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1568200
绪 论
001
节 传承与创新:美国亚裔文学发展大势 001
第二节 美国亚裔文学研究在中国 018
章 美国华裔文学 039
节 新世纪中国大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 039
第二节 时代的思考与关怀———赵健秀的关公形象探究 067
第三节 黄玉雪《华女阿五》中的美国/美利坚民族认同主题及其
建构模式探析
074
第四节 《吃碗茶》中华人“单身汉”社会的伦理困境透析 089
第二章 美国日裔文学 098
节 日本简史与日裔移民 098
第二节 日裔文学综述 105
第三节 日裔作家作品解析 112
第四节 约翰?冈田小说《不不仔》的叙事视角研究 133
第三章 美国韩裔文学 142
节 朝鲜简史及朝鲜半岛移民概况 142
第二节 韩裔文学综述 150
第三节 韩裔作家作品解析 156
第四章 美国印裔文学 175
节 印裔文学概述及主题探析 175
第二节 印裔女性小说家及作品评述 184
第三节 女性不再是“属下”:《午夜之子》的后殖民女性主义
解读 197
第五章 美国菲裔文学 204
节 菲律宾简史与菲裔移民 204
第二节 菲裔文学综述及研究现状 210
第三节 菲裔作家作品解析 216
第四节 “梦”:《美国在心中》的伦理隐喻 238
第六章 美国越裔文学 250
节 越南简史与越裔移民 250
第二节 越裔文学综述 256
第三节 越裔作家作品解析 263
参考文献 269
《美国亚裔文学研究》一书就要付梓出版,顿感压力尽释。放松之余,细思其因,豁然开朗———原是美国亚裔文学内部的历史性、复杂性、多样性和丰富性导致成书过程中的各种压力和困难。
历史性和丰富性决定着本书内容的丰富多彩。本书详细梳理国内外的美国亚裔文学研究状况,从中寻找美国亚裔文学研究的不同方法,展望该领域未来研究模式变化的可能性;以历史实证主义方法挖掘、重构亚洲各国移民美国的历史,如实描绘主流社会对亚裔群体和亚裔文学的态度变化,凸显亚洲移民对美国社会建设所做出的种种牺牲和贡献;把亚裔文学细化成华裔文学、日裔文学、菲律宾裔文学、印度裔文学、韩裔文学和越南裔文学等,在纵向梳理研究过程中侧重横向比较研究,探究族裔与族裔之间、作家与作家之间、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关联性、互动性和互文性,如亚裔文学作品刚开始多为自传,再如华裔族群和日裔族群在美国都曾遭种族歧视和隔离,又如菲律宾裔作家卡洛斯?布洛森的自传《美国在我心中》在主题上颇似华裔作家刘裔昌的《虎父虎子》,在社会影响上却像华裔作家黄玉雪的《华女阿五》;结合不同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学批评理论,主要采用新批评的细读文本和后现代的解构文本的方法,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指导思想和新历史主义、哈罗德?布鲁姆的诗学影响理论、福柯的权力理论、爱德华?赛义德等人的后殖民理论以及女性主义的批评理论等,对经典作家和作品进行再解读,也对新出现的年轻作家及他们的作品进行分析,以及对亚裔文学的整体进行反思和展望,剖析亚裔作家在主题思想、创作技巧和社会关注等方面的独特性;探讨亚裔作家如何摆脱美国文化和亚洲各国文化的影响,重构美国亚裔文化这一第三空间。
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本书要克服一些困难。美国亚裔文学涵盖面广,涉及美国华裔文学、美国日裔文学、美国菲律宾裔文学、美国印度裔文学、美国韩裔文学和美国越南裔文学等。各分支又有其特殊性。因此,要克服三个困难。首先,美国亚裔文学研究是一项颇为宏大的工作,涉及面非常广,作家作品为数众多,因此既要避免因全面铺开而过于松散、没有重点,又要避免因面面俱到而导致蜻蜓点水、研究不深入。其次,亚裔文学作品明显带有亚洲各国的语言文化和风土人情,因此要想方设法了解亚洲各国的语言文化,特别是作品中所使用的当地语言。后,国内此领域的研究基础比较薄弱,资料过于缺乏,研究力量也比较分散,现有的亚裔文学研究学者基本上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这就要求,本课题除了尽可能地参考和利用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外,还要更多地借鉴国外的研究,多同美国同行进行交流。
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决定本书在体例上不尽相同。对于国内研究相对集中的美国华裔文学,本书侧重于文献综述和对单个作家及其作品的分析。对于国内较少涉及的美国日裔、菲律宾裔、韩裔、印度裔和越南裔则主要论及相应国家的历史、移民美国的情况、相应文学分支的发展历程,以及具体作家和作品解析等等。这样布局主要是为了虚实结合,既可避免在国内较为熟悉的美国华裔文学方面进行长篇累牍的论述,又可在国内学者较为生疏的文学分支进行深入探讨。
本书共包括绪论和六章。绪论介绍美国亚裔文学的历史和现状,梳理美国亚裔文学研究情况。章侧重梳理新世纪以来中国大陆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并以赵健秀的关公形象、黄玉雪的美国认同和雷霆超的伦理困境为切入点探讨美国华裔作家的思考和关怀。第二章通过日本简史及其移民概况、日裔文学综述和日裔作家作品解析等方面探究美国日裔文学发展脉络。第三章从朝鲜简史及其移民概况、韩裔文学综述和韩裔作家作品分析等方面剖析美国韩裔文学的发展历程。第四章主要探讨美国印裔文学作品的主题,着重探析女性作家的社会关怀。第五章以菲律宾简史及其移民状况、菲裔文学综述及其研究现状以及菲裔作家作品分析等方面考量美国菲裔文学的历史和现状。第六章从越南简史及其移民概况、越裔文学综述和越裔作家作品分析等方面探究美国越裔文学的发展态势。
本书的完成得益于各位老师、同行、团队成员和学生的合作与帮助。恩师杨仁敬教授一直关心支持我,在学术上不断鞭策和鼓励我。我的研究团队不断发展充实,成员之间的协调合作能力不断提升。胡永洪博士虽然在波兰孔子学院担任中方院长,却一直坚持科研,主要负责第二章、二、三节,以及第三章和第六章;苏亚娟博士主要负责第五章和绪论;李东风博士主要负责第四章、二节;张武博士生主要负责章节、第三节和书稿编辑校对;陈建君博士生主要负责第二章第四节;周敏同学主要负责第四章第三节。本书部分内容原来发表在《外国文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期刊上,经过修改后根据主题编入不同章节。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金莉教授在百忙之中通读本书稿,提出宝贵意见,并为本书作序。厦门大学出版社王扬帆女士全程跟进指导本书的编辑校对。对以上提到的和没有提到的、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的领导、老师、朋友和单位,谨致以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张龙海
二○一七年十二月十八日
于厦门大学南光三办公室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