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6068277
《蒋介石在台湾》前三部成为2013年度**畅销书,第四部延续了前三部客观、真实的特点,精彩记录台湾风云激荡的岁月,对蒋介石的活动进行了客观评述,是一部难得的研究蒋介石和台湾的优秀历史著作,值得对这段历史兴趣的读者去进行深度阅读。
《蒋介石在台湾》是记述蒋介石在台湾26年大型全景式史实著作,首次披露蒋介石台湾秘史,精彩介绍台湾“复兴”历程。“反美大浪潮始末”为《蒋介石在台湾》第四部,主要叙述1957年台北爆发五二四反美暴动的前因后果以及由此引起的台湾政坛剧烈震荡,以蒋介石与美国的复杂关系说明台湾的内外危机,讲述台湾政坛围绕蒋经国少壮派和夫人派之间展开的较量和斗争。全书首次真实披露蒋氏父子与中共“和平谈判”的起因和无果而终的历史真相。全书史实准确,内容详实,是一部难得的研究蒋介石在台湾历史的佳作。
1.“今年是‘反攻复国’的决定年”
2.顾维钧离职驻美大使,内情很玄妙
3.重击“台独”:连获三回合胜利
士林官邸失火
“台独”的由来
蒋介石反“台独”,瓦解其在本岛组织
“台独”死灰复燃,蒋经国要负责任
事态严重,让蒋介石等人“突兀而错愕”!
第一次策反就告成功:弄回一个“大佬”
再次斩获一“大佬”
第三回合再次取得胜利:庆贺会场出现副主席
脱离“台独”声明
陈春祐反正后的余波
4.与美国人又闹僵,中共的援手使得蒋介石再生和谈之意
蒋介石的论调再次引起美国人的不悦
蒋介石继续与美国人对抗
中共伸出援手,蒋介石果断回应
蒋介石与美国高层的交往继续停留在真空状态
5.对抗从政治扩展到经济
“立法院”捅出殷台造船案
蒋介石的介入
“监察院”提出“杜绝浪费、调整待遇”纠正案0
蒋介石暗中“亲共”
“立法院”再次质询,提出修改合约
6.蒋介石的反攻:要“从武力作战转为政治作战”
7.高玉树落选台北市市长,又被美国人“救起”
中篇 反美大风暴
1.殷台合作造船案继续发酵/
第二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启动
“立法院”继续深究殷台合作造船案
关键时刻,蒋介石、陈诚出面
殷台案勉强修正通过
2.震惊中外的五二四事件
杀人凶手被判无罪释放,美国人居然齐欢呼
五二四事件爆发
亲美派的反应和蒋介石态度的转变
蒋介石比之“义和团事件”,“幕后慈禧”是谁?
蒋介石不得不亲自为爱子开脱
3.《苏俄在中国》英文版终于出版,并没热销
4.俞内阁的政治危机和蒋经国的“沉潜”
5.蒋介石不得不事事躬行,亲美派又张扬了
6.“省政府”南迁,导致“省主席”换人
7.到达台湾的美援,人均不过十元
8.不满意的事情还很多
蒋介石为什么讲起了“士气”?
“雪藏”起来的蒋经国差点又被人攻击
驻美大使没事找事,部队问题重重
下篇 夫人派的升降
1.蒋介石再次对大陆隔空喊话
2.八全大会的主要议题——增设党内副总裁
3.“台独”的两个支部“胎死腹中”
4.胡适因断了大陆后路,终于同意回台湾
5.宋美龄改革妇联会,蒋介石特赦黄效先
6.“监察院”突然弹劾俞鸿钧,引发轩然大波
7.“为人民忠诚服务”和周至柔的难题/
“考绩最优人员”工程和“为人民忠诚服务”
“省主席”周至柔巧解诸多难题
8.“监察院”终于忍无可忍:对“行政院长”公开提出弹劾
9.蒋介石的元旦文告与蓝钦离任
蒋介石号召大陆同胞“准备接应国军登陆反攻”
蓝钦离任和董显光的尴尬
10.蒋介石为俞鸿钧帮倒忙
弹劾案高潮迭起,谁也不罢休
俞鸿钧的答辩几乎是狡辩
蒋介石设饭局为俞解脱,不料现场发生逆转
11.妇联会改革的尴尬
——香港《文汇报》
如何评价蒋介石,是两岸当代历史研究的热点之一。《蒋介石在台湾》是近年来两岸研究蒋先生集大成的作品。
——台湾:吕芳上。
《蒋介石在台湾》站在大历史的维度,对蒋中正和台湾历史进行了较为客观、公允的评价,代表了大陆对蒋介石看法正在发生着改变。
——台湾教授刘文照
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稍微读点历史你就会发现这本书说的才是公允的。
——网友中华骄子
谁知他立即陷入“疏迁经费”受阻的困境。
省议会对疏迁问题再次提出质问,并对“省政府”要求增加的巨额经费不予通过。
其实,周至柔上任后,“省政府”和省议会关于疏迁之事一直问题不断,并没因蒋介石换了“省主席”就一切问题解决了。
早在6月份,李万居就在省议会质询这次“搬家”到底是“疏散”还是“疏迁”,指出兴建中兴新村“明明白白是一种长远之计,也就是迁治”,此举添加了“台湾老百姓对于政府所一再宣示的反攻大陆的决心”的疑虑,直接炮轰蒋介石的“反攻复国”大计。那时周至柔才上任,不敢与议会对抗,只好保持缄默,避而不答,但麻烦的事还是没有休止。
6月29日,“省政府”正式从台北市迁到中兴新村办公。周至柔正式来到中兴新村就任,没几日又遇到“风水问题”。
因为省府疏迁问题引起政府内外人心慌乱,尤其是政府人员不愿意“为人民忠诚服务”,人人无心上班,工作受到极大影响,外界意见很大。周至柔便决定召开“省政府”和省议员座谈会,以稳定人心。
在座谈会上,周至柔才说到省府疏迁引起的人心慌乱的情形,一位议员马上站起插言说:“根据堪舆家的看法,中兴新村的位置恰好在虎头山下,在破土时,曾经发现白白的石头,好像是虎脑,因此有些人病了!有些人死了!”
有人立即对周至柔介绍说:“他也懂得风水。”
“你怎么还活着,我怎么还活着?”周至柔马上笑着反问他。
“严前主席抵不住老虎,也病了几个月,是不是事实?”这位议员接着解释说,“你周主席是武将,官威大,所以能平安履任。”
他这么一说,其他人立即跟着说:“省府搬到中兴新村后,发生很多不祥的事件,并且发生闹鬼的事情,如莺歌火车大车祸案,就是老虎下车咬人;宿舍建在坟墓地带上,睡觉时易生多魅。”
有议员担心地说:“中兴新村在虎头山下,省议会在龙虎山下,龙虎相关,这肯定要影响府会的关系。”直接把风水问题上升到了“省政府”和省议会的关系问题。
可是,武将出身的周至柔什么血腥战斗场面没见过?什么横尸千里的惨状没见过?根本不相信这套迷信。
“我反而认为省府所在地风水很好。”周至柔说,“我们从大处讲,台湾整个风水是在中央山脉,也是台湾的主要山脉,为本岛命脉所在地。现在省府建在虎的地方,议会建在龙的地方,都是中央山脉的中心,龙蟠虎踞。就风水来讲,此后影响台湾下一代子孙,能允文允武、人材辈出,前途实在不可限量。所以,我看这风水好得不得了!”
他这么一说,众胆小之辈和“大仙”都无言可说了。谁也没料到周主席比自己还懂风水。可是,周至柔转而一笑,对大家说:“最后申明,这只是说笑罢了。”
周至柔机敏地破解了众人的种种说法。事后,省议会议长黄朝琴由衷感叹说:“可见他的机智的应付和风趣的谈吐,令人深为佩服。”
说笑之后,周至柔言归正题,要求省府人员按部就班,像在台北那样认真工作。随后,“省政府”各个部门逐渐步入正轨。
但是,问题还是重重。这次台湾“省政府”和议会疏迁到南投县,花费是个无底洞。周至柔不得不把各项原定的建设进行下去,而这些拨款他“省主席”说了还不能算数,必需省议会批准。省议会这个坎对他来说不得不去迈,而要过这个坎对他来说,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因为这个疏迁费不断增长,大大超过了原来预算的数字。省议长黄朝琴回忆过疏迁费猛增的惊人过程:
四十四年省府第一次提出疏散预算3000万元,议会初有反对之意,旋经省府说明系奉命疏散,乃予通过;四十五年6月,复经编列预算5000万元,因疏迁建设需要,复予通过;四十六年1月再提出追加预算1.3亿余万元,前后共达二亿余元之巨。而且省府所提数字以惊人差距剧增,至此议会于审议预算时发生了疑问,为什么省府疏散需要如此庞大的经费?故当通过预算时附带决议请政府提出整个计划,将全案所需经费详细编列预算送议会,因严主席静波不久卸任,致未准照办。
严家淦手头上没通过追加费用,周至柔上任后就要做无米之炊。1957年12月,周至柔提出要增加疏迁费,理由是“省政府”继续完善中兴新村建设以及台湾银行为兴建中兴新村分行办公楼和四栋宿舍,共编列预算1300万余元。谁知在省议会审查时,议员们再次提出疑问:省府应否继续耗费巨款从事疏散?台湾银行建造如此富丽堂皇的办公楼,也与疏散之旨不符。在议长黄朝琴提起大会讨论时,众人认为6月李万居提出的省府迁址究竟为疏散抑或系迁治的问题,“省政府”有澄清的必要。黄朝琴组织小组进行研究后,邀请“省主席”周至柔暨有关人员举行座谈会,讨论此事。
在会议上,黄朝琴开门见山提出议员们的主要疑问和观点:
一、省府地址如为疏散在国家当前处境下,实不愿耗费如此巨款,如为迁治,乃系重大事件,应当提出专案送请议会审查。现在省府称为疏迁,一方面疏散,一方面迁治,议会如何向省民交代,颇感为难。
二、省府有意将中兴新村建设为一新都市,姑不论其地理形势,经济条件是否相当,而在根本上便丧失了疏散防空的意义。
三、中兴新村地处偏僻,不仅人民接洽公务极感不便,而且增加时间与金钱的浪费,同时公务人员家居台北,往返奔波,不能安心办公,影响行政效率,有目共睹。故为便于推行政命,疏迁地点,原应以台中市为省政中心较为适当,不应继续将错就错,必须另谋补救之道。
四、有关疏迁舞弊渎职人员,闻牵涉正广,尤应从严惩毖,以肃政风。
周至柔听罢,首先说:“本主席到任不久,只能就事论事,以既成事实,使疏迁问题告一段落。”也就是说,前任严家淦的事情,他这个后任管不了,就是错了,他也得将错就错把事情做完。然后,针对议员们的种种说法,他提出了自己的解释:
一、省府疏散经费,已用了二亿多元,而且办公厅舍已经建在中兴新村成为事实,因此该不该疏迁以及地点问题,现在讨论已经失去时效,就是理由很好,也不能解决问题。
二、关于疏散与迁治问题,“行政院”命令是疏散,“省政府”曾组织一个疏迁委员会负责执行,至于为什么由疏散改为疏迁,我也不甚了解。不过疏散与疏迁可说没有分别,而迁治与疏迁就确有分别了。疏散是暂时的,有军事意义,迁治是永久的,是政治意义。由于战争究竟何时开始无法预料,因此这次疏散,是长期性的疏散,差不多等于迁治。
唯其如此,建筑物为了防台风防震及减少修护费用,必须坚固耐用,而且在设计上均适合学校之用,所以并不浪费。
三、关于疏迁单位,除了前任主席决定的十四个单位外,仅增加了一个新闻处,二、三级机构不再疏散。目前尚有千余人亟待疏迁,连同其他必要设备,预计今后三年内,约需经费1.5亿元。
四、至于中兴新村舞弊案,完全按照法律程序进行,现在我们买同样品质的家具,价格就便宜到三四成,使我们以后可以少花些钱,已经受到很大的影响。
周至柔的解释有合理的成分,也有非执行不可的意思。确实,“省政府”到底是疏散还是迁治,已是谁也说不清的事情。蒋介石和“行政院”也无明确的指示,其他人怎么说都可以,但“省政府”和多数机关已经迁移到了虎头山,已是既成事实,不可逆转,就是错了,也得继续下去。因此,“省政府”不得不年年增加建设费,使得这项工程得以完成,不要半途而废,否则损失更大。
周至柔几句话便解去了议员们的疑问,追加经费预算获得了议会的通过。
这与他处理问题能力强有关外,更与他才从军界过来,与政界上下尚无直接瓜葛和宿怨有关。
周至柔的经费难题虽然解决了,但蒋介石借战事名义把“省政府”迁到中兴新村引起的诸多问题并没有消除。在过去多少年之后,黄朝琴还是说:“省府疏迁问题,因台北市改为院辖市后,使自然促成为迁治理由。如今中兴新村建设已具规模,也给附近地区带来繁荣,但是省府本身行政效率如何提高,仍然成为问题的症结,因此中兴新村是否适于作为省政中心问题,并没有被时间冲淡,相反的,省府迁址台中市的说法,又已经甚嚣尘上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