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456220
开头……………………………………………………………………………1
一、选字和构词………………………………………………………………4
二、引语………………………………………………………………………22
三、造句和成章………………………………………………………………33
四、学术、艺术及其他………………………………………………………48
五、奇思妙想和人物素描……………………………………………………59
六、主题(上)………………………………………………………………73
七、主题(下)………………………………………………………………83
八、余话(上)………………………………………………………………101
九、余话(下)………………………………………………………………129
开 头
我已写好《大书出世——钱锺书〈管锥编〉真相》,记述大书《管锥编》如何走来人间。我心知肚明,一旦涉及钱锺书的著作,绝不可能跨越声名日隆的小说《围城》。我曾对钱先生有诺在先,但又有先生命我笔记之嘱在后,故择可道者简约书之,名曰《小说逸语》,以视听异趣应对,亦为通融之举也。
三十余年来追随钱锺书先生,先生从不长篇大论演讲《围城》,但我有机会听到作者自己的偶尔辩辞。说者漫心随意,在下留神注重,谈笑聚沙成塔,记载颇丰,竟意外地补足了我的生不逢时。1945年春,钱先生送别敬重的长辈徐森玉去四川,有“话别”诗云:“送远自崖返,登高隔陇看。围城轻托命,转赚祝平安。”说轻,不轻,《围城》可以“托命”,恰恰道出正处于《围城》创作期的分量。据此可证,关于作家自己作品的画外音并不可等闲视之。在那些有如碎琼乱玉的零言杂语里,往往包含着小说“主题”及“写作方法”等要件,大多又是文学研究者和读者所不解、所关切之问。鄙人不敢得而专有,早当贡献研究参考也。今奉呈“九段”之论,则不宜先入为主,效曹氏友人夸赞钱锺书诗句“读尽人间未见书”,一切看后再议。特予申明。
谈论《围城》的话题,需要紧扣文本,以便充分展示其文学本质,才能使我们读懂这部有些特殊性的作品。行文直引精文妙语,读者应该不会嫌其重复,尚可免除翻检原书之累。重读的享受,定能汇集读者公允的评论。
钱先生自己说起《围城》,有两句普通话,令我琢磨多年,念想不忘。
句说,《围城》是他“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第二句是,“我三十多岁写小说《围城》,想用小说原本技巧,打败小说。”
我多次听到过他用不同的语气说这两句话,比如“《围城》的字”“小说打倒小说”等,都是压缩版本。说这些话时,让听者有时觉得他是在回忆,有的又好像在对比,还有似乎带着淡淡的自得。当然,多数人会以为那是一种谦逊之语,甚至干脆就是搪塞敷衍之辞。20世纪80年代初,在台湾与大陆间隔三十多年后,《围城》先后再度在两岸面世。我仔细地读过数次之后,终于明白,那是两句实实在在的真话。
先让我们说句。《围城》文本形成工序,与先生教人写文章的方法一致,包括一选字、二构词、三引语、四造句、五成章诸步骤,《围城》显然是用极其精致的手工一字字编织而成。
在钱先生寿诞之前的两三个月,中国社科院副秘书长杨润时询问明年如何为钱先生祝贺八十大寿,我们商定出来一个先生肯定能接受的方案:由我们俩共同精校很久未曾出版的《写在人生边上》。他正式提出应说服钱先生同意把《围城》搬上荧屏,我说:“没人能攻城拔寨,我也试过几次,望风大败而逃。”杨润时先生照旧条理清晰地说:“,《围城》其次,他的学术方才是国之大器;第二,强攻不得,需要智取。”灵光一闪,高人议论,当然高明。我说:“钱先生常说他写《围城》时,生活艰难,杨季康包揽家务,几乎饿着肚子写了几个剧本《称心如意》《弄真成假》等。黄佐临导演,选中季康大作演出,票税不菲,我荣任‘杨绛之夫’。深情相助,未及酬答。”杨润时先生说:“妥了,城已拿下。”不久,钱先生指着我鼻子说:“一定是你多嘴,黄佐临女儿黄蜀芹来了,带来他爸爸一封信,要拍《围城》。”我理亏心虚,先生又确认无疑,我暗下决心,不再多嘴泄密。
可惜,没有多少日子,我再次犯了大错。杨绛先生说:“拍电视的要来见你钱先生,钱先生已经谢绝了。”“对,有书在,自己读多好。”杨绛先生慢慢说,“是主要演员都来。”她一位一位数下去。这时我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他戏演得很好,他的夫人名气也大,您二老不是夸了好多年?”事情再次扭转,万幸的是,事情过后钱先生没有当面批评。《围城》电视剧大获成功,杨润时先生曾表扬我说:“是你出力,把《围城》送给中国人民大众。”这让我大出意外。
关于电视剧《围城》,在我存有的录音资料中,总共记有六次。
1.1990年10月28日:莫尼克女士在场。
钱先生:“电视剧还拍得可以。陈道明说他没拍过这么好的戏。”“朱寨看了吗?”
2.1990年11月4日:莫尼克女士在场。
杨先生:“电视有几处要改。一是苏小姐在自家称呼不对。二是赵辛楣给‘他们订一房间’是不对的。李慎之发现《飘》的背景不对。”
钱先生:“我本来看都不要看,她和女儿把我按下来看。”
杨先生:“按下来看两眼,又跳起来。”
3.1990年12月9日:电视里正在放《围城》的带子。
钱先生:“昨晚的《围城》看了吗?汽车还有点像。”“他们努力,拍得还可以。”
4.1990年12月16日
钱先生:“现在总算演完了。昨天晚上三集。我不看。一看还要仔细翻书,书里埋了很多线索,对话也删得可惜。我的对话比起曹禺来不知要好多少。总体拍得算好了,谢谢他们。”
5.1991年2月24日
钱先生:“引来了《渴望》,把我救了。”
6.1991年4月7日
钱先生:“《围城》又要播了,新加坡也要演《围城》了。我还看《西游记》。”
有一个小的问题应该表述一下。文学作为我的职业,但专业却在古典,因此对红透半个天的影视不容置喙。而今仅选取相关两事姑妄言之。我认为文学是影视核心要件。影视的基石永远是文学。
其事一,经常有朋友问我,《围城》电视剧可否再拍?我综合钱杨二位先生的零言碎语,略述一二。黄蜀芹导演的《围城》电视剧,已达到高水准,沿原途再拍,肯定不易突破。而提高对原作的认识度,置文学于统领地位,首先是高精准再现《围城》全部或大部对白,辅以必要的素雅场景,简明情节,企盼可以构造新型的“文学电视”。钱先生常说:“二流的文学作品,往往容易拍成好电影好电视。”对待他老先生的“一流文学”,只能以电视衬托文学,不能用文学辅佐电视。
其事二,钱杨二位惜时如命,他们也不是不看电视,更不反对电视,只是绝不长时间连续看电视。钱先生喜欢《西游记》,小说、电视剧、动漫都看,我见他在看电视,恐怕不会有人相信,都是站在电视机前,还经常触屏指点孙大圣什么地方违背了原作者之意。然后,走到电视后面书桌落座,大笔一挥,写出一篇又一篇小文,为《西游记》鸣冤叫屈,匿名寄往上海。大编在不知情况下,目光如炬,即时上报发表。如今不知有没有钱锺书爱好者,可以协力在1985-1987年之间的《新民晚报》上寻找这些佚文。现在我们如能把这些小文辑到钱先生名下,甚至收入《钱锺书集》,多么有趣。
杨先生晚年视力下降,看书不宜过多,所以电视也看得多了一点。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向田奕讲起看电视剧《大染坊》的好印象,田奕说:“那位作者便是以钱先生为师的陈杰,钱先生把他的学习汇报信,转交栾老师,钱先生建议多给他帮助。他还帮助咱们到北京医院照顾钱先生一个多月,解决了大困难。”
我想起先生生前,曾将一位“文学青年”陈杰的十多封来信交我,言明此人乃“通”者,由我负责回复他、帮助他。我们书来信往,神交而尚未谋面。但钱先生的一个“通”字,分量畸重,因为先生评论我和我的同辈,多用“不通”从严要求。日后钱先生重病遭遇困难,陈杰自己开车来北京,送来专业护理人员。那时我进出医院也只能“翻墙”之法,约陈杰一起去见先生,他说他敢“跳墙”,但不太愿打扰钱杨二位先生。他只要求我能和他谈谈。不曾想到一谈,他拿出已相当破旧的老版《围城》,让我随便翻到一页,便开始向下背诵。浓重的山东口音以及精准的语气和表情,使人震惊。直到半个小时左右,经我多次制止,他才停下来,背诵没错误。我一下子明白,钱先生为什么唯独说他“通”呢。那天我查了他给钱先生的信,主要是涉及西方文学理论和作品的问题,信中并未提及《围城》。我把见面事告诉先生,先生说:“我害他吃苦,你应该好好帮帮孩子。”我曾询问他《围城》小说的主题立意,竟回答得似是而非。我按先生本意使其“顿悟”。后来在我建议下,陈杰开始写电视剧本《大染坊》,获得了享誉全国的好成绩。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