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30430045丛书名: 中国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丛书
编辑推荐
《油气分布门限与成藏区带预测》既适合油田生产、研究人员阅读,以指导油田的勘探实践,也可作为石油大专院校的教学参考书,特别是从事油气资源评价、石油地质综合研究的师生阅读。
内容简介
《油气分布门限与成藏区带预测》提出了烃源灶(S)、地质相(D)、区域盖层(C)、古隆起(M)、断裂带(F)及低势区(P)六大功能要素,并予以定量表征,阐明了各自控油气藏分布的边界范围和概率模式。功能要素组合模式中的四个要素是各类油气藏形成的充分且必要条件,而且这些要素是可以客观描述并能定量表征的。四个要素在平面上叠加复合,在垂向上有序组合,在地史时期内有效联合,则控制了有利的成藏区带。即:CDMS组合控制着构造类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CDPS组合控制着岩性类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CSMF组合控制着潜山类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结合多个盆地给出了该理论模式具体的应用实例。
目 录
“目录
丛书序一
丛书序二
丛书序三
丛书前言
前言
章绪论1
节开展油气分布门限研究的由来1
第二节油气分布门限的基本概念2
第三节分布门限控油气作用简介6
第四节分布门限控油气作用的研究意义7
第五节分布门限控油气作用研究的基本内容8
第六节分布门限控油气作用研究的技术手段10
第七节分布门限控油气作用研究特色与主要成果14
第二章油气藏分布的主控因素与控藏临界条件19
节烃源灶控油气分布特征及其临界条件19
第二节地质相控油气藏分布特征及其临界条件66
第三节区域盖层控油气藏分布特征及其临界条件98
第四节古隆起控油气藏分布特征及其临界条件113
第五节断裂带控油气藏分布特征及其临界条件135
第六节低势区控油气藏分布特征及其临界条件162
第三章多要素组合控油气藏分布模式183
节功能要素的基本概念与控藏的研究意义183
第二节功能要素组合控油气藏形成和分布184
第三节不同类别的功能要素组合控制着不同类型的油气藏形成和分布195
第四章功能要素组合预测有利成藏区带的方法流程与工作步骤205
节研究内容205
第二节方法流程与工作步骤219
第三节参数获取219
第四节结果表征222
第五章功能要素组合预测构造油气藏——以塔里木盆地为例225
节区域地质条件简介225
第二节油气成藏期及其确定依据227
第三节油气地质条件与评价228
第四节四大功能要素控油气分布模式241
第五节各目的层各期有利成藏区带预测259
第六章功能要素组合预测隐蔽油气藏——以大民屯凹陷为例273
节区域地质条件简介273
第二节油气成藏期及其确定依据275
第三节油气地质条件与评价277
第四节功能要素控油气分布模式284
第五节大民屯凹陷隐蔽油气藏有利成藏区带预测285
第七章功能要素组合预测潜山油气藏——以渤海海域盆地为例289
节区域地质条件简介289
第二节油气成藏期及其确定依据293
第三节油气地质条件与评价296
第四节各目的层各期有利成藏区带预测303
参考文献307
索引315″
丛书序一
丛书序二
丛书序三
丛书前言
前言
章绪论1
节开展油气分布门限研究的由来1
第二节油气分布门限的基本概念2
第三节分布门限控油气作用简介6
第四节分布门限控油气作用的研究意义7
第五节分布门限控油气作用研究的基本内容8
第六节分布门限控油气作用研究的技术手段10
第七节分布门限控油气作用研究特色与主要成果14
第二章油气藏分布的主控因素与控藏临界条件19
节烃源灶控油气分布特征及其临界条件19
第二节地质相控油气藏分布特征及其临界条件66
第三节区域盖层控油气藏分布特征及其临界条件98
第四节古隆起控油气藏分布特征及其临界条件113
第五节断裂带控油气藏分布特征及其临界条件135
第六节低势区控油气藏分布特征及其临界条件162
第三章多要素组合控油气藏分布模式183
节功能要素的基本概念与控藏的研究意义183
第二节功能要素组合控油气藏形成和分布184
第三节不同类别的功能要素组合控制着不同类型的油气藏形成和分布195
第四章功能要素组合预测有利成藏区带的方法流程与工作步骤205
节研究内容205
第二节方法流程与工作步骤219
第三节参数获取219
第四节结果表征222
第五章功能要素组合预测构造油气藏——以塔里木盆地为例225
节区域地质条件简介225
第二节油气成藏期及其确定依据227
第三节油气地质条件与评价228
第四节四大功能要素控油气分布模式241
第五节各目的层各期有利成藏区带预测259
第六章功能要素组合预测隐蔽油气藏——以大民屯凹陷为例273
节区域地质条件简介273
第二节油气成藏期及其确定依据275
第三节油气地质条件与评价277
第四节功能要素控油气分布模式284
第五节大民屯凹陷隐蔽油气藏有利成藏区带预测285
第七章功能要素组合预测潜山油气藏——以渤海海域盆地为例289
节区域地质条件简介289
第二节油气成藏期及其确定依据293
第三节油气地质条件与评价296
第四节各目的层各期有利成藏区带预测303
参考文献307
索引315″
在线试读
“章绪论
《油气分布门限与成藏区带预测》是地质门限控藏研究的核心成果之一,相关成果还包括《油气运聚门限与资源潜力评价》和《油气富集门限与勘探目标优选》,它们都是从地质门限控油气作用的临界条件出发揭示和阐明油气藏形成和分布规律,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油气勘探提供新的理论指导与方法技术支撑。这三方面内容分别以专著的形式出版,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相互关联比照。
节开展油气分布门限研究的由来
开展油气分布门限研究的根本原因是已有的油气地质理论在指导我国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油气勘探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挑战,它们需要完善和发展,集中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油气藏在沉积盆地中分布具有显著的不均一性
世界上油气的分布是不均一的,有的地区分布多,有的地区分布少。几乎95%以上的油气储量和产量都来自几个重要的含油气区,包括中东、西西伯利亚、墨西哥湾等。世界上已发现的沉积盆地有几百个,但目前真正获得具有工业产能的含油气盆地不到一百个。在这些含油气盆地中,95%以上的储量又集中分布在数量不足1%的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中。这些说明,含油气盆地中的油气藏分布是高度不均一的,它是由地球演化过程中复杂地质条件决定的,也是油气生、排、运、聚、散等自身内在规律的作用结果,揭示这种内在规律对加快油气勘探和提高油气勘探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油气藏在沉积盆地中的分布显示出非线性特征
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含油气沉积盆地中油气藏不断被发现,其分布的内在规律正逐步显露出来。油气来自沉积盆地中的沉积有机母质已被国内外学者(Tissot and Welte,1978;Hunt,1979)所共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源控油气成藏理论(胡朝元,1982)。苏联学者(Ronov,1958)通过研究西西伯利亚含油气盆地中油气藏分布特征发现,源岩内生烃母质TOC(总有机碳含量)低于0.5%的地区不能发现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藏;法国学者和德国学者联合研究(Tissot and Welte,1978)发现,沉积地层内的有机质热演化程度(Ro,%)只有在超过了0.5%之后才能生成大量的油气;中国学者戴金星院士(1985)和张一伟教授(2003)发现沉积盆地源岩层生气强度低于20×108m3/km2的运聚单元内找不到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藏;庞雄奇等(2000a)统计了中国含油气盆地的油气藏分布特征后认为95%以上的油气藏(个数或储量)都分布于烃源灶及其周边,或在两倍于源岩排烃强度半径的范围内。所有这些说明,实际地质条件下的油气藏形成和分布受关键地质要素的控制,在这些要素的控制下,它们分布在确定的边界、范围之内,显现出非线性变化特征。
三、多要素联合作用控制着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
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和控制,这些因素从单一的地质参数来考虑有270多个(Lerche and Thomsen,1994),从经典的油气地质学理论来考虑则有六个方面的问题,即生烃条件、储油气条件、封盖保存油气条件、运移油气条件、圈闭聚集油气条件和保存油气条件。可以从这六个方面的条件的分析研究中评价油气成藏条件的好差,但不能将这六个条件视为油气成藏的基本要素或关键要素,主要是因为它们彼此之间并不独立。例如,圈闭条件之中既包含了储集油气条件,也包含了封盖保护油气条件,实际上还包含了运聚油气条件。另外,这六个方面的条件在不同的地区或含油气盆地千差万别。通过对成熟探区已发现油气藏的地质剖析、统计分析、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可以找出彼此相互独立的且对油气藏形成和分布必不可缺的基本条件并揭示出它们的控油气临界门限(控油气成藏边界、范围和概率)。研究表明,能够归入这类关键要素的只有四种,即向外提供油气来源的烃源灶(S)、接受并储集油气的优相地质体(D)、封闭并保存油气的致密盖层(C)以及运聚油气的低势区(P)。为方便讨论,本书将它们称为功能要素。自然界不具备功能要素的沉积盆地不可能形成油气藏,具备功能要素的沉积盆地可以形成油气藏,但有前提条件,关键取决于地史过程中这些功能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及其相互匹配。通过研究成藏功能要素控藏临界条件在剖面上、平面上和时间上的组合可能揭示油气藏分布规律。本书就是在这一学术思想指导下获得的有关油气藏形成分布和预测方法的新认识。
第二节油气分布门限的基本概念
在讨论油气分布门限概念之前,先介绍三个相关的术语,即地质门限、油气地质门限和油气运聚门限。
一、地质门限的基本概念
地质门限系指某一地质事件开始发生时对应的临界条件或环境。例如,天然气从固态变为液态或从液态变为气态所对应的临界温度和压力(图121),浅海和地球两极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和分布的临界温度和压力(图122),侏罗纪恐龙开始灭绝时对应的临界地质环境,火山开始喷发时对应的临界地层压力,金刚石开始结晶时对应的临界温度等。
这些地质事件发生时对应的条件概称为临界地质条件或地质门限,进入这一门限后地质事件就会发生或可能发生,不进入这一门限地质事件就不会发生。因此,研究临界条件对于预测地质事件的发生和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油气地质门限的基本概念
油气地质门限系指油气地质过程中某一关键地质事件开始发生时对应的临界条件或环境。它可以是成藏环境或成藏条件或成藏机制的突变点或突变线或突变面,现实中表现为油气“有”与“无”或“多”与“少”的分界线。例如,苏联学者Ronov在1958年提出了工业性油气藏分布的临界条件是研究区源岩层的有机母质丰度大于0.5%;Tissot和Welte(1978)提出了工业性油气藏形成的临界条件是源岩层有机生烃母质的转化程度大于0.5%;戴金星等(1985,1996)和张一伟(2003)在研究了中国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和主控因素后提出了工业性气藏分布的临界条件是源岩层生气强度超过20×108m3/km2(图123)。
油气地质事件发生时对应的条件概称为油气临界地质条件或油气地质门限,进入这一门限后地质事件就会发生或可能发生。地质门限控油气作用研究将油气地质门限分为三大类,即油气运聚门限、油气分布门限和油气富集门限。研究油气地质事件发生时的临界条件或地质门限及其对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对于预测油气资源、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油气钻探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三、油气运聚门限的基本概念
油气运聚门限系指油气在生、排、运、聚过程中遇到的临界地质条件,它包括源岩层排烃门限、成藏体系内油气聚集门限和圈闭带内油气富集门限。源岩生成的烃量只有在满足了上列三个门限各种形式的损耗烃量后才能终构成有效资源,基于油气运聚门限的研究可以预测有利资源领域和有效资源量。在源岩生成烃量不能满足上列三个门限的损耗烃量的情况下,不宜开展油气田勘探研究。相关内容和成果已在专著《油气运聚门限与资源潜力评价》一书中详细介绍,图124为运聚门限控油气作用概念模型。
四、油气分布门限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油气分布门限是指油气藏在含油气盆地形成和演化的时空中分布的临界地质条件,包括成藏边界、范围和概率。油气分布的临界条件由各关键控藏临界条件联合决定。依据控藏机制的不同,可将控藏关键要素分为四类六种,包括提供油气来源的有效源岩层控油气藏分布临界条件、储集油气的有效储层控油气藏分布临界条件、保护油气的有效盖层控油气藏分布临界条件以及运聚油气的低势区控油气藏分布临界条件。低势区控油气分布可分出古隆起[CD*2]低位能区控油气藏分布临界条件、断裂带[CD*2]低压能区控油气藏分布临界条件、高孔渗岩性体[CD*2]低界面能区控油气藏分布临界条件。这里的临界条件主要指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边界、范围和概率(表121)。
五、油气分布门限的表征方法
表征油气分布门限可以用三种方法。
是概念表述,即用相关文字描述所要发生的地质事件。这种表述简单、易懂,但无法说明它与周边环境与介质条件的关系。例如,源岩控制油气成藏的临界条件为两倍于源岩排油气半径范围之内,离排烃中心越远,成藏概率越低。
第二是逻辑表达,即用相关条件描述和表达所要发生的地质事件。这种表达较为科学,但不直接,有时显得很难理解。例如,源岩的分布发育控制着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离源岩排油气中心越远,油气成藏的概率越小。
第三是定量表征,即用相关条件或要素定量地表征所要发生的地质事件。这种表达科学、直接、容易理解,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易实现,需要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取决于所在区源岩层排油气强度以及它们离烃源中心的距离大小。统计结果表明,圈闭离烃源中心越远,油气成藏概率越小;圈闭处源岩层排油气强度越大,油气成藏概率越大。
第三节分布门限控油气作用简介
一、分布门限控油气作用的基本概念
油气分布门限或临界地质条件控制着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具体来说就是控制着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边界、范围和概率。从含油气盆地形成和演化的整个历程来考虑,油气分布门限控制着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时空领域。研究分布门限控油气作用机制,可以揭示和阐明实际地质条件下的油气分布规律,从而为油气勘探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二、分布门限控油气作用的基本类型
分布门限控油气作用表现在两个层面。
层面是每一个单独的地质要素都表现出控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地质门限或临界条件。实际地质条件下,已发现四类六个不同的关键要素具有不同的控藏门限或临界地质条件。类是烃源灶(S),它控制着油气成藏的物质来源,控油气分布门限表现为95%以上的油气藏都分布在两倍于排烃源岩半径的范围内,离源灶中心越远发现油气藏的概率越小。第二类是沉积岩相(D),它控制着油气储集空间发育,控油气藏分布门限表现为95%以上的油气藏都分布在碎屑颗粒粒径间于0.1~0.5mm的储层内,偏离这一范围越远的储层内发现油气藏的概率越小。第三类是区域盖层(C),它控制着油气在纵向上富集的层位,控油气藏分布门限表现为95%以上的油气藏都分布在盖层厚度间于25~720m的范围内,偏离这一范围越远发现油气藏的概率越小。第四类是低势区(P),它控制着油气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运聚。控油气藏分布门限视低势区种类不同而不同。古隆起(MP1)控油气藏分布门限表现为95%以上的油气藏都分布在古隆起坡脚以上的隆起带范围内,偏离隆起高点越远发现油气藏的概率越小;断裂带(FP2)控油气藏分布门限表现为95%以上的油气藏都分布在离断裂带30km的范围内,偏离断裂带越远发现油气藏的概率越小;高孔渗岩性体(PPP3)控油气藏分布门限表现为95%以上的油气藏都分布在外部界面势能高于内部界面势能两倍以上的圈闭内,圈闭内外势差越小发现油气藏的概率越小。”
《油气分布门限与成藏区带预测》是地质门限控藏研究的核心成果之一,相关成果还包括《油气运聚门限与资源潜力评价》和《油气富集门限与勘探目标优选》,它们都是从地质门限控油气作用的临界条件出发揭示和阐明油气藏形成和分布规律,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油气勘探提供新的理论指导与方法技术支撑。这三方面内容分别以专著的形式出版,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相互关联比照。
节开展油气分布门限研究的由来
开展油气分布门限研究的根本原因是已有的油气地质理论在指导我国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油气勘探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挑战,它们需要完善和发展,集中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油气藏在沉积盆地中分布具有显著的不均一性
世界上油气的分布是不均一的,有的地区分布多,有的地区分布少。几乎95%以上的油气储量和产量都来自几个重要的含油气区,包括中东、西西伯利亚、墨西哥湾等。世界上已发现的沉积盆地有几百个,但目前真正获得具有工业产能的含油气盆地不到一百个。在这些含油气盆地中,95%以上的储量又集中分布在数量不足1%的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中。这些说明,含油气盆地中的油气藏分布是高度不均一的,它是由地球演化过程中复杂地质条件决定的,也是油气生、排、运、聚、散等自身内在规律的作用结果,揭示这种内在规律对加快油气勘探和提高油气勘探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油气藏在沉积盆地中的分布显示出非线性特征
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含油气沉积盆地中油气藏不断被发现,其分布的内在规律正逐步显露出来。油气来自沉积盆地中的沉积有机母质已被国内外学者(Tissot and Welte,1978;Hunt,1979)所共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源控油气成藏理论(胡朝元,1982)。苏联学者(Ronov,1958)通过研究西西伯利亚含油气盆地中油气藏分布特征发现,源岩内生烃母质TOC(总有机碳含量)低于0.5%的地区不能发现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藏;法国学者和德国学者联合研究(Tissot and Welte,1978)发现,沉积地层内的有机质热演化程度(Ro,%)只有在超过了0.5%之后才能生成大量的油气;中国学者戴金星院士(1985)和张一伟教授(2003)发现沉积盆地源岩层生气强度低于20×108m3/km2的运聚单元内找不到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藏;庞雄奇等(2000a)统计了中国含油气盆地的油气藏分布特征后认为95%以上的油气藏(个数或储量)都分布于烃源灶及其周边,或在两倍于源岩排烃强度半径的范围内。所有这些说明,实际地质条件下的油气藏形成和分布受关键地质要素的控制,在这些要素的控制下,它们分布在确定的边界、范围之内,显现出非线性变化特征。
三、多要素联合作用控制着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
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和控制,这些因素从单一的地质参数来考虑有270多个(Lerche and Thomsen,1994),从经典的油气地质学理论来考虑则有六个方面的问题,即生烃条件、储油气条件、封盖保存油气条件、运移油气条件、圈闭聚集油气条件和保存油气条件。可以从这六个方面的条件的分析研究中评价油气成藏条件的好差,但不能将这六个条件视为油气成藏的基本要素或关键要素,主要是因为它们彼此之间并不独立。例如,圈闭条件之中既包含了储集油气条件,也包含了封盖保护油气条件,实际上还包含了运聚油气条件。另外,这六个方面的条件在不同的地区或含油气盆地千差万别。通过对成熟探区已发现油气藏的地质剖析、统计分析、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可以找出彼此相互独立的且对油气藏形成和分布必不可缺的基本条件并揭示出它们的控油气临界门限(控油气成藏边界、范围和概率)。研究表明,能够归入这类关键要素的只有四种,即向外提供油气来源的烃源灶(S)、接受并储集油气的优相地质体(D)、封闭并保存油气的致密盖层(C)以及运聚油气的低势区(P)。为方便讨论,本书将它们称为功能要素。自然界不具备功能要素的沉积盆地不可能形成油气藏,具备功能要素的沉积盆地可以形成油气藏,但有前提条件,关键取决于地史过程中这些功能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及其相互匹配。通过研究成藏功能要素控藏临界条件在剖面上、平面上和时间上的组合可能揭示油气藏分布规律。本书就是在这一学术思想指导下获得的有关油气藏形成分布和预测方法的新认识。
第二节油气分布门限的基本概念
在讨论油气分布门限概念之前,先介绍三个相关的术语,即地质门限、油气地质门限和油气运聚门限。
一、地质门限的基本概念
地质门限系指某一地质事件开始发生时对应的临界条件或环境。例如,天然气从固态变为液态或从液态变为气态所对应的临界温度和压力(图121),浅海和地球两极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和分布的临界温度和压力(图122),侏罗纪恐龙开始灭绝时对应的临界地质环境,火山开始喷发时对应的临界地层压力,金刚石开始结晶时对应的临界温度等。
这些地质事件发生时对应的条件概称为临界地质条件或地质门限,进入这一门限后地质事件就会发生或可能发生,不进入这一门限地质事件就不会发生。因此,研究临界条件对于预测地质事件的发生和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油气地质门限的基本概念
油气地质门限系指油气地质过程中某一关键地质事件开始发生时对应的临界条件或环境。它可以是成藏环境或成藏条件或成藏机制的突变点或突变线或突变面,现实中表现为油气“有”与“无”或“多”与“少”的分界线。例如,苏联学者Ronov在1958年提出了工业性油气藏分布的临界条件是研究区源岩层的有机母质丰度大于0.5%;Tissot和Welte(1978)提出了工业性油气藏形成的临界条件是源岩层有机生烃母质的转化程度大于0.5%;戴金星等(1985,1996)和张一伟(2003)在研究了中国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和主控因素后提出了工业性气藏分布的临界条件是源岩层生气强度超过20×108m3/km2(图123)。
油气地质事件发生时对应的条件概称为油气临界地质条件或油气地质门限,进入这一门限后地质事件就会发生或可能发生。地质门限控油气作用研究将油气地质门限分为三大类,即油气运聚门限、油气分布门限和油气富集门限。研究油气地质事件发生时的临界条件或地质门限及其对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对于预测油气资源、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油气钻探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三、油气运聚门限的基本概念
油气运聚门限系指油气在生、排、运、聚过程中遇到的临界地质条件,它包括源岩层排烃门限、成藏体系内油气聚集门限和圈闭带内油气富集门限。源岩生成的烃量只有在满足了上列三个门限各种形式的损耗烃量后才能终构成有效资源,基于油气运聚门限的研究可以预测有利资源领域和有效资源量。在源岩生成烃量不能满足上列三个门限的损耗烃量的情况下,不宜开展油气田勘探研究。相关内容和成果已在专著《油气运聚门限与资源潜力评价》一书中详细介绍,图124为运聚门限控油气作用概念模型。
四、油气分布门限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油气分布门限是指油气藏在含油气盆地形成和演化的时空中分布的临界地质条件,包括成藏边界、范围和概率。油气分布的临界条件由各关键控藏临界条件联合决定。依据控藏机制的不同,可将控藏关键要素分为四类六种,包括提供油气来源的有效源岩层控油气藏分布临界条件、储集油气的有效储层控油气藏分布临界条件、保护油气的有效盖层控油气藏分布临界条件以及运聚油气的低势区控油气藏分布临界条件。低势区控油气分布可分出古隆起[CD*2]低位能区控油气藏分布临界条件、断裂带[CD*2]低压能区控油气藏分布临界条件、高孔渗岩性体[CD*2]低界面能区控油气藏分布临界条件。这里的临界条件主要指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边界、范围和概率(表121)。
五、油气分布门限的表征方法
表征油气分布门限可以用三种方法。
是概念表述,即用相关文字描述所要发生的地质事件。这种表述简单、易懂,但无法说明它与周边环境与介质条件的关系。例如,源岩控制油气成藏的临界条件为两倍于源岩排油气半径范围之内,离排烃中心越远,成藏概率越低。
第二是逻辑表达,即用相关条件描述和表达所要发生的地质事件。这种表达较为科学,但不直接,有时显得很难理解。例如,源岩的分布发育控制着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离源岩排油气中心越远,油气成藏的概率越小。
第三是定量表征,即用相关条件或要素定量地表征所要发生的地质事件。这种表达科学、直接、容易理解,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易实现,需要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取决于所在区源岩层排油气强度以及它们离烃源中心的距离大小。统计结果表明,圈闭离烃源中心越远,油气成藏概率越小;圈闭处源岩层排油气强度越大,油气成藏概率越大。
第三节分布门限控油气作用简介
一、分布门限控油气作用的基本概念
油气分布门限或临界地质条件控制着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具体来说就是控制着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边界、范围和概率。从含油气盆地形成和演化的整个历程来考虑,油气分布门限控制着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时空领域。研究分布门限控油气作用机制,可以揭示和阐明实际地质条件下的油气分布规律,从而为油气勘探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二、分布门限控油气作用的基本类型
分布门限控油气作用表现在两个层面。
层面是每一个单独的地质要素都表现出控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地质门限或临界条件。实际地质条件下,已发现四类六个不同的关键要素具有不同的控藏门限或临界地质条件。类是烃源灶(S),它控制着油气成藏的物质来源,控油气分布门限表现为95%以上的油气藏都分布在两倍于排烃源岩半径的范围内,离源灶中心越远发现油气藏的概率越小。第二类是沉积岩相(D),它控制着油气储集空间发育,控油气藏分布门限表现为95%以上的油气藏都分布在碎屑颗粒粒径间于0.1~0.5mm的储层内,偏离这一范围越远的储层内发现油气藏的概率越小。第三类是区域盖层(C),它控制着油气在纵向上富集的层位,控油气藏分布门限表现为95%以上的油气藏都分布在盖层厚度间于25~720m的范围内,偏离这一范围越远发现油气藏的概率越小。第四类是低势区(P),它控制着油气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运聚。控油气藏分布门限视低势区种类不同而不同。古隆起(MP1)控油气藏分布门限表现为95%以上的油气藏都分布在古隆起坡脚以上的隆起带范围内,偏离隆起高点越远发现油气藏的概率越小;断裂带(FP2)控油气藏分布门限表现为95%以上的油气藏都分布在离断裂带30km的范围内,偏离断裂带越远发现油气藏的概率越小;高孔渗岩性体(PPP3)控油气藏分布门限表现为95%以上的油气藏都分布在外部界面势能高于内部界面势能两倍以上的圈闭内,圈闭内外势差越小发现油气藏的概率越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