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066266
本书是站在作为知识产权制度的使用者—企业的角度,来讨论如果要激励企业内部创新,应该如何利用制度,在其管理过程当中具备什么样的特征,何时,靠谁,怎样发展起来的?书中利用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尝试揭示这一主题的内涵。本书通过实证分析与案例研究结合经营管理学的机制框架,以实用性为核心探讨企业如何管理其知识产权, 阐述知识产权各个领域的领军型创新人员及企业家的大胆创新及其带来的管理模式,以期尝试探索面向创新且极具组织性和战略性的知识产权管理的应有姿态。本书适合企业的管理层人士阅读,也适合知识产权领域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章知识产权能否为企业带来竞争力
第二章降低技术的不确定性与知识产权的三种管理:公开、保密和权利化
第三章促进优秀的知识产权创作与知识产权运用的组织与制度科学知识市场化
第四章知识资产和知识产权的管理
第五章以技术垄断和参与壁垒为目的的独占式知识产权管理
第六章知识产权许可中的独占性与开放性
第七章运用知识产权的开放式组织结构
第八章实现多元创新收益化的知识产权管理
附录主要的分析概要
结语
索引
词汇索引
人名•公司名索引
图索引
表索引
本书以笔者在东京大学先端技术研究中心、工学系技术经营战略学专业、知识资产经营统筹赞助讲座中执教近10年的研究成果以及在企业和大学中积累的相关知识产权实务经验为基础编写而成。
企业作为知识产权制度利用者,为了发明创新,“如何利用制度,其管理有何特征,它是什么时候由谁如何发展过来的”,对这些问题的阐述是本书的主要写作目的。本书尝试通过实证分析、案例研究等来揭开其神秘面纱。为实现这一目的,本书在重要之处使用了经营管理学的机制框架。与知识、组织以及战略相关的现有机制框架,之前在知识产权管理领域并没有被充分利用。那是因为,与知识产权管理相关的创新战略过去曾是很简单的模式,即抢在其他企业之前研发出极具竞争力的独家技术,并借此垄断相关技术市场以带来创新收益,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对各种机制框架理论进行生搬硬套。但是,应当凸显当今知识产权管理贡献的创新模式在最近20年发生了大幅变化,并具有多元化特征。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以不断支持新型多样化创新。为了准确描述知识产权管理对创新的贡献,本书使用了与知识、组织以及战略相关的传统机制框架。
使用专利等对产业组织进行分析在欧美各国被广泛采用。但是,它们大多是把专利作为知识和技术的表象,视由组织进行的知识产权管理为配角。而本书从知识产权管理是如何贡献的这一视角对它们的研究进行重新思考。因此,本书的写作特点是,既采用了汇聚笔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研究型体裁,又注重对在企业从事知识产权相关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的实用性。从事知识产权相关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除了知识产权部门,他们也往往从事于研发、规划以及经营战略管理等部门。最近,不仅仅是在企业,在大学等非营利组织中也有从事知识产权管理的管理人员。他们虽然精通知识产权制度下的各种程序问题,但是对于所获取的知识产权是如何对组织作出贡献的往往并不是很清楚,或许可以说他们所获取的知识产权根本没有对组织的竞争力和收益作出明确贡献。
专利是本书的一大主题。日本的企业以及大学,已经向日本特许厅提交了共计近35万件的发明专利申请。这些巨大的专利申请,是否对企业收益以及国家的产业振兴作出了直接贡献,恐怕越来越难以进行肯定回答。专利制度本身,是诞生于500年前的古老制度。就像中世纪的剑和盔甲,如果用其来比喻的话,正如“在现代的战斗中,要使用剑和盔甲来制胜,须煞费一番苦心”一样,对专利的利用难度也可想而知。专利制度虽说在其后经历了诸多变迁,但即使是现在,对企业而言也很难说是一个便利的制度。虽说如此,以欧美为中心也涌现了很多先进的制度利用者,他们把这种看似老得生锈且落后于时代的制度跟企业创新结合从而获取收益。
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很多组织致力于在技术尚未完成阶段就着手以知识产权制度来独占其成果的知识产权管理方式。也许可以说是从知识产权的角度对所谓技术的不确定性进行挑战。但是到了90年代以后,情况完全相反,以与其他组织协同合作为目的的知识产权管理方式逐渐被尝试。借助巧妙的契约及规则,将知识产权固有的排他性活用于强化合作,进而成功创立开发共同体。前者是由知识产权管理固有的独占式(Proprietary)管理发展而来的,与此相对,如果把后者称为开放式(Open)知识产权管理的话,看上去相向而行但都具挑战性的这两种知识产权管理,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几乎同时被推崇尝试。尝试这些挑战性知识产权管理的多数企业、组织,并没有采取预期的具体行动,也许没有为其带来创新。但是其中也有不少实现了划时代创新且从中获取收益,其理念逐渐被社会所接受的成功案例。这些先进的知识产权利用者,是肩负创新的创新人员(Innovator),可以称其为将创新与商业结合的企业家(Entrepreneur)。而且,他们的挑战成果对现在知识产权制度的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先进的知识产权利用者的事例,对一线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实务也带来了不少启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的写作也凝聚了对广大知识产权管理实务人员阅读的期待。
如上所述,本书是汇聚了笔者近10年间的研究成果编写而成。其间,日本的产业先后遭遇了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日元升值、电力供应不足、欧洲金融危机等诸多灾难。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创新竞争加剧,日本企业也逼不得已走向加速创新之路。之后2011年发生东日本大地震,由日元升值和电力供应不足带来的产业空洞化危机也迫使日本企业更有必要加速参与全球商业竞争。
在这个决定日本产业未来的重要时期,本书通过阐述知识产权各个领域的领军型创新人员及企业家的大胆创新以及他们所带来的管理模式,来尝试探索面向创新且极具组织性和战略性的知识产权管理的应有姿态。期待本书的这些小小尝试,能够为颇具封闭感的日本产业带来些许“正视未来”的复兴曙光。
渡部俊也
2012年8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