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833483
本书是20世纪以来西方世界出版的较经典和较权威的食品加工用马铃薯生产与加工专业书籍,总结了食品加工用马铃薯生产与加工一百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与实践,在美国再版三次。本书是中国迄今为止所引进的首本食品加工用马铃薯生产与加工的系统专业性书籍,其食品加工用马铃薯生产与加工的原理、技术,以及研究方法在我国都鲜有介绍。因此,它将对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特别是马铃薯主粮化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和推动作用。目前,本书仍为美国马铃薯生产与食品加工研究者、农场主、食品加工企业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在校学生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本书内容共有20章,主要章节包括:马铃薯品种;栽培与环境条件对加工用马铃薯的影响;块茎病害;抑制发芽;马铃薯的运输与贮藏;加工用马铃薯去皮;薯片;冷冻法式炸条及其他冷冻马铃薯产品;脱水马铃薯泥———马铃薯颗粒粉;脱水马铃薯泥———马铃薯雪花粉;脱水马铃薯丁;灌装马铃薯;预去皮马铃薯;马铃薯全粉。本书所介绍食品加工用马铃薯栽培、贮藏和加工原理与技术,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理论阐述透彻,实用性强,对中国食品加工用马铃薯研究、生产和加工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因此,对于马铃薯相关的产业、企业、研究和教学机构以及从业人员,本书是一本极佳的参考书。
马铃薯原产南美,因其丰产性和强的适应性,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种植,成为仅次于小麦、水稻和玉米的重要作物。同时,由于马铃薯可加工食品种类繁多,所以又成为世界上“多才多艺”的农作物。
可考历史表明,马铃薯传入中国的时间较短,于1812年传入;因为其丰产性和强适应性,在中国的分布和产量都不断增加,成为继小麦、水稻和玉米之后的重要农作物。据报道,截至2010年,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与产量分别达520.5*104hm2(7808万亩)和8154*104t。同时,马铃薯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国马铃薯加工企业已经发展到约5000家,其中规模化深加工企业约150家,全国精淀粉年加工能力200*104t左右,全粉超10*104t,薯片薯条25*104t左右。
2010—2011年,中国马铃薯产业生产过剩,主产区价格一夜间回到20~25年前的价格,薯农收入急剧下降,致使马铃薯产业上台阶步履蹒跚。
译者作为农业科学战线的一位高校普通科研工作者和教师,于20世纪90年代投身马铃薯研究与教学工作,发表过马铃薯方面的论文,荣获过农业部颁发的马铃薯方面的奖项。更重要的是经常深入马铃薯生产的前线,几乎踏遍了陕西省马铃薯主产区每一个区县的山山水水,不仅亲身经历了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曲折与辉煌,同时深谙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问题。因此,针对2010—2011年以来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基于个人经历和对马铃薯产业的了解,我认为马铃薯产业必须像中国经济一样进行转型,把面积和产量驱动的马铃薯产业转化为食品产品驱动的马铃薯产业。
目前,中国马铃薯产业的现状是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但价格波动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表面看来是生产过剩,但译者认为其深层次的原因是:①马铃薯食品产品单一,以鲜食为主:②运输和贮藏技术落后,特别是对食品加工用马铃薯的运输和贮藏,导致大量腐烂和其他损耗:③传统马铃薯加工食品,如粉条和粉丝,其消费量和消费人群有限,而适合中国人口味且可规模化生产的马铃薯食品,除了外来产品外几乎没有:④食品加工用马铃薯的研究、生产、加工技术几乎处于空白状态,阻碍了中国特色马铃薯食品的开发。总之,如果不改变马铃薯产业以鲜食为主的产业结构,马铃薯产业就没有出路,也无法改造升级,无法实现增加薯农收入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愿望。
面对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现状,特别是在农业部提出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后,作为马铃薯产业的老兵,译者基于自己在西方学习马铃薯的经历,再次认真学习和钻研马铃薯产业先进国家食品加工用马铃薯生产与加工的发展,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筛选出本书并将其翻译成中文,以期为中国食品加工用马铃薯的生产和加工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马铃薯产业特别是马铃薯主粮化发展,造福于薯农。
因本书主要内容初次介绍到中国,且涉及农学、机械、食品加工等众多学科,故翻译难度极大,因此得到大量的帮助。译者在此对所有为本书翻译提供过帮助的个人和机构表示深深的感谢,特别要感谢杨凌信达雅语言文字工作室(www.ylxdylsw.com)在语言上提供的帮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孙广宇教授在贮藏病害上提供的帮助和美国南达科他州立大学李万隆教授在美国地方食品方面提供的帮助。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