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3493522
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南宋著名的爱国志士、豪放派词人。本书为辛弃疾的传记小说,描写了他致力于恢复失地、统一中原大业,“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一生,展现了他忠诚爱国的赤子之心和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章
混过关卡的云游僧人,竟成了县令家中的不速之客。涡河之滨的“曲水流觞”,被一队金兵全搅了局。
苏轼和岳飞成了少年心目中的偶像;在大漠深处,用鱼肠古剑剥下了野狼的狼皮。
第二章
赴任途中,鲁峰大师成了执鞭的车夫;路过青州,他记住了那个叫“骡子”的千户长。
第三章
草莽英雄揭竿而起,一根高粱秆插进了千户长的喉咙!开封城里来了位卖“泰山石”的石匠。
第四章
头一次纵马夜奔,就被手持板斧的黑影拦在了桥头!好心救下了戒规的僧人,却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第五章
起义后的站,奇袭了青州西兵营,斩杀了作恶多端的“骡子”;再战攻克历城府,击退南北两路七千金兵。
第六章
认清了天下大势,毅然率军投奔耿京的天平军;三度救下了走投无路的义端和尚,其实是引进了一只白眼狼。
第七章
太平军的帅印深夜被盗,他一人单骑追凶,终于拎回了叛逃者的首级;纵论天下形势,义军决定归附南宋。
第八章
一匹泥塑的骏马,真的驮着康王渡过了长江?中原的觐见使终于在建康行宫见到了高宗皇帝。
第九章
千里奇袭,孤胆闯敌营,擒回了叛徒;英雄文武兼备,却派往江阴,成了一名八品签判。
第十章
签判江阴,无意间知道了一段皇宫的恩怨情仇;在江边凉亭,说书先生描绘了一个善于逃跑的“官家”。
第十一章
运送粮草的途中,释放了打劫的“强盗”;符离之战带来的隆兴和议,是第二个屈辱的条约。
第十二章
《美芹十论》呈上去了,却如石沉大海;收复中原,驰骋沙场已经成了遥远的梦。
第十三章
呈上《九议》,石沉大海;治理滁州,青史留名。
第十四章
“会子”贬值的痼疾,得到了有效的治疗;仅仅只有四百余人的茶商军,却搅得湖北、湖南、江西的官兵不得安宁,三个月的时间灭了茶商军,谁敢夸这样的海口?
第十五章
三个月内,真的剿灭了茶商军,可是,心中却多了一份隐痛!
第十六章
用铁的手腕处置盗贼,以率直的个性和军中恶势力争斗,却不料也伤到了自己。
第十七章
一道奏疏直击朝廷要害,却被人轻飘飘地挡开了;心里想着黎民百姓的疾苦,对贪官污吏的处置绝不手软。
第十九章
藏起“御前金字牌”,两天变出了二十万片瓦!创建的“飞虎军”,成为金人惧惮的劲旅;开仓赈灾,敢于惩治屯粮的奸商。
第二十章
邻州百姓也是自己的百姓,拨出粮食支援他州的饥荒;虽因赈灾有功,却又被谗言所害,一贬再贬,后削职为民!
第二十一章
带湖买得新风月,耕读生活其乐融融;名人雅士汇聚信州,山水之乐有诗为证。
第二十二章
宦海无边,起起伏伏中藏着难测的凶险;岁月无情,蘸着热血写就的佳篇永远不会老去。
第二十三章
国破山河碎时,君王才想起了他;诏命送达时,却已回天无力了……
章
混过关卡的云游僧人,竟成了县令家中的不速之客。涡河之滨的“曲水流觞”,被一队金兵全搅了局。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中下,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廷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卜算子•千古李将军》
1
1149年(宋绍兴十七年、金皇统九年)三月初二,是一年一度的寒食节。亳州的谯县城准时开了城门,城里的人提着装有果品食物的篮子和香烛烧纸,成群结队地涌向城外,到各家各户的祖坟山去祭祖扫墓。
离北门三里之遥的驿道上,有一座用圆木筑起的关卡,几名身配弯刀的金兵,站在关卡中间,逐个检查进城的行人。在这些行人之中,既有运送柴草的牛车,也有挑着担子进城卖菜的菜农,还有探亲访友的男女,以及行色匆匆的客商小贩。其中还夹杂着衣衫褴褛、挎着破筐子讨饭的乞丐。金兵的检查十分仔细,不但要审问,还要检查所携带的物件。旁边城墙上贴着通缉告示,告示上不但有逃犯者的姓名、年龄,还有画像。每个过关卡的人都要与那告示上的画像进行对照,认定不是所通缉人之后,才能放行。若金兵对行人有所怀疑,便会被先行关押,尔后送往旁边的大营进行审讯。由于通过关卡的人太多,检查的速度太慢,关卡前面便聚集了一大群人。
这时,从驿道远处匆匆走来一位僧人,也许是多日没有剃头了,头上的头发茬已有两寸多长。嘴上的胡须好像是一团干巴巴的野草,脸上尽是浮尘和灰垢,让人无法看出他的年龄。他身上穿着一件已分不清是什么颜色的破旧袈裟,脚上的一双圆口麻鞋已裂开了鞋帮,鞋头露出了脚趾。他左手端着一个黑陶饭钵,右手拄着半截打狗棒,打狗棒上有密密麻麻的牙痕,那是化缘时被看家狗咬过留下的牙印。他后背上背着一个小小的行李卷,当他走近关卡时,连忙放慢了脚步,因为前面关卡那里发生了骚动。
原来,一个金兵检查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后生后,并没发现可疑之处,但仍不许他通过关卡。那个后生不服,要强行过关卡,却被几个金兵拦住,硬是将他五花大绑起来,押进了旁边的大营。
当轮到僧人过关卡时,他将手中的打狗棒和黑陶钵扔在地上,自己解开了破袈裟的扣子,等待金兵搜身。
一个金兵打量了他一眼,问道:“叫什么名字?”
僧人:“贫僧叫王家贵。”
金兵又问:“从哪里来的?”
僧人:“从青州的大悲寺。”
金兵:“要去哪里?”
僧人:“贫僧外出云游化缘,游到哪里算哪里。”
金兵搜完身后,指着他的行李卷说:“解下来,打开!”
僧人很坦然,取下背后的行李卷,解开捆行李卷的麻绳,打开以后金兵才看清,原来那是一张青灰色的狼皮!也许是春季返潮的缘故,狼皮散发出一股难闻的腥臭味。僧人看到金兵们都捂着鼻子,笑着说道:“这是贫僧睡觉的皮褥子。”
金兵对照了通缉告示上的画像后,便让他通过了关卡。
他卷起狼皮褥子,捡起地上的黑陶饭钵和半截打狗棒子,不慌不忙地朝谯县东门走去。
一阵“嘚嘚”的马蹄声由远而近传来,转眼工夫四骑人马已飞奔到了关卡,四名金兵滚鞍下马,一个头目问道:“有没有个和尚来过?”
守卡的金兵答道:“是有个和尚来过,我等对他搜过身,还对照了告示上的画像,就放他过关了。”
“他去了哪里?”
守关的金兵伸手朝谯县北门指了指示,说道:“他进城化缘去了。”
头目听了,大声对其他三人喊道:“快追!别让他进城!”说完,翻身上马,双腿一夹,便朝北门奔去。
云游的僧人刚刚走到城门口,忽听见身后有喊叫声,便疾步进了城门,一闪身便挤进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了……
2
在谯县涡河岸畔,有个数百亩的柳湖,湖岸上尽是垂柳,旁边的柳湖书院,是一座远近闻名的书馆,这倒不是书院里辟有大堂、讲堂、崇文阁、先贤殿、明伦堂和宽敞的学生斋舍,也不是藏书楼里收藏着数千卷历代善本书籍,而是学院的主持刘瞻老先生。刘瞻是亳州人,字岩老,号樱宁居士。他学识渊博,诗词造诣不凡,尤其酷爱陶渊明的田园诗,已有《樱宁居士集》和《中州集》刊行传世,是亳州一带名声显赫的大儒。此刻,他正站在讲堂里,向学生们讲述寒食节的来历——
春秋时期,晋国的晋献公已立长子申生为太子,但他十分宠爱妃子骊姬,想把骊姬生的儿子奚齐立为太子,便找了个借口杀了申生,申生的弟弟、公子重耳知道自己继续留在晋国,必将遭到不测。为了保住性命,他带着几个随员逃离了晋国,在各诸侯国之间颠沛流浪。
有一天,一行人在大山里走迷了路,重耳又累又饿,实在走不动了,便坐在地上,仰天说道:“我重耳死了事小,恐怕晋国的百姓们就没有出头之日了!”
追随他身边的介子推听了,认为重耳虽身处困境,仍忘不了自己的百姓,知道他是位值得辅佐的人,便悄悄来到一个偏僻之处,忍受着剧痛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又在火上烧熟,让重耳吃了。事后重耳知道了,十分感动,流着泪说,将来一定要好好报答他。
介子推说:“我不求公子的报答,但愿公子将来能做个清明的国君,我就心满意足了。”说完,一行人又继续上路了。
重耳流亡了十九年,终于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到了晋国,做了国君,史称晋文公。他封赏跟随他一起流亡的功臣时,却独独忘了介子推!经人提醒后,他便连忙派人去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来。于是,他便亲自去请,谁知介子推已背着他的老母亲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派人进山搜寻,但一直不见踪影。有臣子建议:从三面放火烧山,只留一面,可将介子推逼出来。
晋文公接纳了这个建议,于是命人从三面放火烧山,山上顿时火焰熊熊,浓烟滚滚。连续三天,青山都烧成了焦土,却不见介子推的身影。大火灭了之后,众人搜山才发现介子推背着他的老母亲,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他身上的衣服都烧光了,唯独他的后背抵在柳树的树洞上,还残留着一片衣襟,上面写有: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读过之后,既悲且痛,于是下令礼葬介子推,并将绵山更名“介山”,封赠给了介子推,并规定:每年介子推被烧死的这一天,全国禁烟火,以纪念这位“士甘焚死不公侯”的贤臣介子推。
他讲完了,学生们还沉浸在介山的山火和浓烟之中,讲堂里鸦雀无声。也许是为了打破讲堂里沉闷的空气,他又换了个话题,说道:“按照古训,寒食日也是祭祖扫墓之时。”他倒背着双手,一面微微摇着头,一面一字一句地吟哦起来: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吟哦完了,他转头望着自己的学生,问道:“你们谁知道这诗是何人所作?”
学堂里坐着三十八名个头高矮不齐,年龄大小不一的学生,大的已有二十六岁了,小的只有十岁,他就是谯县县令辛赞的孙儿辛弃疾。刘瞻刚刚说完,辛弃疾便站了起来,稚声稚气地说道:“先生,我知道,是唐人白居易所作。”
刘瞻又问:“此诗的诗名是什么?”
辛弃疾:“是《寒食野望吟》”。
刘瞻听了,点了点头,说道:“明天就是清明节了,为师再吟哦一首。”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吟哦完了,他问道:“谁知道这是何人所作?”
自进了柳河书院以后,辛弃疾不但勤奋好学,而且才思聪慧,过目不忘,他已读完了《大学》《论语》《孟子》和《中庸》,还能背诵数百首古风和唐诗,也能背诵本朝王安石、苏轼以及苏门四学子的不少诗词,但却没有读过这首诗。他心想,自己答不上来,其他同学大约也……就在这时,只听讲堂后边有人喊道,“先生,我知道,这时吴惟信所作。”
辛弃疾回头一看,原来是党怀英。
“诗名是什么?”刘瞻问道。
“是《苏堤清明即事》。”
刘瞻听了,笑着点点头。
党怀英是山西大荔人,兄长党魁英是谯县的县丞,党怀英比辛弃疾大了七岁,二人同住一个斋舍。他不但在书院里学业,而且颇善楷书,常受乡人们所托书写对联。他和辛弃疾一样,都是刘瞻为得意的学生,在书院里,二人有“辛党”之称。
下学时,刘瞻大声说道:“当年的开封城里立有规矩:清明节,太学放假一日,师生可出城踏青郊游。本师宣布:明天清明节,本师与你们同去涡河之滨祓褉,我们也仿效晋人兰亭的‘曲水流觞’,如何?”
学生们听了,一齐欢呼起来。
3
寒食节之前,不是下着毛毛细雨,就是头顶上老阴着天。人们不但觉得潮湿、阴冷,而且心里也有一种说不明白的纠结。谁知到了三月初三的这一天,也就是上巳日,忽然云开天晴,初升的太阳给人间送来了阳光和温暖,也给人带来了好心情。
虽然大宋的都城开封被金兵占领了,但谯县城里人,还是仿效多年前的开封,在上巳日这一天,成群结队地出了城,或去乡间踏青、观景;或在草地上蹴鞠、牵钩;或在山坡上放风筝、荡秋千。涡河两岸,游人如潮、笑语不绝。
今天,太阳刚刚从东山露出了头,柳湖书院的学子们便离开了书院斋舍,在刘瞻的率领下,早早地来到了涡河岸边。已有五十八岁的田园诗人刘瞻,显得格外兴奋。他年轻时曾在开封、洛阳和济南等地参加过数次“曲水流觞”,当年的情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自大宋都城易主之后,他来柳湖书院任教,这还是次参加“曲水流觞”。
选定了位置之后,他告诉学子们,在春秋时期,周朝有一种祓褉的风俗。祓,就是祛除病气;褉,就是洁净身体。合在一起,就是洗濯身子、却病灾、祈吉祥,此风俗薪火不断,已沿袭至今。
当学子们在河水中祓褉时,刘瞻又讲述了“曲水流觞”的来历——
“曲水流觞”是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的首创。
当年,他与谢朓等四十一位文朋诗友,在绍兴城外举行祓褉仪式之后,便在兰亭的一条小溪旁席地而坐。他命人将酒盛于觞中,又将觞放在溪水上,任觞在溪水中曲曲折折、碰碰磕磕地漂流。当觞在谁的面前停留或打转转,谁就要即兴赋诗一首,若一时无诗,便要受罚,饮尽觞中之酒。那一次的“曲水流觞”,有十一人成诗二首,十五人成诗一首,有十六人因未赋诗,每人罚酒三觞。
活动结束后,王羲之将众人之诗集中起来,用鼠须笔在蝉茧纸上作序,又乘兴挥笔写下了《兰亭序铭》。此铭被称为天下行书。“曲水流觞”也就成了千古佳话,后人竞相模仿。
待学子们在河边坐好之后,刘瞻担心他们即兴作诗有些难度,便大声宣布:大家可即兴作诗,也可背诵前人诗词。说完,他命人将酒倒进酒杯。放在涡河上游的水面上,一只酒杯便随着水流一波一颠地向下游漂去。坐在岸边的学子们紧张地盯着漂浮不定的酒杯,生怕它停在自己面前。
酒杯在水中漂流了一会,忽听大家一齐欢呼起来,再看时,原来酒杯漂到了刘瞻身边,只见酒杯不停地打转转,转了一会,又碰碰磕磕地到了辛弃疾的面前,酒杯便不动了。
学子们大声喊着:“辛弃疾,赋诗!”
“辛弃疾,吟诗!”
辛弃疾有些羞涩,他不置可否地转头望着刘瞻。
刘瞻笑着说道:“你不是山东人吗?你就吟诵一首山东老乡李清照的词吧!”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