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807991
本书是首本以*手资料,反映民间音乐家阿炳真实面貌的“口述历史”著作,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填补了中国音乐史的空白;
谨以此书纪念阿炳诞辰125周年。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中国民间音乐家,享有世界声誉的音乐大师。他创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已经成为人类音乐宝库中的不朽经典。
本书作者通过数年寻访,对十六位亲眼见证过当年阿炳生活的知情者,作了深入访谈。受访者中,有阿炳抚养过的非嫡亲孙女钟球娣,有1950年阿炳录音时的在场者黎松寿,有阿炳的邻居许忆和,有当年洞虚宫内常替阿炳买酒读报的道士华寅生,有与阿炳有着深厚交情的锡剧前辈艺人邹鹏,有20世纪50年代无锡《晓报》记者华钰麟,有无锡文物专家钱宗奎,有无锡第二代“小热昏”艺人尤茂盛、周仁娣夫妇,等等。他们谈及了阿炳对音乐艺术的痴迷、日常生活的困顿、街头卖艺的点点滴滴、个人的成长经历等不同层面,他们这些血肉丰满的感性回忆,为我们摹绘出一幅逼近于真实的、在社会和人世的黑暗低处长久挣扎的盲人音乐家肖像。
目录
阿炳穷是穷,但志气蛮高 / 001
我亲历了《二泉映月》的最初录音 / 013我画的是阿炳生前最典型的形态 / 033
无锡人常称他们是一对“仙童仙女” / 043我父亲是阿炳的隔房师兄 / 051
我和阿炳做过两年的邻居 / 061
阿炳当年是有名的“无锡八怪”之一 / 079第一个劳动节,我们请阿炳来演出 / 091我是听阿炳演奏最多的人之一 / 099
《二泉映月》是无锡人的“就寝音乐” / 109
我曾负责并亲自参与帮阿炳拾骨 / 117我收集过许多阿炳的故事 / 127
阿炳停当我们唱,我们停当阿炳唱 / 143最难忘记的是阿炳击鼓 / 151
第一次看见公公,有点吓 / 159
附录一 瞎子阿炳小传(1952 年版) / 168
附录二 阿炳小传(1983 年版) / 175
附录三 华彦钧(阿炳)年谱(修订稿) / 185
附录四 阿炳《二泉映月》的流播 / 194
追摹无限逼近于真实的阿炳肖像
自序
失明者阿炳,长久地生活于社会和人世的黑暗低处。然而,正是因为此种复杂的“低”,使他酿制并最终为人类奉献出动人心弦的永恒音乐。
这位伟大的中国民间音乐家虽然辞世才半个多世纪,但他的身世,在当年似乎就已语焉不详。这从杨荫浏先生所撰《瞎子阿炳小传》《阿炳小传》的差异中,可以得到佐证。
本书的写作目的,就是试图还原阿炳,追摹一幅无限逼近于真实的阿炳肖像。为此,笔者通过数年寻访,最终找到了多位亲眼见证过当年阿炳生活的知情者。受访者们血肉丰满的感性回忆,也许,以单篇视之,无法避免个人主观的烙印,但是,众多这样的回忆集合在一起,我们是否能够这样判定:它们正在接近着某种真实与客观。
表现盲人音乐家阿炳的出版物,此前已经有过数种。不过仔细披览就会发现,它们均侧重于文学性的叙写或个人化的阐释,以第一手资料反映阿炳真实面貌的著作,至今阙如。
本书的写作,几乎是一种文化抢救,因为,书中所有访谈对象的平均年龄,在本书初版时的2010年,已经高达八十三岁。作为一名生活在阿炳故乡的作家,写作此书,自觉是应该承担的一份责任。
感谢无锡市公安档案馆提供阿炳户籍档案照片。感谢同事兼朋友汪自力的大力帮助。
感谢所有接受采访的老人(按年龄大小顺序排列):邹鹏、黎松寿、朱学津、费逵、华寅生、许忆和、谈景清、张玉英、华钰麟、姚德云、钱宗奎、朱海容、尤茂盛和周仁娣夫妇、尤武忠、钟球娣。
阿炳不朽!
传达并呈示了人类心灵颤动和精神图景的阿炳音乐,不朽!
黑陶
这种音乐只应该跪着听!坐着和站着听,都是极不恭敬的。——小泽征尔
他的伟大的名字应该用黄金写在中国音乐史上。——赵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