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20138944
本书选取了2017年年度坚持和活跃在文坛的报告文学主力及新秀,比如王宏甲、李燕燕、张子影、长江、任林举、李英、何建明等人,同时也收录了2017年颇具影响力作家的非虚构文学佳作,如金宇澄、冯骥才、袁凌等人。
塘约道路 王宏甲
山城不可见的故事 李燕燕
云(节选) 金宇澄
空中探险家(节选) 张子影
直面北京大城市病 长江
此念此心——太行之子吴金印 任林举
第三种权力——中国第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成立纪实 李英
那山,那水(节选) 何建明
激流中(节选) 冯骥才
生存课 袁凌
“睡稻草做的床垫,盖秧被,家家都有。”
我在他们新建的办公楼里试图找回那个夜晚的声音。他们告诉我,家家都有织土布的织布机,穿自己织的土布衣,住茅屋。结婚,“一套新衣一尺红布。”这一套里没有内衣内裤,一尺红布用来盖头。生孩子,烧热水,用剪刀在火里烧一烧剪脐带。没剪刀的用瓷片。没有草纸。孩子生在灰堆里,烧得干干净净的草木灰。村里有歌谣:“灰里生的灰里长,棉花捂的干僵僵。”意思说生在穷家的比生在富家的长得更好。
“生病了怎么办?”
“请土郎中。用针刺放血,取老烟斗里的烟油烟垢抹上。拔草药煎喝。用生姜擦太阳穴。”
“大病怎么办?”
“没办法,只有死。”曹友明说这话时很平静。
我接着问,那时候,用钱,从哪里来?
他们说,背柴去城里卖。当地还有煤,背煤去卖。山地坡度大,只能背,去县城要走三个小时。当地有一种土,黏性高,可以烧制砂锅,拿去城里卖。一个砂锅卖两角钱,能买半斤米。卖二十个砂锅,能买到一件衣服。那是40—50厘米的大砂锅。
点灯?点不起。逢年过节,有客人来,办红白喜事才点灯。黑夜很长。没有火柴。用蒿草晒干搓成细绳,山里有一种黑石头,铁匠铺能买到一种小铁片,用这三样东西打出明火。1950年塘约村有了火柴,叫“洋火”,两分钱一盒,家家户户都买得起了。
上学?读书一直是很多农家的梦想。
1950年以前,塘约村有两处私塾,一处在一座老庙里,另一处在邱家屯的一个祠堂里,两处都只有七八个学生。佃中农以上的人家才可能供孩子读书。村里佃中农约占30%,但读书的只有5%,全部是男孩。1953年,平坝县官中乡大屯村有读新课本的小学了,曹友明是村里第一个去大屯小学接受新中国教育的孩子。
贵阳是1949年11月15日解放的。同月17日平坝解放。曹友明4岁,同父母一起躲到床下,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解放军来了,首先剿匪。
“有大匪,还有很多‘毛毛匪’。”
“什么是‘毛毛匪’?”
“三五人结伙抢劫就成匪了。”
他们说,解放军贴出告示,让“毛毛匪”自首,回来准备参加土改,给分田地。
土改前,塘约村的土地主要集中在黄、梅两家大地主手里。这是十一个村干部都知道的。
“两家大户都不是塘约村人,是城镇里的。”
塘约村的土地,如何被塘约村以外的大户人家兼并?
佃农先前并非毫无土地,不少人自己有一部分土地,再租种一部分,遇灾荒还不上地租,只好把自有的田卖了。佃农其实是失地农民。租地耕种,其实是失地农民以契约形式向“东家”承包经营。这一切看起来都是按照有契约有价格的买卖形式进行的。
但是,巨大的贫富差距出现了。
土地问题是个悠久的问题。《汉书》里就写到的“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用在土改前的塘约村也完全合适。今天我们仍能理解,巨大的贫富差距,非财富对比多寡而已。它是社会黑暗的经济基础。
1951年,土改与夏季的阳光同时降临。
塘约村不少人在分到土地的当天夜里不回家睡觉,就睡在地里,直睡到第二天太阳照到土地上。
中国农民“均田地”的千秋梦想,终于在这里实现。就在这年,平坝一个县就有八百多名青年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抗美援朝前线。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