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8603688
内容简介
《人体穴位自学入门速查手册》共分为六章。章简要介绍了腧穴的特性和选穴原则;第二章、第三章详细介绍361个经穴和59个奇穴的穴名、别名、取法、解剖、功效、主治、刺灸法等;第四章介绍14个头针穴区和89个耳穴的定位、主治及其操作方法等。第五章、第六章介绍了44个症状和114个常见疾病对症选穴处方。《人体穴位自学入门速查手册》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简便易学,图文并茂,适合基层医务工作者阅读参考,为针灸爱好者自学入门提供速查穴位方法。
目 录
章概 述
一、腧穴特性
1.普遍性
2.特异性
3.多面性
4.双向性
5.协同性
6.对(拮)抗性
7.敏感性
二、腧穴的作用
1.近治作用
2.远治作用
3.特殊作用
三、选穴原则与针灸方法
1.选穴原则
2.针刺疗法
3.艾灸疗法
4.三棱针疗法
5.梅花针疗法
6.皮内针疗法
第二章十四经经穴
一、手太阴肺经经穴
1.中府
2.云门
3.天府
4.侠白
5.尺泽
6.孔
7.列缺
8.经渠
9.太渊
10.鱼际
11.少商
二、手阳明大肠经经穴
1.商阳
2.二间
3.三间
4.合谷
5.阳溪
6.偏历
7.温溜
8.下廉
9.上廉
10.手三里
11.曲池
12.肘髎
13.手五里
14.臂臑
15.肩髃
16.巨骨
17.天鼎
18.扶突
19.禾髎
20.迎香
三、足阳明胃经经穴
1.承泣
2.四白
3.巨髎
4.地仓
5.大迎
6.颊车
7.下关
8.头维
9.人迎
10.水突
11.气舍
12.缺盆
13.气户
14.库房
15.屋翳
16.膺窗
17.乳中
18.乳根
19.不容
20.承满
21.梁门
22.关门
23.太乙
24.滑肉门
25.天枢
26.外陵
27.大巨
28.水道
29.归来
30.气冲
31.髀关
32.伏兔
33.阴市
34.梁丘
35.犊鼻
36.足三里
37.上巨虚
38.条口
39.下巨虚
40.丰隆
41.解溪
42.冲阳
43.陷谷
44.内庭
45.厉兑
四、足太阴脾经经穴
1.隐白
2.大都
3.太白
4.公孙
5.商丘
6.三阴交
7.漏谷
8.地机
9.阴陵泉
10.血海
11.箕门
12.冲门
13.府舍
14.腹结
15.大横
16.腹哀
17.食窦
18.天溪
19.胸乡
20.周荣
21.大包
五、手少阴心经经穴
1.极泉
2.青灵
3.少海
4.灵道
5.通里
6.阴郄
7.神门
8.少府
9.少冲
六、手太阳小肠经经穴
1.少泽
2.前谷
3.后溪
4.腕骨
5.阳谷
6.养老
7.支正
8.小海
9.肩贞
10.臑俞
11.天宗
12.秉风
13.曲垣
14.肩外俞
15.肩中俞
16.天窗
17.天容
18.颧髎
19.听官
七、足太阳膀胱经经穴
1.睛明
2.攒竹
3.眉冲
4.曲差
5.五处
6.承光
7.通天
8.络却
9.玉枕
10.天柱
11.大杼
12.风门
13.肺俞
14.厥阴俞
15.心俞
16.督俞
17.腈俞
18.肝俞
19.胆俞
20.脾俞
21.胃俞
22.三焦俞
23.肾俞
24.气海俞
25.大肠俞
26.关元俞
27.小肠俞
28.膀胱俞
29.中膂俞
30.白环俞
31.上髎
32.次髎
33.中髎
34.下髎
35.会阳
36.承扶
37.殷门
38.浮郄
39.委阳
40.委中
41.附分
42.魄户
43.膏盲俞
44.神堂
45.譩譆
46.膈关
47.魂门
48.阳纲
49.意舍
50.胃仓
51.肓门
52.志室
53.胞肓
54.秩边
55.合阳
56.承筋
57.承山
58.飞扬
59.跗阳
60.昆仑
61.仆参
62.申脉
63.金门
64.京骨
65.束骨
66.通谷
67.至阴
……
八、足少阴肾经经穴
九、手厥阴心包经经穴
十、手少阳三焦经经穴
十一、足少阳胆经经穴
十二、足厥阴肝经经穴
十三、督脉经穴
十四、任脉经穴
第三章经外奇穴
一、头颈部经外奇穴
二、躯干部经外奇穴
三、四肢部经外奇穴
第四章头穴和耳穴
一、头穴
二、耳穴
第五章常见症状对症选穴处方
一、急性症状对症选穴处方
二、一般症状对症选穴处方
第六章常见疾病辨病选穴处方
一、消化系统辨病选穴处方
一、腧穴特性
1.普遍性
2.特异性
3.多面性
4.双向性
5.协同性
6.对(拮)抗性
7.敏感性
二、腧穴的作用
1.近治作用
2.远治作用
3.特殊作用
三、选穴原则与针灸方法
1.选穴原则
2.针刺疗法
3.艾灸疗法
4.三棱针疗法
5.梅花针疗法
6.皮内针疗法
第二章十四经经穴
一、手太阴肺经经穴
1.中府
2.云门
3.天府
4.侠白
5.尺泽
6.孔
7.列缺
8.经渠
9.太渊
10.鱼际
11.少商
二、手阳明大肠经经穴
1.商阳
2.二间
3.三间
4.合谷
5.阳溪
6.偏历
7.温溜
8.下廉
9.上廉
10.手三里
11.曲池
12.肘髎
13.手五里
14.臂臑
15.肩髃
16.巨骨
17.天鼎
18.扶突
19.禾髎
20.迎香
三、足阳明胃经经穴
1.承泣
2.四白
3.巨髎
4.地仓
5.大迎
6.颊车
7.下关
8.头维
9.人迎
10.水突
11.气舍
12.缺盆
13.气户
14.库房
15.屋翳
16.膺窗
17.乳中
18.乳根
19.不容
20.承满
21.梁门
22.关门
23.太乙
24.滑肉门
25.天枢
26.外陵
27.大巨
28.水道
29.归来
30.气冲
31.髀关
32.伏兔
33.阴市
34.梁丘
35.犊鼻
36.足三里
37.上巨虚
38.条口
39.下巨虚
40.丰隆
41.解溪
42.冲阳
43.陷谷
44.内庭
45.厉兑
四、足太阴脾经经穴
1.隐白
2.大都
3.太白
4.公孙
5.商丘
6.三阴交
7.漏谷
8.地机
9.阴陵泉
10.血海
11.箕门
12.冲门
13.府舍
14.腹结
15.大横
16.腹哀
17.食窦
18.天溪
19.胸乡
20.周荣
21.大包
五、手少阴心经经穴
1.极泉
2.青灵
3.少海
4.灵道
5.通里
6.阴郄
7.神门
8.少府
9.少冲
六、手太阳小肠经经穴
1.少泽
2.前谷
3.后溪
4.腕骨
5.阳谷
6.养老
7.支正
8.小海
9.肩贞
10.臑俞
11.天宗
12.秉风
13.曲垣
14.肩外俞
15.肩中俞
16.天窗
17.天容
18.颧髎
19.听官
七、足太阳膀胱经经穴
1.睛明
2.攒竹
3.眉冲
4.曲差
5.五处
6.承光
7.通天
8.络却
9.玉枕
10.天柱
11.大杼
12.风门
13.肺俞
14.厥阴俞
15.心俞
16.督俞
17.腈俞
18.肝俞
19.胆俞
20.脾俞
21.胃俞
22.三焦俞
23.肾俞
24.气海俞
25.大肠俞
26.关元俞
27.小肠俞
28.膀胱俞
29.中膂俞
30.白环俞
31.上髎
32.次髎
33.中髎
34.下髎
35.会阳
36.承扶
37.殷门
38.浮郄
39.委阳
40.委中
41.附分
42.魄户
43.膏盲俞
44.神堂
45.譩譆
46.膈关
47.魂门
48.阳纲
49.意舍
50.胃仓
51.肓门
52.志室
53.胞肓
54.秩边
55.合阳
56.承筋
57.承山
58.飞扬
59.跗阳
60.昆仑
61.仆参
62.申脉
63.金门
64.京骨
65.束骨
66.通谷
67.至阴
……
八、足少阴肾经经穴
九、手厥阴心包经经穴
十、手少阳三焦经经穴
十一、足少阳胆经经穴
十二、足厥阴肝经经穴
十三、督脉经穴
十四、任脉经穴
第三章经外奇穴
一、头颈部经外奇穴
二、躯干部经外奇穴
三、四肢部经外奇穴
第四章头穴和耳穴
一、头穴
二、耳穴
第五章常见症状对症选穴处方
一、急性症状对症选穴处方
二、一般症状对症选穴处方
第六章常见疾病辨病选穴处方
一、消化系统辨病选穴处方
在线试读
(功效)温经通络,散寒祛湿。
(主治)腰膝冷痛,髋关节痛,股痛,下肢麻痹,瘫痪。
(刺灸法)直刺1~2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32.伏兔
(别名)外丘,外勾。
(取法)仰卧或正坐。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的连线上,距膝髌外上缘上6寸(见图2—19)。简便取法:正坐屈膝呈90°,医者以手腕掌横纹抵患者膝髌上缘中点,手指并拢压在大腿上,当中指到达处是穴。
(解剖)在股直肌的肌腹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分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功效)温经活络·疏风祛湿,强腰益肾。
(主治)
(1)按摩伏兔穴,能有效治疗腰膝冷痛、下肢神经痛、下肢麻痹、下肢瘫痪、膝关节炎等疾病。
(2)此穴对于荨麻疹、疝气、脚气也有一定疗效。
(3)经常按压此穴,能够舒筋活血,对于全身血液循环不良等病症,具有良好的保健调理功能。
(4)配髀关、阳陵泉穴,能治疗下肢痿痹;配髀关、犊鼻穴,有疏通经络的作用,能治疗腿膝疼痛。
(刺灸法)直刺1~2寸;艾炷灸3~6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33.阴市
(别名)阴鼎,阴门。
(取法)仰卧或正坐垂足。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的连线上,在髌骨外上缘上3寸处(见图2—19)。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