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339874
本书囊括中国古典诗词的各类相关知识,从诗词起源、诗词概述、诗词基础知识、诗词格律、诗词种类、修辞手法到诗词的赏析都有详尽的介绍,既适合初学者学习、鉴赏之用,也适合进行专业的研究。
在“诗词概说”中,介绍了诗歌的起源、发展、流派,以及诗词格律基础知识,如韵、平仄、对仗。诗词之所以成为诗词,而不是散文,就在于它们在文字形式上有种种不同于散文的规则,而这些规则就叫作格律。格律是诗词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中有很多讲究,如韵脚、对仗、变格、对黏、拗救等,它们都是学习诗词格律的基础。
第一卷 诗词概说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歌概述
第一节 诗歌的起源
第二节 诗歌的发展
第三节 诗歌的流派
第二章 诗词格律基础知识
第一节 韵
第二节 平仄
第三节 对仗
第二卷 诗律
第一章 诗的种类
第一节 古体诗
第二节 近体诗
第三节 变体诗
第二章 律诗的诗韵
第一节 平水韵
第二节 押韵规则
第三节 首句用邻韵、出韵
第四节 现代人用韵的困难与解决办法
第三章 律诗的平仄
第一节 五律的平仄
第二节 七律的平仄
第三节 律诗的粘对
第四节 律诗的孤平
第五节 律诗的拗救
第六节 “一三五不论”
第七节 入声字
第八节 学习平仄的捷径
第四章 律诗的对仗
第一节 对仗的分类
第二节 对仗的要求
第三节 对仗的规则
第四节 对仗的避忌
第五章 绝句
第一节 五言绝句
第二节 七言绝句
第三节 古绝
第六章 古体诗
第一节 古体诗的韵
第二节 古体诗的声
第三节 古体诗的粘
第四节 古体诗的对仗
第五节 五言古诗
第六节 七言古诗
第七节 乐府诗
第八节 歌行体
第九节 柏梁体
第十节 楚辞体
第七章 诗书
第一节 诗集
第二节 诗选
第三节 诗话
第三卷 词律
第一章 词的起源与特点
第一节 词的起源
第二节 词的分类
第三节 词的特点
第四节 词的名称
第五节 词的一些术语
第二章 词调
第一节 词调与宫调的关系
第二节 词调的来源
第三节 调名与题名
第四节 词调的分类
第五节 词调的变格
第六节 选择词调的方法
第三章 词谱
第一节 词谱的作用
第二节 词谱的创制
第三节 词谱举例
第四章 词韵
第一节 词韵是诗韵的合并
第二节 一韵到底
第三节 一首多韵
第四节 一韵为主,间叶他韵
第五节 叠韵
第六节 句中韵
第五章 词的平仄
第一节 三字句
第二节 四字句
第三节 五字句
第四节 六字句
第五节 七字句
第六节 八字句
第七节 九字句
第八节 十字句
第九节 十一字句
第十节 一字句
第十一节 一字读
第十二节 特定的平仄格式
第十三节 拗句
第六章 词的对仗
第一节 工整对仗
第二节 一般对仗
第三节 自由对仗
第四节 同字对仗
第七章 词书
第一节 词选
第二节 词集
第三节 词话
第四卷 诗词的语法
第一章 诗词的章法
第一节 诗的起承转合
第二节 词的分阕
第二章 诗词的节奏形式
第一节 诗中句子的节奏形式
第二节 词中句子的节奏形式
第三章 诗词的语法特点
第一节 句子成分的省略
第二节 名词性词组组成句子
第三节 修饰词语取代中心词语
第四节 句式变换
第五节 词类的活用
第六节 语气词的运用
第五卷 诗词的修辞
第一章 诗词的修辞手段
第一节 比喻
第二节 互文与互体
第三节 通感和博喻
第四节 比拟和直言
第五节 侧重和倒装
第六节 重叠和反复
第七节 反衬和陪衬
第八节 一些特殊的修辞方法
第二章 诗词的艺术形式
第一节 立意与意境
第二节 赋、比、兴
第三节 谋篇布局的技巧
第四节 即小见大和化实为虚
第五节 夸饰和用典
第六节 以文为诗和以诗为词
第三章 诗词的风格
第一节 含蓄
第二节 婉转
第三节 直率
第四节 自然
第五节 平淡
第六节 绮丽
第七节 雄奇
第八节 沉郁
附录
《佩文诗韵》
《笠翁对韵》
《白香词谱》
在中华文化的灿烂星空中,诗词是一颗璀璨耀眼的明星,它传承着古老的文明,彰显着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先人凭着慧心巧思,按照一定的韵律,将若干个汉字精心组合,便造就了中华民族永恒的经典。许多诗词早已融入我们的文化性格里,启发着我们的心智,滋养着我们的心灵,丰富着我们的精神,陶冶着我们的人格,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诗词是一门抒写人类心灵的文学艺术,诗人、词人想要作得一首好诗词,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严格的韵律要求,更少不了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具备以上条件,人们才能够借诗词熟练流畅地表现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古今传诵、充满艺术魅力的诗词,这些名篇都经过千锤百炼,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当看到如画的美景、表达思慕之情、诉说人生悲欢、抒发个人抱负时,人们往往喜欢吟咏诗词。可是对于一些诗词,我们有的不了解它们的时代背景,有的又有语言上的隔阂,有的不了解它们的表现手法,这就导致我们在欣赏诗词时不能产生深入的体会。提高我们对诗词的鉴赏力,并从这些名篇里取得借鉴,就成为我们在阅读古诗词时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书囊括中国古典诗词的各类相关知识,从诗词起源、诗词概述、诗词基础知识、诗词格律、诗词种类、修辞手法到诗词的赏析都有详尽的介绍,既适合初学者学习、鉴赏之用,也适合进行专业的研究。
在“诗词概说”中,介绍了诗歌的起源、发展、流派,以及诗词格律基础知识,如韵、平仄、对仗。诗词之所以成为诗词,而不是散文,就在于它们在文字形式上有种种不同于散文的规则,而这些规则就叫作格律。格律是诗词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中有很多讲究,如韵脚、对仗、变格、对黏、拗救等,它们都是学习诗词格律的基础。
通过“诗律”,我们将了解诗的种类,律诗的诗韵、平仄、对仗,绝句,古体诗,诗书。诗律是诗歌发展的产物。诗歌属于韵文,在诗歌发展的最初阶段,一般是依据语音的自然节奏和口语的韵律而形成某种音乐性效果。当诗歌发展到高级阶段时,人们总结了语音与诗歌形成的关系,并将两者相结合,从而形成了格律。
在“词律”中,讲述词的起源与特点、词调、词谱、词韵、词的平仄与对仗、词书等内容。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合音乐演唱的。词律是有关词的格律,是作词时必须遵守的规则。掌握词律,才能领略经典词作的声韵之美与对仗之美,感觉穿越千年的哲思妙语。
“诗词的语法”,介绍了诗词的章法、节奏形式、语法特点等知识。语法是用词造句所必须遵循的规律。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在遣词造句时自然也要遵循语法的规律。然而,诗词文体的特殊性,决定诗词语言的特殊性。诗词在语序、句式、词类、省略等方面都与其他的文体有着显著的区别。因此,我们在学习和欣赏诗词的时候,尤其是在创作诗词的时候,必须注意和掌握这些特点。
“诗词的修辞”,讲述诗词的修辞手段、艺术形式、风格。修辞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无论是修辞手法的使用,还是艺术形式的布局,或者诗词风格的确立,都和修辞有关系。巧妙地使用修辞,能让作品增色不少。
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要想成为一个谈吐不俗、语惊四座、高雅而有修养的人,就要具备些中华传统文化素养,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本书内容丰富,章节体例简单明了,编排逻辑则秉着由浅入深、先总述后分说的原则,便于读者从不同方面进行检索,满足不同的需要。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诗词美丽清新的世界,感受传统格律的抑扬顿挫之美,体验诗情人生。
诗的种类
关于诗的种类划分,可谓众说纷纭。清代蘅塘退士所编《唐诗三百首》中将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三类中均附有乐府一类,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常见的划分方法。还有一种常见的划分方法是将诗直接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大类。
从格律上来分,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为古风、古诗,通常分为五古、七古、杂言。杂言诗一般不另立一类,通常归入七古。近体诗又称为今体诗、格律诗,包括绝句、律诗、排律。
从每句字数上来分,诗可分为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等。唐代以后,诗歌以五言、七言为主,诗集也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我们这里将诗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变体诗三类,下面将这三种分类与其他分类法相互参照,加以论述。
第一节 古体诗
古体诗是一种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在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外,其余各种诗歌体裁都称为古诗,但不可称为“古风”,只有“歌”、“行”、“吟”三种体裁的诗歌可以称为“古风”。
在唐代人眼中,从《诗经》到南北朝庾信所著的《庾子山集》、《哀江南赋》,这期间出现的诗歌都算古体诗。这只是一个时间的划分,而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何谓古体诗。不过,长久以来,诗人写作古体诗时,有一点是一致的:不受近体诗格律的限制和束缚。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且篇幅长短不限。从诗句的字数看,可将古体诗分为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出现。
杂言诗是古体诗独有的诗歌形式,其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到十字以上不等,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人们习惯将杂言诗归入七古一类。《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
唐宋时期的杂言诗形式多样: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李白的《行路难》;有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七言中杂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以四、六、八言为主,杂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
古体诗押韵较宽,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仄声韵分为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一般来说,不同声调不能押韵。古体诗可以一韵独用,也可通用两个以上的韵,要注意的是只有邻韵才能通用。
第二节 近体诗
唐代以后按照格律写出来的诗歌都被称为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近体诗与古体诗不同,它讲究平仄、对仗和叶韵,而“近体”之名正是为了与古体诗相区分而立。近体诗包括绝句、律诗和排律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其中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而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格律严谨,故称为律诗,它有以下四个特点:一、通常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二、只能押平声韵;三、每句的平仄都有相关规定;四、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相应的规定。
绝句只有四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
排律又称长律,全诗十句及以上,一般是五言的,也有七言的。这种长律除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有些排律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
第三节 变体诗
变体诗是指不合格律的诗,又称为“拗体诗”,如十七字诗、间韵诗、通篇押韵的诗等,由唐代章碣首创。变体诗虽不常见,却能够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
句句都押韵的变体诗中有一种平仄两韵诗,一首诗间隔着押两个韵,单句押仄韵,双句押平韵。如章碣《变体诗》:
东南路尽吴江畔,正是穷愁暮雨天。
鸥鹭不嫌斜两岸,波涛欺得逆风船。
偶逢岛寺停帆看,深羡渔翁下钓眠。
今古若论英达算,鸱夷高兴固无边。
在律诗中,通常只需偶句押韵,但是章碣所创的变体诗,则要求偶句、单句平仄声各自为韵。从上面所举的诗例中,可以看到,全诗仄、平两韵相间,单句韵脚“畔、岸、看、算”属“十五翰”仄韵,双句韵脚“天、船、眠、边”属“一先”平韵。
章碣创“变体诗”后,一时众多诗人竞相效仿,但是这种诗体并没有展现很强的生命力。现在看来,也许是因为韵脚太过密集,因为如韵脚过于密集,诗歌就会显得呆板、单调,缺少韵律美。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