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223387
《经典作品细读津梁》为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苏教版高中语文经典作品细读教学的行动研究”研究成果。细读教学就是细读主体调动自己的内在,运用视觉、听觉等多种手段和各种视角并融入自身独特的情感体验直观文本,并在此基础上对文本本身进行细致、全面的语义分析,实现对文本意义深入、透辟的解读。书稿分为细读教学的理论、内容、方式、策略、方法五个部分,对细读教学进行多方面的阐述,以对中学语文老师的教学提供借鉴和指导。
● 文本细读的源起
●第二节 文本细读的原则和依据
●第二章 细读教学的内容
● 确定细读教学内容的几种因素
●第二节 文言文细读教学内容
●第三节 古诗词细读教学内容
●第四节 小说细读教学内容
●第五节 散文细读教学内容
●第六节 新诗细读教学内容
●第三章 细读文本的方式
● 印象式细读
●第二节 潜入式细读
●第四章 细读教学的策略
● 文言文细读教学策略
●第二节 古诗词细读教学策略
●第三节 小说细读教学策略
●第四节 散文细读教学策略
●第五节 新诗细读教学策略
●第五章 细读教学的方法
●部分目录
《经典作品细读津梁》:
文本是人类文明成果的载体。后代要站在巨人的肩上看世界,阅读是一条重要途径。打开封闭的文本,继承传统的精华,消解讹误的旧说,使它放射出现代的光芒,正是解读理论所研究的课题。文本细读,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便捷、重要的路径和平台。教师只有抓住文本细读的关键点,运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近文本,涵泳语言,才能让学生循着语言的幽径,走进文本深处与作者对话,进而主动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建构起学生个体的心灵空间。
文本有确定的意义,但读不出新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就会消亡。文本细读总是与时代的需要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传统的解读曾经把文本读成道德的讲义、生活的教科书、娱情遣兴的工具和审美的艺术品等,当代又时兴解构式的阅读,但任何阅读都是为了当下,并指向未来。正如克罗齐所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那样,解构绝非漫无目标的解读游戏,而是为了消除僵化的、保守的、错误的读法,开启另一扇窗户,在更远大、更深广的背景下,构筑新的解读理论。解构原有的读法,也绝非斩断历史传统,而是以它为起点,向现在与未来延伸。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曾经存在的、现在存在的以及将来可能存在的一切读者经验的总和。法国作家法朗士在《乐园之花》第十二节里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书是什么?主要的只是一连串小的印成的记号而已,它是要读者自己添补形式、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记号相应地活跃起来,一《经典作品细读津梁》是否呆板乏味,或是生机盎然,情感是否热如火,冷如冰,还要靠读者自己的体验。或者换句话说,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魔灵的手指,它只拨动我们脑纤维的琴弦和灵魂的音板,而激发出来的声音却与我们心灵相关。”①这段话告诉我们,文本作为固定的物化物,一旦确定,自身不再变化,以同一面目向所有读者敞开。它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每一段话,都是一种召唤,一种诉说。而这种召唤与诉说却是一个不确定的存在。对于接受主体来说,任何文本都具有未定性,都不是决定性的或自足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其中存在许许多多的空白或未定点。要想通过文本感受艺术形象,就必须用自己炽热的情感和有血有肉的经验去融化语符,填充图式,重构形象,使作者的经验、情感由凝固的物化形态,重新变为流动的观念形态。
新世纪以来的语文教育经历了既波澜壮阔又曲折艰难的发展历程,改革中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不良倾向,这些不良倾向是错误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的产物,是新形势下语文教育出现的歧路。从语文教育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观照,它也是语文教育的一些积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恶性发展,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不仅是许多一线教师“荒了自己的地,种了别人的田”,甚至一部分学术视野较宽的语文名师(含网络上的名师)所上的语文课也迷失在哲学、美学、生命教育等学科丛林中,偏离语文教学的正道,失却了语文教学的味道。它的实质是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在很大程度上消解语文教育的价值和根本内涵,李海林教授称之为“泛语文”“反文本”“无中心拓展”“无效讨论”“教师不作为”“去知识化”“多媒体化”。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