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575539丛书名: 无
编辑推荐
《潘光旦英文文集》是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潘光旦先生在1923—1945年间撰写的英文论文和随笔,主要
是用现代科学知识对中国社会改良问题进行阐释,因此今天读来依然不显过时。有些论述非常具有前瞻性,如他提
出的中国优生学问题,这是文明世界的共同问题,基本上是将中国放在世界大格局中进行讨论的。该著作对儒家思
想一再关注但并未解决的问题如性善、平等、环境与遗传等,从现代社会学的观点进行了讨论,对今天仍有意义。
本书所收为*能体现潘光旦先生主要学术观点与社会洞见的文章,以期给后世学人以启发。
内容简介
《潘光旦英文文集》是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潘光旦先生在1923—1945年间撰写的英文论文和随笔,主要是用现代科学知识对中国社会改良问题进行阐释,因此今天读来依然不显过时。有些论述非常具有前瞻性,如他提出的中国优生学问题,这是文明世界的共同问题,基本上是将中国放在世界大格局中进行讨论的。该著作对儒家思想一再关注但并未解决的问题如性善、平等、环境与遗传等,从现代社会学的观点进行了讨论,对今天仍有意义。本书所收为能体现潘光旦先生主要学术观点与社会洞见的文章,以期给后世学人以启发。
目 录
导言 / VII
Eugenics and China: A Preliminary Survey of the Background / 1
Evaluation of Chinese Student Fraternities in America / 14
Socio-bi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Confucianism / 34
An Anthropological View on China’s Troubles / 56
Why Christianity Fails in China / 67
China and Birth Control / 75
The Problem of the Cultural Hybrid / 86
Browbeating Prostitution? / 95
Familism and the Optimum Family / 104
The Meaning of a National Examination System / 111
Glimpses into the Universities / 120
Notes on Modern Marriage / 128
Chinese Colonization in Manchuria / 136
The Third Session of the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 166
Selection and Athletic Prowess / 174
Bon Voyage to Chekiang Refugees / 176
Patrilineage and the Surname in the New Civil Code / 178
Consanguineous Marriage and the Law / 183
Genealogy in China: A Neglected Phase of Historical Study / 193
The Late Mr. Yuan Hsi-tao / 204
Whither China’s Womanhood? / 210
Japan’s Rape on Civilization / 216
Since Darwin’s Death / 238
Japan’s Southward Policy / 241
Bankruptcy of Higher Education / 243
From Lausanne to Lousan / 245
Some Vital Statistics from Kuala Lumpur / 248
Manchuria as China’s “Life Line” / 251
Havelock Ellis as a Humanist / 261
Construction for Rehabilitation / 267
Ma Chun-wu (马君武) / 274
Educational Facilities at Home / 277
Birth Control and Oversea Chinese / 279
Eugenics and Birth Regulation / 282
The Chinese as Believers / 286
The Mongol in Our Midst / 291
Race and National Solidarity / 294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聊斋志异》) / 301
The Character of Races / 304
Race or Nation / 312
Environment and Race / 316
Population; Standing Room Only? / 322
Pr oblems of the Pacif ic: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Conference of the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 327
Family Disorganization; The Family in the Making / 332
Chinese Coolie Emigration to Countries within t
前 言
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新篇章,在此前后若干年,伴随着中国现代大学系科制度的逐渐建立和完善,以及一批留学回国的青年学人的努力,中国现代学术开始建立和发展,部分学科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其中在优生学、社会学以及性心理学等学科领域,潘光旦是一个非常活跃而且有突出成绩的学者。作于1922年夏的《冯小青考》是潘光旦学术生涯中篇比较重要的作品,至1965年“文革”前夕基本完成翻译达尔文巨著《人类的由来》则标志着潘光旦学术生涯的结束,在此前后长达四十余年的时间里,潘光旦以其博学睿智,孜孜?L?L,努力探求中华民族的强种优生之道,写下了许多流传至今、为人称道的作品。所幸大部分著述经精心搜集整理,汇集为14卷本、640万言的《潘光旦文集》,为后人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可资信赖的版本。不过,由于种种原因,14卷本《潘光旦文集》并未收录潘光旦为数不少的、文采斐然的英文著述。虽然文集编者在第11卷的末尾以“存目”的方式将这些英文文章的篇名和出处加以详细的列举,但这些年代久远、散见国内外刊物上的英文文章查找起来仍然极不方便,在2011年英文《中国评论周报》(The China Critic)全部影印出版之前就更是如此。文集出版十几年来,鲜见学术界重视并利用这批英文资料,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现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决定出版《潘光旦英文文集》,使更多的读者能够欣赏前辈学人的英文著述,并对其学术造诣和精神世界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可谓功德无量。关于潘光旦当年英文的写作水平,学术界流传有多种说法。其同代人和朋友刘英士在抗战时期的一篇文章中称他为“能写漂亮英文的潘君”1;社会学家费孝通曾说:“据说他英语之熟练,发音之准确,隔室不能辨其为华人。返国后,他曾在上海执教,又兼著名英文杂志《中国评论周报》的编辑。他所写的社论,传诵一时。文采风流,中西并茂,用在他的身上实非过誉”2;20世纪30年代清华社会学系的学生王勉(笔名鲲西)曾回忆说:“潘先生英文造诣极深,在上海时和林语堂、全增嘏、吴经熊等都是《中国评论周报》的特约撰稿人。有一件事现在人知者不多,孙文遗嘱有多种英译本,其中认为译得好的即是出于潘师之手,遗嘱首句余致力云云,译文用字精炼典雅,读过的人都能记得。”3《潘光旦英文文集》的编者几十年来作了很大的努力,尽可能搜集潘光旦的所有英文著述,因而遗珠之憾并不多。据我所知,若干篇什得来非常不易,如潘光旦大学四年级时期发表在美国《优生新闻》(Eugenical News)上的文章,以及抗战时期为美国人讲授中国人宗教信仰的文章,刊登的杂志流传不广,在国内各图书馆难觅踪迹,这次能够加以收录,实属幸运。另外,对于潘光旦发表于《中国评论周报》上的文章,编者也颇费了一番工夫,参照潘光旦的中英文著述,努力从笔名中辨识潘光旦的作品,其中的辛劳,非外人能加以体会。这里再说说上文所说的“遗珠之憾”。如上文费孝通所说,潘光旦曾为《中国评论周报》写过一些“传诵一时”的社论,但因该栏目全未署名,哪些出于潘光旦的手笔已经无从辨识了;又如抗战时期中国民主同盟常与英美驻昆明领事交换对时局的看法,“向他们散发民盟中央和省支部的文件、宣言、通电和其他宣传材料,这些材料有的需要译成英文,这个任务多半由潘光旦同志完成,因为他的英文和写作水平都很高,颇能胜任”1,可惜这部分英文文章一时也无法查找了;再如1947年潘光旦和费孝通曾应太平洋国际学会之约从事“中国士大夫”研究,也有部分稿件完成2,可惜至今未能找到。这些英文著述,可以使我们对潘光旦学术思想成长过程认识得更加准确和真切。如1923年潘光旦尚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上大学四年级时,即在美国的学术刊物《优生新闻》上发表了长文“Eugenics and China: A PreliminarySurvey of the Background”,对中华民族的种族特征及其某些影响深远的社会制度与优生学的关系作了初步的考察,此文的部分内容后来被改写为中文论文《西化东渐及中国之优生问题》在国内的《东方杂志》上发表,为此还引起了生物学者周建人的批评讨论。但需要提及的是,由于读者对象的不同,这两篇文章在论述角度、引证材料上都有很多差异,并不是直接的翻译。潘光旦在1923年11月份发表这篇文章时刚到美国学习一年零三个月时间,为时颇为短暂。这不仅说明他的英文造诣和西学知识根底相当扎实,能够迅速吸收课堂知识并利用科学文献从事研究工作,而且还说明他很可能出国留学前在清华学校对优生学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和思考,否则以短短的一年多时间的积累是很难写出如此成熟的文章的。1952年潘光旦在检讨文章中说美国老师一向很欣赏他的功课和英文写作,“先生宣读学生的短篇佳作,我的往往是篇,长的佳作还要替我向专门期刊介绍揭登。”31923年11月发表于《优生新闻》上的这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