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120723
编辑推荐
于伶,著名戏剧电影作家、革命文艺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于伶传论》笔者孔海珠自1978年起长期跟踪于伶老,通过访谈录音,查阅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报刊,编辑出版于伶的著作,包括访问京沪等地熟悉了解于伶的老同志,尽可能挖掘和掌握*手资料,以详实的文献和查考,梳理时代对戏剧创作和戏剧运动的推动,以及于伶在这个大时代中,尤其对抗战戏剧作出的杰出贡献。
《于伶传论》笔者孔海珠自1978年起长期跟踪于伶老,通过访谈录音,查阅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报刊,编辑出版于伶的著作,包括访问京沪等地熟悉了解于伶的老同志,尽可能挖掘和掌握*手资料,以详实的文献和查考,梳理时代对戏剧创作和戏剧运动的推动,以及于伶在这个大时代中,尤其对抗战戏剧作出的杰出贡献。
内容简介
于伶是“中国革命戏剧的拓荒者,革命电影事业的奠基人”。本书通过对传主生平的记述,以详实的文献和查考,梳理时代对戏剧和戏剧运动的推动,于伶在这个大时代中,尤其对抗战戏剧作出的重要贡献,客观地评价于伶在时代风雨中,以戏剧为武器的作用和价值。该书系统的全面剖析于伶的成长过程和作品成因,说明戏剧来自时代,来自民众,来自观众的呼应。
目 录
绪言
于伶,一位激励民族斗志的号手
——写在于伶百年诞辰纪念日
章 难忘童年时代
节 阳羡古城
第二节 “石头栽竹”
第三节 “黑蜻蜓”
第四节 发蒙教育
第二章 坚实的学堂生活
节 江苏省立二中
第二节 “感谢郭先生”
第三节 街头宣传
第四节 师范生
第五节 名人演讲
第六节 运动选手
第七节 太阳剧社
第三章 游学北平
节 危楼苦读
第二节 尝试写剧
第三节 “研究部长”
第四节 初见鲁迅先生
第五节 演剧运动
第六节 远征塞外
第七节 火线入党
第四章 黑暗潜行
节 风雪南归路
第二节 田老大的生日
第三节 革命伴侣
第四节 次看苏联电影
第五节 《舞台与银幕》流产记
第六节 与聂耳的交谊
第七节 无名剧人协会
第八节 一年搬家十八次
第五章 左翼剧运
节 笔名“尤兢”
第二节 影评开路
第三节 剧场艺术
第四节 P.S.之谜
第五节 大破坏的日子
第六节 公开的职业
第七节 新文委的成立
第八节 抗日民族的统一战线
第六章 “国防专家”
节 国防戏剧的任务
第二节 独幕剧《汉奸的子孙》
第三节 五幕剧《夜光杯》
第四节 抗议与《宣言》
第五节 导演《赛金花》
第六节 联合公演的成功
第七章 孤岛斗士(上)
节 《保卫芦沟桥》
第二节 救亡演剧队
第三节 记者的笔
第四节 泥泞中苦战
第五节 青鸟剧社成立始末
第六节 从“尤兢”到“于伶”
第七节 不许立案的剧团
第八章 孤岛斗士(下)
节 上海剧艺社的成立
第二节 《人之初》演出的盛况
第三节 叶富根与《大家谈》
第四节 舞女座谈《花溅泪》
第五节 分工合作的戏剧交谊社
第六节 孤岛史诗剧《夜上海》
第七节 茅丽瑛之死
第八节 梦幻剧《女儿国》
第九节 悲壮历史剧《大明英烈传》
第十节 创导社会艺术大学
第十一节 梅朗珂
附录:上海剧艺社大事记、上演剧目及《剧艺周刊》介绍
第九章 于伶抗战戏剧论
节 抗战戏剧和戏剧抗战
第二节 独幕剧的写作特点
第三节 现实主义的探索脚步
第四节 创作个性的成熟
第五节 孤岛剧运的教训
第十章 离散年节
节 初赴香港
第二节 心系“孤岛”
第三节 旅港剧人协会
第四节 东江脱险
第五节 长夜行人路不迷
第六节 曾家岩五十号
第七节 戏剧春秋
第八节 杏花春雨又江南
第九节 雾季演剧与剧人的艰难
第十节 山城庆生
第十一章 重返上海
节 恢复上海剧艺社
第二节 《无名氏》触电风波
第三节 田老大的新剧本
第四节 多病相思忆故人
第十二章 迎接新曙光
节 南下工作第八队
第二节 进驻大上海
第三节 新中国部禁片《武训传》
第四节 受潘汉年案牵连
第五节 创作《聂耳》
第六节 《七月流火》忆英烈
第七节 《影事春秋》之罪
第十三章 他与“四条汉子”同案
节 1966年8月26日
第二节 秦城铁窗蕴诗词
第三节 “欢笑与沉思”
第四节 创作生涯五十年
尾声
于伶年表
后记 孔海珠
于伶,一位激励民族斗志的号手
——写在于伶百年诞辰纪念日
章 难忘童年时代
节 阳羡古城
第二节 “石头栽竹”
第三节 “黑蜻蜓”
第四节 发蒙教育
第二章 坚实的学堂生活
节 江苏省立二中
第二节 “感谢郭先生”
第三节 街头宣传
第四节 师范生
第五节 名人演讲
第六节 运动选手
第七节 太阳剧社
第三章 游学北平
节 危楼苦读
第二节 尝试写剧
第三节 “研究部长”
第四节 初见鲁迅先生
第五节 演剧运动
第六节 远征塞外
第七节 火线入党
第四章 黑暗潜行
节 风雪南归路
第二节 田老大的生日
第三节 革命伴侣
第四节 次看苏联电影
第五节 《舞台与银幕》流产记
第六节 与聂耳的交谊
第七节 无名剧人协会
第八节 一年搬家十八次
第五章 左翼剧运
节 笔名“尤兢”
第二节 影评开路
第三节 剧场艺术
第四节 P.S.之谜
第五节 大破坏的日子
第六节 公开的职业
第七节 新文委的成立
第八节 抗日民族的统一战线
第六章 “国防专家”
节 国防戏剧的任务
第二节 独幕剧《汉奸的子孙》
第三节 五幕剧《夜光杯》
第四节 抗议与《宣言》
第五节 导演《赛金花》
第六节 联合公演的成功
第七章 孤岛斗士(上)
节 《保卫芦沟桥》
第二节 救亡演剧队
第三节 记者的笔
第四节 泥泞中苦战
第五节 青鸟剧社成立始末
第六节 从“尤兢”到“于伶”
第七节 不许立案的剧团
第八章 孤岛斗士(下)
节 上海剧艺社的成立
第二节 《人之初》演出的盛况
第三节 叶富根与《大家谈》
第四节 舞女座谈《花溅泪》
第五节 分工合作的戏剧交谊社
第六节 孤岛史诗剧《夜上海》
第七节 茅丽瑛之死
第八节 梦幻剧《女儿国》
第九节 悲壮历史剧《大明英烈传》
第十节 创导社会艺术大学
第十一节 梅朗珂
附录:上海剧艺社大事记、上演剧目及《剧艺周刊》介绍
第九章 于伶抗战戏剧论
节 抗战戏剧和戏剧抗战
第二节 独幕剧的写作特点
第三节 现实主义的探索脚步
第四节 创作个性的成熟
第五节 孤岛剧运的教训
第十章 离散年节
节 初赴香港
第二节 心系“孤岛”
第三节 旅港剧人协会
第四节 东江脱险
第五节 长夜行人路不迷
第六节 曾家岩五十号
第七节 戏剧春秋
第八节 杏花春雨又江南
第九节 雾季演剧与剧人的艰难
第十节 山城庆生
第十一章 重返上海
节 恢复上海剧艺社
第二节 《无名氏》触电风波
第三节 田老大的新剧本
第四节 多病相思忆故人
第十二章 迎接新曙光
节 南下工作第八队
第二节 进驻大上海
第三节 新中国部禁片《武训传》
第四节 受潘汉年案牵连
第五节 创作《聂耳》
第六节 《七月流火》忆英烈
第七节 《影事春秋》之罪
第十三章 他与“四条汉子”同案
节 1966年8月26日
第二节 秦城铁窗蕴诗词
第三节 “欢笑与沉思”
第四节 创作生涯五十年
尾声
于伶年表
后记 孔海珠
前 言
于伶,一位激励民族斗志的号手
——写在于伶百年诞辰纪念日
在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的日子里,迎来于伶同志的百年诞辰纪念,这两个同龄百年,恰恰说明于伶的一生就是为话剧的一生。中国话剧有着光荣的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于伶的一生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
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革命戏剧家于伶一生中的几个辉煌篇章:
一、戏剧运动与民族同心
夏衍曾经说:“中国话剧这棵嫩草,就是在这种特定的艰苦环境中,由一批既不怕苦又不怕死的青年人闯出来的。”中国话剧的历史发展,正是有了于伶等这批勇于斗争、勇于开拓的青年人,在艰危的环境中闯进,以戏剧为武器,在演剧的舞台上,使话剧经历了从左翼戏剧到抗战戏剧的时代演进,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一翼,为中国民族救亡的大旗,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于伶是我国现代戏剧运动的领导者之一,又是戏剧运动的组织者,他熟知戏剧的形式是直接面向民众的,戏剧的社会功能,是其他文学样式所不可比拟的。尤其是抗战戏剧,达到了宣传团结抗战的极佳效果。很明显,抗战给戏剧带来了极大的繁荣,这是因为在国家、民族存亡的时刻,需要有伟大的反抗者,需要全民的动员来抗拒侵略之患。时代赋予戏剧以责任,与民族同心。
1932年北方地下党组织在北平成立了剧联的北平分盟,于伶成了骨干力量。作为学生,演剧、罢课、甚至和军警发生冲突。在剧运的火线上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由组织安排,于伶来到上海,马上加入到左翼戏剧家总盟的工作,自然重心在戏剧运动的领导。话剧从文明戏,到学生参加公演,进而到社会的业余演出,无不是进步话剧运动在推动。爱国、民主、揭露黑暗、反对封建压迫是当时剧目的主题,演出的文本只有符合时代的需要,符合人民的呼声,才能争取到观众。正如田汉所说:“中国自有戏剧以来,没有对国家民族起过这样伟大的显著作用。抗战以前,戏剧尽了推动抗战的作用;抗战开始以后,戏剧尽了支持抗战鼓动抗战的作用。”而于伶的戏剧道路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二、戏剧创作与时代同步
于伶从1931年开始剧本创作,他的作品是时代的记录,人民的心声,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艰苦岁月里,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姿态创作,在我国现代戏剧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戏剧创作与时代同步,是于伶的创作特色。在“孤岛”时期,他曾经创作过三十三个独幕剧,有“独幕剧大家”之称。从“国防戏剧”转入“抗战戏剧”的创作中,他放弃了在独幕剧创作已有声誉的“尤兢”这个名字,开始用“于伶”这个笔名创作了十七部多幕剧(不包括集体创作五部)。“一个笔名的改变,代表了作者的再出发和新生”。于伶在话剧运动中思考:话剧运动和话剧文学如何并进?没有好的剧目是抓不住观众的,没有人看就谈不上宣传的目的。
鉴于“左”的教训,也为了演出的需要,于伶考虑创作的题材从家乡农村转而改编外国剧目,到反映都市生活中的知识分子的生活。从而开始了“写上海”为他以后剧作的主要题材。并且和章泯、赵丹、徐韬、金山等商量,考虑进入大剧场公开演出。
由于于伶长期生活在上海,他的创作贴近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他的多幕剧《夜光杯》、《女子公寓》、《花溅泪》、《夜上海》都是反映“孤岛”上海市民抗战这样的主题,创造了用话剧表现上海人民抗战的历史画卷。于伶在现实主义创作的道路上迈进。
我是在1978年才走近于伶老的,由于工作上的条件,先后编著了《于伶戏剧电影散论》、《于伶生平和创作年表》、《于伶研究资料》、《三十年代在上海的“左联”作家于伶》、《于伶抗战戏剧论》等。然而,对一位有着丰富经历的老人的这部教科书的阅读还是远远不够的。我很怀念与他在巨鹿路半圆形的会客室里的谈话,怀念在吴兴路l号楼里的聊天,或者在华东医院病房里的交谈。每每谈话过后,总要回顾记录所谈的内容和收获,那些本子,至今是我宝贵的财富。希望有朝一日整理出版,供大家参考。
三、与上海共呼吸
夏衍曾经赞许于伶“是一个善于打乱仗的人”。即是指他领导的剧社,长期在复杂的声色犬马的上海,与各色人等周旋,以公开的或半公开的身份,从事秘密的或半秘密的工作,在善于利用各种社会关系中,始终保持着既清醒又容忍的海派特色。
从于伶的剧场演出实践,可以看到以下几点:
1.在上海特殊的环境里,建立怎样的剧场艺术和演出实践,是话剧面临的重要选择。1935年3月成立的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的演出,为建立我国现代话剧较健全的表、导演体制做了成功的实践。于伶是协会的主要人员。
2.职业剧团和业余剧团互相支援,互相配合,提高了演出质量,扩大了话剧的影响,争取到上海知识阶层的观众。
3.抗日救亡民主运动使戏剧界在联合抗战的大旗下空前团结。于伶创作的独幕剧《回声》、《汉奸的子孙》、《神秘太太》等因贴近时代,成了当时上演次数多的剧目。话剧文学反映时代成了义不容辞的责任。
于伶负责的上海剧艺社的成立是上海抗战戏剧运动的一大转折。剧艺社在建立广泛的文艺界的爱国统一战线诸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树立了在特殊环境下党领导剧团,用文艺武器宣传抗日的典型,受到长江局书记周恩来的充分肯定与党内表扬。
抗战时期话剧走在一切艺术形式的前头,创造了话剧的黄金时代。这和在上海有于伶等一批有艺术追求的革命戏剧家分不开。
还需要介绍的是:
1.抗战胜利以后,于伶回到上海件事即恢复上海剧艺社工作,上演抗战时期的优秀剧目,并参加剧作家联谊会的活动。
2.解放以后,于伶长期居留在上海,1955开始写他熟悉的人物《聂耳》,因病不能完成。后受潘汉年事件的影响,不能工作。1959年于伶和孟波、郑君里共同完成了电影剧本《聂耳》。1962年完成了描写“孤岛”时期职业妇女茅丽瑛参加妇女运动,惨遭特务杀害的五幕剧《七月流火》。剧本得到李健吾等著名剧评家的好评。
3.“文革”中于伶受到迫害,被关押十年,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然而一有时机,即创作反映党的一大的剧本《开天辟地》。
上海是于伶魂牵梦回的地方,不管他在什么地方,处于怎么样的境地,他的创作离不开“写上海”这样的题材,热情讴歌上海人民抗敌的革命精神,颂扬爱国主义。他不屈不挠地进行话剧创作,为了他钟爱的艺术,为了反映中国人民优秀的一代。他描写的上海抗战历史画卷,不仅为上海的话剧舞台增添了亮色,而且永远留在中国戏剧的历史画廊中。
如果,中国的话剧历史从1907年算起,那么这年出生的于伶和它同岁;如果,现代话剧成长到1933年是它的青年时期,那么于伶正是这年踏上上海这块土地,那年他26岁;如果,中国的话剧运动在上海这个全国经济文化中心有长足发展,那么于伶长期生活在这个中心,他学到的,付出的,都无怨无悔,因为他钟爱戏剧艺术。
——写在于伶百年诞辰纪念日
在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的日子里,迎来于伶同志的百年诞辰纪念,这两个同龄百年,恰恰说明于伶的一生就是为话剧的一生。中国话剧有着光荣的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于伶的一生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
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革命戏剧家于伶一生中的几个辉煌篇章:
一、戏剧运动与民族同心
夏衍曾经说:“中国话剧这棵嫩草,就是在这种特定的艰苦环境中,由一批既不怕苦又不怕死的青年人闯出来的。”中国话剧的历史发展,正是有了于伶等这批勇于斗争、勇于开拓的青年人,在艰危的环境中闯进,以戏剧为武器,在演剧的舞台上,使话剧经历了从左翼戏剧到抗战戏剧的时代演进,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一翼,为中国民族救亡的大旗,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于伶是我国现代戏剧运动的领导者之一,又是戏剧运动的组织者,他熟知戏剧的形式是直接面向民众的,戏剧的社会功能,是其他文学样式所不可比拟的。尤其是抗战戏剧,达到了宣传团结抗战的极佳效果。很明显,抗战给戏剧带来了极大的繁荣,这是因为在国家、民族存亡的时刻,需要有伟大的反抗者,需要全民的动员来抗拒侵略之患。时代赋予戏剧以责任,与民族同心。
1932年北方地下党组织在北平成立了剧联的北平分盟,于伶成了骨干力量。作为学生,演剧、罢课、甚至和军警发生冲突。在剧运的火线上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由组织安排,于伶来到上海,马上加入到左翼戏剧家总盟的工作,自然重心在戏剧运动的领导。话剧从文明戏,到学生参加公演,进而到社会的业余演出,无不是进步话剧运动在推动。爱国、民主、揭露黑暗、反对封建压迫是当时剧目的主题,演出的文本只有符合时代的需要,符合人民的呼声,才能争取到观众。正如田汉所说:“中国自有戏剧以来,没有对国家民族起过这样伟大的显著作用。抗战以前,戏剧尽了推动抗战的作用;抗战开始以后,戏剧尽了支持抗战鼓动抗战的作用。”而于伶的戏剧道路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二、戏剧创作与时代同步
于伶从1931年开始剧本创作,他的作品是时代的记录,人民的心声,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艰苦岁月里,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姿态创作,在我国现代戏剧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戏剧创作与时代同步,是于伶的创作特色。在“孤岛”时期,他曾经创作过三十三个独幕剧,有“独幕剧大家”之称。从“国防戏剧”转入“抗战戏剧”的创作中,他放弃了在独幕剧创作已有声誉的“尤兢”这个名字,开始用“于伶”这个笔名创作了十七部多幕剧(不包括集体创作五部)。“一个笔名的改变,代表了作者的再出发和新生”。于伶在话剧运动中思考:话剧运动和话剧文学如何并进?没有好的剧目是抓不住观众的,没有人看就谈不上宣传的目的。
鉴于“左”的教训,也为了演出的需要,于伶考虑创作的题材从家乡农村转而改编外国剧目,到反映都市生活中的知识分子的生活。从而开始了“写上海”为他以后剧作的主要题材。并且和章泯、赵丹、徐韬、金山等商量,考虑进入大剧场公开演出。
由于于伶长期生活在上海,他的创作贴近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他的多幕剧《夜光杯》、《女子公寓》、《花溅泪》、《夜上海》都是反映“孤岛”上海市民抗战这样的主题,创造了用话剧表现上海人民抗战的历史画卷。于伶在现实主义创作的道路上迈进。
我是在1978年才走近于伶老的,由于工作上的条件,先后编著了《于伶戏剧电影散论》、《于伶生平和创作年表》、《于伶研究资料》、《三十年代在上海的“左联”作家于伶》、《于伶抗战戏剧论》等。然而,对一位有着丰富经历的老人的这部教科书的阅读还是远远不够的。我很怀念与他在巨鹿路半圆形的会客室里的谈话,怀念在吴兴路l号楼里的聊天,或者在华东医院病房里的交谈。每每谈话过后,总要回顾记录所谈的内容和收获,那些本子,至今是我宝贵的财富。希望有朝一日整理出版,供大家参考。
三、与上海共呼吸
夏衍曾经赞许于伶“是一个善于打乱仗的人”。即是指他领导的剧社,长期在复杂的声色犬马的上海,与各色人等周旋,以公开的或半公开的身份,从事秘密的或半秘密的工作,在善于利用各种社会关系中,始终保持着既清醒又容忍的海派特色。
从于伶的剧场演出实践,可以看到以下几点:
1.在上海特殊的环境里,建立怎样的剧场艺术和演出实践,是话剧面临的重要选择。1935年3月成立的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的演出,为建立我国现代话剧较健全的表、导演体制做了成功的实践。于伶是协会的主要人员。
2.职业剧团和业余剧团互相支援,互相配合,提高了演出质量,扩大了话剧的影响,争取到上海知识阶层的观众。
3.抗日救亡民主运动使戏剧界在联合抗战的大旗下空前团结。于伶创作的独幕剧《回声》、《汉奸的子孙》、《神秘太太》等因贴近时代,成了当时上演次数多的剧目。话剧文学反映时代成了义不容辞的责任。
于伶负责的上海剧艺社的成立是上海抗战戏剧运动的一大转折。剧艺社在建立广泛的文艺界的爱国统一战线诸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树立了在特殊环境下党领导剧团,用文艺武器宣传抗日的典型,受到长江局书记周恩来的充分肯定与党内表扬。
抗战时期话剧走在一切艺术形式的前头,创造了话剧的黄金时代。这和在上海有于伶等一批有艺术追求的革命戏剧家分不开。
还需要介绍的是:
1.抗战胜利以后,于伶回到上海件事即恢复上海剧艺社工作,上演抗战时期的优秀剧目,并参加剧作家联谊会的活动。
2.解放以后,于伶长期居留在上海,1955开始写他熟悉的人物《聂耳》,因病不能完成。后受潘汉年事件的影响,不能工作。1959年于伶和孟波、郑君里共同完成了电影剧本《聂耳》。1962年完成了描写“孤岛”时期职业妇女茅丽瑛参加妇女运动,惨遭特务杀害的五幕剧《七月流火》。剧本得到李健吾等著名剧评家的好评。
3.“文革”中于伶受到迫害,被关押十年,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然而一有时机,即创作反映党的一大的剧本《开天辟地》。
上海是于伶魂牵梦回的地方,不管他在什么地方,处于怎么样的境地,他的创作离不开“写上海”这样的题材,热情讴歌上海人民抗敌的革命精神,颂扬爱国主义。他不屈不挠地进行话剧创作,为了他钟爱的艺术,为了反映中国人民优秀的一代。他描写的上海抗战历史画卷,不仅为上海的话剧舞台增添了亮色,而且永远留在中国戏剧的历史画廊中。
如果,中国的话剧历史从1907年算起,那么这年出生的于伶和它同岁;如果,现代话剧成长到1933年是它的青年时期,那么于伶正是这年踏上上海这块土地,那年他26岁;如果,中国的话剧运动在上海这个全国经济文化中心有长足发展,那么于伶长期生活在这个中心,他学到的,付出的,都无怨无悔,因为他钟爱戏剧艺术。
媒体评论
于伶是“中国革命戏剧的拓荒者,革命电影事业的奠基人”。作者孔海珠长期跟踪和研究于伶。挖掘和掌握了大量的*手资料。且潜心研究数十年,是目前为止研究于伶较为权威并取得较大成绩的专家。《于伶传论》显示了与同类作品相比较所具有的明显不同的艺术特征、史料价值和学术成果,是一部水平很高的传记评论文学作品。
——徐俊西
于伶是中国现当代的一位重要作家,左翼戏尉运动的先行者之一。这是一部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史料价值的书稿。
作者对于伶各个时期戏剧代表作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思想内容、演出过程、社会反响,都作了翔实的记叙和分析,而且对于伶剧作的思想意义、艺术特色、作家风格,作了综合的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价。是种艺术分析型与史实记叙型相结合的艺术家传论。
——邱明正
——徐俊西
于伶是中国现当代的一位重要作家,左翼戏尉运动的先行者之一。这是一部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史料价值的书稿。
作者对于伶各个时期戏剧代表作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思想内容、演出过程、社会反响,都作了翔实的记叙和分析,而且对于伶剧作的思想意义、艺术特色、作家风格,作了综合的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价。是种艺术分析型与史实记叙型相结合的艺术家传论。
——邱明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