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2354907
故人寄茶,草木有心
明月味道,乡食记闻
都是一个人内心的风景
喝碧螺春,误入江南春深处
喝六安瓜片,可消心中暑气
雨夜就喝点儿陈茶,让旧味更足一些
砖茶、翠兰、西湖龙井,毛豆、豇豆、空心菜,芦花、芍药、栀子花,臊子面、粉蒸肉、鱼羊鲜,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那些你曾经接受不了的味道,多年后竟是你无法信手拈来的挚爱。
作者从饮食、风土、草木、人情等方面来观照一个异乡人在他乡的经历,记录心迹、展示生活。他笔下的草木虫鱼、茶食瓜果,简洁而韵味颇足。
目录
第一辑 故人寄茶
喝一杯下午茶 002
桐城小花 005
苦丁茶 008
崂山红茶 011
砖茶 014
大红袍 016
金山时雨 019
碧螺春 021
天柱弦月 024
铁观音 027
翠兰 029
金骏眉 032
普洱 035
西湖龙井 038
六安瓜片 041
第一辑 明月味道
一庭春雨 046
月是哪里明 049
男人的酒 052
鸽子 055
菱角 058
南瓜 061
苦瓜 064
丝瓜 067
冬瓜 070
西瓜 074
蚕豆 077
毛豆 080
豇豆 082
豌豆 085
蒜薹 088
山药 091
葫芦 094
空心菜 098
白菜 101
葡萄 104
野芹菜 108
第三辑 草木有心
记住花草的名字 114
金银花 116
芦花 120
天山红花 124
郁金香 127
芍药 130
苹果花 133
薰衣草 137
香紫苏 140
杏花雨 143
槐花廊 146
油菜花 150
一帆风顺 153
栀子花 155
竹子 157
沙枣树 161
桑葚 164
梓树 167
花椒 169
树上干杏 172
水稻 175
第四辑 乡食记闻
羊肉泡馍 180
麻食子 184
青豆腐 187
麻豆腐 190
油泼扯面 193
粉丝炒鸡蛋 195
凉皮 198
刀削面 200
臊子面 202
蒿子粑 205
粉蒸肉 208
腊肉 211
山粉圆子 213
土豆 215
芨芨菜 218
草原蘑菇 221
芹菜 224
榆钱 227
芦笋 230
萝卜 233
鱼羊鲜 236
瓠子 239
库车与馕 242
冬至的饺子 245
拌面的荣耀 248
抓饭里的往昔 251
烤包子 254
粉丝 257
平锅羊肉 260
野蘑菇汤饭 263
酸菜鱼 265
金骏眉
晚上应酬回来,烧水泡了一杯金骏眉。难得的是应酬时没喝酒,饭后散步回来,天还大亮。冬天总算过去了,吹在脸上的风都与往日不大一样。
水还在烧时,我就已经开始在书架上找茶叶了。茶叶有四五种,往常随便拿一种就喝上了。因为天还亮着,也因为要找一本归有光的书看,顺便选一样茶叶等水开后喝。
见书架上有金骏眉,才想起来好久都没喝了。上回喝还是年前值夜班时带到办公室喝的,因为水质不佳,茶也喝得不爽。书册间的金骏眉仿若重新出土被发现,赶紧泡一杯喝,却怎么也
找不到最初几次喝时的感觉。
久住乡下,见识有限,也孤陋寡闻,以前不知道还有金骏眉这样的茶。第一次喝是在去年三月,之后连续喝了好多回。
初闻、初喝,就被金骏眉这个名字所打动。喝金骏眉也恰逢其时,来自全国各地的五十人在芍药居鲁迅文学院相聚俩月,把酒言欢。谈文学聊写作,分享经历交流经验,不亦乐乎。酒逢知己千杯少,茶遇好友至天明。那时候,酒后三五人围坐在宿舍,喝茶、畅谈至凌晨两三点是常有的事。
那时,我们喝的茶里就常有金骏眉。刚开始喝时,我不知道那是什么茶,只是感觉和以往喝的茶都不同,茶汤颜色也有区别。因为在座聊天的大多都是资深喝茶者,还有好几位不嫌路途遥远,随身带着全套茶具前来入学的,我只有洗耳恭听,也不好问喝的是什么茶。反正他们都知道,就是不提。
我不问,但多喝。喝得多了就常失眠,外加从新疆来,时差没怎么倒过来,偶尔到了凌晨四五点才睡着,早上七八点就起来,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精力也照样充沛,真是奇怪。莫非
是茶之功效?没有细想。
第二回喝才知道是金骏眉,又没少喝。好在是没有课的下午,喝完茶就发呆、抄书、作文,生活总是惬意。好景不长,时间也过得很快,一群人不久后就各奔东西了,很难再凑在一起
喝茶了。
从学校回来,用稿费买了半斤金骏眉。喝了大半年还没喝完。每次一个人喝都喝得兴味索然。今晚也不例外,索然无味,茶不过三开就倒掉,改喝白开水。
“金骏眉,喝到最后是萧瑟。这样的萧瑟不是秋天里麦田收割一空的萧瑟,也不是冬天万径人踪灭的萧瑟,而是聚散后的萧瑟,是夏日叶落的萧瑟。”这是在从北京回来的火车上,喝着金骏眉用手机随手记的,不想和书架上的金骏眉一起被重新发现。
普洱
朋友见我越来越胖,就建议我多喝喝普洱。其实,普洱一直在喝,只是频率不高,一周一次而已,冬天时稍微多些,也只每周两三回。这是六年来养成的习惯。
六年前我第一次喝普洱时,已临近大学毕业。宿舍的四个同学,白天各忙各的,或忙于找工作,或忙于考公务员,只有我因为已经和《伊犁晚报》签好就业合同变得无所事事,整天奔走于宿舍和图书馆之间。一到晚上,我们就齐聚在宿舍,聊天、斗地主,还有喝茶。茶是同学寒假从老家云南带来的,就是普洱。足有五大盒。
可能因为面临毕业,几个人这几个月来都变得浮躁,需要一个宣泄的渠道。现在想来,喝茶也是一种宣泄。那时,我们住在四人间的地下室,泡茶的水是买来的桶装纯净水,学校不许用高功率电热水器,我们就悄悄用电饭煲烧水。茶具是没有的,就在一个杯里泡好,再分倒至各自的玻璃杯里。
那些晚上的常态基本是:我们三个斗地主,来自云南的同学喜欢练书法、看书,他常看的是一套黄山书社印的小开本小品文集,我对此记忆犹新。此外,他还负责烧水、泡茶,因为我们都不懂得怎么喝普洱。茶喝得很快,五元一桶的纯净水,两三天就能喝完。
每次茶都泡得很浓。我现在喜欢喝浓茶,大概和那段经历也有关系。
那些晚上,隐秘的地下室,伴着如豆青灯,四人聊了很多,关乎人生,关乎前途,关乎前面十几年的经历以及大学四年即将结束的生活。时间总是过得很快,茶也喝得快。等到五盒茶喝完,已经到了毕业前夕,马上就要各奔前程。行装都已收拾妥当,该扔的扔,该寄走的寄走,随身带着的暂时放在宿舍……
五个茶叶盒,也终于在离校前一晚扔了。后来知道,同学带的五盒茶,价值数千元,本打算送人,不想却被我们喝个精光。
难道是常喝普洱之故?毕业时我的体重是五十四公斤,一年后,我的体重突破了六十五公斤。之后至今,再也没有低于七十公斤。
现在喝普洱时,还常常想到他们,一人回了云南,一人回了陕西,一人去了重庆,独我留在新疆,到了伊犁。想再重聚一起喝普洱,也是可遇而不可求。不知那时是“相顾无言,喝自己的茶”,还是喋喋不休,喝自己的茶。
我迫切地期待着。
丝瓜
昨夜,朋友老胡看了我写的短文《山药》,连说不好不好,像是干了的丝瓜。我很喜欢他的这个比喻,说他这是在褒扬我。干丝瓜,想想都觉得不错,真是尽显苦寒萧索之意,我的拙作要是能有此意,我也就满足了。唉,还差之甚远,差之甚远。
元人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我常常会认为此“枯藤”便是丝瓜藤,干枯了的丝瓜藤;而后面一句“小桥流水人家”似乎正印证了我的想法,小桥流水的人家最适合种丝瓜了。不知道
老胡是怎么想到用干丝瓜来形容的,而不是别的干葫芦、干萝卜、干黄瓜之类。若如此,我要开口骂他也说不定。而他偏偏
说到了丝瓜,真是让人惊喜。这样的惊喜,大概与我对丝瓜的好感有关,而这份好感,与生俱来。
少时在老家,丝瓜是最常见的蔬菜。谁家门前屋后都会有一小块空地,常常种上的便是丝瓜,在周围再插上几根枯竹或大
一点的枝丫之类,以作牵引丝瓜藤之用。印象中,丝瓜是易活的,只要勤浇水,满藤挂着的都是丝瓜,远远看上去都是沉甸甸的,一茬接一茬,起码能吃到深秋。
乡居的日子,自然是尽量不在市场买菜,于是丝瓜的丰收,都是乐于见到的。丝瓜就像李渔说的那样,是蔬食中的通才。无论是素炒还是炒鸡蛋,或是烧汤之类,既快又简便。每年“双抢”时,门前屋后的丝瓜也结得分外多。正午,母亲从田里急急忙忙地赶回来,顺便从藤上剪下三五根丝瓜,刮了皮,三根和着青红辣椒,放上菜籽油素炒;余下的两根和鸡蛋一起烧个汤,一家人的午饭常常就对付过去了,还吃得饱饱的。然后继续到田里,该割稻的割稻,该犁田的犁田,该插秧的插秧。
“双抢”时的许多顿中午饭都是这么过去的。按说,天天如此吃食,本该十分厌烦才是。但不,经常是吃了上顿想下顿。
你说有多奇怪!
深秋后,有时丝瓜长得多,吃不完,就让它自顾地挂在藤上,经过多少个秋阳的暴晒,丝瓜变成干丝瓜,但依旧挂在藤上。干丝瓜也是有用的,在没有清洁球时,干丝瓜是洗刷锅碗瓢盆的良品,既经济又实惠。即使有了清洁球,许多用惯了干丝瓜或非常节俭的人家,宁愿弃用清洁球而照旧用干丝瓜。我最近这几年回乡,从一些老人家的锅台上,还常常能看到挂着的干丝瓜。
我虽不善绘事,也不常翻画册,但我知道丝瓜是常常可以入画的,尤其是在文人画中,常能见到踪迹。这就是丝瓜的魅力。
来新疆后,每年丝瓜上市的季节,无论价格贵贱,丝瓜几乎每顿都是我的桌上菜,或佐以辣椒素炒,或打汤。
我对丝瓜,是充满感激之情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