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060417
序言
拥抱变化丁立国 / Ⅰ
初心与再出发
在“动荡”时代做不动荡的自己俞敏洪 / 003
大健康的逻辑刘积仁 / 012
践行数字中国郭为 / 018
商业数字化和生鲜革命张文中 / 023
创业家,冬天的孩子牛文文 / 027
中国企业要迎难而上郑跃文 / 030
做时光里的守望者 / 032
转型与开放
财政政策如何更积极 / 045
解码“佛山样本” / 052
景德镇往事 / 061
金融大开放 / 078
中国企业“新国际化”/ 088
资本风口上的大健康 / 101
后发区域的机会 / 115
“有温度”的教育扶贫 / 124
投融资服务创新 / 137
创新与未来
用“芯”赋能城市未来余凯 / 153
中国民营火箭从0到1舒畅 / 157
AI浪潮与挑战 / 160
互联网行业VC/PE何去何从 / 176
审视“区块链” / 189
绿色金融模式探索 / 204
创业初心与创新未来 / 215
后记
改革下一程 / 226
拥抱变化
丁立国 德龙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2018年开年以来,中美在双边贸易上的较量已经历了好几个回合,呈现出愈演愈烈的势头,一度成为热点话题,企业家们因此产生了担忧,贸易摩擦带来的负面效果也逐渐显现,有的是略有影响,有的则是致命打击。恶劣的国际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家发展的信心,尤其是国际贸易量较大的和涉及核心技术领域的企业。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并不是制定了规则所有人都会遵照执行,我们期望公平的国际贸易机制,但也看到了中国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要努力的方向。我们无法左右外部环境,只能全力以赴地去强自身、补短板、聚焦高质量发展,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才有足够的底气去应对开放和创新之路上的各种风险。
虽然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企业家的发展信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完善市场经济运作方式,降低企业税率,强化政务服务水平,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视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等,从而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营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提振了企业家发展的信心,政策环境信心指数环比上升9.56%,同比上升6.72%;社会文化环境信心指数环比上升3.32%,同比上升7.09%。
聚焦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让企业家更有信心。2018年上半年,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8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增长率达92.7%。工业利润实现快速增长,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7.2%,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51%,同比提高0.4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较快,比重上升。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2018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智能电视机、工业机器人、锂离子电池、集成电路、太阳能电池等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分别同比增长88.1%、16.9%、23.9%、10.7%、15.0%和8.6%;2018年杠杆率继续降低,6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6%,同比降低0.4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去杠杆成效更为明显。
“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了对外开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提出了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主动扩大进口等四大举措。2018年7月19日,习近平主席的中东和非洲之行,躬身实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系列的措施带来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发展的新机遇。2018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5个国家又新增投资合计74亿美元,同比增长12%。企业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2018年5月31日,张文中被改判无罪,接着顾雏军案开庭重审,彰显了国家对企业家群体的关注,对企业家精神的弘扬以及对企业家创业环境的营造,在企业家群体中掀起了轩然大波,看到了党和国家依法保护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坚定决心和实际行动,进一步营造了企业家健康成长的环境及发挥作用的空间。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大大提振了企业家的发展信心。张文中案的重审,对企业家们安心创业、放心投资和专心创新,无疑都有着积极作用。这也对企业家群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树立积极正向的社会形象,而“假疫苗”事件造成的信任危机,主要也是由于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企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就应该坚守“社会责任”这条底线,这不仅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的需要。
环保政策区别对待,积极引导企业绿色发展。一开始地方政府的“一刀切”政策使得那些积极投入环保的企业备受打击。这使得企业极为茫然:到底大力投入环保治理对企业有没有意义?从开始的“一刀切”式关停,到最近的政策区别对待,我们应该可以看出中央的决心及尺度。符合标准的企业可以正常生产,而不合格的企业则被拒之门外,令负责任的企业可以享受到环保带来的“红利”,也使企业有动力在环保上加大力度投入。
在2018年上半年的《中国企业家发展信心指数报告》中,我们看到经济环境信心的得分为57.276,环比下降5.78%,同比下降3.25%。2018年上半年,金融监管的确在强化,财政政策偏紧,社会融资总额增速显著放缓,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上升,出现了融资难的问题,导致企业投资发展意愿有所降低。希望政府完善市场经济运作方式,给予民营企业公平的融资环境,打造真正的市场经济体;政府在贯彻“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能够为民营企业建立高效和优质的境外投资服务平台,建立健全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服务保障机制,帮助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健康发展。
当下的中国,虽然在宏观金融政策、产业结构、内生动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国际环境依然比较严峻,但从长远看,中国发展有诸多有利的方面。中国有着世界最大的消费需求市场;有着勤劳、智慧、勇于开拓创新的民族传统;国家在改革开放成就的基础上,聚力创新创造,聚焦高质量发展,加快全球化布局运营,营商环境在快速改善和优化——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及国家和平发展的希望和信心所在。作为企业,要主动顺应和拥抱变化,赶在变化到来之前先改变自己,把变化变为机会,加快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不动荡的自己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做不动荡的自己》。确实,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了这个时代的“动荡”,不光是中国,而是全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期望祖国变得更好,希望自己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我们每个人也都不希望自己沉沦下去,而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中流砥柱,为这个时代添砖加瓦。这些也是我今天演讲题目得来的缘由。
非常巧的是,刚才刘明康主席讲了很多宏观经济方面的问题,而我也准备谈一些宏观的见解,不过刘主席是专业的,而我是“江湖”的。但我认为这不约而同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中国的宏观政策、宏观经济已经对中国经济发展以及企业家起到了至关重要甚至决定生死存亡的作用。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大多是这样:一个政策可能让一部分企业倒闭,也可能会把一群企业激活。
接下来,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谈谈我所理解的“动荡”。
第一,现在这种“放水”、杠杆作用、政府主导四万亿激发企业活力等政策的刺激作用和效果其实已经不那么明显了。今后,国家如果只是加大投资杠杆,已经比较难激发中国企业的整体活力。所以,现在政府去杠杆政策的落实不管多痛苦,都是一个必经之路。我们都知道,其实中国经济的很多“杠杆”,都没有用到真正应该用的地方。原来不管是多少万亿,最后都用于国家的大型项目和盲目投资上,最后还导致产能过剩,钱花在了不该花的地方。而民营企业却拿不到钱,最后饿得嗷嗷叫,倒闭了一批又一批。这就好比一个人病了,应该对症下药好好养病,但医生却给你吃猛药,让你兴奋,让你感觉自己好像没病。现在的中国经济,不管是民营经济、国有经济,还是国家政策,在某种程度上都有点“病”。这种“病”必须得尽快治,不能等得了大“病”再治,而现在已经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十字路口”。要治“病”就要经历各种痛苦,这种痛苦要熬过去,不光民营经济要熬,国家政府也要同舟共济一起熬。只要保证企业不倒,未来就会等到更好的机会发展。
第二,各级政府手里没钱、负债太多。政府财政虽然有银行贷款的钱和卖土地的钱,但其实政府的行政花费是一笔巨大的数字。首先是公务员开支。中国大概平均20多人养一个公务员,同时政府还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投资、基础设施等,因此政府手里其实没有太多钱,甚至可能负债,就需要“赚钱”,而这些钱就要从民间获取,但现在民间的钱也不多。大部分企业都走在生死边缘上,利润越来越少,收入越来越少。再加上现在出口也受到了限制,民间消费力量在减弱,消费指数也在急剧下降,出口和内需都拉动不了企业的发展。前段时间,企业家蒋锡培在会上向李克强总理反复陈述要减税,主要是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减税:企业的减税和社保基数的下调。其实政府的减税政策是有的,但是最终企业却交了更多的税,2017年财政收入的增长比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还要快。财政收入大部分应该来自企业,这也就意味着企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向国家缴纳了更多的税。政府没钱,企业艰难,这样下去很可能就会出现循环危机。政府和企业如果没钱,那就偿还不起银行的钱,这样银行的坏账就会越来越多,于是银行很可能将不再有给企业贷款的能力,而企业也很可能不愿意贷款,因为即使贷款,产品也卖不出去,拿到贷款也不知道怎么花。最后很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和问题:企业出现倒闭,出现失业大军,房地产泡沫破裂,社会开始动荡等。这是大家最担心的,我们都希望这样的情况不要出现。
第三,市场经济缺乏活力。这十几年来,企业不断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调控和注资后,渐渐丧失了自我蜕变和“造血”能力。现在很多企业出了问题后,不是自己想办法看看如何创新、如何维持自我生存、如何让企业变得有活力,而是指望政府出一个新的政策来支持,好让企业活下去。这其实很像大人养孩子,从小给孩子喂饭,给孩子事无巨细的安排和各种各样的服务,等孩子长大了才发现他基本已经丧失了独立生存的能力。企业指望政府支持,政府也希望帮助企业,政府出的一系列政策其实都是希望改善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的现状,解决中国经济的分配问题。但是,中国却出现了一个怪现象:越有问题政府越管,政府越管企业越缺乏自我“造血”能力,政府也变得手足无措,于是只能一边“放水”一边监管,而且一监管就是“一刀切”。以P2P(person-to-person,点对点网络借款)为例,当初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紧接着现在又“一刀切”,于是好像所有的P2P都变成了违法企业,最后上亿人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损失,但是不监管好像也不行。这两天,有个朋友问我有没有余钱,我问他做什么用?他说之前个人股票抵押给银行贷款了,但现在股市不好,如果没有钱周转,股票就要被平仓了。当初国家政策允许企业家将股票抵押到银行去贷款,以此来推动企业的发展,但现在好像又不让股票质押了。再以教育领域为例,国务院最近刚下达了有关整顿教育培训机构的文件,但是却恨不得想要一天之内就把教育培训领域的混乱局面给掰正。当然,我们都知道,政府政策的用心是好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一定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让企业有回旋和调整的过程和机会。
第四,外部因素。最近的中美贸易摩擦,相信大家已经看得很清楚了,我认为贸易摩擦不单是特朗普的问题,而是中国崛起变成第二大经济体后,美国霸主地位受到影响所产生的必然结果。美国对于中国的这一次制裁政策几乎是出奇一致,不管是“左派”还是“右派”,不管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貌似都回到了冷战思维。美国在军事上加大了投入,还要建造新的航空母舰,这无疑是想逼迫中国要么在军事上彻底放弃,要么也把大量的钱投入军事上去造出和美国相对抗的军事设施来。毫无疑问,这对中国是一个重大的考验:假如放弃了,国家没有安全感;假如不放弃,我们的钱就无法投入经济中,而要投入国防中。美国人的冷战思维,把中国带入了一个漩涡中。而现在,中国确实还没有强大到具有和美国真正抗衡的实力,所以常常受夹板气,政府受夹板气,企业也跟着一起受夹板气。贸易摩擦的最后结果还是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受害。当然了,有些企业不争气也让人很难受。我曾经买了中兴的股票,现在差不多也亏光了。更要命的是,中兴这样的科技企业在科技研发中的投入十分不足。因此我认为,中国企业在科技领域想要超越美国,还有待
时日。
但是我相信,中国经济依然会继续发展。之所以这么认为,有四个理由,我想用四个词来表达:有人可用、有策可依、有圈可点、有技可发。
第一,有人可用。中国人是一群极具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人,改革开放40年来,我认为中国人的创造力其实只发挥了30%~40%。试问一下在座的企业家们:大家在做企业的时候真的无所顾忌地投入了吗?真的投入所有来为企业发展努力了吗?我想答案应该是,没有。因为大家投入的同时也在害怕,害怕政策的不确定性,害怕投入以后发生各种变故。因此,我认为政府应该创造一个让企业家们敢于全情投入的大环境。中国人才池很大,近十几年来中国大学进行了扩招,同时中国每年还有五六十万的留学生,但人才池其实还没有充分地利用起来。如果把这些人才充分利用起来,我认为中国至少还有30%~40%的经济增量,因为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
第二,有策可依。政府手里其实还有“牌”,而这个“牌”绝不是再用几万亿的投资来刺激经济,也不是过分监管,而是给出真正保护企业家精神的法规和政策。如何保护企业家,如何保护企业家的创新热情,如何为企业家开道铺路创造方便,这些都要变成政府的核心思维,而且这个思维要直接涉及观念和思想的改变。中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最高层领导支持市场经济改革的思想往往是对的,结果下面执行的时候“反”过来了或者走了“歪路”。刚才我们还在讨论休谟的“现代文明三原则”。休谟与乾隆是同时代的人,休谟的“现代文明三原则”是:财产的稳定占有、经同意的转让、遵守契约。这就意味着政府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让企业家们感到安全,而这个安全不仅是对于财产的安全、对于人身的安全,还要有对于企业发展的安全。而这些是政府要做的事情,因为民间是做不到的。各级政府应该像过去40年那样,先勒紧裤腰带过一段时间的苦日子,让企业家们先把财富创造出来,再想办法让企业家更多地贡献社会。如果企业家不富有,人民也不富有,那么国家又怎么可能富有呢?我发现,中国真正能创业成功的人,很多有着政府工作经验。其实我认为真的应该让政府的规模小起来,鼓励政府里有经营头脑的人和更多的政府领导“下海”创业,这样还能减少政府行政开支,把钱用在老百姓身上。尽管现在严格奉行“八项规定”节省了一些财政开支,但节省下来的政府财政其实是凤毛麟角,真正巨大的体制性财政花费依然是个很大的数目。李克强总理也说了:要让人民和企业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但实际情况却是,政府花的钱好像越来越多了。
第三,有圈可点。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个互相依存的关系,美国就算再折腾,也改变不了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的大局势。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中国的产品得到世界的认可。这方面我认为中国有两大优势:首先,毫无疑问就是中国的制造业,尽管没有赶上德国工业4.0,但是中国的制造业现在依然是全世界最大的;其次,就是中国的市场,不管是对外市场还是中国内部市场也依然是全世界最大的。更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让世界更加信任中国人。这次中美贸易摩擦的起因,当然这只是一个所谓的说法——就是中国加入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对该组织的一些规矩没有及时遵守。加入世界经济就要遵循世界规矩,遵守世界规矩就会取得世界信任,取得世界信任交易成本就会下降,交易成本下降中国企业的活路就会多出无数条。
第四,有技可发。科技可以改变世界,虽然中国科技整体水平是落后的,包括基础科技的研发,但中国的科技应用水平并不落后。未来我们要做的,是要在基础科技方面进行整体提升,让科技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国内。目前,互联网公司做的基本都是国内的生意,而且都是和人们的物质欲望和交流欲望相关的生意。像阿里巴巴和腾讯这样的大公司,一定要更多地走向世界,创造出真正影响全世界的科技产品来。一家科技公司创造出真正影响全世界的科技产品来才是厉害的,如何真正升级为世界重要的经济体很重要。人工智能等的发展极有可能催生出世界级别的产品来。中国有大数据的优势,人工智能又基于大数据,但最终能否做起来就要看企业家的高度了。如果企业家高度不够,依然只想着满足老百姓的简单需求,那中国科技赶超世界恐怕会遥遥无期。
以上四点就是我认为中国经济能够继续发展的原因,但到底能不能做到,还要看政府和企业家的共同努力。
这次亚布力论坛夏峰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与再出发”,所以我想再结合大会主题简单讲讲。
我们都知道,江西出过很多优秀人才。今天我要讲的这个人物是王阳明,他虽然不是江西人,但是故事却发生在江西。话说,当时王阳明来到江西,在赣州一带平匪。在路上的时候有人告诉王阳明说,宁王造反了。王阳明的手下就说:“大人,你得等着,等皇帝下命令让你去打宁王的时候再去。”王阳明说:“我怎么能等着?如果我等着,宁王造反成功了,那我们还活不活了?”王阳明的手下就反问他说:“可是大人你现在去,没有得到皇帝的诏书,就算把宁王打败了,但到时候皇帝说你怎么没有诏书就敢打我的家里人?最后再把你赐死怎么办?”王阳明却说:“此心光明,夫复何求。”
“此心光明”意思是说,心里光明,没有私心,该为国家尽忠的时候就要有所作为。最后,王阳明在没有皇帝命令的情况下,把宁王打败了。虽然后来果真差一点被皇帝赐死,但幸亏朝中有人帮王阳明说了很多好话,他才总算活了下来。但不能否认的是,王阳明的一生就是光明的一生,知行合一,跟着良心做事,不做违心之事。在各种利益和顾虑面前,王阳明能始终遵守原则,真的难能可贵。试问一句,我们的企业家能做到如此吗?
因此我认为,第一,政府更要有大格局,要像王阳明那样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千万不能得过且过、寅吃卯粮。不少地方政府领导上任后,想的都是只要保证五年之内表面繁荣不出事,至于五年后是提拔还是退休就跟他没多大关系了。但我认为,没有大格局就一定会出大事。
第二,对于我们企业家而言,要做有情怀的事情,而不是想着“捞一把是一把”。现在大量的民营企业之所以陷入困境,一方面是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很多做企业的人做的就是“捞一把是一把”的事情,哪儿赚钱往哪儿冲,哪儿赚钱快往哪儿冲,于是大量的人涌入房地产市场。试问,如果政府短视,企业家又只想着捞钱,国家怎么可能会好起来呢?
第三,要建立互信机制。首先,政府和民间要互相信任。要做到这点其实非常难,因为主导权在政府,不在民间。其次,企业家和员工要互相信任。现在很多企业家和员工并不互相信任,各种劳资关系很紧张。再次,现在很多合伙人之间也不能做到互相信任。相信大家都看过《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但现在创业公司因为合伙人之间互相不信任而打架散伙的事情比比皆是。因此,我现在做投资的时候,基本不投几个人合伙的企业。中国合伙人之间打架好像已经成了一种必然现象,而非偶然现象,反而是只有一个创始人的企业更容易成功些。最后,国际社会与中国要互相信任。中国改革开放后有一段时间,国际社会与中国之间确实建立了良好的互信机制,后来好像又出现了问题,但我认为,出现问题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要去寻找问题的根源,重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信任。企业方面,就是要诚信经营;政府方面,就是要遵守国际规矩来布局中国的未来,不管是“一带一路”倡议,还是与美国的关系,都要从互信角度来考虑问题,互相信任才是最重要、最核心的。
第四,现在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的猜忌和防范太重,做事情的潜在成本高到了不可估量的地步。在所有行业中,教育培训行业其实已经是相对比较简单的行业了,但我依然有至少1/2的时间花在各种各样的潜在成本上。我相信,很多企业家基本都有这样的感觉:法规不清,契约精神缺乏,社会道德沦丧。前两天新闻曝光出来的社科院经济学博士在高铁上霸占座位的事件,就可能是从小到大没人教育他什么是契约精神、什么是社会道德、什么是遵纪守法的典型个例。如果大家都不守规矩就会出现互相争抢的乱象,就不可能互相信任。如果互信机制不解决,中国的道德规范、契约精神、法规问题不解决,那么中国的潜在成本将会永远存在,中国将永远走不上现代化发展或者超越世界发展的真正轨道。
最后,我认为在再出发的路上我们要做到:与时俱进、洗心革面、高瞻远瞩。与时俱进一方面是指不管是商业思想体系还是商业运营体系,要与世界发展方向同步,不能逆世界潮流而动;另一方面,还要与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同步,做真正为人民造福利的事情。关于洗心革面,我记得曾经有一句话是说:“任何过去让你成功的特质都可能变成让你失败的原因。”现在我也深深感觉到过去新东方成功的品质,现在也正在成为妨碍新东方发展的因素。因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如果还是用过去的方法来解决未来的事情,是不行的,所以“洗心革面”就变成了企业家要探讨的重要话题。关于高瞻远瞩,第一,企业家眼光要远一点;第二做事要“踩着点”,佛教中有一句话叫作“急事慢做”,对于企业家也是一样,不要那么匆忙,一个新政策一出来,有些人就发疯似地追随和投入,再一个政策出来,又可能一下子被泼了盆凉水——钱投进去后却发现企业快倒闭了;第三,资源用到点上,很多创业公司拿到投资后就开始乱用、乱发展,最后等到困难来临的时候才发现手头没钱了,资金链断裂了,最后不得不倒闭清算;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企业要活得长一点,只要活得长一点就会有未来。
成功的道路从来都不是笔直的,但是懂得根据地形灵活上升的人,一定能够达到生命的顶峰。而最关键的是,大家一定要有信心,坚信我们会一直向上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