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0868361
阅读这本书的体验无法在序言文字里剧透。不过,如何阅读这本书或是可剧透的: 1.初读不妨跳过统计与数学内容;2.不要错过脚注中有趣的材料和讨论;3.将这本书 (像9.3节建议的那样) 想像为作者留给后世读者的严肃文字。
——侯傑泰 教授
这是一本奇书,作者极有创意地将心灵哲学大师丹尼特的多重草稿模型与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利格曼的幸福生活模型整合在一起,漂亮地回答了“幸福是什么”。正是人类受制于认知加工局限,心智、自我、认知、意识等会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分层涌现,同理可证,幸福也会遵从同样规律。
——阳志平 先生
章 幸福三维度/ 1
1.1学术史背景与地标事件/ 1
1956年9月11日发端的认知革命/ 1
1998年的夏威夷海滩救援/ 5
本节线索/ 8
1.2愉悦、专注、意义幸福生活模型/ 9
PEM 与PERMA模型/ 9
PEM预测生活满意度的实证研究/ 12
本节线索/ 14
1.3研究法议题:操作主义与单维近似/ 15
积极心理学如何回答“幸福的本质是什么”? / 15
风之结构? 幡之结构? 仁者心之结构/ 17
NIMH、DSM与VIA 的愿景/ 21
本节线索/ 24
第二章 体验四规律/ 25
2.1传播律/ 25
传球计数实验的第二个常识盲点:体验能否剧透? / 25
研究法议题:区分实证研究的不完全归纳范式与演绎范式/ 27
体验途径传达可能遇到的挑战/ 29
体验的传播律与批判性思维/ 30
本节线索/ 32
2.2参照律/ 33
红蓝药丸/ 33
生理舒缓与自伤行为、体育锻炼/ 34
体验的习惯化/ 36
研究法议题:财富变量的对数/ 37
本节线索/ 39
2.3峰终律/ 40
来自医学院的实证证据/ 40
冷暖自知与人生抉择/ 43
峰终律隐含的叙事结构/ 45
本节线索/ 47
2.4自珍律/ 48
敝帚自珍/ 48
研究法议题:不显著结果的点估计说服力/ 51
本节线索/ 52
第三章 因果与相关/ 53
3.1基因与家庭对幸福感的影响/ 53
Twin Cities的孪生研究(Twin Studies) / 53
如何理解“后天环境比先天基因还多解释了20%的变异” / 55
研究法议题:积极心理学怎么看童年对成年的影响? / 60
本节线索/ 63
3.2人格特质与幸福感的相关/ 64
Clifton的优势心理学/ 64
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 68
研究法议题:方差与相关系数的统计学常识/ 71
研究法议题:回归预测的常识/ 73
本节线索/ 75
3.3幸福感影响的实证研究/ 75
乐者寿、莞尔者宜家宜室/ 75
研究法议题:因果中的反事实参照与可干预程度/ 78
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的演化意义/ 80
本节线索/ 82
第四章 习得之自助/ 83
4.1条件反射与强化操作/ 83
Kanizsa三角形与神经网络的模式识别/ 83
巴甫洛夫的狗与条件反射/ 84
斯金纳的鸽子与操作条件作用/ 87
两类条件作用的同与异/ 90
本节线索/ 92
4.2行为习得与情绪、迷信、习惯、仪轨/ 93
恐高症的系统脱敏疗法/ 93
鸽子的迷信行为与船货崇拜/ 95
育儿中的强化与惩罚/ 97
习惯与仪轨/ 99
本节线索/ 102
4.3习得之自助/ 103
虎饲丰容犬罹抑郁/ 103
发达国家抑郁症发病率的十倍增长/ 106
本节线索/ 108
4.4内部归因倾向与乐观解释风格/ 109
行为科学第三波思潮:双进程学说/ 109
内部—外部控制量表与宗教心理学的研究反例/ 111
归因风格与学会乐观/ 113
本节线索/ 115
第五章 心流与大我/ 116
5.1体验与心流/ 116
25年实证研究参透的“体验” / 116
心流的八个要素/ 119
本节线索/ 123
5.2实证研究:高心流与活在当下/ 124
高心流的幸福感悖论/ 124
介于高心流与轻松愉悦之间的活在当下/ 127
本节线索/ 130
5.3自我与时间——心流的多重草稿模型解读/ 131
无脑肉身思想实验与多重草稿意识模型/ 131
心流大我与多重草稿模型的时间尺度拓展/ 137
本节线索/ 139
第六章 意义与自由/ 141
6.1心理学的幸福体验与伦理学的幸福本质/ 141
The Good Life在现代心理学的“实现” / 141
从自我实现到自我超越/ 146
本节线索/ 150
6.2自由即责任/ 151
Frankl的存在主义意义治疗/ 151
使命感与自由意志体验/ 154
本节线索/ 157
6.3从短时记忆的体验通往超越时间的意义/ 157
洞穴寓言与ABCD四层世界/ 157
普世语法学说与认知语法学说/ 160
本节线索/ 163
第七章 网络与幸福/ 164
7.1进步还是堕落,从铅纸墨到光电磁/ 164
两部奇书/ 164
富含超链接的电子教材是否有助于学习/ 166
多媒体是否比纯文本学习效果更好/ 167
一线教学工作者的主流观点/ 168
电子媒介与魅力型政治领袖的兴起/ 169
从游吟时代到书写时代/ 170
本节线索/ 171
7.2大脑可塑性与谷歌效应/ 172
中英文输入的不同活跃脑区/ 172
高频活动重塑神经网络/ 173
使用耙和钳子前后的猴脑变化/ 174
谷歌效应与李楠对《浅薄》的反驳/ 175
Dennett多重草稿模型视角的记忆外包/ 178
本节线索/ 178
7.3高频行为设计的降维攻击/ 179
行为设计/ 179
从Seligman三层幸福感框架解读“行为设计” / 181
研究法议题:交互作用的y变量/ 183
高频业务击败低频业务/ 184
“降维攻击”背后的经济史通识:运输成本、市场规模与分工效率/ 186
本节线索/ 187
第八章 手机与幸福/ 189
8.1主流在线生活方式的变迁/ 189
桌面互联网时代的身份解离障碍/ 189
从桌面互联网“虚拟社群”转向移动互联网“扩增生活” / 191
“扩增现实”相对于“虚拟现实”的商业优势/ 193
本节线索/ 195
8.2移动应用体验大于功能/ 196
反社交的App体验/ 196
移动设备的体验/ 198
用户体验不可还原为产品功能/ 200
本节线索/ 202
8.3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独处与倾谈/ 202
独处与倾谈/ 202
并行叙事与通信带宽/ 204
“扩增”独处——云端的幸福日志/ 206
本节线索/ 210
第九章 时间与幸福/ 211
9.1引入时间元素的幸福生活模型/ 211
四象限“汉堡包”模型及其困难/ 211
从现在看过去、未来和现在/ 214
愉悦、专注、意义三层幸福模型在本书中的时间尺度发展/ 217
本节线索/ 219
9.2自助自律与时间管理/ 220
成长思维定式/ 220
延迟满足背后的元认知/ 221
自制力耗竭的舒缓/ 223
艾森豪威尔矩阵/ 224
本节线索/ 226
9.3时间哲学议题/ 226
时间哲学的哥白尼/ 226
隐喻于空间的时间主题思想实验/ 227
隐喻于色彩波谱的时间方向思想实验/ 229
本节线索/ 230
附 录/ 232
附录A 试问“经济主体”/ 232
附录B 光阴交织万物几何/ 233
阅读这本书的体验无法在序言文字里剧透。不过,如何阅读这本书或是可剧透的: 1.初读不妨跳过统计与数学内容;2.不要错过脚注中有趣的材料和讨论;3.将这本书 (像9.3节建议的那样) 想像为作者留给后世读者的严肃文字。
——侯傑泰 教授
这是一本奇书,作者极有创意地将心灵哲学大师丹尼特的多重草稿模型与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利格曼的幸福生活模型整合在一起,漂亮地回答了“幸福是什么”。正是人类受制于认知加工局限,心智、自我、认知、意识等会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分层涌现,同理可证,幸福也会遵从同样规律。
——阳志平 先生
章 幸福三维度
1.1学术史背景与地标事件
·1956年9月11日发端的认知革命
如果一个命题既是常识,又是大多数公众反直觉的盲点,对于读者,这样的通识往往是有价值的洞见。本书将为喜欢发现常识盲点的读者渐次展开一组这样的通识命题。其中个通识是“当下意识的狭窄带宽”——如果只看短时记忆秒时间尺度,我们其实比自己预期的要更笨、更傻,当前时刻的认知能力受到惊人的局限。这个基本事实,人类直到20世纪的认知革命才次搞清楚。1956年有一个特殊的日子——9月11日。在摧毁世贸双塔的恐怖主义袭击之前,9·11 其实是认知科学的诞生纪念日。当天的麻省理工学院会议现场,Herbert Simon (与合作者Alan Newell)、乔姆斯基、George Miller先后宣读了他们划时代的论文。其中Miller的工作让人类次明确地知道,短时记忆只能够容纳7±2 个独立的记忆对象。7±2 是Miller估算的数值,经过后辈学者的持续研究?,的数字向下校正为4。也就是说,在秒时间尺度的意识内容里多能同时放4件独立的短时记忆对象。
以日常生活经验记忆手机号为例,每个人记11位手机号的习惯模式或有不同,有的人记成×××-××××-××××,也有的人记成×××-×××-×××-××。这是一种层级嵌套的分层结构,每个层级并行独立对象不超过短时记忆阈值。9·11会议的与会者Simon后来在他的《人工科学》中将这种结构称为“近可分解系统”。《人工科学》写道——
一只蚂蚁,若视作行为系统,是很简单的。它的行为随时间而表现出的表观复杂性主要是它所处环境的复杂性的反映……人类,若视作行为系统,是很简单的。我们的行为随时间而表现出的表观复杂性主要是我们所处环境的复杂性的反映。
Simon特别强调,后一句“我们所处环境”的“我们”只包含短时记忆,“我们”可以通过短时记忆提取的长时记忆却属于短时记忆的“所处环境”。这个分割导出的深刻推论,详见本书后续章节特别是7.2节对“记忆外包”的讨论。传统经济学一直以计算能力无限的理性人作为基本假设,Simon开创的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 学说成为现代企业经济学的基础,在管理学领域发展为“决策理论学派”,为他赢得了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短时记忆阈值的发现标志着认知革命的开端,成为学术史的醒目地标。“当下意识的狭窄带宽” 在现代心理学不只对应一个研究议题,除了短时记忆阈值之外,还包括意识的时间限度?、双进程理论与启发式思维、视觉的注意力限度等。在这些研究中,视觉注意力限度的“传球计数实验”适合在教学现场播放视频集体测试。对于绝大多数被试,这个1999年发表的实验都会获得意外的结果,使他们在新的层面体会“短时当下的理性认知能力极度受限”。
实验的指导语是: “请数一数,穿白色队服的三人球队在整场传球比赛中完成了多少次传球。只计算白色队服的三人球队传球数,黑色队服的三人球队的传球数不用算。可以用任何方式辅助,笔记、掰手指都不限制。请大家专注计数,我们将现场统计有多少被试准确完成了传球计数。”下图(图1.1)二维码是这段长度为1分22秒的视频在简体中文视频平台的搜索链接。
图1.1 传球计数实验视频
不知各位完成实验的读者得到的计数对不对。在笔者的《幸福心理学》复旦大学教学现场,每一轮都会有30%左右的同学数错。为了使读到这里的读者还有机会完整地完成视频实验,本章特意删去了实验结果的解说,避免剧透这段视频的实质内容。在2.1节,我们还将再次讨论这个实验,用于解说另一个常识的盲点。
本书更早的缘起是笔者1998年的本科毕业论文《试问“经济主体”》(本书附录A)。如今虽于研究方法悔其少作,在研究问题上仍护念初心。这篇学术上极不成熟的论文初始选题为“私人提供公共品”,后几乎写成沾染民科气息的长篇读书注记。原文用相当篇幅讨论了Simon的《人工科学》。如前所述,Simon将行为决策主体限定在当下的短时记忆范畴,强调其理性资源的受限。人类决策行为个体对复杂内容的认知必须通过“时间换空间”,将其分解为嵌套的层级,每个层级并列的独立对象个数受到短时记忆容量的限制。Simon将长时记忆视作短时记忆决策主体的外部环境。然而,日常生活中的自我人格更经常被认为隶属于长时记忆,由多时程的短时记忆“时间换空间”迭代而成,语言特别是语法在其中起着枢纽的作用。转换生成语法正是1956年9·11会议的与会者乔姆斯基的论文主题。1957年,乔姆斯基的论文扩展出版为语言学史上影响深远的著作《句法结构》。我们可以从短时记忆行为决策主体与长时记忆价值意义主体这二者之间的张力关系,展开本书的主题。
关于价值意义,我们消费文化服务常有“学然后知不足”的情形——比如读研究生这样的教育消费,从财务的角度,笔者同时代的同学可能有不少人感觉得不偿失,毕业之后入职的本科同学已经担任企业部门中层领导,因为那几年正好是中国大陆金融机构、外资企业的快速成长期。然而,教育是很特别的服务,它可能直接改变消费者的评价体系本身。如果价值观在不断地变动,什么样的文化服务能够让我们更幸福呢?“人生识字忧患始”——完成教育之后,教育服务消费者的幸福感自我评估得分并没有统计上的显著提升,但是消费者可能在完成教育之后才真正体会到“教育缺失”是怎样的不幸。一般而言,文化服务与精神生活往往就是这种改变评价体系(效用函数)、但未必改善评价结果(效用水平) 的消费品。本书第六章将从意义追寻的视角深入分析这个话题。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