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7760102
中医系统论治是以五脏为中心,以八纲为基础的系统化辨证方法,中医系统化处方是作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把数百个经方、时方、专方、验方经过“浓缩提炼”而成,对初涉中医者尤为可贵。中医易学难精,典籍卷帙浩繁,系统化方剂是中医之精华所在,是临床实战中用之皆效的“干货”。
本书作者以中医整体观、系统论为依据,将临床上常用的300多个方剂整合为30多个,并用30年来的实践证明其行之有效。系统化的通治方优于常规的分型论治,既简化了辨证论治,又减少了辨证论治的失误。本书以五脏为中心,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肿瘤等各科疾病均采用通方系统论治法,对各级临床医生、中医院校学生、西学中医务人员、广大中医爱好者都是一本难得的工具书和参考书。只要学会系统化的辨证方法,即可以驾驭各科临床杂病。
绪 论
一 构建中医系统化诊疗模式
二 医学从分析还原论向整体观系统思维转变
三 从辨证论治到中医系统疗法
四 重视现代系统论研究,突破还原论束缚
上 编
一 中医学是最早的系统科学
二 应用系统论简化辨证论治
三 从辨证论治到系统疗法
四 从辨证论治到辨病论治
五 现代系统论的原理与中医系统思维观
六 中医系统论的中心是一个“和”字
七 从经方向通治方转变
八 中医系统疗法与方药组合
九 发展中医离不开系统论的宗旨
十 系统论是办好学好中医的金钥匙
下 编
一 脑病的系统论治
二 心脏系统疾病的系统论治
三 肝胆病的系统论治
四 脾胃、肠道病的系统论治
附:急慢性阐尾炎与肠粘连
五 肺系疾病的系统论治
六 肾系疾病的系统论治
七 妇科疾病的系统化论治
八 糖尿病(消渴症)的中医系统论治
九 瘦气病的系统论治
十 风湿骨病的系统论治
十一 五官科疾病的系统论治
十二 小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系统论治
十三 常见皮肤病的系统论治
十四 血液科疾病的系统论治
十五 肿瘤(癌症)的系统论治
附录一:中药饮片微粉化工艺评价
附录二:系统论治汤头歌括一览表
后记——为何要换个方法学中医
通方,即通治方也,也有人称为“统治方”,即可以通治一类病的复方。通治方,来源于历代名方,或临床验方、专方,经过“锤炼”总结逐渐成为通治方。通治方抓住了疾病的“共性”,因为每一类疾病都应当有一个最经济、最有效的优选方剂,这个优化的处方即为通治方。
中医治病是以证统病,从整体去治疗局部,但“证”并非是疾病的全貌,所以现代中医常常是既辨中医的证,也辨西医的病,即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以求得辨证论治的准确性,不误病机。正如清代徐灵胎曾言:“欲识病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后而求其病之所生,然后考其治之法;知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病状所由异,然后考其治之法,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药。”仲师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 12 个字高度概括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是查脉识证、随证加减,而非辨证分型论治。但现代中医常把某一疾病分为若干证,有时多达6~8个证型,过于理想化、公式化,往往与临床实际不符。众所周知,现代西医诊病处方常是千人一方,而中医则是千人千方、一证一方,同病异治司空见惯;也有异病同治,只要证相同,中医也可以多病一方,一把钥匙开多把锁,但与西医的千人一方有本质之区别,中医的多病一方是从证入手,病证合参,系统论治。
速成中医系统疗法是以五脏为核心、八纲为基础,是“个性”与“共性”、辨证与辨病的结合体,师其法而不泥其方,方随证变,圆机活法,知常达变。中医系统论治不去过多地分型,慢性病只分期即足矣!过多的分型使辨证施治趋于僵化,与中医的整体观、系统思维观相悖。人类的疾病病名者上万种,但对中医来讲疾病只有两种,一阴一阳;一个外感,一个内伤。要实现快速学会中医,必须“换个方法学中医”,必须采用系统化通方论治,才能由博返约、化繁为简,不论对中医学院学生,还是在职西学中医师及外国人学中医都将大有神益。
目前,中医系统论治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已过30多年,并没有一本适宜速成中医的教材,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教材并不适宜在职人员学习,西学中需要一本3~6个月即可上岗的速成教材,学中医应打破常规,不能再学十年八年都不会操作,早应换个方法了。本书的问世只能起抛砖引玉之作用,由简单到复杂并不困难,但要从复杂的、庞大的中医典籍再回到简单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所以至今并没有多少名家去尝试写一本速成中医系统化教材,本书只是一种尝试,纸漏与谬误在所难免,还望中医同仁批评斧正。
一 构建中医系统化诊疗模式
21世纪之初,中医迎来了前所未有过的发展契机,特别是《中医药法》的颁布,令中医界欢欣鼓舞。今逢盛世,当思来之不易。然而面对强势的现代医学,中医也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现代中医所面临的现实是:投医者的心理、社会背景、投医环境、疾病种类及现代人的体质状况等,都与古代人有显著的差异;现代中医所接诊的病人,不是伤寒病、传染病和创伤,而是经过西医反复治疗不愈的诸多慢性病和疑难杂病。现代医学都没治好的疾病,中医能治好吗?患者是带着一大堆诊断报告资料来投中医的,中医若没有真本领能行吗?
中医确实走进了历史的拐点,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医的路怎么走?怎样正视中医人才成长缓慢的特点?怎样解决社会对中医的需求与人才培养不对称的矛盾?社会上需要有真才实学的名医和明医,不然,如何应对挑战和机遇呢?
21世纪开始,人类医学从分析、还原时代向整体、系统医学迈进。中医原本就是整体系统医学,是否还要经过还原分析,再进入系统化时代? 20世纪 80年代之初,诸多专家已经明确了中医发展的大方向是走独立自主的整体论系统思维之路,但30多年已过,中医创新不足,主要表现在中医系统论应用与实践总结研究欠缺方面。中医要实现现代化,构建中医诊疗系统化模式是一条捷径。
医学研究的方法大致有三种,即整体、还原、系统这三种形式。中医学的方法属于整体论的方法,是在古代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自然医学。中医是从整体论、“天人合一观”、阴阳五行生克平衡系统,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形成的有着深厚理论基础的原创医学。现代医学的基础是利用现代生物、物理、化学的方法发展起来的一种以还原论为基础的纯生物医学。还原论的观点是整体等于部分之和,对生命体无限度地分割,向无限小的方向发展,这样即使分析到细胞分子水平,也不可能弄懂生命体的全貌,其结果是越分越细,把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肢解得七零八碎,正如英国《自然》杂志主编坎贝尔博士曾言:“目前,对于生命体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局部细节上,尚没有从整体角度去研究,应当上升至一个整体去研究,因为人体生命是一个整体。”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医学精英就发现了现代主流医学的缺陷,曾提出过“循证医学”,21 世纪随着基因组序的研究不断推进,又提出了“基因医学”,近年又提出了“精准医学”“转化医学”等。由于现代医学对诸多杂病治疗无效,且西药的不良反应太大,许多欧美人看重了替代医学,即“传统中医学”及欧洲早年的“顺势自然医学”等。如今在美国,政府及社会支持替代医学的支出已经超过主流医学的支出总额。
这些事实均已说明现代西医学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诸多主流医学精英也主张医学应当从还原论向整体论方向发展,未来西医学的发展方向是按还原一整体一系统的模式默默演变。中医原本只有整体思维观、“天人合一论”、阴阳五行生克平衡论,并没有“系统科学”一词,但从中医的典籍中可见,理、法、方、药到处都充满着系统思维,中医学应该算最早的系统科学。
中医学应用系统思维观于临床已2000多年,而现代系统论是在20世纪才提出的,现代学者发现中医有诸多理论与现代系统科学不谋而合,现代系统论是经过还原论的阶段,逐渐上升至完整的系统科学理论,由美籍荷兰生物学家贝塔郎菲在20世纪60年代(1968年)提出,并开始应用于各行各业。
中医学的整体思维观重在临床实践,虽然没有经过实验科学分析,但已应用数千年,中医学没必要从整体思维观,经过还原分析,再进入现代系统医学时代,中医学的发展和创新必须突破还原论“以西解中”的束缚,以现代系统论、全息论等理论为依据,构建一个中医系统化的诊疗模式,这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