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5076146
编辑推荐
无论为了全面理解社会矛盾,或为了深刻认识阶级矛盾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研究篡夺君权问题都是必要的。鉴于广大读者的实际情况,写一本有关的通俗读物尤为必要。《血溅龙袍》这本书,通过再现历史上篡夺君权的事例,展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一个侧面。在再现与展示的过程中,力求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反映历史的发展规律。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描写均有历史依据,而没有虚妄之辞。对人物与事件的评议,则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实事求是。本书由魏鉴勋编著。
内容简介
《血溅龙袍》这本书,通过再现历史上篡夺君权的事例,展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一个侧面 。在再现与展示的过程中,力求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反映历史的发展规律。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描写均 有历史依据,而没有虚妄之辞。对人物与事件的评议,则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实事求是。
《血溅龙袍》作者魏鉴勋认为对于篡夺君权的人,就不能视为个人的罪孽,不能以手段的不正当来否 定政治上可能有的进步性。而应重在探讨是何种力量与思潮把这种篡位的人推上了历史的舞台,使他成为 弄潮儿。要看这种人当了皇帝后,对社会、对历史起 了什么作用,产生了什么影响。
目 录
出版者的话
前言
刘邦铲除异姓诸王
刘濞倡乱
汉武帝杀太子
上官父子与霍氏母子
王莽篡汉
司马昭之心
刘裕取代东晋
萧道成坐收渔利
高氏篡东魏,宇文氏篡西魏
篡位系兴亡
血溅玄武门
武则天称帝
辽世宗之死
赵匡胤黄袍加身
海陵王刺杀金熙宗
元朝的皇帝们
建文帝当了和尚
康熙皇帝废太子
前 言
历史是人类知识、智慧的积累,是先辈留给后代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故日“读史使人明智”。不过,在生活快节奏的今天,要读一部煌煌历史巨著,对许多人来说,不下非常的决心,恐难静心卒读。即便下定决心,恐怕是纵有开头、亦难有结尾。鉴于此,我们策划出版了《中国王朝内争实录》丛书。
我们这套书的出版,试图走出一条新路,即高雅的学问通俗去作。我们觉得,在学术界有一种不成文的清规戒律,学术高居文雅的殿堂,傲守高不可攀、曲高和寡的自尊,以理性、冷峻为美。这种清高和自尊,我们是很钦佩的。但是,思想和知识是需要传播的,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掌握,一代传一代,思想才能成为不朽,知识才能成为永恒。所以我们请专家学者,走下殿堂,靠近民众,在雅和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俗,不是低俗,不是粗俗,更不是媚俗,而是请学有专长的学者,把他们的学术成果、学术观点,用清新雅丽的语言、闪烁着思想火花的华采辞章,用读者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再现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并以史为鉴。
历史是异彩纷呈的,是博大精深的。我们涉足历史,并不能因这几本小书,就奢望趟过历史的每一条河流。经反复论证,征求学者的意见,决定围绕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展开论述。从皇位、相位、宠位、军阀、朋党、忠奸之臣、新旧势力、以及文字狱八个方面,系统地研究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再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复杂性、多面性,手段和方法的残酷性和阴险性。他们有的为了国家大业,忍辱负重,矢志不二;有的身不由己,莫名其妙地成为牺牲品;有的为了一个权字,朋友可以反目,兄弟可以成仇,甚至刀剑相加,同室操戈。当然历史是复杂的、矛盾的,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不能以简单的善恶来做终极评判,也不能因其手段的残忍和卑劣,而否定其对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反过来,也不能因其有功于社会,而赞成其手段的残忍和卑劣,而应该历史地、客观地评判。总之,经过作者独具匠心的条分缕析,一条是非、善恶的脉络,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不仅可以从中追览历史的风风雨雨,而且可以了解史学家的观点和其对历史的客观评价;不仅可以追睹历史上惊心动魄的厮杀,而且可以掩卷沉思,得到历史的启迪。
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期待着读者朋友的认可和诚恳的批评、指正。
我们这套书的出版,试图走出一条新路,即高雅的学问通俗去作。我们觉得,在学术界有一种不成文的清规戒律,学术高居文雅的殿堂,傲守高不可攀、曲高和寡的自尊,以理性、冷峻为美。这种清高和自尊,我们是很钦佩的。但是,思想和知识是需要传播的,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掌握,一代传一代,思想才能成为不朽,知识才能成为永恒。所以我们请专家学者,走下殿堂,靠近民众,在雅和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俗,不是低俗,不是粗俗,更不是媚俗,而是请学有专长的学者,把他们的学术成果、学术观点,用清新雅丽的语言、闪烁着思想火花的华采辞章,用读者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再现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并以史为鉴。
历史是异彩纷呈的,是博大精深的。我们涉足历史,并不能因这几本小书,就奢望趟过历史的每一条河流。经反复论证,征求学者的意见,决定围绕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展开论述。从皇位、相位、宠位、军阀、朋党、忠奸之臣、新旧势力、以及文字狱八个方面,系统地研究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再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复杂性、多面性,手段和方法的残酷性和阴险性。他们有的为了国家大业,忍辱负重,矢志不二;有的身不由己,莫名其妙地成为牺牲品;有的为了一个权字,朋友可以反目,兄弟可以成仇,甚至刀剑相加,同室操戈。当然历史是复杂的、矛盾的,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不能以简单的善恶来做终极评判,也不能因其手段的残忍和卑劣,而否定其对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反过来,也不能因其有功于社会,而赞成其手段的残忍和卑劣,而应该历史地、客观地评判。总之,经过作者独具匠心的条分缕析,一条是非、善恶的脉络,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不仅可以从中追览历史的风风雨雨,而且可以了解史学家的观点和其对历史的客观评价;不仅可以追睹历史上惊心动魄的厮杀,而且可以掩卷沉思,得到历史的启迪。
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期待着读者朋友的认可和诚恳的批评、指正。
免费在线读
刘邦平定天下以后,为了稳定局势,确保自己的统治,便大封功臣,以一些财产、部分权力来安抚那些跟随自己出生入死打天下的人们。曾几何时,“功高震主”犹如恶梦一般缠绕着他,令他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当年,自己那些手下为自己争天下,大效犬马之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如今,幸存者被自己封为王爵,坐镇一方。有谁能保证这些与自己一样的“无赖”们不会同自己捣蛋,又有谁能料定这些杀人不眨眼的“魔王”在自己死后不起来争夺皇帝的宝座?
“怎么办?自己应该怎么办?”深深地困扰着当上西汉皇帝的刘邦。终于,他从“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古训中受到了大大的启示。
刘邦把他的“三尺剑”指向了他亲封的那些手足一般的异姓诸王。
首当其冲的是功劳最大的齐王韩信。
韩信是个奇才。刘邦之所以能统一天下,大半是韩信的功劳。韩信为刘邦制定了建功立业的大计,平定三秦,擒魏王豹,夺取代国,征服赵国,吞并燕国、齐国,最后垓下一战灭了楚国。刘邦对韩信则是解衣衣之,推食食之,言听计从,情过兄弟。两人之间裂痕的产生,是在汉高祖四年(前203年),韩信率军灭掉齐国之后。韩信俘虏了齐王田广以后,派人给远在荥阳,正同楚军苦战的刘邦送去一封信。韩信在信中说,齐国一向诡诈多变,是个有名的反复无常的国家。如今虽然已被攻下,但局势不容乐观。其南部边界与楚国为邻,请求批准自己为代理齐王,坐镇这里,否则难以安定齐国。从当时的全局看,韩信的这个主张没有错误,如果说有点问题,就是韩信要求权位之心太急了一点,尽管如此,韩信也还是留有余地的,他只要求当个代理齐王。
刘邦接到这封信时,正同张良、陈平研究如何突破楚军的包围,军情很急,心情更急。刘邦一见韩信要当代理齐王,不由得把桌子一拍,怒冲冲地骂道:“老子被围困在这里,日夜盼望你小子来解围,你小子却要当什么代理齐王!”
张良、陈平不约而同地踢了踢刘邦的脚尖,示意他不要再当着送信人的面说什么了。刘邦立即打住了话头,瞅了二人一眼。张良、陈平凑到刘邦的耳边说:“目前我们陷入包围,情况很不利,难道还有法子约束韩信吗?不如送个顺水人情,让他当齐王,使他全心全意守住齐国,否则,他要叛乱的。”
刘邦一听,不由得打了个冷颤。他急急忙忙开口,骂骂咧咧地说:“他娘的,大丈夫平定诸侯就该当个正经的王,当什么代理王?!”
说罢,当场命令张良负责去铸齐王大印,然后亲给韩信送去。
转过年二月,张良赶到齐国,代表刘邦把齐王大印授予韩信,任命他为齐王,并命他调动军队去攻打楚军。
这时,楚霸王项羽为了拉拢韩信,派武涉到齐国游说。武涉见到韩信便说:“天下被暴秦折磨已经很久了,所以人们纷纷揭竿而起,联合反秦。推翻秦朝以后,本该按功劳分封诸侯,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可是,万万没料到刘邦又挑起战争,打出函谷关,还要消灭楚国,他是不吞并天下决不会罢休的。刘邦是个无赖小人,项王本有许多机会可以轻而易举地杀了他,每次他都花言巧语,甚至起誓发愿,项王可怜他,给他一条活路。可是,他一脱离危险,立刻变卦,背信弃义地攻击项王。将军您与他交情很深,为了他,您出生人死,依我看,将来有一天,将军您也要落在他的手中,没有好下场。当前,他之所以不动您,是因为有项王在,他要依靠您攻打项王。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将军您的作用是有决定性的,您偏向谁,谁就获胜。我敢断言,一旦项王失败,刘邦获胜,他马上就要冲您开刀。将军您与项王是老相识了,为什么此时不站出来与楚国联合呢?这样一来,天下就形成三分之势,齐、楚、汉各自称王又有什么不好呢?如果将军失去这个机会,仍像从前那样站在刘邦一方,与楚国作对,我实在不敢首肯哪!以将军的远见卓识,肯定也不会如此吧?”
韩信听罢,微笑着说:“从前我曾侍候过项王,在他部下当过执戟郎,人微言轻,进言不听,献计不纳,所以我才离开项王投奔汉王。汉王授我上将军大印,统率全军,把自己身上穿的衣服脱下来给我披上,把自己吃的食物推到我面前叫我吃,对我是言听计从,所以我才有今天。汉王对我如此有恩,我怎能背叛他呢!我至死也不会对汉王有二心,请您代我向项王表示歉意。”
武涉说不动韩信,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武涉去后,谋士蒯彻以给韩信相面为由,劝说韩信独立。蒯彻对韩信说:“看大王的脸,不过是个诸侯相貌,而且注定要遭到许多危险;看大王的背,啊,那可是大贵之相,无法形容。”
韩信认真地问:“先生,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蒯彻认真地答:“当初天下英雄起兵反秦时,想的只是如何才能推翻秦朝。现在楚汉相争,为时已久,天下百姓遭殃,生灵涂炭,尸骨遍地。楚霸王曾威震天下于一时,现在困在京县和索邑之间,再也无力前进一步;汉王率数十万大军据守巩县和洛阳之间,一天数战却毫无战功,连受挫折,无力自救。综上所述,智者、勇者都已经陷入困境。百姓无以为生,怨声载道。据我的看法,如果不是圣贤出世,天下是没办法了。当前,楚霸王和汉王两个人的命运就悬在大王您一人手中。您为汉出力,汉就获胜;您为楚出力,楚就获胜。大王如果听我的话,莫如让楚汉两家都存在,大王同他们三分天下。一旦出现鼎立局面,谁也不敢先动手。那时,凭大王的贤才圣德,文韬武略,以齐国之大,战士之多,联合燕国和赵国,占领楚汉的中间地带,扼住薄弱环节,箝制他们的后方,顺天应人呼吁楚汉停战,天下各国谁能不听从,谁敢违抗大王命令?然后,将大国领土分割,增加新的封国,众诸侯得到封赏,哪个不感激大王?大王坐镇齐国,控制胶河、泗水流域,交好各诸侯,则天下国君便都争先恐后来齐国朝拜了。大王切记天意不可违,机会不可失啊。违背天意受惩,失却机会遭殃呀!”
韩信说:“先生差矣。汉王待我恩重如山,我怎么能贪富贵而忘道义呢!”
蒯彻接着说:“大王一定记得,当年常山王张耳和成安君陈余曾是布衣之交,换命的朋友,可是,后来常山王还不是杀了成安君?此二人的交隋乃是最深厚的,为什么最终反目成仇了呢?原因就在于欲望多而人心难测呀!现在,大王与汉王的交情肯定不会比当年张耳与陈余的交情深,而大王与汉王之间将要出现的矛盾肯定比张耳、陈余的矛盾大。因此大王认为汉王将来不会加害自己,肯定是锴的。从前,文种拯救越国,使勾践成为霸主,功成之后,文种还不是被杀了。狡兔死,走狗烹啊,古今一理!大王与汉王之间,交情不如张耳、陈余,忠诚不如文种对勾践。历史上的教训可要借鉴啊。常言说功高震主,大功不封。现在,大王的处境就是如此,危险不请就要自到喽。望大王三思!”
韩信对蒯彻说:“先生的意思我明白了。请暂时回去,容我仔细考虑。”
蒯彻起身告辞走了。P1-4
“怎么办?自己应该怎么办?”深深地困扰着当上西汉皇帝的刘邦。终于,他从“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古训中受到了大大的启示。
刘邦把他的“三尺剑”指向了他亲封的那些手足一般的异姓诸王。
首当其冲的是功劳最大的齐王韩信。
韩信是个奇才。刘邦之所以能统一天下,大半是韩信的功劳。韩信为刘邦制定了建功立业的大计,平定三秦,擒魏王豹,夺取代国,征服赵国,吞并燕国、齐国,最后垓下一战灭了楚国。刘邦对韩信则是解衣衣之,推食食之,言听计从,情过兄弟。两人之间裂痕的产生,是在汉高祖四年(前203年),韩信率军灭掉齐国之后。韩信俘虏了齐王田广以后,派人给远在荥阳,正同楚军苦战的刘邦送去一封信。韩信在信中说,齐国一向诡诈多变,是个有名的反复无常的国家。如今虽然已被攻下,但局势不容乐观。其南部边界与楚国为邻,请求批准自己为代理齐王,坐镇这里,否则难以安定齐国。从当时的全局看,韩信的这个主张没有错误,如果说有点问题,就是韩信要求权位之心太急了一点,尽管如此,韩信也还是留有余地的,他只要求当个代理齐王。
刘邦接到这封信时,正同张良、陈平研究如何突破楚军的包围,军情很急,心情更急。刘邦一见韩信要当代理齐王,不由得把桌子一拍,怒冲冲地骂道:“老子被围困在这里,日夜盼望你小子来解围,你小子却要当什么代理齐王!”
张良、陈平不约而同地踢了踢刘邦的脚尖,示意他不要再当着送信人的面说什么了。刘邦立即打住了话头,瞅了二人一眼。张良、陈平凑到刘邦的耳边说:“目前我们陷入包围,情况很不利,难道还有法子约束韩信吗?不如送个顺水人情,让他当齐王,使他全心全意守住齐国,否则,他要叛乱的。”
刘邦一听,不由得打了个冷颤。他急急忙忙开口,骂骂咧咧地说:“他娘的,大丈夫平定诸侯就该当个正经的王,当什么代理王?!”
说罢,当场命令张良负责去铸齐王大印,然后亲给韩信送去。
转过年二月,张良赶到齐国,代表刘邦把齐王大印授予韩信,任命他为齐王,并命他调动军队去攻打楚军。
这时,楚霸王项羽为了拉拢韩信,派武涉到齐国游说。武涉见到韩信便说:“天下被暴秦折磨已经很久了,所以人们纷纷揭竿而起,联合反秦。推翻秦朝以后,本该按功劳分封诸侯,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可是,万万没料到刘邦又挑起战争,打出函谷关,还要消灭楚国,他是不吞并天下决不会罢休的。刘邦是个无赖小人,项王本有许多机会可以轻而易举地杀了他,每次他都花言巧语,甚至起誓发愿,项王可怜他,给他一条活路。可是,他一脱离危险,立刻变卦,背信弃义地攻击项王。将军您与他交情很深,为了他,您出生人死,依我看,将来有一天,将军您也要落在他的手中,没有好下场。当前,他之所以不动您,是因为有项王在,他要依靠您攻打项王。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将军您的作用是有决定性的,您偏向谁,谁就获胜。我敢断言,一旦项王失败,刘邦获胜,他马上就要冲您开刀。将军您与项王是老相识了,为什么此时不站出来与楚国联合呢?这样一来,天下就形成三分之势,齐、楚、汉各自称王又有什么不好呢?如果将军失去这个机会,仍像从前那样站在刘邦一方,与楚国作对,我实在不敢首肯哪!以将军的远见卓识,肯定也不会如此吧?”
韩信听罢,微笑着说:“从前我曾侍候过项王,在他部下当过执戟郎,人微言轻,进言不听,献计不纳,所以我才离开项王投奔汉王。汉王授我上将军大印,统率全军,把自己身上穿的衣服脱下来给我披上,把自己吃的食物推到我面前叫我吃,对我是言听计从,所以我才有今天。汉王对我如此有恩,我怎能背叛他呢!我至死也不会对汉王有二心,请您代我向项王表示歉意。”
武涉说不动韩信,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武涉去后,谋士蒯彻以给韩信相面为由,劝说韩信独立。蒯彻对韩信说:“看大王的脸,不过是个诸侯相貌,而且注定要遭到许多危险;看大王的背,啊,那可是大贵之相,无法形容。”
韩信认真地问:“先生,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蒯彻认真地答:“当初天下英雄起兵反秦时,想的只是如何才能推翻秦朝。现在楚汉相争,为时已久,天下百姓遭殃,生灵涂炭,尸骨遍地。楚霸王曾威震天下于一时,现在困在京县和索邑之间,再也无力前进一步;汉王率数十万大军据守巩县和洛阳之间,一天数战却毫无战功,连受挫折,无力自救。综上所述,智者、勇者都已经陷入困境。百姓无以为生,怨声载道。据我的看法,如果不是圣贤出世,天下是没办法了。当前,楚霸王和汉王两个人的命运就悬在大王您一人手中。您为汉出力,汉就获胜;您为楚出力,楚就获胜。大王如果听我的话,莫如让楚汉两家都存在,大王同他们三分天下。一旦出现鼎立局面,谁也不敢先动手。那时,凭大王的贤才圣德,文韬武略,以齐国之大,战士之多,联合燕国和赵国,占领楚汉的中间地带,扼住薄弱环节,箝制他们的后方,顺天应人呼吁楚汉停战,天下各国谁能不听从,谁敢违抗大王命令?然后,将大国领土分割,增加新的封国,众诸侯得到封赏,哪个不感激大王?大王坐镇齐国,控制胶河、泗水流域,交好各诸侯,则天下国君便都争先恐后来齐国朝拜了。大王切记天意不可违,机会不可失啊。违背天意受惩,失却机会遭殃呀!”
韩信说:“先生差矣。汉王待我恩重如山,我怎么能贪富贵而忘道义呢!”
蒯彻接着说:“大王一定记得,当年常山王张耳和成安君陈余曾是布衣之交,换命的朋友,可是,后来常山王还不是杀了成安君?此二人的交隋乃是最深厚的,为什么最终反目成仇了呢?原因就在于欲望多而人心难测呀!现在,大王与汉王的交情肯定不会比当年张耳与陈余的交情深,而大王与汉王之间将要出现的矛盾肯定比张耳、陈余的矛盾大。因此大王认为汉王将来不会加害自己,肯定是锴的。从前,文种拯救越国,使勾践成为霸主,功成之后,文种还不是被杀了。狡兔死,走狗烹啊,古今一理!大王与汉王之间,交情不如张耳、陈余,忠诚不如文种对勾践。历史上的教训可要借鉴啊。常言说功高震主,大功不封。现在,大王的处境就是如此,危险不请就要自到喽。望大王三思!”
韩信对蒯彻说:“先生的意思我明白了。请暂时回去,容我仔细考虑。”
蒯彻起身告辞走了。P1-4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