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575864
★“没有不可能实验室”创始人、TED人气讲师重磅力作:米克·艾伯林是“没有不可能实验室”的创始人,凭借在TED大会上,与大家分享挑战的艺术与乐趣而享誉全球,成为《时代周刊》等权威媒体的指定专访作家,作品畅销欧美等国。
★让瘫痪在床的艺术家,能够重新创作;让偏远落后山区的残疾儿童也能安上好用又便宜的假肢……那些你认为不可能的事,正是给米克·艾伯林带来乐趣和快乐的事业。他享受其中,并有所成就,要是你足够勇敢,有足够的行动力,你也可以创造奇迹!
★一本见证决心力量、鼓舞人心的书,感动欧美千万读者!给那些想去尝试,却犹豫而止步于想法的人以前进的动力。
★《数字化生存》作者尼古拉•尼葛洛庞帝鼎力推荐!
米克·艾伯林是一名电影监制,因为他的穿针引线,发明了瘫痪者的救星——眼神书写器。这个工具可以让瘫痪者用眼睛作画,便宜且可以自行组装。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曾经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经过努力,自己居然可以做到。而这也是他想要告诉大家的:越是不可能的事,就越值得去挑战!勇于尝试的人生,才更精彩!
从一开始,他的梦想就很远大,但这并不代表他的成果来得容易。他必须要战胜内心的那个消极质疑声:“对不起,这是不可能的。”为此,他鼓足勇气,忽视了这份质疑,继续前行,并坚信凡事皆有可能,直到把事情做好。
他的*个成果是眼神书写器,《时代周刊》称其为“2010年的50大发明”之一。这个装置可以通过追踪眼球运动的情况,让瘫痪的艺术家重新写字和作画。之后,他带着自己团队创造的假肢前往苏丹,给一个在苏丹战争中炸飞了胳膊的小伙子安上了假肢,让其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希望;他还教导当地人如何使用3D打印机打印假肢。
本书详细叙述了作者及其创客团队如何利用新兴技术为弱势人群开发创新的解决方案,并分享了挑战的艺术与乐趣。可以说,这是一本见证决心力量、鼓舞人心的书。它让你相信,一切问题皆有解决之道,而你也拥有改变世界、缔造奇迹的能力。
章/ 001
旧瓶装新酒,自己动手做
第二章/ 009
说“行”的生活乐趣多
第三章/ 021
先承诺,再想办法去兑现
第四章/ 045
散发光辉和热量
第五章/ 057
船到桥头自然直
第六章/ 081
另辟蹊径,峰回路转
第七章/ 101
如何成事三要素
第八章/ 115
猴子不分好坏
第九章/ 135
开发利用个人的激情
第十章/ 161
若非此时,更待何时?
第十一章/ 173
助一,助众
第十二章/ 189
坚持,直到成功的那一刻
第十三章/ 205
如果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第十四章/ 233
让你早起的动力是什么?
第十五章/ 255
对抗荒谬的革命:该你行动了
致谢/ 279
这是一段独一无二、鼓舞人心、勇敢无畏的任性放纵之旅。米克在天真与天才的夹缝里展开旅程,成就了一个关于谨慎行事的带有警示性意义的故事,亦是一个学着如何放纵任性的故事。故事里有一个自由开放的创客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不寻常的想法,就是去尝试。
——尼古拉•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兼媒体实验室创办人/“一童一电脑协会”发起人/《数字化生存》作者
本书讲述的是一份大师级的成就:如何通过改变他人的生活来改变自己生活的策略指导。书里一个又一个让人激动振奋的故事,告诉你如何摒弃陈腐的思维方式,以全新的角度看世界。米克发现了一条全新的康庄大道。
——吉利安•迈克尔(Jillian Michaels)
健身达人/全美*“粗暴”的健身教练/畅销书作者
米克一直都是我的好朋友,但读完这本书,他成为我心目中的超级英雄之一。
——马特•弗莱克森(Matt Fraction)
埃森纳漫画奖得主
不管你是想改变世界、改变现有体系,或仅仅想改变自我,这都会是一部你所需要的了不起的读物,是切•格瓦拉所说的“真正的革命是由伟大的爱所引导”的完美体现。他了不起的故事一再提醒着我,“自己动手”不仅仅是嬉皮士的口头禅,还是一种革命方式。
——谢帕德•费瑞(Shepard Fairey)
Obey Giant创始人/当代街头艺术家
旧瓶装新酒,自己动手做
从警察局被放出来都已经三天了,但他还是心有余悸。对着辆独轮手推车拍了张照片就被逮进警察局,这很难让人不抓狂。这里是朱巴,新成立没多久的南苏丹共和国古老的首都。现在本该是旱季,雨却每天下个不停。相比这个国家的其他城镇,朱巴算是相对发达的了,但我们下榻的酒店四周的大部分道路都还不是柏油路,所以我也就有幸亲身体会什么叫“身陷泥淖”。这里的泥有两种,一种是我们平日所见的褐色泥巴,另外一种则是奇奇怪怪的黑乎乎滑溜溜的,踩下去有点像踩到糖浆里一样,几乎没法走。四处张望,肯定能看到有人摔得浑身是泥。但大家似乎都不会因此而不开心,而是站起来,甚至都懒得停下脚步把自己弄干净,便继续前行。
而且,每次有谁在泥沼里摔倒了,大家笑得可欢了。这多少会让人觉得尴尬吧!你的反应肯定是,“大哥,你好没礼貌啊!”可随后你就会意识到,其实笑出来也挺合理的。
摔了,你会笑。
因为,小命还在。
这就是战区的生活。至少,这是我个人的感觉。这是与这里和时刻被难以想象的恐惧感攫住的人们共同生活了几天后,我个人的感觉。经历过那么多苦难,衣服上有没有泥巴,对他们来讲根本就是一件不足挂齿的小事。
雨完全没有要停的意思。我担心的是,雨要是不停,有关当局是不会允许我们离开的。他们会说,跑道太滑,机身太重。那样的话,我们就没办法去伊达地区——邻近苏丹共和国,有约七万难民容身的难民营区。若不能尽快离开当地到伊达去,我可能会疯掉,因为我和我的团队这么多个月以来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去伊达。所以,我们真的可以说是身陷泥淖了。
不过,百无聊赖地被困在这里,倒是给了我时间好好反思我们嘴里说的“我们正在做的这件疯狂事”——说是“使命”吧,未免太自吹自擂了,我们甚至没有严密的组织,这事连“计划”二字都称不上。不过,我们倒是有清晰的目标。就在几个月前次听说有个叫丹尼尔的男孩在战区里被炸没了双臂一事,我就想着要到非洲来了。也差不多是在那段时间,我次听说生产假肢多了种新的可能性:不需要经过医学相关部门,通过疯狂黑客的那套DIY1方式(简单来说,就是我的方式),只要一台现成的3D 打印机。那一刻,我灵光一闪,或许我可以帮丹尼尔把双臂给打印出来。而我也决定一试。
在朱巴等待出发到伊达找丹尼尔的时候,我遇见过不少人,他们的生活有常态化的一面——无论何时何地,大家都在过自己的生活,做生意的做生意,吃饭的吃饭,串门的串门,走在路上尽量不
摔跤——而神经过敏的一面也随时随地如影随形。不管是在苏丹的冲突区还是在南苏丹的这个地方,暴力和敌意永远蛰伏在看似宁静的外表之下,随时都有可能一触即发,让这里的气氛变得十分紧张,似乎随时都可以体会到那种紧张的气氛。这里的人们见过炸弹从天而降,目睹过孩子的手臂在他们面前被炸飞,经历过家人不明原因地被活生生杀掉,甚至连年迈的祖父母和襁褓中的婴儿也无一幸免。在他们面前,你能感受到那种灾难迫在眉睫的紧张,就如同你感知暴风雨前的宁静。
有人跟我说,这里每个人都在家里藏了把AK-47。这或许有点夸张,但想想也觉得很可怕。那天我们正在拍背景照片,以便用来记录我们做的这件疯狂事,顺便当是打发打发离开朱巴前的时间。期间,一群孩子冲我们跑过来,用好几种不同的语言说个不停,通过翻译我们才知道,原来他们在说:“拍照!拍照!帮我拍照!”
之后,我们在附近拍一个棚屋——棚屋不大,前面放着一辆蓝色的独轮手推车——这时,一个身穿硬挺上衣、戴着一副极大的飞行员墨镜,一看就知道是军人的男人出现,不知道对着我们的照片说些什么。但从他的语气来判断,显然不是“帮我拍照”!然后,我们一行人就被拽到警察局去解释我们在那里的行为了。我这时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对南苏丹的了解有多么不足,对如何完成此行目的准备有多么不充分。
我不是学医的,不是制造业或者3D 打印的专家,也不太了解非洲,不了解炸弹,不了解苏丹人民解放军,甚至说不太清楚我们到底在干吗?
我是一名监制,做的是和电影、电视节目相关的事,拍广告,拍预告片,应各类客户的要求给他们拍视频。我给一些大制作的电影弄过片尾字幕,也给客户设计过图表,我还开了公司,是好几个董事会的董事,还推动了一些非营利性活动。所以,当警察决定放了我们,让我们在朱巴的雨和泥里规规矩矩地等机会到伊达难民营的时候,我脑海里一直盘旋着一个问题:
我到底是怎么到这儿来的?
……
在这中转的时刻(在我过去与未来的相交点,我是认真的),我在忖度着那个一直压在心头的问题的答案:把我带到这儿来,让我单凭一股信念去勇闯未知,让我坚信一定有方法去挑战逆境、唱反调的否决者和自身的不安全感,去完成所有人都跟你说的不可能的事,到底是什么?我是怎么来到这个将会把我引往终极试炼的地方的?
我真的能让不可能转变为可能吗?
我能以一种可传达的方式(可与他人分享,让其他人也可以将不可能转变为可能)来完成它吗?
不过,有一点,我倒是可以肯定:我将押上人生作赌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