。而且这些共同点与能力和经验无关,只要留心掌握一些方法即可。一言以蔽之,就是去实践这些成功要素。
这一精髓不仅为欧美企业所特有,其实日本商业人士早已将其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常识了。也就是说,世界各国都遵循着同样的准则。
通过探究世界精英们反复累积的成功要素,我们发现,以成为世界型人才为目标的商业人士,首先应该掌握的技巧和思考方式实际上就在眼前。
高盛、麦肯锡和哈佛商学院所推崇的成功要素大致可以整理为以下4点:
1. 重视人脉投资。
2. 不断充实自己的内在与外在。
3. 保证每天定量完成任务。
4. 以宏观的眼光看问题。
在本书中,我将这4点细分为48个习惯,尽量穿插读者熟悉的小故事来传达其要义,以便读者理解其精髓。
希望本书能为今后走向社会的学生、进入公司1~3年的商业人士、以提高能力为目标的25~30岁的商业人士,以及承担年轻员工教育工作的管理层人员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48个工作习惯吧!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很多次都受到了我的中国朋友的积极影响。我在日本的庆义大学上学期间,交到了两个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朋友。他们的求知欲比其他任何国家学生的都强,并且喜爱广交朋友,勤奋好学。大学毕业之后,我来到高盛集团东京分公司工作,在那里,我又遇到了同样优秀的中国同事。他们做事总是积极进取,是我们同批人当中最早进入美国商学院进修,之后又为建立新业务不停奔走的优秀同事。从高盛集团离职之后,我进入哈佛商学院学习,在那里,我接触到的中国学生竞争意识强、头脑清晰、积极活跃,他们对我影响很大。毕业之后,我到麦肯锡咨询公司工作。和我同批进入公司且最有存在感的仍然是中国同事。他们作为我的朋友,给予我的积极影响成了我前进的最大动力。
对我来说,这些中国朋友十分亲切。这大概是因为中国和日本同属于东亚,一直以来我们都有着深远的历史联系吧。我们之间拥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尊老爱幼、珍惜朋友、勤勉、希望不断地提高自己等。
在本书中,我将在高盛集团、哈佛商学院、麦肯锡咨询公司学到的工作成功要素经验给大家。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性并且在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事,二是虽然大家都知道,但是想要继续实践却很难的事。
和当初出版这本书的预想不同的是,很多四五十岁的日本人都在读这本书。而且,他们不仅将本书活用在了日常工作当中,还将其用于指导下属。四五十岁的他们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也正因如此,他们才更能意识到实践这些成功经验并非易事。
本书介绍的成功经验不仅可以使你的工作在短期内取得成效,还可以让你慢慢提升自己,让你在5年、10年后在职场中脱颖而出。
中国和日本在历史上有着频繁的交流,在日常生活、商务往来方面无疑也有很多共同点。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两国都有着引以为傲的独特文化。中国在过去、现在乃至将来会在亚洲发挥中心指导作用。在历史的长河中,日本向中国学到了很多。在人文生活、语言交流等方面都深受中国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在本书中提到的成功经验与其说是全球性大企业的成功经验,倒不如说是从古至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成功经验。有日本读者评价说,本书中所提到的工作的成功要素,是日本企业长久以来就很重视的关键性问题。于是,我想,在中国的商务交往中,不也是一样吗?所以,如果中国商务人士能够读一读这本书,并且能指正一二,我将不甚欢喜。
我希望读者能将本书的内容举一反三地应用到工作当中。因为理解成功要素和将成功要素加以实践有很大的不同。我想让大家通过这本书回忆一下,你所了解的成功要素有多少被应用到了日常工作当中。最好大家能总结出一套最适合自己的成功要素。对于读者而言,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总而言之,最重要的就是“读书,举一反三,加以实践”。
序言2
世界就业排名第一第二的公司教会我的东西
你如何看待高盛、麦肯锡和哈佛商学院这三家机构?
大多数媒体都认为,高盛集团是世界最具实力的投资银行,麦肯锡咨询公司是世界最顶尖的顾问平台,而哈佛商学院则是世界最好的商业学校。当然,很多人都认为,它们是各自领域中的NO.1(第一)。
不了解它们的人认为,高盛集团是利益至上的金融机构,麦肯锡咨询公司是依靠纸上谈兵而赚取高额费用的光说不练的顾问平台,哈佛商学院则是培养具有超强精英意识却俗不可耐的经营者的研究院。
而了解它们的人则认为,高盛集团是拥有少数精英并具有高收益体制的投资银行,麦肯锡咨询公司是致力于解决各类难题的出谋划策的公司,而哈佛商学院则是培养优秀领导者的高等教育机构。
在我看来,这些说法见仁见智。
撼动世界产业、金融和政治的“毕业生”
大学毕业后,我以应届生的身份进入了高盛集团,在那里,我学到了如何成为一名投资银行家。之后,我去哈佛商学院自费留学两年,取得了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毕业后,我入职麦肯锡咨询公司,在那里,我懂得了如何成为一名经营顾问。现在,我经营着一家致力于全球事业研发和人才研发的公司。
事实上,高盛集团、麦肯锡咨询公司和哈佛商学院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哈佛商学院的学生在择业时,高盛集团和麦肯锡咨询公司往往是他们的首要选择,前者尤甚。
这两家企业以美国和欧洲为中心,网罗了产业界、金融界和政界的要人,他们相互影响,关系盘根错节。可以说,高盛集团、麦肯锡咨询公司和哈佛商学院所遵循的“常识和准则”,在不知不觉中就引导了世界产业界、金融界的发展。
在亚洲、中东、中南美洲、非洲等地,许多家庭经济实力较强的孩子都在哈佛商学院学习,然后进入高盛集团、麦肯锡咨询公司,离职后再回到自己的国家。与此同时,他们也把这三家机构的影响力带至全球。
比如,乔治?沃克?布什担任美国总统期间,时任美国财务长官的亨利?保罗森自哈佛商学院毕业后,便在高盛集团兼任董事长及CEO,开始了他在高盛的职业生涯;现任沃达丰首席执行官(以下称CEO)、意大利实业家维托里奥?科劳,毕业于哈佛商学院,从麦肯锡离职后经营着世界上最大的电话通信公司;波音公司的CEO吉姆?麦克纳尼同样毕业于哈佛商学院,从麦肯锡离职后进入航空业,从事管理工作;非洲女性创业家、“Africa.com”的CEO特雷莎?克拉克毕业于哈佛商学院,她先在高盛集团担任总经理,后来才创立了“Africa.com”;纽约证券交易所原CEO约翰?赛恩也毕业于哈佛商学院,之后担任高盛集团的总经理兼COO(首席运营官),之后又从美林公司的CEO转行成为证券交易所的高管。
当然,也有一些知名人士从高盛集团转行到产业界或政界等,还有很多哈佛毕业生做过麦肯锡咨询公司的顾问,后来活跃于政界。
近年来,高盛集团和麦肯锡咨询公司已成为东京大学求职企业排行榜中最具人气的企业。
精英们所遵循的4个成功要素
本书通过回顾我在高盛集团、麦肯锡咨询公司和哈佛商学院的经历,总结出这三家机构所推崇的思考方式、价值观和工作方法。
之所以要写这本书,是因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不知道某些世界顶级公司的员工、顶级商业学校的毕业生是否具备某些“常识”、“价值观”和“准则”。
后来,由于一次难得的机缘,我获得了这次出版的机会。在与编辑反复的讨论中,对方建议我将自己在高盛、麦肯锡和哈佛商学院学到的东西加以整理,那样会更有价值。因此,我决定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
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我在高盛和麦肯锡的上司和同事,以及哈佛商学院的同班同学身上具有非常明显的共同点。而且这些共同点与能力和经验无关,只要留心掌握一些方法即可。一言以蔽之,就是去实践这些成功要素。
这一精髓不仅为欧美企业所特有,其实日本商业人士早已将其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常识了。也就是说,世界各国都遵循着同样的准则。
通过探究世界精英们反复累积的成功要素,我们发现,以成为世界型人才为目标的商业人士,首先应该掌握的技巧和思考方式实际上就在眼前。
高盛、麦肯锡和哈佛商学院所推崇的成功要素大致可以整理为以下4点:
1. 重视人脉投资。
2. 不断充实自己的内在与外在。
3. 保证每天定量完成任务。
4. 以宏观的眼光看问题。
在本书中,我将这4点细分为48个习惯,尽量穿插读者熟悉的小故事来传达其要义,以便读者理解其精髓。
希望本书能为今后走向社会的学生、进入公司1~3年的商业人士、以提高能力为目标的25~30岁的商业人士,以及承担年轻员工教育工作的管理层人员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48个工作习惯吧!
免费在线读
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读书术——读书之后,要花三倍的时间来思考
自从网络和智能手机诞生之后,搜集信息比以前轻松了许多。反过来说,信息之间本身并没有差别,而人们对信息的看法,从信息中了解的含义才是价值的源泉。
那么,怎样做才能构筑自己的见解和独到的想法呢?
首先,在阅读书籍和报纸时,思考的时间应该大于阅读的时间,这样才会产生一定的效果。麦肯锡咨询公司日本分公司的前任社长大前研一先生曾说过:“读完书之后,要花三倍的时间来思考。”如果你花了两个小时读完一本书,那么就应该用6个小时来思考这本书的内容,从而得到有益的启发。
许多人都在某种程度上无意识地实践着“阅读时思考”的阅读方式。每读完书的一章或一段,在翻书时就会停下来,在头脑里整理读过的内容,这就是“阅读时思考”。这种阅读方式的结果就是,读完一本书花了4个小时,而实际上头脑里什么都没有留下。如果能够无意识地实践我所说的“1∶3”的法则,那么读完一本书(输入)只需要花上一个小时。
所以,有意识地读书,效果会更好。如果仅限于搜集信息的话,快速阅读的能力就会发挥作用。但是,如果要锻炼解决“无固定答案的问题”这种能力的话,那么最好有意识地去实践“读书之后,要花三倍的时间来思考”这一方法。
HBS的案例研究法实际上也是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后思考”。这些案例研究的课题阅读量并不大,但其实质是培养正确的思考习惯。
在实践“1∶3”法则时,你首先要着眼于每一章的要旨并将其写出来。当你完成阅读后,整本书就被浓缩成了十几段概述。
其次,将每章的要旨按照其逻辑构成分列出来,然后摘出主要的信息,最后再总结出自己理解的含义。
回复邮件的速度=别人对你的评价
在按下了邮箱的“发送”按钮之后的6小时内,我收到了来自全球的几乎80%的回复邮件。我发邮件的时间是东京时间深夜两点。第二天早上8点我到公司时,邮箱内的收件箱已经满了,所以这些邮件都是在这6小时内发过来的。
这些回复邮件的人大都是奔走于世界各地的精明的银行家,我震惊了。当然,他们完全不知道我的存在,因为我只是高盛集团驻东京办事处的一位年轻的金融职员。
看到收件箱里满满的回复邮件时,我惊呆了,因为我想起了日本与伦敦、德国、北美东海岸和香港等地的高盛集团驻海外办事处存在的时差。这些人到底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吃饭,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我在高盛集团工作时,曾在关于某日企出售的企业并购顾问企划中,负责制作有意收购该企业的买方候补企业名单。
我列出了这一时期对投资日本真正感兴趣的海外企业名单,将它们按欧洲、北美和亚洲的顺序进行了整理,并准备了在业界被称为“入围名单”的初期买方候补企业名单。
之后,我与那些买方候补企业进行了密切联系,将具体情况用邮件发送给了入围公司海外办事处的资深投资银行家。顺便说一下,“banker”这一英文单词翻译成日语就是“银行家”。在英美等国,“banker”通常是指投资银行家,而不是一般的银行家。
他们不愧为投资银行家,发给我的回复邮件内容虽然简练,却都是基于深刻的经验和丰富的信息来源而整理出来的新想法。
在高盛集团,这样的回复速度已经不足为奇。越是繁忙的顶级银行家,回复邮件的速度就越快。理由有三:
? 掌握高效工作方法的人,最后都会成功
? 人们普遍认为,回信速度越快的人越是一流的专家
? 公司的人事体制能够对回信速度快的人做出正确评价
假设你每天收到100封邮件,有些人会马上回复邮件,有些人会三天后再回复邮件。那么,马上回复邮件的人不仅会让你觉得很贴心,而且也相当于帮你处理掉了眼前的一项工作。
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回复邮件时需要注意的3点。
1. 把回复邮件的时间当作你的名片
对于等待回复邮件的人来说,你们也许素未谋面,所以他只能从有限的信息中了解你是怎样的一个人,而你的回复速度就是其中之一。特别是这几年互联网发展迅速,回复邮件和网上聊天都是在看不见对方的脸、听不见对方的声音的情况下发送和接收的。拿邮件这种沟通方式来说,发送邮件的人并不知道对方会在什么时候阅读邮件。
如果对方等了很久还是没有收到回信的话,他就会担心自己之前的邮件是不是没有发送成功,进而去查询其他的邮件地址或打电话询问。为了避免让对方花费不必要的时间和产生不必要的担心,我们也应该注意尽早回复邮件。
2. 当回复邮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时,最好先发送一封言简意赅的邮件告知对方
例如,只要发送内容为“因为正在外出,没有时间回复邮件,所以明天早上再回复您的邮件”这样一封简短的邮件,对方便会觉得自己的邮件被重视了,从而感到安心。
3. 当需要整理思路时,要敢于搁置一晚再回复邮件
当邮件涉及感情内容时,就需要谨慎处理了。虽然立即回复邮件很重要,但是邮件一旦发送了就不能再删除了。所以,如果你觉得你对发出去的内容没有太大把握,那么你就要敢于花一定时间对内容进行确认之后再发送给对方。
向上司报告、联系、交谈时要先发制人
“户塚,那件事怎么样了?”
上司高亢的声音回响在办公室,显得有些着急。他提到的“那件事”是我3天前接到的指令,要我对关于某行业的调查做一个近况报告。
上司提到“那件事”,我立刻就明白了是哪件事,因为我正打算在那天下午进行汇报。
因为上午有其他客户打来电话,所以我便急忙去处理别的问题了。然而相对来说,人在上午时头脑比较清醒,如果没有什么紧急事务的话,我应该上午就跟上司汇报。
一见到上司,他就向我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调查的方方面面,从整体上来看,我的调查内容完成得还算可以。
面对上司提出的一个个尖锐的问题,我完全被他的气势压倒了,毫无自信可言。通常情况下,3分钟就能完成的报告,我却花了15分钟的时间。报告结束之后,我擦了擦汗,离开了座位。
这是在我刚进入高盛集团时发生的一个真实案例,也是一个不懂沟通的最常见的反面教材。
沟通的基础就是在上司提问之前进行汇报、联系、交谈
如果被上司问及之后再做汇报,那就为时已晚了。自己主动去做汇报,可以有充足时间整理好要点,确立好逻辑架构,然后再传达给上司。准备工作做得充分,回答上司提问时就能充满自信了。
相反,在被上司提问之后做汇报的情况下,就要求你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而这时,你必然会处于被动地位,也就很难向对方准确传达你的想法了,同时还可能被对方抓住弱点进行反驳,从而使自己处于防御的态势。所以,汇报、联系、交谈时一定要让自己先发制人。
下面,我们站在上司的立场考虑一下。上司既然把工作委托给了下属,就可能会注意尽量不向下属提一些细微的要求,耐心地等待下属自己来做汇报。
上司如果给你足够的时间去准备而不强加干预,他可能是为了培养下属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但有的上司也可能仅仅是心血来潮就催促下属做汇报,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到上司的性格,你就要在他情绪激动之前去做汇报,这一点很重要。
如果没有时间马上做汇报,应该尽快去找上司,表达稍后要做汇报的想法,以征得他的同意。
如果需要外出,应做好记录,事先发送一封简单的关于近况的报告或是对事件做出简单处理的邮件。重要的是,要在上司催促之前就自己去做汇报。
在汇报、联系、交谈时穿插假设来说服对方
“谨慎疏通型模式”是一种边向上司确认工作的展开方式,边与上司商量的工作模式,例如,“我认为……您觉得这样可以吗?”
“谨慎疏通型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也会提高上司对你的信赖程度。在熟练掌握“谨慎疏通型模式”之后,上司就会对你委以重任。
汇报、联系、交谈这三个要素不能单独使用,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联系不是目的,报告也不是目的,没有联系和报告,更谈不上交谈了。
从实际的顺序来说,往往是先汇报、联系,然后交谈。报告不是单方面的,在报告的同时还要听取对方的意见、调整工作的方向、获得对方的赞同和认可。
也就是说,怎样高效地把握联系、汇报以及交谈这一过程的关键点至关重要。
在汇报、联系、交谈时穿插假设
“谨慎疏通型模式”的关键是假设思考,即先对自己展开工作的方式进行设想,然后再导出结论。而且在汇报、联系、交谈时,一定要准备好假设和结论。
初步的汇报、联系、交谈的例子就是叙述结论,请求认可。如果有必要的话,为了能使叙述简单明了,你应该整理好得出此结论的假设。
在向上司汇报、联系、交谈时,如果发现上司的意见和自己得出的结论有可能无法达成一致,你就应该通过一些假设来说服上司。 例如,“我认为……因为……按这个方向展开工作可以吗?”这样也节省了上司问“为什么?”的时间。
而且,话题也自然被引向上司和自己意见相左之处了。如果你的逻辑架构具有一定说服力的话,即使你和上司的结论有所不同,上司也会信任你,并把工作交给你。
如果能有效地运用“谨慎疏通型模式”,周围同事对你的评价也会提高。因为他们不但认为你很擅长汇报、联系、交谈,而且也对你的问题解决能力、开展工作的方式、导出结论的方式十分信赖。他们甚至会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应该对你委以重任。
如何让繁忙的上司挤出时间
电梯门打开了,我走出来,在大厅遇见了上司。我向他打了招呼,说了句“辛苦了”,便走向了走廊。上司还在大厅等待着下行的电梯,看样子他好像是要外出会见客户。
这时,我想起了正在执行的一个项目,其实我需要向上司进行一些简要的汇报。也就是说,我正要联系上司的秘书,请她下午给上司安排出一些时间与我见面。
我走出了十多步,又急忙走了回去,这时上司刚进电梯,我也紧随他跨了进去。之后,我和上司一同走出电梯,来到了出租车停靠站。在上司等待出租车的这三分钟内,我顺利地向上司汇报了项目的进展状况。
后来我才知道,从那天下午开始,上司就一直在外面处理事务,第二天还要出差,要想跟他面对面交谈,大概得等到大后天下午了。
这件事是我在高盛集团工作时发生的。我办事并不是经常像这样没有计划、慌慌张张的。而且,也不会再碰到这种心想事成的机会了。
让上司挤出时间的能力是工作的关键
有时,适时地让繁忙的上司和小组成员挤出时间,同他们进行高效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小组成员的日程安排非常紧凑,每天都处于高度忙碌的状态,所以工作计划推迟的状况时有发生。而且,与持有裁决权的上司沟通工作这一环节必不可少。
另外,如果你适时地让繁忙的上司挤出时间与你沟通,那么对于其他小组成员来说,你的存在就更具有价值。让上司挤出时间的能力是高效工作的关键。
实际上,上司即使再忙,也不会刻意避开那些选准时机来与自己沟通工作的同事或下属,反而会对那些人产生好感,并给予他们较高的评价。
因为人都喜欢被需要,上司也很高兴听到精简的汇报,从而感到自己被下属信赖。而且,越是繁忙的人,他就越会与大家共享,所以秘书大可以淡定地安排他的日程计划。这样,他的时间就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安排了。
有时,上司可能对自己在意的项目管理得不是很得当,如果下属适时地与他沟通进展状况的话,就等于是帮了他一个大忙。
让工作繁忙的人挤出时间的三个技巧
下面我就来介绍三个让工作繁忙的人挤出时间的技巧。
1. 充满自信地让上司“挤出时间”
当你想让上司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时,你应该充满自信地想“对方需要我的汇报、联系和交谈”。虽然对方非常忙碌,但你没必要担心那么多,因为汇报、联系和交谈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所以你要冷静并大胆地让对方听你讲话。
2. 随时做好与上司沟通工作状况的准备
小组成员之间分享工作的进展情况很重要。要想准确地把握工作的进展,并做出精简的说明,就要在头脑中整理好这些内容,保持随时能向上司汇报的状态。实际上,这样做不仅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现在该做什么,还可以避免工作时做无用功。
3. 简练地说出沟通事项
简练地向上司传达应办理的事项十分重要。在想向上司做汇报时,可以直接说:“您能腾出三分钟,听我说说××事吗?”但是要注意,务必将要叙述的内容放在最前面,采用“提醒型疏通”方式。
充满自信地让繁忙的上司挤出时间,不仅会提高你的工作效率,而且还会使上司更加信赖你。
向上司报告工作要选在第二天一大早
下面是我在麦肯锡做顾问时发生的一件事。
星期三下午5点,马上就进入后半周了。我所负责的项目的上司把我叫了过去,说有项工作想拜托我。我拿着笔记本,和上司去了一间小型会议室,房间里立着一块白色手写板。
那天晚上,上司和客户有个重要的聚餐。因此再过不到一个小时,他就要离开办公室了。于是他整理了一下眼前的工作,想指示我把工作分配给小组成员。要做的工作很多,他看起来有些着急,好像想将任务都分配给下属,自己尽快从工作中脱身一样。
而我对客户的紧急汇报会定在了下周二下午,所以要赶紧准备汇报资料。实际上,我只有三天的准备时间了。
如果我再磨磨蹭蹭的话,恐怕连周末的两天都要被工作占据了。在这种公司上班,周末加班是常事。如果算上周末的话,我还有5天的准备时间。
总之,上司叫我过去的目的就是要把准备报告资料的任务交给我。首先,我需要有一个框架,然后再和上司商讨其合理性。回到座位上之后,我决定先对这份工作做一个计划。
我手头的工作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就留到第二天上午去做。加班时,我优先选择了框架的制作。
我连夜完成了框架的制作,打印了资料,然后将资料放在了上司的桌子上,并在旁边留了一张纸条。同时,我又将资料用邮件发给了上司和小组成员。第二天早上我到公司时,上司也正好来上班,就直接向他汇报了工作情况。
既然接到了任务,即使只完成了70%,也要在第二天早晨向上司汇报,这样做非常有效。这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上司对你的评价也会提高。理由有以下3点。
1. 早晨的环境非常安静,可以沉着地进行沟通
早晨的办公室不会有电话打进来,人也非常少,是最适合沟通的时间。而且早晨头脑比较清醒,讨论也会进展得更顺利。
2. 可以及时调整工作方案
接到任务的第二天就做中期汇报,可以使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即使出了错,也能及时做出调整。
3. 可以超出对方的期待值
前一天下午下班才分配的任务,如果第二天早上就完成的话,这种工作效率会超出对方的预期,就连严苛的上司也会十分开心。
假设等到第二天早上再去着手工作,则很容易被白天打进来的电话、需要商谈的工作打扰,这项工作就很可能被拖到第二天晚上才能着手。而那时人的大脑和身体都处在疲惫的状态下,你就只能加班加点地埋头苦干了。
若是第二天也不努力的话,那么这项工作就只有推到星期五再做了。到最后,自己和小组成员的周末都会被工作占用。
接到任务后应立刻着手去做,而且,应以超出对方期待值的速度完成。这样的话,就会形成精神上的良性循环。在第二天早晨去沟通工作,工作效率也会一下子提升。
章节小结
☆ 记录下工作指示,之后确认其准确性。
☆ 5分钟内着手新的任务,制订计划,消除疑点。
☆ 回复邮件的速度相当于你的名片。
☆ _和上司的意见相左时,应在汇报、联系、交谈时穿插假设,先发制人。
☆ _上司工作繁忙,你应该让上司挤出时间来了解你的工作情况。
☆ _接到任务后,即使只完成了70%,也要在第二天一早就向上司汇报。
自从网络和智能手机诞生之后,搜集信息比以前轻松了许多。反过来说,信息之间本身并没有差别,而人们对信息的看法,从信息中了解的含义才是价值的源泉。
那么,怎样做才能构筑自己的见解和独到的想法呢?
首先,在阅读书籍和报纸时,思考的时间应该大于阅读的时间,这样才会产生一定的效果。麦肯锡咨询公司日本分公司的前任社长大前研一先生曾说过:“读完书之后,要花三倍的时间来思考。”如果你花了两个小时读完一本书,那么就应该用6个小时来思考这本书的内容,从而得到有益的启发。
许多人都在某种程度上无意识地实践着“阅读时思考”的阅读方式。每读完书的一章或一段,在翻书时就会停下来,在头脑里整理读过的内容,这就是“阅读时思考”。这种阅读方式的结果就是,读完一本书花了4个小时,而实际上头脑里什么都没有留下。如果能够无意识地实践我所说的“1∶3”的法则,那么读完一本书(输入)只需要花上一个小时。
所以,有意识地读书,效果会更好。如果仅限于搜集信息的话,快速阅读的能力就会发挥作用。但是,如果要锻炼解决“无固定答案的问题”这种能力的话,那么最好有意识地去实践“读书之后,要花三倍的时间来思考”这一方法。
HBS的案例研究法实际上也是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后思考”。这些案例研究的课题阅读量并不大,但其实质是培养正确的思考习惯。
在实践“1∶3”法则时,你首先要着眼于每一章的要旨并将其写出来。当你完成阅读后,整本书就被浓缩成了十几段概述。
其次,将每章的要旨按照其逻辑构成分列出来,然后摘出主要的信息,最后再总结出自己理解的含义。
回复邮件的速度=别人对你的评价
在按下了邮箱的“发送”按钮之后的6小时内,我收到了来自全球的几乎80%的回复邮件。我发邮件的时间是东京时间深夜两点。第二天早上8点我到公司时,邮箱内的收件箱已经满了,所以这些邮件都是在这6小时内发过来的。
这些回复邮件的人大都是奔走于世界各地的精明的银行家,我震惊了。当然,他们完全不知道我的存在,因为我只是高盛集团驻东京办事处的一位年轻的金融职员。
看到收件箱里满满的回复邮件时,我惊呆了,因为我想起了日本与伦敦、德国、北美东海岸和香港等地的高盛集团驻海外办事处存在的时差。这些人到底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吃饭,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我在高盛集团工作时,曾在关于某日企出售的企业并购顾问企划中,负责制作有意收购该企业的买方候补企业名单。
我列出了这一时期对投资日本真正感兴趣的海外企业名单,将它们按欧洲、北美和亚洲的顺序进行了整理,并准备了在业界被称为“入围名单”的初期买方候补企业名单。
之后,我与那些买方候补企业进行了密切联系,将具体情况用邮件发送给了入围公司海外办事处的资深投资银行家。顺便说一下,“banker”这一英文单词翻译成日语就是“银行家”。在英美等国,“banker”通常是指投资银行家,而不是一般的银行家。
他们不愧为投资银行家,发给我的回复邮件内容虽然简练,却都是基于深刻的经验和丰富的信息来源而整理出来的新想法。
在高盛集团,这样的回复速度已经不足为奇。越是繁忙的顶级银行家,回复邮件的速度就越快。理由有三:
? 掌握高效工作方法的人,最后都会成功
? 人们普遍认为,回信速度越快的人越是一流的专家
? 公司的人事体制能够对回信速度快的人做出正确评价
假设你每天收到100封邮件,有些人会马上回复邮件,有些人会三天后再回复邮件。那么,马上回复邮件的人不仅会让你觉得很贴心,而且也相当于帮你处理掉了眼前的一项工作。
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回复邮件时需要注意的3点。
1. 把回复邮件的时间当作你的名片
对于等待回复邮件的人来说,你们也许素未谋面,所以他只能从有限的信息中了解你是怎样的一个人,而你的回复速度就是其中之一。特别是这几年互联网发展迅速,回复邮件和网上聊天都是在看不见对方的脸、听不见对方的声音的情况下发送和接收的。拿邮件这种沟通方式来说,发送邮件的人并不知道对方会在什么时候阅读邮件。
如果对方等了很久还是没有收到回信的话,他就会担心自己之前的邮件是不是没有发送成功,进而去查询其他的邮件地址或打电话询问。为了避免让对方花费不必要的时间和产生不必要的担心,我们也应该注意尽早回复邮件。
2. 当回复邮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时,最好先发送一封言简意赅的邮件告知对方
例如,只要发送内容为“因为正在外出,没有时间回复邮件,所以明天早上再回复您的邮件”这样一封简短的邮件,对方便会觉得自己的邮件被重视了,从而感到安心。
3. 当需要整理思路时,要敢于搁置一晚再回复邮件
当邮件涉及感情内容时,就需要谨慎处理了。虽然立即回复邮件很重要,但是邮件一旦发送了就不能再删除了。所以,如果你觉得你对发出去的内容没有太大把握,那么你就要敢于花一定时间对内容进行确认之后再发送给对方。
向上司报告、联系、交谈时要先发制人
“户塚,那件事怎么样了?”
上司高亢的声音回响在办公室,显得有些着急。他提到的“那件事”是我3天前接到的指令,要我对关于某行业的调查做一个近况报告。
上司提到“那件事”,我立刻就明白了是哪件事,因为我正打算在那天下午进行汇报。
因为上午有其他客户打来电话,所以我便急忙去处理别的问题了。然而相对来说,人在上午时头脑比较清醒,如果没有什么紧急事务的话,我应该上午就跟上司汇报。
一见到上司,他就向我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调查的方方面面,从整体上来看,我的调查内容完成得还算可以。
面对上司提出的一个个尖锐的问题,我完全被他的气势压倒了,毫无自信可言。通常情况下,3分钟就能完成的报告,我却花了15分钟的时间。报告结束之后,我擦了擦汗,离开了座位。
这是在我刚进入高盛集团时发生的一个真实案例,也是一个不懂沟通的最常见的反面教材。
沟通的基础就是在上司提问之前进行汇报、联系、交谈
如果被上司问及之后再做汇报,那就为时已晚了。自己主动去做汇报,可以有充足时间整理好要点,确立好逻辑架构,然后再传达给上司。准备工作做得充分,回答上司提问时就能充满自信了。
相反,在被上司提问之后做汇报的情况下,就要求你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而这时,你必然会处于被动地位,也就很难向对方准确传达你的想法了,同时还可能被对方抓住弱点进行反驳,从而使自己处于防御的态势。所以,汇报、联系、交谈时一定要让自己先发制人。
下面,我们站在上司的立场考虑一下。上司既然把工作委托给了下属,就可能会注意尽量不向下属提一些细微的要求,耐心地等待下属自己来做汇报。
上司如果给你足够的时间去准备而不强加干预,他可能是为了培养下属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但有的上司也可能仅仅是心血来潮就催促下属做汇报,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到上司的性格,你就要在他情绪激动之前去做汇报,这一点很重要。
如果没有时间马上做汇报,应该尽快去找上司,表达稍后要做汇报的想法,以征得他的同意。
如果需要外出,应做好记录,事先发送一封简单的关于近况的报告或是对事件做出简单处理的邮件。重要的是,要在上司催促之前就自己去做汇报。
在汇报、联系、交谈时穿插假设来说服对方
“谨慎疏通型模式”是一种边向上司确认工作的展开方式,边与上司商量的工作模式,例如,“我认为……您觉得这样可以吗?”
“谨慎疏通型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也会提高上司对你的信赖程度。在熟练掌握“谨慎疏通型模式”之后,上司就会对你委以重任。
汇报、联系、交谈这三个要素不能单独使用,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联系不是目的,报告也不是目的,没有联系和报告,更谈不上交谈了。
从实际的顺序来说,往往是先汇报、联系,然后交谈。报告不是单方面的,在报告的同时还要听取对方的意见、调整工作的方向、获得对方的赞同和认可。
也就是说,怎样高效地把握联系、汇报以及交谈这一过程的关键点至关重要。
在汇报、联系、交谈时穿插假设
“谨慎疏通型模式”的关键是假设思考,即先对自己展开工作的方式进行设想,然后再导出结论。而且在汇报、联系、交谈时,一定要准备好假设和结论。
初步的汇报、联系、交谈的例子就是叙述结论,请求认可。如果有必要的话,为了能使叙述简单明了,你应该整理好得出此结论的假设。
在向上司汇报、联系、交谈时,如果发现上司的意见和自己得出的结论有可能无法达成一致,你就应该通过一些假设来说服上司。 例如,“我认为……因为……按这个方向展开工作可以吗?”这样也节省了上司问“为什么?”的时间。
而且,话题也自然被引向上司和自己意见相左之处了。如果你的逻辑架构具有一定说服力的话,即使你和上司的结论有所不同,上司也会信任你,并把工作交给你。
如果能有效地运用“谨慎疏通型模式”,周围同事对你的评价也会提高。因为他们不但认为你很擅长汇报、联系、交谈,而且也对你的问题解决能力、开展工作的方式、导出结论的方式十分信赖。他们甚至会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应该对你委以重任。
如何让繁忙的上司挤出时间
电梯门打开了,我走出来,在大厅遇见了上司。我向他打了招呼,说了句“辛苦了”,便走向了走廊。上司还在大厅等待着下行的电梯,看样子他好像是要外出会见客户。
这时,我想起了正在执行的一个项目,其实我需要向上司进行一些简要的汇报。也就是说,我正要联系上司的秘书,请她下午给上司安排出一些时间与我见面。
我走出了十多步,又急忙走了回去,这时上司刚进电梯,我也紧随他跨了进去。之后,我和上司一同走出电梯,来到了出租车停靠站。在上司等待出租车的这三分钟内,我顺利地向上司汇报了项目的进展状况。
后来我才知道,从那天下午开始,上司就一直在外面处理事务,第二天还要出差,要想跟他面对面交谈,大概得等到大后天下午了。
这件事是我在高盛集团工作时发生的。我办事并不是经常像这样没有计划、慌慌张张的。而且,也不会再碰到这种心想事成的机会了。
让上司挤出时间的能力是工作的关键
有时,适时地让繁忙的上司和小组成员挤出时间,同他们进行高效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小组成员的日程安排非常紧凑,每天都处于高度忙碌的状态,所以工作计划推迟的状况时有发生。而且,与持有裁决权的上司沟通工作这一环节必不可少。
另外,如果你适时地让繁忙的上司挤出时间与你沟通,那么对于其他小组成员来说,你的存在就更具有价值。让上司挤出时间的能力是高效工作的关键。
实际上,上司即使再忙,也不会刻意避开那些选准时机来与自己沟通工作的同事或下属,反而会对那些人产生好感,并给予他们较高的评价。
因为人都喜欢被需要,上司也很高兴听到精简的汇报,从而感到自己被下属信赖。而且,越是繁忙的人,他就越会与大家共享,所以秘书大可以淡定地安排他的日程计划。这样,他的时间就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安排了。
有时,上司可能对自己在意的项目管理得不是很得当,如果下属适时地与他沟通进展状况的话,就等于是帮了他一个大忙。
让工作繁忙的人挤出时间的三个技巧
下面我就来介绍三个让工作繁忙的人挤出时间的技巧。
1. 充满自信地让上司“挤出时间”
当你想让上司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时,你应该充满自信地想“对方需要我的汇报、联系和交谈”。虽然对方非常忙碌,但你没必要担心那么多,因为汇报、联系和交谈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所以你要冷静并大胆地让对方听你讲话。
2. 随时做好与上司沟通工作状况的准备
小组成员之间分享工作的进展情况很重要。要想准确地把握工作的进展,并做出精简的说明,就要在头脑中整理好这些内容,保持随时能向上司汇报的状态。实际上,这样做不仅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现在该做什么,还可以避免工作时做无用功。
3. 简练地说出沟通事项
简练地向上司传达应办理的事项十分重要。在想向上司做汇报时,可以直接说:“您能腾出三分钟,听我说说××事吗?”但是要注意,务必将要叙述的内容放在最前面,采用“提醒型疏通”方式。
充满自信地让繁忙的上司挤出时间,不仅会提高你的工作效率,而且还会使上司更加信赖你。
向上司报告工作要选在第二天一大早
下面是我在麦肯锡做顾问时发生的一件事。
星期三下午5点,马上就进入后半周了。我所负责的项目的上司把我叫了过去,说有项工作想拜托我。我拿着笔记本,和上司去了一间小型会议室,房间里立着一块白色手写板。
那天晚上,上司和客户有个重要的聚餐。因此再过不到一个小时,他就要离开办公室了。于是他整理了一下眼前的工作,想指示我把工作分配给小组成员。要做的工作很多,他看起来有些着急,好像想将任务都分配给下属,自己尽快从工作中脱身一样。
而我对客户的紧急汇报会定在了下周二下午,所以要赶紧准备汇报资料。实际上,我只有三天的准备时间了。
如果我再磨磨蹭蹭的话,恐怕连周末的两天都要被工作占据了。在这种公司上班,周末加班是常事。如果算上周末的话,我还有5天的准备时间。
总之,上司叫我过去的目的就是要把准备报告资料的任务交给我。首先,我需要有一个框架,然后再和上司商讨其合理性。回到座位上之后,我决定先对这份工作做一个计划。
我手头的工作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就留到第二天上午去做。加班时,我优先选择了框架的制作。
我连夜完成了框架的制作,打印了资料,然后将资料放在了上司的桌子上,并在旁边留了一张纸条。同时,我又将资料用邮件发给了上司和小组成员。第二天早上我到公司时,上司也正好来上班,就直接向他汇报了工作情况。
既然接到了任务,即使只完成了70%,也要在第二天早晨向上司汇报,这样做非常有效。这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上司对你的评价也会提高。理由有以下3点。
1. 早晨的环境非常安静,可以沉着地进行沟通
早晨的办公室不会有电话打进来,人也非常少,是最适合沟通的时间。而且早晨头脑比较清醒,讨论也会进展得更顺利。
2. 可以及时调整工作方案
接到任务的第二天就做中期汇报,可以使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即使出了错,也能及时做出调整。
3. 可以超出对方的期待值
前一天下午下班才分配的任务,如果第二天早上就完成的话,这种工作效率会超出对方的预期,就连严苛的上司也会十分开心。
假设等到第二天早上再去着手工作,则很容易被白天打进来的电话、需要商谈的工作打扰,这项工作就很可能被拖到第二天晚上才能着手。而那时人的大脑和身体都处在疲惫的状态下,你就只能加班加点地埋头苦干了。
若是第二天也不努力的话,那么这项工作就只有推到星期五再做了。到最后,自己和小组成员的周末都会被工作占用。
接到任务后应立刻着手去做,而且,应以超出对方期待值的速度完成。这样的话,就会形成精神上的良性循环。在第二天早晨去沟通工作,工作效率也会一下子提升。
章节小结
☆ 记录下工作指示,之后确认其准确性。
☆ 5分钟内着手新的任务,制订计划,消除疑点。
☆ 回复邮件的速度相当于你的名片。
☆ _和上司的意见相左时,应在汇报、联系、交谈时穿插假设,先发制人。
☆ _上司工作繁忙,你应该让上司挤出时间来了解你的工作情况。
☆ _接到任务后,即使只完成了70%,也要在第二天一早就向上司汇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