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719821
1952年底,以刘发清政委、尹祥立场长为代表的一批军人,带领数千罪犯踏上了号称”浙江西伯利亚”的浙北荒野,开荒种地,筑路建房、拯救灵魂、建设农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凭着毅力和信念,怀着对监狱事业的无限忠诚,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在满眼荒凉、遍地野草的几十平方公里的地域,开垦出一片硕果累累的良田和启迪心灵的园地,不仅创造了浙江垦荒史上的奇迹,也为中国现代监狱的创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长篇纪实文学《筑梦荒野–来自一所监狱的创业记忆》通过大量史实和文学描绘,再现了浙江省南湖监狱艰苦的创业历程。南湖监狱的创业史是新中国监狱创建的真实写照,也是浙江省监狱奋斗史的一个缩影。一所监狱的创业轨迹,折射出一个国家法治建设前进的坚定步伐,让我们听到了一个时代前行的厚重足音。*代干*他们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一生,凝炼铸就了监狱的优良传统和创业精神。
引言
第一章“浙江西伯利亚”
楚越文化的碰撞,让这片交汇处充满了神秘
冰冷的古战场,诠释了这里荒寂的历史
“跑马圈地”的军人,蒙尘中坚定了信仰
先遣小分队,敲开了荒野的大门
充满个性的移民后代,不拒远方的来客
第二章打破沉默的荒凉
让历史告诉你:我们先来说说监狱
沉入湖底的村庄,历史注定会铭记一切
司令员和公安局长,算得上是强强联手
遮风挡雨的农草房:一个在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情结
昌硕故里,飞出翠色的竹龙
农场人开垦了自己的路,也打开了生存通道
荒野之中,凝结着牢不可破的情谊
兵马已动,保障后勤异常艰难
第三章碎片中的记忆
风风雨雨,走到今天的第一代垦荒人
通讯员“陈小鬼”,农场年龄最小的干部
方关宁:农场史上最早的会计
“大老王”,一个来自北方的汉子
粮食,一个“老红军”心中的梦想
全靠两条腿,不服输的“采购员”
荒野里的轰鸣,农场迎来“最牛”的汽车司机
灾害面前,还原军人的本色
“假公济私”,任小富回乡买耕牛
庄稼能手,展示劳改干部的新风范
一辆自行车的故事,足以让你泪奔
拒绝半价戏票,只为一个军人的尊严坚守,考验着每一个人
第四章荒野救赎
冬训评比运动和赎罪劳动竞赛
九宫房前,九宫道信徒的醒悟
长隆,恶习在这里被铲除
大枫树,他们的生活重新开始
大堡子三角地,他们的改造生活并不轻松
梨园,见证了历史反革命的悔过
他们明白,逃跑是没有出路的
江湖义气,不该延续到农场
灵魂的升华,两个年轻人的改造故事
两派争斗:那些来自军统的人
寂静的夜空,清脆的枪声突然响起
第五章传承的力量
他们,特殊时期的特殊人群
董崇新:“劳改战线的好干部”
留影七里亭:“浙江劳改医院”
“浙江建设兵团”难忘的岁月
“禹园”香飘,南湖人的茶叶情缘
南林场:全省最大的独立关押点
盘活土地资源,支援国家和地方建设
“三个延伸”到“微心愿”
南湖,这里的土地不再“冷”
后记:留住历史根脉传递精神信念
序
文华同志诚邀,让我给《筑梦荒野–来自一所监狱的创业记忆》作序,我揣测:一则因我与他多年相知相交;二则因我有38年的监狱工作经历,也曾主持过监狱编史工作,对于反映监狱创建史的纪实文学可能有更为深刻的共鸣。文华是第二代监狱干警,在监狱成长,长期担任基层监狱领导,对监狱工作熟知,且带有深厚感情。《筑梦荒野–来自一所监狱的创业记忆》的创作,既是基于其监狱情感的强烈迸发,也体现了他对监狱工作的丰富积累。文华平时工作繁忙,为人低调务实,此次花大力气创作监狱纪实文学,主要是基于他对监狱工作的热爱和作为现代监狱创建参与者的传承,其担当精神令人敬佩。创作中,文华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去考证监狱历史、了解监狱文化,还走访了许多人和地方,体现了其严谨的求学态度和写作风格。作品中既有客观陈述,又援引了大量历史典故和小故事,同时还融入了艺术性创作,文字流畅且不乏优美,纪实性与艺术性兼备,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在文华的笔下,从战场硝烟中走来的一批军人,押解数千名犯人,靠着毅力和信念,靠着对监狱事业的无限忠诚,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在满眼荒凉、遍地野草的”浙江西伯利亚”几十平方公里的地域,开垦出一片硕果累累的良田和启迪心灵的园地,这不仅创造了垦荒史上的奇迹,也为中国现代监狱的创立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段难忘的历史,是镌刻在每一个监狱干警心灵的一种情结,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对监狱第一代创业者的崇敬。即便不是亲历者,一个个生动的字眼、一段段平实的叙述、一幕幕清晰的画面,深深地撞击着人们的心怀,让你真切地感受到我省监狱创业的艰辛和困苦。
生命与岁月的相逢,总会造就不平凡的使命。正如本书题目”筑梦荒野”这四个字,作者通过安吉北部农场监狱的创业历史,将垦荒的经历、监狱文化的形成和改造职能诠释得淋漓尽致。60多年前的那段历史,正是新中国百废待兴、法制嬗变之时,前辈创业者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类自身的壮举,彰显了一个民族对自强、公正、平等、法治理念的不断追求,见证了新中国监狱初创时荡气回肠的感人一幕。60多年后再回首,不仅需要这段风雨历程如实述说的记忆,更需要我们融入历史传统与精神文化的血脉之中,来见证、传承和弘扬,接力一代代监狱人的奋斗梦想。我想,这便是作者的真意所在。
监狱,一个曾经不被关注或者容易忽视的词,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对监狱的印象来自不同的渠道,要改变社会千百年来对其形成的固有认识,唯有将当代监狱的形态和所履行的职能真实地展现在大众面前。浙江监狱事业的创建、发展与成长,因第一代监狱干警的付出与奉献,创造了特定的社会价值,其贡献已经载入史册。正如书中所述,特殊的时期、特殊的环境催生了劳改农场,为了垦荒建场,监狱干警离开城镇与亲友,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监狱创建中去,开辟荒地、发展生产、感化教育,书中不乏真实的人物、鲜活的事例和难忘的细节,这就是新中国最早的监狱走过的创业之路。浙江省南湖监狱的创业史是新中国监狱创建的真实写照,也是浙江省监狱奋斗史的一个缩影。从一所监狱的创业轨迹,折射出一个国家法治建设推进的坚定步伐,听到了一个时代前行的厚重足音。第一代干警用他们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一生,凝练铸就了监狱的优良传统和创业精神。前辈们树起的丰碑,是后继者前进的动力。时代的发展有其自身延续发展的规律,走向现代、文明与法治是谁也挡不住的前进方向!作为担负国家刑罚执行使命,改造人类自身、重塑灵魂工程的监狱事业,需要一群平凡却又不平庸的人来执行、来努力,一点一滴,片片零碎的耕耘和汇聚,最终会编织构建成一幅宏大的发展蓝图。
感谢文华同志为监狱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他用饱含深情的笔记录了一段不平凡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史料和创业者的精神风貌,再次提醒我们历史是不可割裂的,要终身铭记老一辈创业者对监狱事业倾注的满腔热血。更为重要的是,作品所传递的正能量和弘扬创业精神的影响力,必将激励新一代监狱人创造更出色的业绩,为监狱事业发展的明天,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我们的力量!
浙江省司法厅副厅长、
浙江省监狱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