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6055482
编辑推荐
陈诚被军界对手何应钦、白崇禧讥为“陈小鬼”,但他举手投足却透着自信和威严,被称为“小委员长”,被美国人赞为“气质人物”,被台湾地区的农民称为“陈诚伯”,被史迪威认为是国军将领中“*有实力和*令人感兴趣”的人物。他是实干家,在鄂西,在台湾地区,成功地完成了渐进式的土地改革,实现了孙中山先生主张的“耕者有其田”的遗愿。他反对美国人劝他拥兵自立的游说,“决不会接受”任何分裂中国的“阴谋”,公开谴责美国人抛出的“一台一中”、“两个中国”的方案。
内容简介
1924年,陈诚跟随邓演达进入黄埔军校当教官,是为他一生的新起点。随后,操场得遇蒋介石,成为陈诚日后依靠蒋介石、追随蒋介石的发端。革命军“东征”时,陈诚当炮兵连长,率部攻克淡水城,初露锋芒。接着,棉湖大捷使他声名远播,由此青云直上……
作为一名军人,陈诚战功卓著,立功沙场;作为政坛人物,他勤勉努力,恪尽职守;作为蒋介石的嫡系,他忠于蒋氏,至死追随。在名人如云、战将如雨的黄埔人里,他凭借什么能脱颖而出,深受蒋介石器重一生,生前信任有加,死后哀荣备至呢?
本书在尊重历史事实、还原历史真相的原则下,客观、真实地解读陈诚其人其事,其功其过,力图让读者看到一个比较真实的黄埔名将陈诚的一生。
作为一名军人,陈诚战功卓著,立功沙场;作为政坛人物,他勤勉努力,恪尽职守;作为蒋介石的嫡系,他忠于蒋氏,至死追随。在名人如云、战将如雨的黄埔人里,他凭借什么能脱颖而出,深受蒋介石器重一生,生前信任有加,死后哀荣备至呢?
本书在尊重历史事实、还原历史真相的原则下,客观、真实地解读陈诚其人其事,其功其过,力图让读者看到一个比较真实的黄埔名将陈诚的一生。
目 录
绪论 “小委员长”陈诚
气质人物
蒋总裁的陈诚
缔造“土木系”
反共与爱国
肯于实干的政治家
第—章 出路
第一节 陈家长子
第二节 投考保定军校
第三节 保定炮科生
第四节 投奔
第五节 在粤军第1师
第二章 三炮起家
第一节 黄埔“迟到”者
第二节 棉湖之战
第三节 吹响紧急集合号
第四节 轰塌惠州城
第五节 “三民主义的狂热信徒”
第三章 沉浮
第一节 上校团长
第二节 北伐模范师
第三节 在“四一二”前后
第四节 丢官
第五节 蒋介石重用
第四章 打造“土木系”
第一节 第11师副师长
第二节 芜湖整训
第三节 掌管第11师
第四节 清洗
第五节 在中原大战
第六节 “土木”成形
第七节 收编风波
第八节 冶军
第五章 攘针与安内
第一节 日本军演的刺激
第二节 初次与红军交手
第三节 请战抗日
第四节 “第三党”风波
第五节 国恨友仇
第六节 王牌师被歼
第七节 教训
第六章 抗战骁将(上)
第一节 抗日主战派
第二节 凇沪血战
第三节 武汉保卫战
第四节 “文夕大火”之争
第五节 是退还是战?
第六章 抗战骁将(下)
第一节 专职第六战区
第二节 鄂西大捷
第三节 筹划反攻缅甸
第四节 与史迪威合作
第七章 “小委员长”政略
第一节 庐山训练团团长
第二节 与中共合作
第三节 “青年导师”
第四节 建设新湖北
第五节 鄂西减租
第六节 用人之道
第七节 “辞多不修”
第八章 在大陆最后的日子
第一节 跻身中枢
第二节 参谋总长
第三节 东北暮路
第四节 “杀陈诚以谢天下”
第九章 经营台湾省
第一节 主持土地改革
第二节 反对“两个中国”
第三节 临终不提反共
第十章 陈诚与蒋介石
第一节 “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
第二节 在西安事变
第三节 西安事变之后
第四节 “崇拜”蒋介石
第五节 争论和冲突
第六节 连任风波
第七节 与小蒋的恩怨
第十—章 婚姻与家庭
第一节 第一次婚姻
第二节 鲤鱼跃龙门
第三节 美满婚姻
第四节 教育子女
陈诚年表
参考支献
后记 宁死不当亡国奴
气质人物
蒋总裁的陈诚
缔造“土木系”
反共与爱国
肯于实干的政治家
第—章 出路
第一节 陈家长子
第二节 投考保定军校
第三节 保定炮科生
第四节 投奔
第五节 在粤军第1师
第二章 三炮起家
第一节 黄埔“迟到”者
第二节 棉湖之战
第三节 吹响紧急集合号
第四节 轰塌惠州城
第五节 “三民主义的狂热信徒”
第三章 沉浮
第一节 上校团长
第二节 北伐模范师
第三节 在“四一二”前后
第四节 丢官
第五节 蒋介石重用
第四章 打造“土木系”
第一节 第11师副师长
第二节 芜湖整训
第三节 掌管第11师
第四节 清洗
第五节 在中原大战
第六节 “土木”成形
第七节 收编风波
第八节 冶军
第五章 攘针与安内
第一节 日本军演的刺激
第二节 初次与红军交手
第三节 请战抗日
第四节 “第三党”风波
第五节 国恨友仇
第六节 王牌师被歼
第七节 教训
第六章 抗战骁将(上)
第一节 抗日主战派
第二节 凇沪血战
第三节 武汉保卫战
第四节 “文夕大火”之争
第五节 是退还是战?
第六章 抗战骁将(下)
第一节 专职第六战区
第二节 鄂西大捷
第三节 筹划反攻缅甸
第四节 与史迪威合作
第七章 “小委员长”政略
第一节 庐山训练团团长
第二节 与中共合作
第三节 “青年导师”
第四节 建设新湖北
第五节 鄂西减租
第六节 用人之道
第七节 “辞多不修”
第八章 在大陆最后的日子
第一节 跻身中枢
第二节 参谋总长
第三节 东北暮路
第四节 “杀陈诚以谢天下”
第九章 经营台湾省
第一节 主持土地改革
第二节 反对“两个中国”
第三节 临终不提反共
第十章 陈诚与蒋介石
第一节 “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
第二节 在西安事变
第三节 西安事变之后
第四节 “崇拜”蒋介石
第五节 争论和冲突
第六节 连任风波
第七节 与小蒋的恩怨
第十—章 婚姻与家庭
第一节 第一次婚姻
第二节 鲤鱼跃龙门
第三节 美满婚姻
第四节 教育子女
陈诚年表
参考支献
后记 宁死不当亡国奴
前 言
曾经采访过陈诚、并与其有过较多交往的资深记者、美国记者联谊会会长高思克鲁夫,夸赞陈诚是一位“气质人物”——英文“气质”(temperament)是指一个人拥有能使自己成为超出寻常人的身体、智力、道德方面的特殊气质。那么,陈诚的超群气质究竟表现在何处呢? 陈诚的身高(一米六)实在算不上超群。当年,他报考保定军校时,就因为个子偏矮,差一点被拒之门外。不过,虽然个儿矮,甚至还被他的夙敌取笑——国民党军界元老何应钦、白崇禧等背后称他为“陈小鬼”,但陈诚举手投足却透着自信和威严。
当年与陈诚共事或见过他的人,对他的描述几乎一致:上身挺直,精神抖擞,面色红润,双眼炯炯,神态稳健,临危而不慌乱……抗战时期,有一次在军官训练班演讲,突遇敌机轰炸,所有人都四处逃窜,惟独陈诚泰然自若地站在主席台上。
自信和自若,源于他早年的军校训练和长年的军旅生活,更源于他把自己当成领袖人物的自我定位。少年时代,他常常骑在铁马或牛背上,扮演刘伯温、拿破仑,领着小伙伴们 “冲锋陷阵”。
为了当将军的梦想,21岁那年,他背离父亲的意愿,放弃小学教师职业,报考保定军校,投奔广东革命军,出生人死 …… 不到10年,他由少尉连长,升到了上将军长。
作为将军和领袖,他铁面无私,甚至不惜动用死刑,惩罚那些违法乱纪的军官和官员;当他卸去正装,与僚属、同辈相处的时候,他又非常亲和,说话幽默风趣——很多人与他聊谈,有如沐春风之感。他不抽烟,却喜欢喝酒,有时甚至一醉方休。他与一些同僚以及杂牌军将领的关系,常常就是在酒桌上拉近的。
严肃出于他的意志力,亲和源于他的性格。两种风貌,和谐于一身,成就了他的特殊气质。
蒋总裁的陈诚 当年,在国民党内部流传一个政治笑话:蒋介石为考查何应钦、陈诚等人对他忠诚的程度,一日急召集何、陈等几个亲信人物到其住处议事。众人坐定后,蒋突命诸人去死。何应钦坐着不动,对蒋的话不予理睬,顾祝同历数许多不能去死的理由,刘峙则苦苦向蒋哀求免死,而陈诚呢?只见他向蒋一个立正敬礼后,转身向门外走去…… 这个笑话,听似有点荒唐,却说明了陈诚对蒋介石是何等地忠诚。
少年时代,陈诚曾以刘伯温为范,心怀“安得驰驱旗鼓出,青天之下扫余氛”的大志。他无数次听说刘伯温的故事:元末明初的大军事家、政治家,辅佐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1932年,陈诚与蒋介石的干女儿谭曼意结为夫妻。童年时的理想和“翁婿” 关系,使他不讲条件地忠诚、效力于蒋介石。
从1933年夏天主持庐山训练团开始,陈诚就一直积极推行对蒋介石的个人崇拜,要求全军将士、全体党人对蒋“ 绝对忠诚”, “绝对服从”。他本人自然身体力行:每次接听或与蒋通电话,他马上立正恭听;说话走路,刻意模仿蒋介石,被人称为“小委员长”;在任何时候,哪怕明知事不可为,只要蒋介石一声令下,陈诚都会毫不犹豫地赴汤蹈火。
当年与陈诚共事或见过他的人,对他的描述几乎一致:上身挺直,精神抖擞,面色红润,双眼炯炯,神态稳健,临危而不慌乱……抗战时期,有一次在军官训练班演讲,突遇敌机轰炸,所有人都四处逃窜,惟独陈诚泰然自若地站在主席台上。
自信和自若,源于他早年的军校训练和长年的军旅生活,更源于他把自己当成领袖人物的自我定位。少年时代,他常常骑在铁马或牛背上,扮演刘伯温、拿破仑,领着小伙伴们 “冲锋陷阵”。
为了当将军的梦想,21岁那年,他背离父亲的意愿,放弃小学教师职业,报考保定军校,投奔广东革命军,出生人死 …… 不到10年,他由少尉连长,升到了上将军长。
作为将军和领袖,他铁面无私,甚至不惜动用死刑,惩罚那些违法乱纪的军官和官员;当他卸去正装,与僚属、同辈相处的时候,他又非常亲和,说话幽默风趣——很多人与他聊谈,有如沐春风之感。他不抽烟,却喜欢喝酒,有时甚至一醉方休。他与一些同僚以及杂牌军将领的关系,常常就是在酒桌上拉近的。
严肃出于他的意志力,亲和源于他的性格。两种风貌,和谐于一身,成就了他的特殊气质。
蒋总裁的陈诚 当年,在国民党内部流传一个政治笑话:蒋介石为考查何应钦、陈诚等人对他忠诚的程度,一日急召集何、陈等几个亲信人物到其住处议事。众人坐定后,蒋突命诸人去死。何应钦坐着不动,对蒋的话不予理睬,顾祝同历数许多不能去死的理由,刘峙则苦苦向蒋哀求免死,而陈诚呢?只见他向蒋一个立正敬礼后,转身向门外走去…… 这个笑话,听似有点荒唐,却说明了陈诚对蒋介石是何等地忠诚。
少年时代,陈诚曾以刘伯温为范,心怀“安得驰驱旗鼓出,青天之下扫余氛”的大志。他无数次听说刘伯温的故事:元末明初的大军事家、政治家,辅佐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1932年,陈诚与蒋介石的干女儿谭曼意结为夫妻。童年时的理想和“翁婿” 关系,使他不讲条件地忠诚、效力于蒋介石。
从1933年夏天主持庐山训练团开始,陈诚就一直积极推行对蒋介石的个人崇拜,要求全军将士、全体党人对蒋“ 绝对忠诚”, “绝对服从”。他本人自然身体力行:每次接听或与蒋通电话,他马上立正恭听;说话走路,刻意模仿蒋介石,被人称为“小委员长”;在任何时候,哪怕明知事不可为,只要蒋介石一声令下,陈诚都会毫不犹豫地赴汤蹈火。
免费在线读
虽然保定军校名声显赫,但上世纪一二十年代,该校毕业生在军阀部队里发展并不都如意。
据杜伟在《保定军校二三事》中回忆说,当年保定军校毕业生的出路不外乎两个:一是到各省军阀部队任职;二是南下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保定学生毕业后投各省军阀的,因为受到地方军事学校出身的旧军官和行伍出身的军官的排挤,民初十年间(192l以前),除两广、川、黔、两湖各省情况较好外,其余很难发展。例如浙江,自1914年至1922年先后毕业分发回籍服务的保定生,总数达二百余人,而原来由浙江武备学堂、讲武堂、军事补习所等毕业的学生已有好几百人,他们自恃资格老,看不起保定生。其中尤以讲武堂生为中坚,掌握了地方军事实权,不欢迎新来者插足。
陈诚在浙江陆军第2师显然也遭遇到了这种情况。志向颇高,家庭背景又不显赫的他一时陷入苦闷之中。他不会满足于当一名小小的少尉排长。是继续在北洋军队干下去,等待猴年马月升迁到将军,还是另谋出路,以求得更快的发展?据知情人回忆,陈诚曾经找已调任宁波警察局局长的杜伟,请他帮忙为自己在警界谋一份职位,杜伟劝他在部队耐心等待,不要性急。
可陈诚偏偏是一个性急之人,他不想在第2师再待下去了。去哪? 他想到了一条出路——去粤军发展。
陈诚去广州的缘起,两位知情人的说法出入较大。据杜伟回忆,1922年,邓演达奉孙中山之命到上海来罗致保定军校毕业生赴广东参加革命,杜伟得知这一消息,就告诉了陈诚,问他是否愿意跟邓演达南下。他兴奋地表示很愿意去。随后,他径直跑到上海随同邓演达去广东去了。而樊崧甫回忆说,“陈诚意欲另谋出路,赴广东投奔孙中山先生……1923年2月,陈诚见习期满,即告假回籍省亲,自行赴粤,不复回团。陈诚赴广州后,将原名德改为诚,以黄琪翔之介绍,投靠粤军李济深第1师邓演达团为上尉副官,为邓所倚重。” 在杜、樊两人的回忆中,陈诚赴粤时间和介绍人都有出入。
笔者以为,樊崧甫的说法更接近事实。因为樊崧甫是陈诚在二师任排长时的直属连长、陈的校友——保定六期生,对陈诚当时的状况更了解。就事情本身分析,邓演达是保定军校工兵科六期生, 1922年底也许真到过上海,但陈诚和他应该不相识,即使相识关系也不密切。因为陈诚到保定的时候,邓已经毕业离校,在边防军见习一段时间后,1920年初去广东粤军当了宪兵连连长。而保定炮科六期生黄琪翔在见习期满后,1920年回到保定军校任学生分队长,1922年才去粤军任少校副官,与陈诚有直接的师生关系。
所以比较而言,黄琪翔邀请、介绍陈诚去广东粤军,更为可信。
陈诚对黄琪翔一直很敬重,1938年,陈诚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时,就将黄琪翔请来担任副部长。
当然,谁邀请或介绍陈诚去广东,属于枝节问题。赴粤参加革命,对陈诚来说,这才是他一次重大的人生选择。弄清他当年作出如此选择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动机,很有必要。当时军阀混战,广东独立于北洋政府之外,成为民主革命的策源地,需要大批的人才特别是军事人才,作为高等军事学府的毕业生,在那里大显身手的机会比在老气横秋的北洋军队更多。此其一;…… P21-22
据杜伟在《保定军校二三事》中回忆说,当年保定军校毕业生的出路不外乎两个:一是到各省军阀部队任职;二是南下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保定学生毕业后投各省军阀的,因为受到地方军事学校出身的旧军官和行伍出身的军官的排挤,民初十年间(192l以前),除两广、川、黔、两湖各省情况较好外,其余很难发展。例如浙江,自1914年至1922年先后毕业分发回籍服务的保定生,总数达二百余人,而原来由浙江武备学堂、讲武堂、军事补习所等毕业的学生已有好几百人,他们自恃资格老,看不起保定生。其中尤以讲武堂生为中坚,掌握了地方军事实权,不欢迎新来者插足。
陈诚在浙江陆军第2师显然也遭遇到了这种情况。志向颇高,家庭背景又不显赫的他一时陷入苦闷之中。他不会满足于当一名小小的少尉排长。是继续在北洋军队干下去,等待猴年马月升迁到将军,还是另谋出路,以求得更快的发展?据知情人回忆,陈诚曾经找已调任宁波警察局局长的杜伟,请他帮忙为自己在警界谋一份职位,杜伟劝他在部队耐心等待,不要性急。
可陈诚偏偏是一个性急之人,他不想在第2师再待下去了。去哪? 他想到了一条出路——去粤军发展。
陈诚去广州的缘起,两位知情人的说法出入较大。据杜伟回忆,1922年,邓演达奉孙中山之命到上海来罗致保定军校毕业生赴广东参加革命,杜伟得知这一消息,就告诉了陈诚,问他是否愿意跟邓演达南下。他兴奋地表示很愿意去。随后,他径直跑到上海随同邓演达去广东去了。而樊崧甫回忆说,“陈诚意欲另谋出路,赴广东投奔孙中山先生……1923年2月,陈诚见习期满,即告假回籍省亲,自行赴粤,不复回团。陈诚赴广州后,将原名德改为诚,以黄琪翔之介绍,投靠粤军李济深第1师邓演达团为上尉副官,为邓所倚重。” 在杜、樊两人的回忆中,陈诚赴粤时间和介绍人都有出入。
笔者以为,樊崧甫的说法更接近事实。因为樊崧甫是陈诚在二师任排长时的直属连长、陈的校友——保定六期生,对陈诚当时的状况更了解。就事情本身分析,邓演达是保定军校工兵科六期生, 1922年底也许真到过上海,但陈诚和他应该不相识,即使相识关系也不密切。因为陈诚到保定的时候,邓已经毕业离校,在边防军见习一段时间后,1920年初去广东粤军当了宪兵连连长。而保定炮科六期生黄琪翔在见习期满后,1920年回到保定军校任学生分队长,1922年才去粤军任少校副官,与陈诚有直接的师生关系。
所以比较而言,黄琪翔邀请、介绍陈诚去广东粤军,更为可信。
陈诚对黄琪翔一直很敬重,1938年,陈诚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时,就将黄琪翔请来担任副部长。
当然,谁邀请或介绍陈诚去广东,属于枝节问题。赴粤参加革命,对陈诚来说,这才是他一次重大的人生选择。弄清他当年作出如此选择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动机,很有必要。当时军阀混战,广东独立于北洋政府之外,成为民主革命的策源地,需要大批的人才特别是军事人才,作为高等军事学府的毕业生,在那里大显身手的机会比在老气横秋的北洋军队更多。此其一;…… P21-22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