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2335531
本书从汽车维修工作的实际出发,在介绍汽车万用表检测汽车电控系统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详细讲解了汽车电控系统的传感器、执行器和电控单元的万用表检测方法,包括汽车万用表检测的基本知识、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传感器的万用表检测、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执行器的万用表检测、汽车底盘车身电控系统传感器的万用表检测、汽车底盘车身电控系统执行器的万用表检测和汽车电控系统电控单元的万用表检测等内容。书中对每一种汽车万用表的检测方法都给出了具体车型示例,便于读者查阅。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实用性强,力求通俗易懂、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本书可供从事汽车维修和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汽车电工、修理工和驾驶员学习使用,也可作为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和培训学校的参考教材。
章 汽车万用表检测的基本知识
节 万用表的结构与类型
1
一、万用表的分类
1
二、万用表的结构和功能
2
第二节 万用表的选用与使用
9
一、万用表的选用
10
二、指针式万用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12
三、数字式万用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15
第三节 万用表在故障自诊断系统中的应用
25
一、自诊断系统的类型
25
二、利用指针式万用表读取故障码
26
第四节 汽车电控系统传感器及执行器万用表检测
27
一、汽车电控系统的类型与组成
27
二、万用表检测法
29
三、汽车传感器的检测方法及注意事项
30
四、汽车执行器的检测方法及注意事项
32
第二章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传感器的万用表检测
节 温度传感器
33
一、冷却液温度传感器
33
二、进气温度传感器
37
三、排气温度传感器
39
四、废气再循环系统监测温度传感器
41
五、燃油温度传感器
42
六、热敏铁氧体温度传感器
43
七、混合动力汽车蓄电池温度传感器
43
八、混合动力汽车蓄电池进气温度传感器
44
九、辅助蓄电池温度传感器
45
十、混合动力系统电动机温度传感器
46
十一、升压转换器温度传感器
47
十二、混合动力汽车蓄电池组电流传感器
47
十三、柴油机废气温度传感器
47
十四、尿素溶液温度传感器
48
第二节 空气流量传感器
48
一、翼片式空气流量传感器
48
二、卡曼涡流式空气流量传感器
51
三、热线式与热膜式空气流量传感器
54
四、量芯式空气流量传感器
59
第三节 压力传感器
61
一、半导体压敏电阻式进气压力传感器
61
二、电容式进气歧管压力传感器
62
三、真空膜盒式进气压力传感器
63
四、电控柴油机压力传感器
65
五、压电式爆燃传感器
65
六、共振型磁致伸缩式爆燃传感器
69
七、大气压力传感器
70
八、机油压力开关
73
九、发动机机油压力传感器
73
十、涡轮增压压力传感器
74
十一、共轨压力传感器
77
十二、燃油压力传感器
79
十三、燃油箱压力传感器
80
十四、燃油压力/温度传感器 81
十五、燃油低压传感器
81
十六、废气压力传感器
82
第四节 位置传感器
83
一、曲轴位置传感器
83
二、凸轮轴位置传感器
88
三、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94
四、加速踏板位置传感器
102
五、齿杆位置传感器
109
六、启动信号和空挡启动开关信号
110
七、EGR位置传感器 111
八、转子位置传感器
113
第五节 发动机转速传感器
114
一、舌簧开关式发动机转速传感器
114
二、电磁感应式发动机转速传感器
115
三、柴油发动机用转速传感器
115
第六节 气体浓度传感器
116
一、氧传感器
117
二、可变电阻型传感器
121
三、稀薄混合气传感器
122
四、全范围空燃比传感器
123
五、柴油机烟度传感器
125
六、氮氧化物传感器(NOx 传感器) 127
第七节 其他传感器
128
一、燃油含水率传感器
128
二、光电式燃油流量传感器
129
三、喷油器针阀升程传感器
129
四、电容式液位传感器
130
五、电热式液位传感器
132
六、电极式液位传感器
132
七、半导体型液位传感器
133
八、浮子舌簧开关式液位传感器
134
九、浮子可变电阻式液位传感器
134
十、热敏电阻式液位传感器
136
十一、液流环位置传感器
137
十二、智能型蓄电池传感器
137
十三、柴油颗粒传感器 138
第三章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执行器的万用表检测
一、电动汽油泵及其控制系统
140
二、继电器
143
三、燃油压力调节器
144
四、燃油压力控制阀
145
五、电磁喷油器
146
六、排放控制系统
151
七、点火系统执行器
154
八、节气门开度控制装置
156
九、燃油加热器
157
十、排气制动电磁阀
159
十一、怠速控制阀
160
第四章 汽车底盘车身电控系统传感器的万用表检测
节 热敏电阻式温度传感器
165
一、车内、外空气温度传感器
165
二、空调蒸发器出口温度传感器
171
三、液压油温度传感器
174
第二节 压力传感器
176
一、空调制冷剂压力传感器
176
二、空调压力开关
176
三、制动油压力传感器
177
四、蓄压器压力传感器
178
五、轮胎压力传感器 179
第三节 位置传感器
181
一、离合器位置传感器
181
二、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183
三、防滑制动系统(ABS/TRAC)主、副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184
四、车辆高度传感器
186
五、转向角度传感器
189
六、制动踏板位置传感器
194
第四节 车速传感器
195
一、可变磁阻式车速传感器
196
二、光电式车速传感器
198
三、电磁感应式车速传感器
198
四、舌簧开关式车速传感器
200
五、霍尔式车速传感器
201
第五节 轮速传感器
203
一、电磁感应式轮速传感器
204
二、霍尔效应式轮速传感器
206
三、励磁式轮速传感器
208
四、磁阻式轮速传感器
208
第六节 加速度与减速度传感器
211
一、光电式减速度传感器
211
二、水银式减速度传感器
211
三、差动变压器式减速度传感器
212
四、压电式减速度传感器
212
五、压阻式减速度传感器
213
六、开关式加速度传感器
214
第七节 横摆角速度传感器与组合传感器
215
一、横摆角速度传感器
215
二、组合传感器
215
第八节 碰撞传感器
218
一、碰撞传感器的结构
220
二、检测碰撞传感器的注意事项与方法
222
第九节 其他传感器
224
一、静电式冷媒流量传感器
224
二、光量传感器
226
三、湿度传感器
230
四、烟尘浓度传感器
231
五、电流检测用传感器
234
六、存储式反射镜用传感器
237
七、超声波距离传感器与激光传感器
238
八、雨滴传感器
244
九、空调压缩机锁定传感器
248
十、汽车导航传感器
248
十一、制动器摩擦片磨损检测传感器
248
十二、乘员位置传感器
249
十三、防盗振动传感器
254
十四、视觉传感器
256
第五章 汽车底盘车身电控系统执行器的万用表检测
一、电控自动变速器执行元件
259
二、防抱死制动压力调节器
261
三、防滑转(ASR)执行元件 263
四、电子控制悬架系统执行元件
265
五、动力转向执行元件
266
六、巡航控制系统执行元件
266
七、车门窗控制执行元件
270
八、驾驶位置记忆系统执行元件
273
九、灯光自动控制执行元件 274
十、汽车空调器常用执行元件
274
十一、车载网络系统
276
第六章 汽车电控系统电控单元的万用表检测
节 汽车电控系统电控单元的功能与基本组成
279
一、电控单元的基本功能
279
二、电控单元的组成
279
三、电控单元的电源电路
282
第二节 电控单元万用表检测的项目及方法
282
一、电控单元万用表检测项目
282
二、万用表检测电控单元注意事项
283
三、电控单元万用表检测方法 283
第三节 电控系统万用表检测实例———康明斯ISC高压共轨柴油车电控系统的检测 285
参考文献
第二版前言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 现代汽车的车型和性能都在不断改进, 汽车技术日新月异, 特别是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得汽车的维修理念、维修内容、维修方法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汽车维修越来越具有一定的难度, 对汽车维修人员的维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电控汽车结构复杂, 故障千奇百怪, 确诊十分困难, 而专用诊断设备只是提供一个判断故障的方向, 而不是具体的某一故障的部件或部位。只有通过万用表检测, 才能找出故障的准确部位。当汽车发生故障时, 对电控单元、传感器和执行器的检测, 是维修工作的基础和关键。为了满足广大汽车维修人员的迫切要求, 我们编写了这本书。
本书从汽车维修工作的实际出发, 在介绍了汽车万用表检测汽车电控系统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详细讲解了汽车电控系统的传感器、执行器和电控单元的万用表检测方法。全书共分六章, 内容包括: 汽车万用表检测的基本知识、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传感器的万用表检测、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执行器的万用表检测、汽车底盘车身电控系统传感器的万用表检测、汽车底盘车身电控系统执行器的万用表检测和汽车电控系统电控单元的万用表检测。书中对每一种的检测方法都给出了具体车型示例, 便于读者查阅, 举一反三。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力求通俗易懂、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实用性强,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本书可供从事汽车维修及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汽车电工、修理工和驾驶员学习使用, 也可作为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和培训学校的参考教材。
本书由吴文琳主编、林瑞玉副主编, 参加编写的还有吴丽霞、林春霞、苏剑炜、何木泉、林国强、蚁文荣、阮清开、林金燕、陈继贤、林志强、黄志松、林志坚、陈山、陈谕磊、杨光明、林宇猛、林玉山、黄志松、李剑文等。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一些资料, 并得到同行帮助, 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 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 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