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1352485
假如把汉语的整体思维形态比喻为一座无与伦比的古典建筑,那么,汉字的个体魅力就是这座古典建筑上一件件精妙绝伦的建筑构件。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纵观教育发展现状,更多的疑问在我们脑海中徘徊:如今教育发展了,为什么各领域涌现出来的大师却越来越少?为什么很难培养出摆脱标准答案、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为什么有学者认为我国综合国力增强了,但软实力尚不够强大?正是这些疑问,促使作者走上了“汉语思维”的研究与开发之路。
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本书所展示的,不仅仅是某个具体汉字的个体魅力,而是汉语原创时的整体思维形态,展现给我们的是一部生动、形象的中华民族文明史和中国社会发展史。假如我们把汉语的整体思维形态,比喻为一座无与伦比的古典建筑的话,那么汉字的个体魅力,就是这座古典建筑上那一件件精妙绝伦的建筑构件。本书能够让孩子们在领略中华汉字文化的同时,能够从直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直至达到智慧的悟性境界。
本书打破传统教育的藩篱,重在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培养系统的汉字思维,让孩子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的营养。细细品读此书,恭喜你可以找到解码“钱学森之问”的密钥了。
序:对“钱学森之问”的再思索
章 变幻神奇的“人”
第1节 从“人”到“仁”
第2节 不同组合的“人”
第3节 顶天立地的“人”
第4节 什么叫寻常?
第二章 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
第5节 农忙三季
第6节 五谷丰登
第7节 成绩与胜利
第三章 从农村到城市
第8节 无“兼”不商
第9节 井井有“条”
第10节 从“尹”到“君”
第11节 “城郭”与“边陲”
第四章 文和字
第12节 文和字有什么区别?
第13节 造字的游戏体验
第14节 “心”字软件
第15节 用心,用的是什么心?
第五章 感性、理性和悟性
第16节 如何进行判断?
第17节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士”?
第18节 生命与性命
第19节 性能与生态
第六章 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第20节 什么叫纲常?
第21节 什么叫仁义?
第22节 民主与自由的中国特色
第七章 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23节 什么叫根本?
第24节 “作秀”是怎么回事?
第25节 为什么叫三阳开泰?
第26节 “小康”、“大同”是怎么回事?
第27节 顺其自然是什么自然形态?
第28节 和合与合适
第八章 繁体与简体,如何规范和统一?
第29节 “发”与“發”
第30节 “龙”与“凤”
第31节 讲和与争讼
第32节 “关联”与“运动会”
第33节 “义”与“義”
第34节 繁简之争何时了?
第35节 繁简之争如何了?
第九章 如何做事立功?
第36节 什么叫“言而有信”?
第37节 什么叫“谨而信”?
第38节 点点认识世界
第39节 “做”与“作”有什么区别?
第40节 如何做事?
第41节 职责与责任
第42节 记事与计十
第43节 “时(時)”与“寺”
第十章 如何做人立德?
第44节 如何为人子、为人父?
第45节 如何为人母?
第46节 如何为人师?
第47节 什么是道?
第48节 得道与为道
第49节 什么叫传统?
后记
序言:对“钱学森之问”的再思索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曾经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作为一名普通百姓,我们反复思考的问题是: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了,有些地方连高中都普及了,可是为什么培养不出摆脱标准答案、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呢?为什么说当今的世界汉语热,并不等于中国文化热?为什么有西方学者预言,中国的国力增强了,但是中国的软实力尚不够强大?正是这些问题,把我岳父殷旵老师推上了“汉语智能”的研究和开发之路。
研究“汉语智能”过程中,殷旵老师始终坚持一个自己为之奋斗了多年的理想和目标:要使数千年源远流长的国语和国学,转化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国策和国力。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系列讲座和这本书,诚恳地邀请大家共同参与“汉语智能”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使这一课题能够由学术研究进一步延伸到教育改革和文化创新,真正有益于国家的振兴和民族的复兴。
那么,“汉语智能”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当然是汉语,而不只是一个个单独的汉字。虽然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但是“汉语智能”所展示的,并不是某个具体汉字的个体魅力,而是汉语原创时的整体思维形态,展现给我们的是一部生动、形象的中华民族文明史和中国社会发展史。假如我们把汉语的整体思维形态,比喻为一座无与伦比的古典建筑的话,那么汉字的个体魅力,就是这座古典建筑上那一件件精妙绝伦的建筑构件。
“汉语智能”的研究成果,能够让孩子们从直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甚至达到智慧的悟性认识,这就是人脑智能的开发。国家教育大纲规定,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应掌握3500个常用字,而“汉语智能”研究所追求的目标,是要让学生们在一年时间内,通过造字游戏和亲身体验的方式,基本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另外,“汉语智能”与我们现在流行的人工智能完全不一样。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而是让机器代替人做一些工作,人工智能并不能取代人脑智能;而人脑智能,才是我们人类自身的智能。
那么,“汉语智能”为什么能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它具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首先,“汉语智能”是一个整体思维形态。古人造字,并不是先造出某个字,然后再去造出另外的某个字……而是成系列、成体系地创造出来的。字与字、字与词、词与词,彼此之间存在某种相互关系。
反观我们现在的识字教学,基本上是一个字、一个词地教,孩子们亦是以认识多少个字为荣。所以,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苦涩,教学不能相长。而“汉语智能”所要实现的,就是把已经撕成了碎片的汉语,还原成一个整体,让教师教得自在,学生学得轻松,在轻松愉快的游戏娱乐中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如何进行游戏教学呢?譬如,“目”“木”“心”“音”这些字,看起来彼此之间似乎并没有什么关系,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我们先来看眼目的“目”,它表示我们的眼睛,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感觉器官,就像照相机的镜头一样,负责观察;而树木的“木”呢?它是自然存在的客观事物,是我们所要认识的对象;通过眼睛这个“目”所观察到的“木”,投射到我们大脑里面后,就会形成一个“相”。这个“相”,就是我们对客观世界的反应,这就像用照相机拍摄到的相片一样。
对于这个投射到我们大脑里面的“相”,如果我们用自己的“心”去思考呢?这就是“想”;而我们心里所“想”的事物,通过口把它说出来呢?这就是“音”;如果没有说出口,而是留在我们心里的话呢?那就是“意”。我们内心所想像的事物呢?这就叫“心想”;我们心里想表达的意思呢?这就叫“心意”……
这样一来,我们把“木”“目”“心”“音”“相”“想”“意”等字,以及“心想”“心意”等词语,就相互关联起来了。孩子们在学习的时候,就可以非常轻松愉快地同时掌握这些字和词。
如果从认识的角度来说,人类的认知对象无非是自然、社会和我们人类自身这三大类。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所说的“木”,其实并不只是自然界中的树木,而是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一个代表。有句话叫“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人类智慧的产生,就是从“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具象思维,上升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抽象思维,进而又上升到“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智慧思维,人类的认识就是这样不断提升而来的。
其次,中国古人在创造汉字和使用词语的时候,并不是凭空想像出来的,每一个汉字和词语其实都有具象的生活形态。一些我们现在看起来相当抽象的词语,在原创之初,实际上它都有具象的生活情境。
我们现在的汉语教学,无论教学对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往往局限于教学认生字和识字,而忽略了让学生认物和识事。古圣先贤,他们是在事和物上造字、造词;我们今天认字和识字,同样必须是字不离物,词不离事,而不能把字和词与事和物分隔开来。我们要在具象和抽象的不断转换过程中,开发人类的智能,启迪我们的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农耕文化,农耕社会的基本形态是一家一户的男耕女织。我们从中国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字来看,“力”字的甲骨文字形 ,就像是一种被称为“耒”的耕田用的农具,表示耕地。人们在什么时候耕种田地?当然是在春天,所以称之为“春耕”;我们再从“利”字的甲骨文字形 来看,它是由“刀”和“禾”组合起来的,表示用刀去收割成熟的禾谷。收割成熟的禾谷,这叫什么?这就叫“收成”。一年的农业生产劳动,从春耕到秋收,通过“力”和“利”这两个字就基本反映出来了。
一个家庭里面,男人的职责是春耕和秋收。那么,女人的职责又是什么呢?就是在家里纺线、织布。织布的时候,需要不断地转动织布机上的“勝”。那么,这个勝什么是东西呢?织布机上,用于卷线和卷布的那根轴,就称为“勝”。勝的两端,看起来有点像轮船上的方向舵。布织好以后,就要把布从勝上取下来。女人每取下一匹布,就会在自己的发髻上戴上一枚像“勝”一样的首饰作为标志,古书上这叫“戴勝”。
女人的劳动成果用“勝”来表示,男人的劳动成果用“利”来表示,“勝”和“利”合起来就称为“勝利”。字形简化以后,我们现在写作成“胜利”。“力”“利”“胜(勝)”“收成”“胜(勝)利”……这些原本非常抽象的字与物、词与事,就在具象的生活形态中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如果让老师和家长们用这种思维方式来对孩子进行汉字和汉语的教育,大家还有难教的感觉吗?如果让孩子们以这种方式来学习汉字和汉语的话,还会感觉到难学吗?在这种原创思维的启迪下,我们人类自身智能开发的春天还远吗?
汉语智能开发的是我们人类自身的智慧,而人工智能开发的则是工具,是机器,它并不能改变我们人类自身,无法提升我们人类的思维境界和道德修养。而这,正是引起我们对人类未来担忧的原因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汉语智能的开发就是为我们人类的未来寻找一个安身之所,而不用费尽心机去移民到其他星球上去(逃避地球),这就是汉语智能对未来人类的一个贡献。
当然,“汉语智能”还有其他一些比较显著的特点,这些我们可以在本书中慢慢地去体会。“汉语思维探秘”系列讲座的相关内容,从2012年起到2015年,已经持续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中文版的汉语教室专栏中进行了三年连载。受报纸版面、篇幅等因素的影响,汉语教室的文字内容相对比较精炼。而“汉语思维探秘“系列讲座则突破了报纸版面的篇幅限制,并且适当地加以增删、扩展和延伸,内容讲解得更为通俗和细致,以便于成人对“汉语智能”研究和开发、应用的理解,以便于孩子养成汉字思维。
在整理讲座内容的基础上,图书《给孩子的汉字思维》终于和大家见面了。书中部分章节附有“学国学网”录制的视频内容,欢迎大家收看并提出宝贵意见。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有些认知可能有错误,敬请大家批评指正!更欢迎大家为了孩子,共同来参与“汉语智能”的研究开发、推广普及和应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