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633620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以著者多年从事草地害虫防治研究工作为基础,并结合著者多年的研究成果论文撰写而成。近年来,农牧业区生态环境的恶化、草场退化、沙化严重;草原害虫大暴发,草地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草场生产力显著下降;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害虫发生数量增加,天敌种类和数量减少;草原害虫蝗虫、草地螟及苜蓿蚜等重大害虫的发生与为害逐年加重,严重制约我国畜牧业生产和生态安全。针对上述突出现象,本书共分为三篇,分别研究了草原蝗虫、草地螟及苜蓿蚜的生物学特性、灾变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研发了以性诱剂防治技术、病原微生物白僵菌防治技术的为主的草原蝗虫、草地螟综合防治体系。并重点开展了草地螟及苜蓿蚜的天敌昆虫为主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对寄生性天敌昆虫的饲养扩繁及保护利用技术、滞育诱导和低温储存、飞行能力遗传多样性和复壮技术进行了深入探究,旨在为推进我国草地害虫的科学治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目 录
篇草原蝗虫生理学及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章草原蝗虫发生情况及防治现状
节我国草原蝗虫发生与分布情况
第二节我国草原蝗虫防治技术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我国草原蝗虫的主要防治技术
第二章病原微生物防治草原蝗虫研究进展
节3种绿僵菌对小翅雏蝗的室内致病力测定
第二节绿僵菌不同菌株对小翅雏蝗的致病力测定
第三节不同菌株绿僵菌对小翅雏蝗的致病力差异
第三章生物农药对草原蝗虫的防治进展
节生物农药概况
一、植物源农药
二、农用抗生素
第二节8种生物农药对草原蝗虫的田间防治效果评价
第四章生物农药混用对草原蝗虫的防治进展
节白僵菌与生物农药混用对亚洲小车蝗的生物活性研究
一、低浓度的生物农药处理结果
二、白僵菌处理结果
三、混合施用处理结果
四、田间试验效果观察
第二节白僵菌与印楝素复配对亚洲小车蝗的室内致病力测定
一、单独使用印楝素和白僵菌对亚洲小车蝗的致病力
二、2种白僵菌和印楝素复配对亚洲小车蝗的致病力
第三节球孢白僵菌与4种生物农药复配对亚洲小车蝗的毒力测定
一、不同浓度的球孢白僵菌悬浮孢子液对亚洲小车蝗蝗蝻的毒力
二、分生孢子液与2种复配农药对亚洲小车蝗蝗蝻的毒力
第四节金龟子绿僵菌与联苯菊酯对亚洲小车蝗协同作用的生物测定
一、低浓度的联苯菊酯处理结果
二、绿僵菌处理结果
第五章天敌控制草原蝗虫进展
节人工招引粉红掠鸟治蝗
第二节牧鸡牧鸭治蝗
第三节4种牧鸡防治草原蝗虫效果研究
第六章草原主要蝗虫——亚洲小车蝗生物学特性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节亚洲小车蝗飞行能力及其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一、亚洲小车蝗飞行能力与成虫日龄的关系
二、亚洲小车蝗飞行能力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第二节种群密度对亚洲小车蝗能源物质含量的影响及飞行能耗与动态
一、亚洲小车蝗干重与日龄的关系及种群密度对虫体干重的影响
二、种群密度对亚洲小车蝗的糖原含量变化的影响
三、种群密度对亚洲小车蝗甘油酯含量的影响
四、亚洲小车蝗飞行过程对不同能源物质的消耗动态
第三节温湿度对亚洲小车蝗飞行能力及主要能源物质利用的影响
一、温度对亚洲小车蝗飞行能力的影响
二、相对湿度对亚洲小车蝗飞行能力的影响
三、温度对亚洲小车蝗飞行能源物质利用的影响
第四节群居型、散居型亚洲小车蝗形态特征的数量分析
一、亚洲小车蝗种群形态指标
二、亚洲小车蝗种群形态指标比值
三、群居型和散居型亚洲小车蝗数量性状主成分分析
第五节两型亚洲小车蝗卵巢发育的分级及差异研究
一、雌性生殖器官形态
二、卵巢发育分级
三、两型亚洲小车蝗卵巢发育差异
第六节不同地理种群的亚洲小车蝗mtDNA ND1基因序列及其相互关系
一、ND1区域DNA序列组成及变异
二、系统进化树
第七节不同地理种群的亚洲小车蝗mtDNA COI基因序列及其相互关系
一、COI区域DNA序列组成及变异
二、系统进化树
第八节亚洲小车蝗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等位酶分析
一、亚洲小车蝗8个地理种群的等位酶酶谱分析
二、亚洲小车蝗8个地理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
三、亚洲小车蝗8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
四、亚洲小车蝗8个地理种群的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
第九节内蒙古地区亚洲小车蝗不同地理种群的RAPD分析
一、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二、RAPD-PCR扩增结果
三、多态位点百分率
四、遗传多样性
五、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
六、聚类分析
第十节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亚洲小车蝗7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变异分析
一、亚洲小车蝗16S rRNA基因检测结果
二、16S rRNA基因序列及其多态性
三、系统进化树
第十一节内蒙古亚洲小车蝗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的ISSR分析
一、7条ISSR引物对15个亚洲小车蝗PCR扩增结果
二、亚洲小车蝗种群内遗传多样性
三、亚洲小车蝗种群间遗传分化
四、亚洲小车蝗15个种群间的聚类分析
五、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第十二节不同样本保存方法及冷冻胁迫对蝗虫基因组DNA提取的影响
一、样本保存方法
二、液氮速冻处理对样本保存的影响
三、不同保存方法对基因组DNA提取影响
四、冷冻胁迫对基因组DNA提取影响
第十三节基于rDNA部分序列的亚洲小车蝗遗传多样性分析
一、序列碱基组成分析
二、亚洲小车蝗种群内遗传多样性分析
三、亚洲小车蝗种群间遗传多样性分析
四、单倍型分析
五、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第十四节内蒙古亚洲小车蝗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一、亚洲小车蝗遗传多样性
二、亚洲小车蝗种群间的遗传分化
三、种群聚类分析
四、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第七章内蒙古地区主要蝗虫遗传变异分析
节亚洲小车蝗和黄胫小车蝗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分化研究
一、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二、RAPD-PCR扩增结果
三、多态位点百分率
四、遗传多样性
五、遗传距离
六、聚类分析
第二节直翅目昆虫线粒体DNA(mtDNA)研究进展
一、mtDNA的基因组特点
二、蝗虫mtDNA的基因组的结构
三、mtDNA在蝗虫系统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内蒙古地区8种主要蝗虫基因组DNA多态性的RAPD标记研究
章草原蝗虫发生情况及防治现状
节我国草原蝗虫发生与分布情况
第二节我国草原蝗虫防治技术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我国草原蝗虫的主要防治技术
第二章病原微生物防治草原蝗虫研究进展
节3种绿僵菌对小翅雏蝗的室内致病力测定
第二节绿僵菌不同菌株对小翅雏蝗的致病力测定
第三节不同菌株绿僵菌对小翅雏蝗的致病力差异
第三章生物农药对草原蝗虫的防治进展
节生物农药概况
一、植物源农药
二、农用抗生素
第二节8种生物农药对草原蝗虫的田间防治效果评价
第四章生物农药混用对草原蝗虫的防治进展
节白僵菌与生物农药混用对亚洲小车蝗的生物活性研究
一、低浓度的生物农药处理结果
二、白僵菌处理结果
三、混合施用处理结果
四、田间试验效果观察
第二节白僵菌与印楝素复配对亚洲小车蝗的室内致病力测定
一、单独使用印楝素和白僵菌对亚洲小车蝗的致病力
二、2种白僵菌和印楝素复配对亚洲小车蝗的致病力
第三节球孢白僵菌与4种生物农药复配对亚洲小车蝗的毒力测定
一、不同浓度的球孢白僵菌悬浮孢子液对亚洲小车蝗蝗蝻的毒力
二、分生孢子液与2种复配农药对亚洲小车蝗蝗蝻的毒力
第四节金龟子绿僵菌与联苯菊酯对亚洲小车蝗协同作用的生物测定
一、低浓度的联苯菊酯处理结果
二、绿僵菌处理结果
第五章天敌控制草原蝗虫进展
节人工招引粉红掠鸟治蝗
第二节牧鸡牧鸭治蝗
第三节4种牧鸡防治草原蝗虫效果研究
第六章草原主要蝗虫——亚洲小车蝗生物学特性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节亚洲小车蝗飞行能力及其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一、亚洲小车蝗飞行能力与成虫日龄的关系
二、亚洲小车蝗飞行能力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第二节种群密度对亚洲小车蝗能源物质含量的影响及飞行能耗与动态
一、亚洲小车蝗干重与日龄的关系及种群密度对虫体干重的影响
二、种群密度对亚洲小车蝗的糖原含量变化的影响
三、种群密度对亚洲小车蝗甘油酯含量的影响
四、亚洲小车蝗飞行过程对不同能源物质的消耗动态
第三节温湿度对亚洲小车蝗飞行能力及主要能源物质利用的影响
一、温度对亚洲小车蝗飞行能力的影响
二、相对湿度对亚洲小车蝗飞行能力的影响
三、温度对亚洲小车蝗飞行能源物质利用的影响
第四节群居型、散居型亚洲小车蝗形态特征的数量分析
一、亚洲小车蝗种群形态指标
二、亚洲小车蝗种群形态指标比值
三、群居型和散居型亚洲小车蝗数量性状主成分分析
第五节两型亚洲小车蝗卵巢发育的分级及差异研究
一、雌性生殖器官形态
二、卵巢发育分级
三、两型亚洲小车蝗卵巢发育差异
第六节不同地理种群的亚洲小车蝗mtDNA ND1基因序列及其相互关系
一、ND1区域DNA序列组成及变异
二、系统进化树
第七节不同地理种群的亚洲小车蝗mtDNA COI基因序列及其相互关系
一、COI区域DNA序列组成及变异
二、系统进化树
第八节亚洲小车蝗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等位酶分析
一、亚洲小车蝗8个地理种群的等位酶酶谱分析
二、亚洲小车蝗8个地理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
三、亚洲小车蝗8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
四、亚洲小车蝗8个地理种群的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
第九节内蒙古地区亚洲小车蝗不同地理种群的RAPD分析
一、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二、RAPD-PCR扩增结果
三、多态位点百分率
四、遗传多样性
五、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
六、聚类分析
第十节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亚洲小车蝗7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变异分析
一、亚洲小车蝗16S rRNA基因检测结果
二、16S rRNA基因序列及其多态性
三、系统进化树
第十一节内蒙古亚洲小车蝗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的ISSR分析
一、7条ISSR引物对15个亚洲小车蝗PCR扩增结果
二、亚洲小车蝗种群内遗传多样性
三、亚洲小车蝗种群间遗传分化
四、亚洲小车蝗15个种群间的聚类分析
五、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第十二节不同样本保存方法及冷冻胁迫对蝗虫基因组DNA提取的影响
一、样本保存方法
二、液氮速冻处理对样本保存的影响
三、不同保存方法对基因组DNA提取影响
四、冷冻胁迫对基因组DNA提取影响
第十三节基于rDNA部分序列的亚洲小车蝗遗传多样性分析
一、序列碱基组成分析
二、亚洲小车蝗种群内遗传多样性分析
三、亚洲小车蝗种群间遗传多样性分析
四、单倍型分析
五、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第十四节内蒙古亚洲小车蝗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一、亚洲小车蝗遗传多样性
二、亚洲小车蝗种群间的遗传分化
三、种群聚类分析
四、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第七章内蒙古地区主要蝗虫遗传变异分析
节亚洲小车蝗和黄胫小车蝗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分化研究
一、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二、RAPD-PCR扩增结果
三、多态位点百分率
四、遗传多样性
五、遗传距离
六、聚类分析
第二节直翅目昆虫线粒体DNA(mtDNA)研究进展
一、mtDNA的基因组特点
二、蝗虫mtDNA的基因组的结构
三、mtDNA在蝗虫系统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内蒙古地区8种主要蝗虫基因组DNA多态性的RAPD标记研究
前 言
前言
近年来,我国北方草地蝗虫、草地螟、苜蓿蚜发生与为害逐年加重,严重制约我国畜牧业生产和草原生态安全。害虫绿色防控及生物防治作用物的应用及防治技术体系的建立,是实现草原生物灾害可持续控制的关键,也是解决农药污染、保护环境、维系农田生物多样性的保障。我国缺乏有效的针对大区域、全生长季、多植物类型的重大害虫解决方案,针对上述突出现象,以草原蝗虫、草地螟、苜蓿蚜为研究对象,掌握其为害特点、发生和灾变规律,研发了草地螟优势天敌扩繁及保护利用技术,并通过对天敌昆虫及真菌类杀虫剂防治效果的研究,制定出以生物防控技术为核心的生态控制草地虫害治理技术,配套组装农业可持续治理技术,将草原蝗虫、草地螟、苜蓿蚜的发生为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实现大幅度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降低农药残留污染,有效解决草原害虫的猖獗为害问题,实现康复草原生态环境。
在我国草原区分布的蝗虫200多种,为害较严重的有20多种,分布在各种不同的草地类型中。蝗虫种群密度一般每平方米10~20头,局部高发区可达上百头。
10年来,由草原蝗虫为害造成的牧草直接经济损失年均约16亿元。近年来,草原牧区以蝗虫为主的草原虫害此起彼伏,致使部分地区寸草不留,加速了草原沙化、退化,个别地方出现了虫进入退的现象,严重制约牧区畜牧业健康发展。此外,草原蝗虫暴发对边境地区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2003年,在内蒙古中部地区亚洲小车蝗大暴发,并侵入二连浩特、锡林浩特等8个城市,严重干扰了居民生活,造成一定的社会恐慌。2003年和2004年亚洲飞蝗从哈萨克斯坦迁入我国新疆吉木乃县,2006年西藏飞蝗大批迁入我国西藏阿里地区,对边境地区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草地螟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农牧业害虫,由于其寄主植物种类繁多,是一种间歇性暴发和具有毁灭性的迁飞性害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草地螟先后在我国有4次大的发生,每次都给我国的农牧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草地螟是我国北方草地重要的害虫之一,发生面积广,数量大,食性杂,几乎各种牧草均可取食。草地螟每隔十几年形成一次较大规模的为害,在1959年、1978年、1997年、2008年前后形成4次暴发,暴发的原因首先与草地螟自身生物学特性有关,幼虫具有杂食性、暴食性,成虫具有迁移性等特点;其次,不同地区的发生为害程度与该地区的温湿度条件、越冬虫源基数、植被类型有关系。
苜蓿蚜主要为害豆科牧草,分布于甘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书简称新疆)、宁夏回族自治区(全书简称宁夏)、内蒙古自治区(全书简称内蒙古)、河北、山东、四川、湖南、湖北、广西壮族自治区(全书简称广西)、广东;是一种暴发性害虫,为害的植物有苜蓿、红豆草、三叶草、紫云英、紫穗槐、豆类作物等,多群集于植株的嫩茎、幼芽、花器各部上,吸食其汁液,造成植株生长矮小,叶子卷缩、变黄、落蕾,豆荚停滞发育,发生严重,植株成片死亡。
作者通过多年的研究,对草原蝗虫、草地螟及苜蓿蚜的生物学特性、灾变机理及综合防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发了以性诱剂防治技术、病原微生物白僵菌防治技术的为主的草原蝗虫、草地螟综合防治体系。并重点开展了草地螟及苜蓿蚜的天敌昆虫为主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对寄生性天敌昆虫的饲养扩繁及保护利用技术、滞育诱导和低温储存、飞行能力遗传多样性和复壮技术进行了深入探究。构建了以生物防治为核心技术的草地害虫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旨在为推进我国草地害虫的科学治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十三五”期间,我们承担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牧草病虫害灾变机理与防控团队”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D0201000)“牧草害虫寄生性天敌昆虫产品创制及应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17YFE0104900)“中美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关键技术创新合作研究”,撰写了《草地害虫绿色防控研发与应用研究》一书。本书的撰写时间仓促,如书中有遗漏和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近年来,我国北方草地蝗虫、草地螟、苜蓿蚜发生与为害逐年加重,严重制约我国畜牧业生产和草原生态安全。害虫绿色防控及生物防治作用物的应用及防治技术体系的建立,是实现草原生物灾害可持续控制的关键,也是解决农药污染、保护环境、维系农田生物多样性的保障。我国缺乏有效的针对大区域、全生长季、多植物类型的重大害虫解决方案,针对上述突出现象,以草原蝗虫、草地螟、苜蓿蚜为研究对象,掌握其为害特点、发生和灾变规律,研发了草地螟优势天敌扩繁及保护利用技术,并通过对天敌昆虫及真菌类杀虫剂防治效果的研究,制定出以生物防控技术为核心的生态控制草地虫害治理技术,配套组装农业可持续治理技术,将草原蝗虫、草地螟、苜蓿蚜的发生为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实现大幅度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降低农药残留污染,有效解决草原害虫的猖獗为害问题,实现康复草原生态环境。
在我国草原区分布的蝗虫200多种,为害较严重的有20多种,分布在各种不同的草地类型中。蝗虫种群密度一般每平方米10~20头,局部高发区可达上百头。
10年来,由草原蝗虫为害造成的牧草直接经济损失年均约16亿元。近年来,草原牧区以蝗虫为主的草原虫害此起彼伏,致使部分地区寸草不留,加速了草原沙化、退化,个别地方出现了虫进入退的现象,严重制约牧区畜牧业健康发展。此外,草原蝗虫暴发对边境地区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2003年,在内蒙古中部地区亚洲小车蝗大暴发,并侵入二连浩特、锡林浩特等8个城市,严重干扰了居民生活,造成一定的社会恐慌。2003年和2004年亚洲飞蝗从哈萨克斯坦迁入我国新疆吉木乃县,2006年西藏飞蝗大批迁入我国西藏阿里地区,对边境地区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草地螟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农牧业害虫,由于其寄主植物种类繁多,是一种间歇性暴发和具有毁灭性的迁飞性害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草地螟先后在我国有4次大的发生,每次都给我国的农牧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草地螟是我国北方草地重要的害虫之一,发生面积广,数量大,食性杂,几乎各种牧草均可取食。草地螟每隔十几年形成一次较大规模的为害,在1959年、1978年、1997年、2008年前后形成4次暴发,暴发的原因首先与草地螟自身生物学特性有关,幼虫具有杂食性、暴食性,成虫具有迁移性等特点;其次,不同地区的发生为害程度与该地区的温湿度条件、越冬虫源基数、植被类型有关系。
苜蓿蚜主要为害豆科牧草,分布于甘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书简称新疆)、宁夏回族自治区(全书简称宁夏)、内蒙古自治区(全书简称内蒙古)、河北、山东、四川、湖南、湖北、广西壮族自治区(全书简称广西)、广东;是一种暴发性害虫,为害的植物有苜蓿、红豆草、三叶草、紫云英、紫穗槐、豆类作物等,多群集于植株的嫩茎、幼芽、花器各部上,吸食其汁液,造成植株生长矮小,叶子卷缩、变黄、落蕾,豆荚停滞发育,发生严重,植株成片死亡。
作者通过多年的研究,对草原蝗虫、草地螟及苜蓿蚜的生物学特性、灾变机理及综合防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发了以性诱剂防治技术、病原微生物白僵菌防治技术的为主的草原蝗虫、草地螟综合防治体系。并重点开展了草地螟及苜蓿蚜的天敌昆虫为主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对寄生性天敌昆虫的饲养扩繁及保护利用技术、滞育诱导和低温储存、飞行能力遗传多样性和复壮技术进行了深入探究。构建了以生物防治为核心技术的草地害虫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旨在为推进我国草地害虫的科学治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十三五”期间,我们承担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牧草病虫害灾变机理与防控团队”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D0201000)“牧草害虫寄生性天敌昆虫产品创制及应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17YFE0104900)“中美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关键技术创新合作研究”,撰写了《草地害虫绿色防控研发与应用研究》一书。本书的撰写时间仓促,如书中有遗漏和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著者2017年11月于呼和浩特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