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9126216
自序
年轻的新东方校长:杨超|神奇少女和她的“学渣联盟”
青山资本董事总经理:李倩|“套路”的胜利
投资天才:马文亚|“葛朗台”与“巴菲特”
马大娱乐创始人:马佳佳|自带“网红”的基因
百度副总裁,公号李叫兽创始人:李靖|知识决定命运
罗辑思维CEO:脱不花|纵剑商海。潇洒恣意
搜狗输入法之父:马占凯|没有什么是学不会的
星空摄影师:叶梓颐|“女神”和她的地球往事
乐纯酸奶创始人:刘丹尼|尖子生的另一条道路
暴风集团CEO:冯鑫|折腾与创造
知名自媒体:剽悍一只猫
亚洲吃面公司创始人:胡传建
魅族手机市场VP:李楠
后记
自序
经过近三十多年的自我观察和反思,我发现我以前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常常是错误的,这就像小时候对未来自己想成为什么人的判断一样,偏差得确实有点离谱。
我小学的时候是班长、全班,那时候我觉得教师这个职业特别棒,所以很希望自己未来能成为一名老师。
到了初中,虽然我的成绩还算不错,但是已经不能算尖子生。我的语文和物理、化学还算可以,历史、地理和生物出奇的好,几何学得不错,代数到了初二经常会考30 多分,英语也待在及格线附近晃荡,那时候我只能在班级里面排到第五名左右。
我的数学和英语在初三的时候也没什么改观,成绩一般般,中考的时候,学校里的尖子生们(前30 名)才有机会被安排去考中专学校,学习成绩在第二梯队的只能去考高中,我就是那批第二梯队的学生,而在这第二梯队中,我还没有资格去考本市好的省级重点,只能考市重点高中青州二中。
这事听起来很有戏剧性,因为我觉得我在中考的前一个月突然开窍了,所有的数学题和英语题我都会做了,但那个时候已经没有考前测验,所以老师也不知道我的成绩发生了变化。结果,中考成绩公布,我的数学和英语应该是当时我们初中的前三名,而我以全校第四名的成绩考入青州二中。
接下来的三年,在至少十几次全校全市统考中,我始终霸占了青州二中全校的位置。1994 年高考,我的物理化学成绩都是145 分(总分150 分),总成绩628 分(总分750 分),名列青州二中高三全年级,全校第二。(这件事有点神奇,因为当年有个特牛的高二学生参加了高考,他考了我们全校名,我至今记得他的名字,叫贾守国。)
高考语文,是我五科中分数的,我的高中班主任曾经断言,我将是一个技术专家型的人才,结果他的预言没有被验证。
我先是高考志愿没考上,被调剂到西安交大热能工程专业,后来毕业分配到天津石化炼油厂工作,我发现,我对工程工作完全没有感觉,如果继续做下去,无非就是一个极其平庸的充其量混饭吃的热能工程师。
了解我的人,可能会说,你接下来要说你写文案的能力了。其实不是,我想说的是,我发现了我另外一种能力。
我发现我跟什么人都能相处得很好,如果这也算是一种能力的话。
读高中的时候,班里来过一个插班生,是一个搞体育的,因为在青州一中打架,被学校开除,于是来了二中。按说我这个学霸应该跟这种人是大路朝天各走半边,可是我跟他处得很好,他跟我讲了他的生活,讲他在学校里如何跟教导主任斗,讲他和喜欢的女生如何相处。我听得津津有味,跟他很聊得来。
即使是在别人眼里相当不堪的人,我依然可以跟他愉快地相处,并从他那里学到很多知识。虽然我并没有把他当作死党或者很好的朋友,但这些人却会把我当作朋友。我之前在某单位工作的时候,有一个同住单身宿舍的哥们儿,我觉得他有严重的臆想症。因为他觉得所有的人都对他有敌意,他总是担心自己的饭卡被盗刷,所以一天几次去食堂刷卡查看金额;他从不开门,更不开窗通风,宿舍里气味逼人;他有一辆自行车,每次都是自己从楼下扛上楼放到宿舍里才能放心。
有一天他神秘地请我跟他一起去买了一台电脑,然后在其他人都上班的时候偷偷搬到宿舍,接着从他们车间搞了一个巨大的铁柜子把电脑封起来,玩电脑的时候就打开铁柜子玩。
很长的时间内,我都是一个知道他买了电脑的人,也是一个被允许去他宿舍玩电脑的人。我并不喜欢他的性格,也不太可能跟他成为真正的朋友,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可以跟他聊下去,而不会觉得不耐烦,甚至让他把我当成了朋友(至少是信任的人吧)。
后来,我进入广告圈,然后又离开广告行业,与人联合创办了“第九课堂”。第九课堂在一年内大概聚集了1000 多位分享者,我在跟这些分享者接触的过程中,获得了有生以来快速的进步。我相信,一个人在某个行业十多年积累的经验(不是具体技能),他可以用几个小时就告诉你,而这些东西如果你自己摸索,也许要几个月甚至几年。与这些分享者的接触,我获得的不仅仅是具体的知识,还有看待世界的角度、学习的方法、做事的态度等等。
第九课堂的创业算不上成功,也说不上失败。但是它就像互联网一样,让我和不同的人连接起来,我后来在文案这个领域的一点点成绩和名声,都是从第九课堂开始的,它算是我人生的一次巨大的转折点。后来我偶尔会想,如果我当时不去创业,不去接触那么多各行各业的人,我现在可能也就是国际4A 里一个创意总监而已,拿着五六十万的年薪,做一些别人永远都不会知道作者是谁的广告,不会期望有朝一日坐上总经理的位置,人生的变数也就很少了。那虽然也不是很糟糕的一种生活,但我还是愿意选择现在这样:可以做点自己喜欢的事,不用去公司坐班,有资格挑几个品牌来服务,有时间陪家人,甚至可以为了写这本书而让公司推迟两个月开业。
后来,我离开了第九课堂,不再管公司的具体事务。但是我参与了北京听道讲坛(一个类似TED 的国内机构)的组织工作,同时我也在“在行”和“开干”接单,也是为了能跟不同的人聊天,观察和了解一个牛人,成了我主要的学习方式(我一年大概能读30 ~ 50 本书吧)。
在非科学技术领域,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学习方式,一种是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和观察得来的,比如我在做广告的初期就阅读了几万个优秀的创意广告;一种是通过阅读,直接看书看会的,本书中讲述的人物之一李叫兽就是这样的,他通过阅读理论就直接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去了。但我相信,李叫兽那样的人不多,大部分人是通过模仿和学习他人,以及别人的案例和作品来学习的。
而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我把我朋友圈里那些不同的、有趣的人写出来,我观察和采访他们,记录他们的言行,剖析他们的成长经历,转述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希望给各位呈现出不同的人生路径和成功法门(好吧,其实我特别讨厌成功学)。
我希望写给的是那些有抱负,天资不算太差的年轻人,他们对生活依然抱有期望,希望获得改变,但是却有点迷茫如何开始。希望这些人的经历,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点点启发,至少,你能看到几种不同的人生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这本书名为《朋友圈的尖子生》,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这些人是我的朋友,我跟他们比较熟,由我写他们,不会像一个记者采访出来的稿子。另一个意思,他们都是尖子生。这个比较好理解,我就不解释了。
这些人,我认为都是成功的。从比较世俗的观点看,成功意味着财富积累,虽然我并不完全认同这样的观点,但我还是同意,财富是个比较方便的衡量标准。但这不是我选择所谓“尖子生”的标准,我选择尖子生的标准是特别和突出,而不是多有钱。
而且,我刻意回避了,不写太多广告行业的朋友们,因为我担心后这本书成为“广告圈的尖子生”,所以我只选了胡传建(前广告人,现为亚洲吃面公司创始人)来写。李叫兽原则上不算广告圈,首先他本人还没有毕业,对广告圈其实了解有限,他的知识大部分来自阅读,他的经验则来自在企业里的顾问经历。
这些人中,有一半以上是创业者,也算是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我记得罗振宇在2016 年跨年演讲的时候讲过一个观点:“很多人说创业者是疯子,我说这个时代连疯子都在创业,我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疯子和精英一样,都是这个时代的风向标。我中学读过一本书,说一个国家的精英如果全部在军队,一定是在非洲这种经常政变的第三世界国家;如果精英都在商界,这个国家就是发达国家;如果精英都在政府,这个国家就是发展中国家。”所以我写的人大部分是创业者,这是符合这个国家的趋势的。
当然我也有意地保持了所讲述的人的多样性,避免写成“创业圈的尖子生”,所以我写了专门投资股票的马文亚,做星空摄影的叶梓颐,赋闲在家几年的马占凯,以及做语言培训的杨超。
我没有选择那些特别高高在上的人,所以这里面身家几十亿的,只有暴风影音的CEO 冯鑫。我希望这些人是那种不必仰望,而可以被追赶的,所以那些天生富贵或者跻身超级富翁行列的我就没有写。因为绝大部分人是不会达到他们的成就的,但是一年收入一两百万,或者过自己喜欢的生活,还是很多人努力一下可以够得着的目标。
这并不是一本告诉你如何赚钱的书,而是为你呈现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领域的人,记录他们的生活和状态,我只是想告诉你,原来生活是可以这样的,原来事情是可以这么做的。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过好生活,而不是关于如何赚到钱的书。当然,大部分时候,你过好了生活,钱好像就不太是问题了。
更多想法,可以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小马宋”,与我交流。
一个15岁孩子用压岁钱买别墅的故事
马文亚出生在1988年,家庭并不富裕。
在马文亚身上,你看不到任何典型的中国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特征,甚至可以说,他从小的经历就是反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从初中开始就离开家乡在异地一个人读书,12岁开始用妈妈的账户炒股,15岁在上海买了一栋别墅并开始炒楼生涯,大学里被誉为股神,毕业前就实现财务自由……,这些都是反传统教育的。
他是我认识的一个投资天才。
部分:十岁少年立志
马文亚出生在河南平顶山,从小喜欢阅读,但觉得小说里的事不是真的,科学类的自己又看不懂。所以他喜欢商业故事,觉得这是世界上发生的真实的事情,在他十岁的时候,已经把平顶山新华书店里的商业人物如李嘉诚、巴菲特等等的传记全看了一遍。
看完这些传记,十岁的马文亚就确定了自己的人生志向,他希望自己将来成为一个商业领袖,后来对自己的志向做了调整,他觉得自己不太擅长经营,但对投资更感兴趣,所以他下决心要成为巴菲特那样的人。
马文亚很小的时候玩大富翁,就成为小朋友群中的玩家,所有跟他玩大富翁的小朋友,无非都是在争夺财富第二名而已。
小马文亚玩大富翁有个特别之处,他主要不靠买地升值资产,而是去买卖股票,因为他研究了大富翁游戏中的股票涨跌有个很简单规律,他曾经靠买卖股票把大富翁游戏里的财富值玩到游戏能显示的极限数。
游戏里买卖股票赚钱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不需要考虑自己走到了哪里以及别人走到了哪里,没有掷骰子那种不可控的随机感受,只管专心低买高卖就好了。
马文亚从巴菲特传记中学到的一个简单的投资原则,那就是永远购买价值被低估的东西,这在他人生几个重要的转折点上都体现了出来。
第二部分:12岁独居上海
马文亚小学升初中的那年,平顶山首次取消了“小升初”的考试,户口所在地决定孩子未来进的初中,而决定户口的东西,就是房子。
河南和山东、湖北几个省,都是高考分数奇高的省份,以马文亚的成绩,在河南考上好大学的概率极低。因为父母经常出差,得知在上海购买特定房产可以办理蓝印户口,而且那时上海的房子其实非常便宜。
相对于在高考时获得的巨大分数差距,通过一套房子获得一个上海户口和择校机会,这个交易是不可用价格来衡量的。回头看来,不管当时马文亚的父母做出决定的动机如何,实际上有意无意地购买了价值被低估的东西。
这不仅包括房子,还有一个户口和一个在上海上学的机会。
在上海读初中的马文亚,学习上其实泛善可陈。但在初三的时候,马文亚却意外地获得了保送本校高中本部的机会。说起这个机会,对马文亚来说也算是一个主动发现价值低估的特例。
马文亚当时在上海的文来中学读书,这个学校属于七宝高中附属中学。每年七宝高中会从文来中学保送一部分生源到本校,但它并不是说让你直接保送,而是要在中考前半年提前考一次,就是它觉得你正常考也能考入我们中学才会保送你过来,这样就可以让你免半年读书时间。
2003年春天发生了非典疫情,七宝中学觉得组织大规模的考试、出题、阅卷太麻烦而且非典期间不适宜人群聚集,就想通过其他方式来选拔保送生。
当时上海市闵行区恰好组织了两个竞赛,一个是数学竞赛,一个是作文大赛。马文亚班上的好学生有一半都去参加过这个竞赛,当时的中学校长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他说那两个竞赛考的都不错的,就是文理兼备的学生,七宝中学就提前录取,保送过来。就这样,两个竞赛合计分数的前一百名就被破格录取了。
在初中所有的科目中,马文亚唯独数学还不错。其实他的语文也不好,但巧的是他作文还不错。
由于那两个竞赛恰好都是马文亚擅长的,他就参加了这两个竞赛,后都获得了三等奖,其实得三等奖的人特别多,全区有几千人都得了三等奖。但两个比赛都去参加的人非常少,因为当时偏科的人多。理科好的人就去参加了数学竞赛,文科好的人去参加了作文竞赛,很少是两个都参加的。
就这样,在这种中国特色的竞赛制度下,马文亚机智地发现并利用了这个价值洼地,成功保送到当时上海的重点高中七宝中学。
第三部分:小孩买别墅
因为之前就有了套用来换户口的小房子,马文亚从来就不觉得房子是用来住的。
当时在上海有一本杂志叫《上海楼市》,每周出一本,马文亚每周都买来看,看人家怎么炒房的。
马文亚对这本杂志特别痴迷,还从淘宝上买了以前的版本,从创刊号开始,收藏了全套的《上海楼市》。而且他还往回看,往回翻,做有纵深的研究,比如两年前是这么说的,今天怎么说的,做对比研究。
这就是一个初二的小朋友做的事情,可能到今天为止,很多三四十岁的大人也不会有意识做这样的事。
当时非典,上海非常热,公共场合不让去,保送了又不需要学习,如果回家的话开空调又浪费电,而且当时爸妈不在,一个人在家就很无聊,所以就想办法出去玩。
马文亚那时骑自行车在闵行区转悠,看到处都没人,公共场合当时也不让去,只一个地方,有一大堆人戴个口罩排队。
在这个稍有不慎便有性命之忧的时候,那些可以让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排队的地方必定是非比寻常的,这个地方就是售楼处。
而且据熟读《上海楼市》的马文亚所知,当时的房价并没有因为非典而降,反而涨了不少。在这样的背景下,是什么样的力量可以使向来谨慎的上海人冒着生命危险来买房呢?
当时在初中里上政治课的时候,老师正好讲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经典的论述:”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能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
想到可能有很大的利润,“见钱眼开”的马文亚就挤进去排队,然后跟置业顾问说爸妈委托我来看一看,于是就获得很热情的接待,还有好吃好喝的伺候着。
于是他就每天排一个售楼处,去蹭吃蹭喝蹭空调。但是在售楼处也没事做,就听销售从早讲到晚,这个楼盘区位在哪儿,配套怎么样,房价怎么样,未来怎么样,这个马上要涨价了。
就这样连续听了一个月,兼之对楼市早就有些概念,马文亚对学校周围方圆10公里内的楼盘房价情况已经很了解了。
我曾经听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说“人们掌握信息的差异实际上是这个社会存在差异的根源所在”。这句话放在马文亚身上恰如其分,比如在当时,这个小孩儿掌握了自己学校周围方圆10公里内的所有楼盘价格信息,他就有机会发现了一个被“价值低估”的楼盘。
这个项目叫东方花园二期,是文来中学的对面的一个别墅,当时只卖4000 块一平米,周围同样的物业别墅卖6000块一平米,马文亚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卖这么便宜?研究了很多因素,发现没有任何理由。
因为断定这套别墅被低估,马文亚就回去就跟爸妈讲,说这个别墅这么便宜,我们家应该买一套。当时妈妈的反应是:我们没钱,买不起,一套别墅啊,开玩笑,要100万,我们买不起。然后去跟爸爸说这个情况,觉得买了,就赚50%,4000到6000嘛,爸爸给的答案是:他卖得便宜,自有他卖得便宜的道理。
马文亚觉得自己看得很清楚,而且确实希望家里能因此赚到钱,思考几天之后,又跑去跟妈妈讲了自己一个很重要的决定:“妈妈,咱们买下这套别墅来,可以用贷款,这个别墅总价大概是90万,首付十几万就可以了,这个已经不算贵。我积攒了10年的压岁钱,有2万块钱,从来没有花过。你们平时要用我的钱的话,还要给我利息。但是这次这2万块钱,我给你,我不要了,用这个来买房子。如果赔钱我就不要了,如果赚钱的话,你把这个还给我就行,本金还给我就行。”
当时妈妈很感动,马文亚在钱这件事上向来非常“小气”的,从小就是,因为他希望去拥有更多的钱。但是这个向来葛朗台式的人物会做这个举动,可能说明这个房子真的比较特别,于是妈妈就来了一趟上海,看了一下那个房子,自己也觉得不错,就说行,我们买。
但母子之间还是达成了另一个协议,就是两人合股去买这个别墅。首付是20万,由马文亚出2万,妈妈出18万,马文亚占10%。未来房子不管赚钱还是亏钱,马文亚都按10%的对应盈亏来承担。
就这样,马文亚以合股的方式购买了人生套别墅:东方花园二期,那年他15岁,读初三。
买完别墅之后,事实证明当时这个别墅定价确实有问题,因为它的开发商不是专业地产商,是做实业起家的,决策周期很长, 每平米4000的价格是成本加利润计算出来的。但周围的其它楼盘是根据市场的火爆程度来定价,早就提价到了每平米6000元。
一个月之后,东方花园二期的别墅价格就涨到了6000元每平米。也就是说,这套总价100万的别墅,在一周之内上涨了50万,马文亚和妈妈用20万的首付,一个月赚了250%的收益。为什么房价涨了50%,却可以获得250%的收益?因为利用了经济杠杆,五倍的杠杆 ,房价上涨50%,就可以获得本金250%的收益。
马文亚拿到了赚取的5万利润,加上原来的本金2万,在读高中的时候就专门买房投资,高中三年自己大概赚了100万。
第四部分:发现一个被低估的大学
这个少年,绝不能算是个好学生,因为他学习一直就不怎么样。
然后高考就到了。
在当时的上海人眼里,北京只有三所大学是好大学,也就是清华、北大和人大。除了这三所大学,北京其他的大学在上海考生眼里都是没什么吸引力的,如果考不上清华北大和人大,那上海的考生则更倾向于选择上海交大、复旦等当地名校。
比如中国传媒大学,其实是一所很好的大学。但上海考生就是不认,因为它不是清华也不是北大和人大。如果在马文亚的家乡河南平顶山,一定是全市好的一批学生才能考上传媒大学,可是在上海,传媒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仅仅徘徊在一本线附近。
马文亚并非学霸,如果是学霸的话,他自然会选择考清华北大。退而求其次,他觉得传媒大学在上海的高考中被严重低估了,同样是中国传媒大学,你接受的是同样的教育,有同样的同学和老师,如果从河南考过去的话,要是文科前十名,基本上跟北大的分差不多。然而你从上海考的话,仅仅是一本线就可以录取。所以马文亚后报考了中国传媒大学录取分数的专业:新闻传播学。
马文亚如愿进入中国传媒大学,而在中国传媒大学的四年岁月中,马文亚渐渐成为大学同学和老师眼中的股神。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不在这里讲了……
以上故事摘选自小马宋的新书《朋友圈的尖子生》,讲了罗辑思维CEO脱不花,百度年轻的副总裁李叫兽等13个尖子生的成长故事。
更多想法,可以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小马宋”,与我交流。
没有方向 –
小马宋的文笔确实不是盖的,能够把这几人的从业经历写的如此生动,不会显得很枯燥乏味。整本书读下来,受益匪浅,了解了创业的辛酸苦辣。
xiaoyuwing –
刚听说这本书时,是朋友推荐给我的,这本书用鲜活的人物故事,引起人们的深思。为什么那些人能成为尖子生?时机很重要!选一个好的时机,比你整天自己努力,奋斗要重要的多! 不要去看太多成功的人怎么说怎么做,因为大部分人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 做任何事情,都要想清楚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不要为了做而做,要寻找做这件事情的最短路径。 这本书其实就是研究牛人做事方法的。小马宋所选取的对象都源自于他的“朋友圈”,他在剖析他们时,情节饱满,让人觉得非常有趣!
小菲 –
罗辑思维金牌营销外脑,独立战略营销顾问小马宋,每周坚持约谈朋友圈里的大牛,他选取了朋友圈中13个典型的成功人生故事,从朋友角度剖析他们的成长和每个人精进的原理,为奋斗中的年轻人提供了人生进阶的不同视角。
司马当 –
小马宋公众号粉丝,一个低调的,不寻常的营销高手,看他的文章甚至打的广告,很对口味!也想通过这本书了解一下其他的大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