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647668
编辑推荐
本书充满了智慧、哲理、伦理、道德,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髓!
内容简介
历史故事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读史明志公民读本》精心选编了200则历史故事。故事中充满了智慧、哲理、伦理、道德,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包括爱国篇(屈原忧国投江、苏武持节牧羊等)、立志篇(陈胜立志反秦、班超投笔从戎等)、勤学篇(苏秦悬梁刺股、匡衡凿壁偷光等)、敬业篇(李冰建堰兴蜀、祖冲之精益求精等)勤奋篇(纪昌苦练目力、沈麟士八十抄书等)、创新篇(子产坚持革新、西门豹除弊兴利等)、自重篇(列子拒收聘礼、卞太后教子自爱等)、自律篇(勾践卧薪尝胆、杨震“四知”自戒等)正直篇(赵奢义服赵胜、董宣决不低头等)、求实篇(李离舍命执法、祁*公正举贤等)等等,分为上下两卷。“读一部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史明志公民读本》中所选故事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力求以生动的语言、精巧的构思,描绘出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让学生能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领悟民族大义和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本书脉络清晰,史实具体,其优美文辞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行为上的观照。
目 录
上编 单元:爱国篇 屈原忧国投江 苏武持节牧羊 昭君出塞和番 岳飞精忠报国 文天祥舍生取义 史可法宁死不屈 郑成功收复台湾 关天培血染虎门 左宗棠抬棺入疆 秋瑾牺牲尽责 第二单元:立志篇 愚公挖山不止 陈胜立志反秦 司马迁忍辱修史 班超投笔从戎 祖逖闻鸡起舞 王献之立志学父 玄奘万里取经 铁木真矢志开国 谈迁两著《国榷》 郑成仙攒钱修桥 第三单元:勤学篇 苏秦悬梁刺股 匡衡凿壁偷光 承宫苦学成师 董遇善用“三余” 王充勤思著书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皇甫谧猛醒向学 左思以勤补拙 王羲之蘸墨吃馍 张溥笨鸟先飞 第四单元:敬业篇 李冰建堰兴蜀 卜式善牧从政 祖冲之精益求精 狄仁杰忠于职守 鉴真六次东渡 司马光执著修史 沈括献身科学 赛典赤造福云南 郑和七下西洋 宋应星不尚功名 第五单元:勤奋篇 纪昌苦练目力 诸葛亮鞠躬尽瘁 沈麟士八十抄书 韩琦忠勤奉国 明成祖毕生勤政 康熙力平三藩 汪辉祖勤职惠民 林则徐督办河工 牛运震事必躬亲 冷鼎亨急民所急 第六单元:创新篇 子产坚持革新 西门豹除弊兴利 张衡不断创新 姚崇匡政救时 刘晏革新财政 王安石变法图强 范仲淹三贬尤光 黄道婆革新纺织 张居正力除积弊 李时珍重修《本草》 第七单元:自重篇 列子拒收米粟 公孙休拒礼送理 司马迁“考妻” 谢弘微贫不变志 陶渊明义不折腰 宋璟理智拒“阿谀” 赵广断指不屈 于谦长留清白 周新夫妇同保清白 蒲松龄淡泊一生 第八单元:自律篇 勾践卧薪尝胆 杨震“四知”自戒 曹操割发代首 吕蒙折节读书 周处朝闻夕改 裴侠称“独立君” 范质律己化人 苏轼愧改对联 包拯为官能自律 张英不仗势压人 第九单元:正直篇 赵奢义服赵胜 董宣誓不低头 颜真卿以死明志 李涛犯颜直谏 姚坦直斥假山 包拯铁面无私 海瑞刚廉正直 杨继盛一身是胆 陈谔大声谏诤 徐均义镇土豪 第十单元:求实篇 李离舍命执法 祁黄羊公正举贤 齐太史兄弟直书 葛洪以身试病 魏徵知过必谏 吴兢直笔不悔 贯休一字不改 厉归真深山画虎 鲁宗道耿直敢谏 王翱不计恩怨 下编 单元:诚信篇 晋文公以信制胜 季札挂剑偿愿 曾参教妻以信 商鞅立木取信 灌夫誓不食言 郭圾不欺儿童 朱晖不负重托 范式千里赴约 关羽信守誓言 太史慈如约而归 第二单元:勇敢篇 介子推割股救主 毛遂脱颖而出 唐雎不辱使命 茅焦冒死进谏 项羽破釜沉舟 霍去病驰骋祁连 荀灌勇突重围 张巡死守睢阳 虞允文力挽狂澜 邓世昌勇撞敌舰 第三单元:机智篇 弦高智退秦军 邹忌讽喻齐王 触龙巧谏太后 信陵君窃符救赵 杜畿只身平叛 祖莹从容执教 郭子仪单骑赴会 戚继光智斗倭寇 邱溶敏答难题 夏完淳巧骂叛臣 第四单元:仁爱篇 贾谊心系天下 龚遂教民致富 辛公义为民治病 白居易体恤民情 耶律楚材为民请命 欧阳铭执法保民 况钟三次留任 周忱爱民为本 潘季驯带病治水 郑板桥枝叶关情 第五单元:孝敬篇 大禹继承父业 田稷谨遵母训 缇萦舍身救父 黄香温席孝父 陆绩怀橘孝母 胡威弘扬父德 杨香揪虎救父 花木兰代父从军 王潮舍命护母 杜环奉养他母 第六单元:尊师篇 孔子师事老子 张良拾屐尊师 黄霸狱中投师 郑玄千里寻师 贾岛一字拜师 杨时程门立雪 宋濂刻苦求师 年羹尧幡然从师 叶天士匿名拜师 张曜尊妻为师 第七单元:友爱篇 俞伯牙珍重知音 鲍叔牙千古一朋 左伯桃舍命救友 廉颇负荆请罪 高渐离继友遗志 直不疑垫钱护谊 荀巨伯冒死护友 孔融让梨争刑 李吉甫不记私怨 柳宗元助友尽孝 第八单元:谦恭篇 姬周倡导谦让 魏文侯礼招贤士 冯异不争名位 刘备三顾茅庐 赵云不伐己功 蒋琬大度容人 娄师德唾面白干 曹彬功高不倨 王旦克己让人 龚开为友作传 第九单元:节俭篇 孙叔敖勤俭传家 汉文帝戒奢富民 陶侃节俭处事 萧道成碎玉戒奢 斛律光唯余枣棍 陈省华持家有道 张俭旧袍上殿 于成龙廉吏 李嘉乐节俭如初 阎敬铭一生崇俭 第十单元:廉洁篇 乐喜不贪为宝 晏婴不收新车 苏章不徇私情 田豫不受私赠 顾协杖责人 赵轨严于律己 郑余庆清廉节俭 王恕廉洁自律 何乔新信守“三不” 林则徐廉政宣言
前 言
读古人故事让今人明志
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曾经创造了同时代世界的文明。中华民族的历史故事,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北宋文学家苏轼在《晁错论》中曾说:“古有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纵横在中国历史上那些熠熠生辉的智者、勇者、探索者、创新者,无一不是拥有坚定而高远志向之人。高远的志向是一种内在的刚毅与动力,它能使人克服艰苦、挫败、困难和痛楚从而不断向前,而人类亦正是因为拥有了高远之志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读史明志公民读本》是一部励志的书。作者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精心选编了200则中国古代历史故事,重新撰写并加以介绍和评点,分上、下两卷,共20篇,每卷10篇,每篇10则。故事中充满了智慧、道德、伦理、志向、勇气,蕴涵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感人的历史故事仿佛引领读者穿越到古代,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在两千三百年前的一个浓雾迷漫的清晨,汨罗江畔走来一位踌躇满志的中年人,他穿着白色的长袍,披散着凌乱的头发,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一边走着,一边吟唱着悲凉、愤怒的诗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风把这歌声传得很远很远……他在向世人宣告:摆在我们面前的路程是那样的长,那样的远,我已经立志,要百折不挠的去寻找那理想中的人生之道。
在两千年前一支一百多人的队伍迎着大漠吹来的风,朝行暮宿,行走在河西走廊的广袤土地上。有一个人走在队伍的前头,他坚毅的目光射向远方,他胸中激荡着远征的豪情。那手中高悬的旌节,在银色的月光下愈发显得肃穆庄严。而他未曾想到这一次离去竟是整整十三年。十三年后他历尽艰险,凭着对家国的满腔赤诚坎坷归来,而他带血的脚印早已遍及天山南北,乃至中亚、西亚各地,他打通了古老中国连接西方的条道路——丝绸之路。他就是张骞。
在一千三百八十年前唐朝政治家魏征不顾个人安危,经常给唐太宗提意见,指陈时政得失;有时甚至冒犯皇帝的尊严,直言进谏,据理力争。皇帝唐太宗不理国事,宫中玩鸟。出宫排场豪阔,队伍浩大,真乃大国之风。魏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上前直言劝皇帝唐太宗:“古人云,玩物丧志,陛下要这样下去,则不堪设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唐太宗是有名的明君,思索再三,听取了魏征的建议。
在六百四十年前的明朝末年,史学家谈迁经过20多年呕心沥血的写作,终于完成明朝编年史——《国榷》。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巨着,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然而,他没有高兴多久,就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天夜里,小偷进他家偷东西,见到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从此,这些珍贵的稿子下落不明。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样的事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对年过六旬、两鬓已开始花白的谈迁来说,更是一个无情的重创。可是谈迁很快从痛苦中崛起,下定决心再次从头撰写这部史书。谈迁继续奋斗十年后,又一部《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翔实精彩。
在在三百五十年前的清代康熙、顺治两朝,有一位全国闻名的俭朴清廉官员,叫做于成龙,顺治皇帝曾称他为“天下廉吏”。于成龙当官,从不讲排场,过了一辈子紧巴巴的日子。1684年,于成龙病逝,他当时正担任显赫的两江总督。很多人猜测,于成龙当了一辈子官,担任一品大员的时间也有多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留下的财宝应该不少吧。可是为他操办后事的人清点他的遗物时,发现只有床头的一只旧木箱,里面装着一套粗布衣服、一双靴子,吃的东西也只剩一点点粗粮和盐。人们看着于成龙的遗物都说:“于大人,真是大清官!”许多老百姓把于成龙的画像挂在家中当菩萨供奉,人们祈愿天下的官员都像于成龙那样。
在一百二十年前的甲午海战中,中国的指挥舰定远号被以日本吉野号为首的四艘战舰围困其中,身为“致远”舰舰长的邓世昌看到了,立即命令开足马力,救出了指挥舰。而“致远”舰却被敌舰包围。在被敌军包围舰伤弹尽的情况下,邓世昌决心以伤残之舰与敌舰主力舰“吉野”号同归于尽,实现了“军舰在,我在;军舰亡,我亡”的誓言,全舰官兵英勇地牺牲在茫茫大海之中。
德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借用此言,可以这样说:“读一则好的故事,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交往。”透过历史的风尘,踏着先辈的足迹,读着古人故事,可以领略到高远之志。挽留住时间的脚步是人类的梦想。然而,历史的脚步不会停滞,它如滔滔江河奔流不息,志向应该鹏程万里。在今天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站在历史的前端,回看古人励志的事迹,能够激发人们的智慧和力量,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雄心大志。因为这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不仅关系到人类的进步,更关系到民族的命运。
人生的哲理,往往并不需要很高深的道理来弄明白,有时候,听到或者看到一个小小的故事,它的形象和情感就能够把如何做人做事表达得淋漓尽致。《读史明志公民读本》,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力求以生动的语言、精巧的构思,艺术的形象,真实的情感,描绘出多姿多彩的历史故事,从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中领悟深刻的社会哲理、浓厚的民族大义和朴素的做人道理。作者希望通过本书200则古人励志故事的讲述和评点,能够使读者从中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行为上的观照。
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曾经创造了同时代世界的文明。中华民族的历史故事,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北宋文学家苏轼在《晁错论》中曾说:“古有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纵横在中国历史上那些熠熠生辉的智者、勇者、探索者、创新者,无一不是拥有坚定而高远志向之人。高远的志向是一种内在的刚毅与动力,它能使人克服艰苦、挫败、困难和痛楚从而不断向前,而人类亦正是因为拥有了高远之志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读史明志公民读本》是一部励志的书。作者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精心选编了200则中国古代历史故事,重新撰写并加以介绍和评点,分上、下两卷,共20篇,每卷10篇,每篇10则。故事中充满了智慧、道德、伦理、志向、勇气,蕴涵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感人的历史故事仿佛引领读者穿越到古代,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在两千三百年前的一个浓雾迷漫的清晨,汨罗江畔走来一位踌躇满志的中年人,他穿着白色的长袍,披散着凌乱的头发,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一边走着,一边吟唱着悲凉、愤怒的诗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风把这歌声传得很远很远……他在向世人宣告:摆在我们面前的路程是那样的长,那样的远,我已经立志,要百折不挠的去寻找那理想中的人生之道。
在两千年前一支一百多人的队伍迎着大漠吹来的风,朝行暮宿,行走在河西走廊的广袤土地上。有一个人走在队伍的前头,他坚毅的目光射向远方,他胸中激荡着远征的豪情。那手中高悬的旌节,在银色的月光下愈发显得肃穆庄严。而他未曾想到这一次离去竟是整整十三年。十三年后他历尽艰险,凭着对家国的满腔赤诚坎坷归来,而他带血的脚印早已遍及天山南北,乃至中亚、西亚各地,他打通了古老中国连接西方的条道路——丝绸之路。他就是张骞。
在一千三百八十年前唐朝政治家魏征不顾个人安危,经常给唐太宗提意见,指陈时政得失;有时甚至冒犯皇帝的尊严,直言进谏,据理力争。皇帝唐太宗不理国事,宫中玩鸟。出宫排场豪阔,队伍浩大,真乃大国之风。魏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上前直言劝皇帝唐太宗:“古人云,玩物丧志,陛下要这样下去,则不堪设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唐太宗是有名的明君,思索再三,听取了魏征的建议。
在六百四十年前的明朝末年,史学家谈迁经过20多年呕心沥血的写作,终于完成明朝编年史——《国榷》。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巨着,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然而,他没有高兴多久,就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天夜里,小偷进他家偷东西,见到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从此,这些珍贵的稿子下落不明。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样的事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对年过六旬、两鬓已开始花白的谈迁来说,更是一个无情的重创。可是谈迁很快从痛苦中崛起,下定决心再次从头撰写这部史书。谈迁继续奋斗十年后,又一部《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翔实精彩。
在在三百五十年前的清代康熙、顺治两朝,有一位全国闻名的俭朴清廉官员,叫做于成龙,顺治皇帝曾称他为“天下廉吏”。于成龙当官,从不讲排场,过了一辈子紧巴巴的日子。1684年,于成龙病逝,他当时正担任显赫的两江总督。很多人猜测,于成龙当了一辈子官,担任一品大员的时间也有多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留下的财宝应该不少吧。可是为他操办后事的人清点他的遗物时,发现只有床头的一只旧木箱,里面装着一套粗布衣服、一双靴子,吃的东西也只剩一点点粗粮和盐。人们看着于成龙的遗物都说:“于大人,真是大清官!”许多老百姓把于成龙的画像挂在家中当菩萨供奉,人们祈愿天下的官员都像于成龙那样。
在一百二十年前的甲午海战中,中国的指挥舰定远号被以日本吉野号为首的四艘战舰围困其中,身为“致远”舰舰长的邓世昌看到了,立即命令开足马力,救出了指挥舰。而“致远”舰却被敌舰包围。在被敌军包围舰伤弹尽的情况下,邓世昌决心以伤残之舰与敌舰主力舰“吉野”号同归于尽,实现了“军舰在,我在;军舰亡,我亡”的誓言,全舰官兵英勇地牺牲在茫茫大海之中。
德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借用此言,可以这样说:“读一则好的故事,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交往。”透过历史的风尘,踏着先辈的足迹,读着古人故事,可以领略到高远之志。挽留住时间的脚步是人类的梦想。然而,历史的脚步不会停滞,它如滔滔江河奔流不息,志向应该鹏程万里。在今天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站在历史的前端,回看古人励志的事迹,能够激发人们的智慧和力量,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雄心大志。因为这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不仅关系到人类的进步,更关系到民族的命运。
人生的哲理,往往并不需要很高深的道理来弄明白,有时候,听到或者看到一个小小的故事,它的形象和情感就能够把如何做人做事表达得淋漓尽致。《读史明志公民读本》,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力求以生动的语言、精巧的构思,艺术的形象,真实的情感,描绘出多姿多彩的历史故事,从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中领悟深刻的社会哲理、浓厚的民族大义和朴素的做人道理。作者希望通过本书200则古人励志故事的讲述和评点,能够使读者从中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行为上的观照。
在线试读
司马迁忍辱修史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夏阳 (今陕西韩城南)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李陵事件”
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是当时一位非常杰出的学者,著有《论六家要旨》一文,系统地总结了春秋战国秦至汉初以来阴阳、儒、墨、法、名、道各家思想的利弊得失,并对道家思想进行了高度肯定,该文是对春秋战国以来的诸子百家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司马谈在约汉武帝建元六年至元封元年间任太史令。他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2600年间的历史。司马迁从小跟随父亲研读史书,搜集资料。
司马谈临终时,拉着儿子的手嘱托道:“我死后,你将会接任我的职务,别忘记完成我的史书,这是我的心愿了。”父亲去世后,司马迁牢记父亲的遗愿,每天忙着研读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正当他专心致志写《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的横祸降落到他的头上。司马迁因替将军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被投入监狱。面对从天而降的大祸,司马迁以接受宫刑为条件保全了性命。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但是,他想到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监狱里,却写成了一部《周易》;屈原遭到放逐,却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写成了著名诗篇《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却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也凭借顽强的毅力写成了《孙膑兵法》……而父亲交待的《史记》自己才刚刚开始写。于是,他便打消了自杀的念头。他想: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把史书写完。”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杀的念头,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新开始写作。就这样,尽管遭此奇耻大辱,但继续完成父亲未竞事业的恒心没有改变。之后,司马迁将自己的全部才学、卓识和文化良知倾注笔端,司马迁发奋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完成这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这部被后人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秋名著,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主旨,以四项史源取材,五种体裁编纂,记载了中国自黄帝以来直到汉武帝时期3000年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为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同时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不久,他就去世了,而他留给后人的《史记》成了不朽的著作,也成就了他“重于泰山”的死亡意义。
评点
司马迁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职,修史是家族的事业。他写《史记》前,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漫游者,他在父亲的指导下,从二十岁开始曾作为期两年的漫游,司马迁的漫游,是一次实地考察。他亲自采访,获得了许多手材料,保证了日后写《史记》的真实性、科学性。
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汉武帝震怒,司马迁下狱。他想到了接受死亡甚至有自杀的念头。但在死刑与宫刑之间选择时,为了未竞的事业他毅然接受了令人不耻的宫刑。
宫刑,这在汉代对于一位有血性的男人来说是奇耻大辱,这场横祸给司马迁的打击是异常惨重的,是对司马迁精神和肉体的摧残。为了著述的理想,司马迁忍辱含诟,隐忍苟活,才选择了辱没祖先和个人人格的宫刑。生前人所不耻,死后光耀千古,成为一个另类的英雄。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夏阳 (今陕西韩城南)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李陵事件”
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是当时一位非常杰出的学者,著有《论六家要旨》一文,系统地总结了春秋战国秦至汉初以来阴阳、儒、墨、法、名、道各家思想的利弊得失,并对道家思想进行了高度肯定,该文是对春秋战国以来的诸子百家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司马谈在约汉武帝建元六年至元封元年间任太史令。他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2600年间的历史。司马迁从小跟随父亲研读史书,搜集资料。
司马谈临终时,拉着儿子的手嘱托道:“我死后,你将会接任我的职务,别忘记完成我的史书,这是我的心愿了。”父亲去世后,司马迁牢记父亲的遗愿,每天忙着研读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正当他专心致志写《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的横祸降落到他的头上。司马迁因替将军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被投入监狱。面对从天而降的大祸,司马迁以接受宫刑为条件保全了性命。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但是,他想到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监狱里,却写成了一部《周易》;屈原遭到放逐,却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写成了著名诗篇《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却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也凭借顽强的毅力写成了《孙膑兵法》……而父亲交待的《史记》自己才刚刚开始写。于是,他便打消了自杀的念头。他想: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把史书写完。”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杀的念头,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新开始写作。就这样,尽管遭此奇耻大辱,但继续完成父亲未竞事业的恒心没有改变。之后,司马迁将自己的全部才学、卓识和文化良知倾注笔端,司马迁发奋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完成这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这部被后人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秋名著,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主旨,以四项史源取材,五种体裁编纂,记载了中国自黄帝以来直到汉武帝时期3000年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为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同时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不久,他就去世了,而他留给后人的《史记》成了不朽的著作,也成就了他“重于泰山”的死亡意义。
评点
司马迁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职,修史是家族的事业。他写《史记》前,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漫游者,他在父亲的指导下,从二十岁开始曾作为期两年的漫游,司马迁的漫游,是一次实地考察。他亲自采访,获得了许多手材料,保证了日后写《史记》的真实性、科学性。
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汉武帝震怒,司马迁下狱。他想到了接受死亡甚至有自杀的念头。但在死刑与宫刑之间选择时,为了未竞的事业他毅然接受了令人不耻的宫刑。
宫刑,这在汉代对于一位有血性的男人来说是奇耻大辱,这场横祸给司马迁的打击是异常惨重的,是对司马迁精神和肉体的摧残。为了著述的理想,司马迁忍辱含诟,隐忍苟活,才选择了辱没祖先和个人人格的宫刑。生前人所不耻,死后光耀千古,成为一个另类的英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