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24287
前言【刘泽生】
2014年第1期
主持人语【刘泽生】
粤澳合作与横琴开发计划对澳门发展之影响
——兼论对台湾的启示【邵宗海】
横琴开发—珠澳合作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杨道匡】
横琴开发与澳门企业的发展商机【冯邦彦】
2014年第2期
主持人语
2013年香港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刘 诚】
2013年澳门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杨 丽】
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的思考【钟 坚】
2014年第3期
主持人语
适度普惠理论视角下香港社会福利制度的经验与启示【刘 敏】
香港教改与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改变【黄晓星】
非营利组织与社区建设——台湾和香港的比较研究【陈福平】
2014年第4期
主持人语
大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水平评估与效应分析【封小云】
内地对香港直接投资的动因、特征与效应【陈 恩】
香港国际金融经济中心地位面临的两大挑战【华晓红 周晋竹】
2015年第1期
主持人语
澳门经济增长方式:从超常增长走向新常态【蔡赤萌】
新产业革命:澳门经济发展的路向与策略【龚唯平】
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澳门产业多元化探讨【纪春礼】
2015年第2期
主持人语
空间扩展与结构完善:澳门发展的前景探讨【殷存毅 施养正】
基于公共卫生模式的博彩行为研究【曾忠禄】
澳门博彩业的许可制度:现状与未来【王长斌】
2015年第3期
主持人语
澳门通货膨胀成因研究【柳智毅 刘 毅】
论博彩业的监管依赖【王五一】
2015年第4期
主持人语
横琴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研究【张光南】
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模式比较与澳门的选择【陈章喜】
2016年第1期
主持人语
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模式和港澳独特作用【陈广汉】
十三五规划期粤港澳合作深化的思考【封小云】
专题一 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
主持人语【程相占】
试论中国生态美学的学科定位——从中西生态美学比较的角度【周维山】
环境与性别: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中的生态文化与女性成长【陈 静】
有机共同体、跨肉身性与城市文化的重建——基于生态学视角的反思【王晓华】
不可靠的宠物叙事: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美学反思【李家銮 韦清琦】
白色的城市,黑色的丛林——《土生子》的生态重释【胡志红 胡湉湉】
专题二 景观政治
主持人语【周志强】
藏漂与风景的“位置错觉”——西藏风景政治的另一种阐释【贾晓楠】
作为景观的伦敦东区——19世纪末英国的贫民窟旅游【刘洁莹】
从输液的树到乐高的城:关于现代生活的寓言【高 宇】
街头景观的文化政治札记【周志强】
专题三 医疗社会文化史视野下的身体
主持人语【闵凡祥】
五行五脏身体观的建构、应用及其文化诠释【郑 洪】
《和平的保卫者》中的医学与有机体论【赵卓然】
从“生命灵气”到“血液循环”:近代身体话语的科学转型【王广坤】
被医学分割的身体:“躯体化”概念的问题和启示【陈子晨】
近视为疾?——20世纪有关近视的中西医认知与国家话语【陈 勇】
专题四 城市空间的再生产——文化重塑
主持人语【钟雅琴】
创意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工业遗产与文化空间【钟雅琴】
城市更新的“文化转向”——以深圳工业遗产的空间改造为例【李丹舟 王 青】
都市生活中的当代艺术与社会介入——关于广东时代美术馆的文化空间考察【袁 瑾】
学者访谈
文化研究的西方资源与中国实践【刘 康 李 松】
其他来稿
启蒙话语的当代困境与重构可能【宋红岭】
拱廊街闲逛者与都市浪荡子——本雅明笔下的现代人形象及其隐喻【杨向荣 蔡炜伦】
政治表征与城市记忆:南京长江大桥的文化解析【史修永 王 兵】
游荡:城市行走的艺术、空间体验和认知的方法论【杨智慧 刘利刚】
苏珊·桑塔格的超现实主义摄影美学思想研究【陈星君】
作为欲望的“梦想”:从SNH48谈中国偶像经济症候【罗雅琳】
孤独的身体:身体现代性研究【张新科】
宋代戏曲与运河论略【赵豫云】
我们生活在由各种符号建构的文化世界之中。正是文化塑造了我们对现实的意识,让不同的个体在意义的生产和流通中生产和再生产自己的社会身份。文化的可塑性决定了文化研究议题的动态性与开放性。因此,我们不可能躲在书斋里,“一心只读圣贤书”,进行象牙塔式的学理研究。我们需要以批判的眼光介入社会现实,回应重大事件,敢于公开地运用理性来直面文化难题,揭示意义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运行机制。在此意义上,文化研究是生产有用知识的一种炼金术。鉴于此,本期重点推出了与当代中国社会密切相关的四个议题,即“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景观政治”、“医疗社会文化史视野下的身体”与“城市空间的再生产——文化的重塑”。人们对更高生活质量的需求与有限的社会资源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加剧了生态危机的社会效应,这使生态文明的建设日益迫切。从美学理论的高度分析、批判现实生活中的生态问题及其引发的舆情危机和治理危机,是生态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专题共推出五篇文章,分别从中西生态美学的异同、生态女性主义的性别政治和生态伦理、城市有机共同体的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宠物文学中的不可靠叙事与人类中心主义批判、黑人文学的生态重读与环境种族主义的社会根源等视角,回应了在“逆全球化”语境中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如何破解人类中心主义的魔障,让一切生命有机体在“天、地、神、人”的四重世界之中和谐共处,打造生态圈的“命运共同体”,是时代赋予生态美学的使命。景观社会的到来让人们不断远离自然的家园,沉浸在消费社会的幻象之中。是什么原因使某个地方变成了人们观看的风景?又是什么原因激励人们设计令人惊叹的景观?换言之,支配景观规划的内在动力和激发观景欲望的社会机制是什么?这就涉及意识形态的编码与解码,即周志强所言的“景观政治或景观政治学”。本专题四篇文章涉及四个不同的主题,即藏漂的民族志描述、贫民窟与贫穷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