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7128243
★ 2018年中国言实出版社隆重推出的中国当代zui-ju实力作家散文集。
★ 由中国散文学会会长王巨才主编,李骏虎、吴克敬、吕向阳、任林举、石舒清、王昕朋、野莽、肖克凡、温亚军、吴克敬、李骏虎和秦岭等国内知名作家携手打造的一场文化盛宴。
★ “雄风文丛”集中展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当代zui-ju实力作家心路历程和文学生涯
白菜花 / 3
南瓜花 / 6
豌豆花 / 10
苜蓿花 / 14
生姜花 / 18
香芋花 / 22
萝卜花 / 26
韭菜花 / 30
莲菜花 / 34
荠菜花 / 37
山桃花 / 43
柿子花 / 49
小麦花 / 55
玉米花 / 60
唾沫花 / 66
第二辑 真心真情
在父亲眼里 / 71
舌尖上的母亲 / 74
想起老饭店 / 78
母亲的炊烟 / 82
毛练子 / 85
剃头 / 89
跪草 / 94
我把母亲抱在怀里 / 97
我把父亲牵在手里 / 102
家教 / 107
家道 / 113
家风 / 119
家与中堂 / 125
家训今识 / 127
我想回家 / 130
想象一棵树 / 135
梅花酒杯 / 140
半个苹果 / 146
第三辑 绮情难说
梅娘的手影 / 151
泪流满面的音乐 / 156
灯的历史 / 159
高跷腿 / 162
时髦的草鞋 / 166
在鸡鸣声里醒来 / 169
鲜花与麻辣烫 / 177
一颗饱满晶亮的牙齿 / 179
人活一口气 / 181
离婚酒 / 183
有人狂奔 / 185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 188
人可以貌相 / 191
电话本丢了 / 193
把窗子打开 / 195
别相信眼睛 / 198
良妻胜于师教 / 200
疲倦的裤子 / 202
呵护好的心情 / 205
出租车上的贫嘴 / 207
家的样子 / 210
日历 / 212
知性 (代后记) / 215
王巨才
二十世纪最后几年,文学界一个引人注目的景观,就是散文热的再度兴起。进入新世纪以来,这种热度仍在持续升温。这其中 , 尤以反思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大散文”“新散文”理念风靡盛行,出现一批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谈古论今、学识渊博的作品,给散文园地增添了新的色彩和样态。与此同时,传统意义上靠阅览、回忆、清谈、抒怀等书写人生百态的散文作品,也有一定变革,多数作家不再拘于云淡风轻的个人世界,从远离红尘的小情小感中脱离出来,融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实之中,写出大量贴近大众生活的优秀作品,受到广泛赞誉。大体来说,这二十多年来我国的散文领域一直保持着潜心耕耘,不惊不乍,静水深流,沉稳进取的良好态势,情形可喜。
这套“雄风文丛”的十位作家中,吕向阳和任林举是专以散文创作为职业和志向的散文家,曾先后获得鲁迅文学奖和冰心散文奖,是散文领域的佼佼者。石舒清、王昕朋、野莽、肖克凡、温亚军、吴克敬、李骏虎和秦岭八位则都是久负盛名的小说家,他们的小说作品曾分别获得过鲁迅文学奖等奖项。这些小说家绝不是“跨界融合”,他们的散文毫不逊色,从作品的质量和数量上看,他们从来没把散文当作小说之余的“边角料”,而是在娴熟驾驭小说题材、体裁的同时,也倾心散文这种直抒胸臆、可触可感的表达方式。从这些小说家的散文里,更能感受到他们隐藏在小说后面的真实的人生格局和丰赡的内心世界。
宁夏专业作家石舒清,小说《清水里的刀子》曾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并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在东京电影节获得大奖。这本《大木青黄》是他第一本综合性随笔集。书中的“读后感”类,是阅读过程中就一些作品所作的印象式点评,借以体现和整理自己的审美取向和文学观点;“写人记事”类,写到生活中一些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字里行间充满深长的思绪与感怀;第三部分涉及个人的兴趣爱好,比如喜欢体育、喜欢淘书、喜欢书法、喜欢收藏等等,笔致生动活泼 , 读之饶有兴味;“作家印象记”,知人论事 , 是对自己“有斯人,有斯文”这一观点的考察和验证。其他如“文友访谈”及往来书信等也都是作家本人工作、生活、思想情感的多侧面展现和流露,从中可以感受到一位知名作家疏淡的性情、厚实的学养和开阔的思想境界。
王昕朋是位饶有建树的出版人,也是创作颇丰的小说家,出版有长篇小说《红月亮》《漂二代》《花开岁月》等多部作品。他的散文视野广阔,感觉敏锐,情思隽永,文笔清新,从中可以看出 , 他写东西并不求题材重大,也不迎合某些新潮的艺术习尚,而是铺开一张白纸,独自用心用意地去书写自己熟悉的动过感情的生活,从中发掘自然之美,心灵之美,感受生活的芬芳,人间的纯朴。一组美文,构思精巧,意蕴深长,绘山山有姿,画人人有神,充满浓郁的诗意和睿智的哲思。生活中,美的呈现是多样的,刚正不阿、至诚至勇是美,敦厚谦和、博大宽宏也是美。王昕朋发现了这些生活中的人性美,并且抓住极富典型意义的美的细节和刹那间美的情态,用点睛之笔,透视出人物性格的光彩和灵魂的美质,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天津作家肖克凡的小说获奖无数,让他久负盛名的是为张艺谋担任编剧的《山楂树之恋》。他的散文《人间素描》以老练精短的文字记录一个个普通人物,从离休老干部到“八零后”小青年,极力展现社会生活百态,从而构成生机盎然而又纷繁驳杂的“都市镜像”。在《汉字的望文生义》中,作者讲述中日韩三国文字含义的异同,如日文“手纸”、韩文“肉笔”等汉字闹出的误会,涉笔成趣,令人忍俊不禁。 《自我盘点》是作者自我经历的写照,体现了“文学的生命是真诚”的写作观,不论是遥远的往事还是新近的遭逢,都留有成长和行进的清晰足迹。《作思考状》其实是对某些对社会现象的严肃思考,有批判也有自省。《怀旧之作》的一个个人、一件件事、一桩桩情感,虽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件与杰出人物,却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记录。《我说孙犁先生》,文字朴实,情感真挚,表达了对前辈作家独特的认识与由衷的景仰,在伤逝感怀文章中别具一格。
与唯美派的散文形成对应,野莽的文字如删繁就简的三秋之树,力求凝练和精准。他在所谓的文化大散文和哲理小散文中独寻他路,主张并实践着散文的思想性和历史感。他往往在颜色泛黄的岁月里打捞记忆,以情绪沉淀后的淡淡幽默再现特殊年代的辛酸和苦涩,每每发出含泪的笑。书中写到的“右派”父亲喂猪的故事正是如此。在文体理论上,他对散文的诠释是自然形成于诗与小说之间的一片辽阔的芳草地,在这里,小说家可以摘下面具,以真身讲述真情和真事;飞天路上的诗人也可以暂回人间,轻松地打开自己的心灵。国外大学选译他的散文作为中国语教材,想来自有道理。
温亚军的短篇小说获得过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与小说的虚构不同,他的散文完全忠实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大多取材于早年的记忆。他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西北乡村度过,记忆中,乡村的生活虽然艰辛,但充满着温暖和亲情。童年的愿望简单而质朴,他写怀揣这个愿望及至实现愿望过程中的满足和愉悦,叙事平实,情感真纯,每每能唤起读者共鸣。记忆的深刻性与性格乃至人格紧密相关,他的记忆之所以筛选出的多是温情暖意,是因为艰苦的乡村生活和淳朴的生长环境塑造了他宽厚善良的品格,《时间的年龄》《低处的时光》等都是通过一段记忆,构成一种考问,一种自省和盘点、一种向往与追求。而像《一场寂寞凭谁诉》等篇什中那些从历史洪流中打捞的点点滴滴,那些被作者的目光深情注视、触摸过的寻常事物,经由他的思考、探索和朴素的表达,也总能引发人们内心的波澜和悸动。
陕西作家吕向阳曾获冰心散文奖。他扎根关中大地,吸吮地域沃土和民间风俗的营养,相继写出《神态度》《小人图》《陕西八大怪》等五十万字的系列长篇散文,这在城市化的车轮即将碾碎老关中背影之际,无疑有着继绝存亡、留住民间烟火的担当。三万字的《小人图》是作者从凤翔木版年画中觅得的一组“异类”和“怪胎”。民间艺人把“小人”的使坏伎俩镌刻成八幅版画,吕向阳的剖析则由此生发开来,重在考问国民的劣根性,着力于诫勉与警省。《神态度》系列是从留在乡民口头的“毛鬼神”“日弄神”“夜游神”“扑神鬼”“尻子客”等卑微细碎的神鬼言说中梳理盘辫出来的,这些言说最早在西周之前就出现了,如果忽略它们,将是关中文化的损失,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失血。这些追述关中民风村情的散文,需要智慧,需要眼界,更需要广博的知识与执着的耐力,吕向阳付出的心血令人尊敬。
吉林的任林举以报告文学《粮道》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他的散文在精神取向上,一向以大地意识和忧患意识见长。他的诸多散文,突出表现即为情感的浓烈和哲思的深刻。而从文章的风格和技巧上考量,他又是一位最擅长写景、状物的作家。凡人,凡事,凡物,一旦经过任林举的笔端,定然会获得不同寻常的光彩或光芒,有时,你甚至会怀疑那人那事那物是否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客体;显然,其间已蕴涵着作家独到的理解与点化之功。至于那些随意映入眼帘的景物,经过他的渲染,便有了“弦外之音”和“象外之象”,有了一番耐人寻味的意蕴、情绪或情怀。这一次,任林举以《他年之想》为题,一举推出近六十篇咏物性质的散文,读者或可借此窥得其人生境界或散文创作上的一二真谛秘笈。
吴克敬是第五屇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他进入文坛,是一种典型,从乡间到了城市,以一支笔在城里居大,他曾任陕西一家大报的老总。他热爱散文,更热爱小说,笔力是宽博的,文字更有质感,在看似平常的叙述中,散发着一种令人心颤的东西,在当今文坛写得越来越花哨越来越轻佻的时风下,使我们看到一种别样生活,品味到一种别样滋味。从吴克敬的作品中,能看到文学依然神圣,他就是怀着这样的深情,半路杀进文学界的。他五十出头先写散文,接着又写小说,专注于文学创作的他,看似晚了点,但他底子厚、有想法,准备得扎实充分,出手自然不凡。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纷扰烦乱,在他人,只是领略了些许表面的东西,吴克敬眼光独到,他能透过表面,发现潜藏在深处的意蕴。他写碑刻的散文,他写青铜器的散文,都使我们惊叹其对历史信息的捕捉与表达,更惊叹他对现实生活的挖掘和描述,散文《知性》一书,充分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
作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山西作家李骏虎以小说成名,但从他的创作轨迹不难发现,他的散文写作历史更长。他以散文写作开始文学生涯,兴趣兼及随笔和文学评论。在把小说作为主要的创作形式后,李骏虎从来没有放弃散文,他的笔触始终跟随脚步所到之地,无论出国访问还是国内采风,都“贼不走空”,写出一篇篇具有思想华彩的散文作品,体现出朝学者型作家迈进的趋势。《纸上阳光》是李骏虎近年读书阅史沉潜钻研的成果,从“纸上得来未觉浅”和“阳光亮过所有的灯”两组系列文章不难看出,一个具有小说家飞扬想象力和史学家严谨治学态度的人文学者是如何苦心孤诣辛勤笔耕的。
近些年来,实力作家秦岭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作家》《散文》《文艺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散文随笔,叙说自己在生活与文学之间行走的发现与思考。他善于在历史和时代的交叉点上思考人生与社会,注重视角的多重选择和主题的深度开掘,既有对乡情的深深眷恋和回味,也有对自然和生态的无尽忧虑和追问,更有从自身阅读和创作经验出发,对当下文化、文学现状的深刻反省和诘问,从而使叙事富含思辨色彩、反思力量和唤醒意识。构思新颖、意境高远、韵味悠长。其中《日子里的黄河》《渭河是一碗汤》《走近中国的“大墙文学”之父》《烟铺樱桃》《旗袍》等作品,多被北京、广东、天津等省市纳入高中语文联考、高中毕业语文模拟试卷“阅读分析”题,受到专家好评和读者的欢迎。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众多文学样式中,散文是一种最讲情理、文采,最能充分表达作家对时代生活的真情实感,也最能发挥作家艺术修养和文字功力的文体。《文心雕龙》讲:“情者文之经 ,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 , 理定而后辞扬 , 此立文之本源也。”情有健康晦暗之分,辞有文野高下之别。作家的使命,是以健康思想内容与完美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作品去感染人、影响人、塑造人,进而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纵观“雄风文丛”的十位作家,他们经历各不相同,创作各有特色,共同的是,他们都把文学当作崇高的事业,始终以敬畏的心情对待每一次创作、每一篇作品;他们与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坚持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获取创作资源和灵感:他们有高尚的艺术追求和鲜明的精品意识,竭力以精美的精神食粮奉献广大读者。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作品总能较为准确地反映时代的本质、生活的主潮、人民的呼声和愿望,总能给人审美的愉悦、心智的启迪与精神的鼓舞与激励。或者换句话说,在我们看来,这套丛书里的作品,正是当下社会需要、人民期待的那种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有道德、有温度、有筋骨又有个性和神采的作品。中国言实出版社精心组织这样一套丛书,导向意图不言自明,其广受读者欢迎和业界重视的效应,自可期待。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原党组副书记)
——中国散文学会会长 王巨才
这不奇怪,乡村人的生活经验里,南瓜确实是一道填充饥肠的饭食。特别是生活困难的时期,人在吃上的灵感和智慧,会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发挥。比如南瓜,平素很不起眼的东西,突然身价倍增,代替了锅案上的一切,成为独霸灶房的宠物。把一只南瓜切成两瓣,掏空瓜子,再在南瓜的里瓤子上划出一条一条的刀口,把淘在瓦盆里的小米,装进南瓜的腹腔里,上笼蒸了,就是一餐南瓜蒸米饭。把南瓜简练地切成一个一个的月牙儿,笼上蒸了,就是纯粹的一餐干蒸南瓜饭。而最为出色的一餐南瓜饭,是要配合上面饼来做的,细细白白的面饼,在热锅里翻上两翻,烙得半生不熟,出锅来,切成菱形小块,备在一边,再把麻将大小的南瓜块,熬在锅里,猛火火烧,烧出南瓜特有的香味,趁着热闹劲,把面饼拌进去,拌匀了,
慢火再焖一会儿,让南瓜的味道充分地浸入面饼中去……回忆当时的南瓜饭,不由人的舌苔上,会汩汩地流下涎水来。
不怕人笑话,南瓜饭虽是解困的贫家伙食,没吃过的人,还真是一个遗憾哩。
还好,现在的南瓜大有脱胎换骨之势。从乡村灶台昂首阔步走进了都市的饭店酒楼,聪明的厨师除继承乡土南瓜的风味之外,还推陈出新,创造性地烹制出南瓜八宝饭、南瓜素火腿、南瓜麻饼、南瓜美点、南瓜色拉以及南瓜什锦糖等等,不一而足,看之眼福大饱,食之齿颊溢香。近日闻听,陕北的延安,有人以当地优质南瓜,经过冷冻干燥,加工而成的南瓜粉,大受国际市场青睐,被誉为纯天然的“特级保健食品”。
……
习惯了的物事,久别之后,往往会转化为眷念,或重或轻,忽明忽暗,个中原因,说不清也道不明,一有机会,这种坚韧的眷念,会顽强地驱使着你,使你不能自禁。那一日中午,楼下的樱花树上虫鸣蝉噪,我到小区的蔬菜摊上买菜,蓦然发现一束南瓜花,在一堆红红绿绿的蔬菜当中,亮黄亮黄,十分地抢眼。菜贩的用心我是知道的,无非是利用南瓜花的嫩黄映衬蔬菜的鲜脆。但是久居城市,很少再见南瓜花的我,突然地看见了,心里能不喜悦?忍不住问了摊贩一句,他竟慷慨地应承下来,与我拣在菜篮里的黄瓜西红柿,以及葱蒜菠菜一起出让给了我。
因为还是含苞未放的南瓜花,拿回家里,不像在农村时,凉拌了,热炒了下肚。而是很随意地取了一只细瓷的小碗,接上水,把成束的南瓜花扎在水碗里,放在餐桌之上,虽然不能一饱口福,却能一饱眼福。
餐桌上原来摆着一束绢花的,南瓜花现在取代了绢花的位置,到吃饭时,三口人围坐在餐桌前,妻子女儿对我刻意烹制的几道凉盘和热炒,好像并不怎么买账,却对摆放在菜品中间的南瓜花颇多兴趣,赞赏有加。特别是女儿,还从花束中取出一朵,硬要插到母亲的头上去,惹得她的母亲一脸的红晕,而女儿仍然不依不饶,嘴里边还抑扬顿挫地吟诵着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那首《醉花阴》的后半阕: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女儿韵律感极强的吟诵还未落音,妻子先自笑得弯了腰,我亦揽过女儿,在她亮晶晶的额头上亲了一口。
一束南瓜花,使我们家的餐桌,变得无比温馨和快乐。
是夜,我做梦了,梦见一群村童,夜持灯火,敲着锣打着鼓,为我们家送来了一只大南瓜,南瓜上插着南瓜花,有一对笑眉笑眼的小面人,双双站在南瓜花上,舞之,蹈之,好不欢乐……正在梦境里乐着,妻子在一旁摇醒了我,问我笑什么,我把梦里的情景说给了妻子听。对民俗颇多了解的妻子,知道这是关中乡村的一个风俗,乡誉很好的人家,每有新人要
进门,就会有村上的老人导演,为那家人送去南瓜双福,祝愿新人生儿育女,香火不绝。妻子举起拳头,在我胸前擂了一下,嗔怪地说:“梦里头娶媳妇,欢喜一场空。”
怎么会是空欢喜呢?
南瓜花带给我们家的欢乐,比我梦中所愿更为实际。早晨起来,脸未洗,牙未刷,三口人争先恐后地聚在南瓜花周围,而南瓜花有了一个夜晚的生长,在这个清朗的早晨开放得愈加璀璨迷人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