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5906527
在医疗环境不甚理想、社会缺乏有效沟通、医师群体倍感无奈的当下,来一场“寻找大医精神”活动。穿越浩瀚中华历史,由孙思邈“大医精诚”不断演绎而来的“大医精神”,是医者具有崇高医德、精湛技术的精神品质。对大医精神代表的找寻和对他们故事的展现,至少可以起到沟通社会、重拾行业信心之作用。
活动的展开,恰好印证了这一点:60名“大医精神”代表从全国的医师队伍中被寻找、推荐出来,他们中有的是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院士;有的是扎根某个专业有所建树的人;有的是在基层医疗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乡村医生……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都是心中有大爱、对从医有深刻体会、对生命敬重、对病患无私奉献的“大医精神”的代表。邢远翔主编的《寻找大医精神》便记录的他们的故事。
今天,当活动结束,《寻找大医精神》的“大医精神”代表的故事将要结集出版时,再次在系统通读中被他们的故事感动、沉醉,也愈加感受到“大医精诚”所散发出的历久弥新的迷人生命力。
吴孟超:游刃肝胆写春秋 钟南山:医之大者为国为民 郎景和:植根医学本源践行医学真谛 黎介寿: “一根肠子走到底”的院士 李素芝:行医比当官更重要 顾玉东:好医生的公式是“1 x>S” 庄仕华:大爱洒天山 刘力生:一生防控高血压的“斗士” 王海燕:名利淡如水事业重如山 陈菊梅:传染病防治的五味人生 王鸿利: “血友家族”的守护者 凌锋:知音互雅精诚合作 白书忠:高举健康管理大旗 胡大一:走在健康中国的长征路上 朱晓东:60年不懈的坚守 管忠震:在化疗与毒效的辩证中求索 榻国维: “皮肤圣手”的中医情结 丛玉隆:小检验做成大学问 李宗浩:不遗余力拓展急救事业 周良辅:绝地刀锋一路纵深 侯凡凡:始终执着于当一名好医生 于长隆:实现运动医学的强国梦 曾光:守护公众健康的“卫士” 窦科峰:勇于探索创造医学奇迹 吴一龙:内外通达攻坚肺癌 王岩:运筹帷幄的骨科战略家 贾立群:守护儿童的健康卫士 刘晓程:心怀梦想的起舞者 温浩:半生执着演绎治“虫”传奇 周月华:患者的需要是我行走的力量 栗占同:于微深处见精神 景在平:血管外科的探路者 王宁利:上善若水仁者爱人 周晓:让延续的生命更有颜面 顾学范:为人生道“安检”提速 卞修武:科研指路让生命绽放光彩 王锡山:对患者有利是我选择 姜卫剑:为脑卒中患者筑起“健康梦” 韩陆:将奥运与红十字紧密携手 赵红心:不成她的粉丝儿都难 杜雪平:中国社区卫生事业的急先锋 张骞:打响“肾脏保卫战” 韩小红:“治未病”的铿锵女将 王继跃:抓住脑卒中防控的“牛鼻子” 欧阳学农:做肿瘤患者生命的“CE0” 何剑峰:与瘟神斗争的“降魔将” 乔铁:拯救胆囊有胆有识 曾晓芃:防制病媒生物的幕后英雄 刘宏宇:坚守医者灵魂的纬度 刘春晓:手术创新赢得国际话语权 刘伦旭:胸腔镜下的起舞者 王桂湘:海岛健康的守门人 王祖郧:防控高原鼠疫的“铁血战士” 乞国艳:重症肌无力的医患人生转换 方涛:行动写就“预防医学活字典” 陈岭:我喜欢他们的微笑 刘东:儿童福利院的“雷锋” 孙建纯:护卫癌末患者的“特种兵” 张振江:17年心系染艾乡亲 张伟:草原军医的大爱人生
有人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对于这个观点,我是欣然赞同的。人类作为世界万物之灵,其独特之处就在于有精神世界、有思维、有情感。作为个体的人,活着是蛋白质保鲜,死了是蛋白质腐灭,但人的精神却是永恒的生命。
几个月前,《医师报》社的同志和我说,希望在医疗环境不甚理想、社会缺乏有效沟通、医师群体倍感无奈的当下,来一场“寻找大医精神”活动,我十分支持。在我看来,穿越浩瀚中华历史,由孙思邈“大医精诚”不断演绎而来的“大医精神”,是医者具有崇高医德、精湛技术的精神品质。对大医精神代表的找寻和对他们故事的展现,至少可以起到沟通社会、重拾行业信心之作用。
活动的展开,恰好印证了这一点:60名“大医精神”代表从全国的医师队伍中被寻找、推荐出来,他们中有的是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院士;有的是扎根某个专业有所建树的人;有的是在基层医疗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乡村医生……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都是心中有大爱、对从医有深刻体会、对生命敬重、对病患无私奉献的“大医精神”的代表。
我曾一期不落地读完了每一个故事,并深深为之感动。今天,当活动结束,“大医精神”代表的故事将要结集出版时,我再次在系统通读中被他们的故事感动、沉醉,也愈加感受到“大医精诚”所散发出的历久弥新的迷人生命力。
一段时间以来,医疗行业如陷泥潭,总是被动地与回扣、商业贿赂、被伤害等负面的东西相联系并被不断放大。尽管这些仅是个别现象,但却让一个行业背负了难以承受的负担。曾经,为追随悬壶济世理念,期望在救死扶伤中体验成就感、在呵护生命中体验崇高的医者,心中不免泛起一丝涟漪。负面情绪带给一个行业的伤害难以估量。
此时,“大医精神”这条从社会大潮中涌出的奔流之河,吟唱着护佑生命、守护健康的神圣之曲呼啸而来,向社会、向行业传递“正能量”。与时代合拍的当代大医理念,即将在新的历史洪流中散发新的生命力。
声势浩大的“寻找大医精神”活动即将结束。我想,我们的任务不仅是寻找出“大医精神”以及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更需要将这种精神永久传唱。尤其在医改进入攻坚阶段的当下,倡导各级医师在日常诊疗活动中争做大医精神的践行者,提倡重塑“白衣天使”形象十分必要。
钟南山:医之大者为国为民 “科研是医学家的天职,但不是终目的,终目的是造福患者。” 党的教育,就是组织上把你分配到哪里,你就要在哪里发光发热。他做到了!他一直是那个勇敢的战士——钟南山。
震撼国际学术界的巾国智者 “追求一个未知数,这就是我的动力。” 1955年,钟南山考上了北京医学院,当年广东省仅有5个人考上。然而由于家庭历史问题,后来的8年间,钟南山与临床工作始终失之交臂,他的行医路似乎走得格外坎坷。但是他说,始终不安于现状,是他生命的主轴。“假如所有人都有这么一颗恒心,都有一个追求,然后努力朝前走,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儿,钟南山报名参加了“文革”后次公费出国留学考试,并顺利通过录取分数线。1979年,包括钟南山在内的16位公费生踏上了西行之路。
刚到伦敦不久,钟南山就收到导师—— 英国爱丁堡大学附属皇家医院呼吸系主任弗兰里教授的来信:“按照我们英国的法律,你们中国医生的资历是不被承认的。所以你到医院进修不能单独诊病,只允许以观察者的身份查查病房或参观实验室。根据这个情况,你想在我们这里进修两年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多只能8个月”这封来信像一盆冷水,将钟南山的一腔热诚浇了个透。“我们要挺直腰板站起来。”这样的情绪一直伴随着钟南山。
钟南山白天参加查房,参观皇家医院各系的实验室,晚上泡在资料室充实基础知识。
他从海量的资料中分析发现,呼吸生物实验室关于一氧化碳对血液氧气运输影响的项目不仅符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也正是导师期待开展的项目。于是,他决定主动出击。经过两周不分昼夜的拼搏,一份“一氧化碳对血液氧气运输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交到弗兰里教授手中,这个原本高傲的英国人露出赞许的目光,鼓励钟南山好好干。
实验室的一台血液气体平衡仪因故障已闲置一年有余,然而实验时间宝贵,钟南山决定自己尝试修复这台仪器。钟南山先后从自己身上抽了800毫升鲜血,经过30多次反复校正,仪器终于复活了。得知钟南山以前从未见过这种仪器时,英国医生们颇为感慨: “中国人真是不可思议!” 按照原定计划,钟南山开始了项目研究。
为取得可靠资料,他让皇家医院的同行们向他体内输入一氧化碳,同时不断抽血检验。
当血液一氧化碳浓度达到15%时,即相当于连续吸食50~60支香烟!不顾同行们的劝阻,钟南山直到血液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达到22%才停止,此时他已经感到天旋地转。功夫不负有心人,试验终取得满意的效果,英国同行们也被他那种忘我的献身精神深深感动。
一个空气清新的早上,钟南山收到导师的一封信,邀请他向皇家空军代表和苏格兰医学理事会主席做“有关各种因素对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影响”的报告。这是皇家医院对一个中国学者赋予的信任,钟南山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
在国外进修的两年零一个月里,钟南山对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研究共取得5项重要成果,完成了5篇学术论文。
中国流行病学的领军人 “我们做医生的,常常要把偶然性变成必然性。” 2003年的春天对中国来说是个不寻常的季节,“非典”的凶猛来袭一度造成社会恐慌。
回想起来,钟南山说,那时的他像参加着战斗一样,但比起救治患者,“这个应该是我们的本行,我们本身的责任。”为了搞清楚“非典”的规律,钟南山自己都不知道看了多少患者。参加抢救时看到人手不够,他就自己上前帮忙将患者从车床推到抢救床上,并用简易人工气囊给患者做人工呼吸;遇到患者情绪不稳定,他就亲自去做思想工作;为了联络方便,平时很少使用手机的钟南山24小时开机。他说:“你想让人家干一个事儿,你自己先去干。” 钟南山参加会诊、出席讲座和各种指导活动,曾经一连38小时没合过眼,终于,他病倒了。钟南山知道,此时此刻自己绝不能倒下,坚守才会给患者和医务人员带来希望。
在医院住了一晚之后,他偷偷跑回家,进行。
自我治疗。即使在休息的日子里,他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研究和工作,把办公室搬到了家里。钟南山坦言,他面临的晟大压力是对“非典”疾病的无知。但他知道,即使1O名患者里面只活了一个,从这一个被救活的人的经历中,他也能学到很多东西。
探索是艰辛的,钟南山经常夜不能寐,书房的灯光亮彻通宵,已经没有人能记得清试行了多少种方案。终于,他们找到了突破口。
2003年3月9日,《广东省医院收治非典型肺炎病人工作指引》出台,成为广东抗击“非典”战役的重要转折点。他说,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让他感动的是他的团队。“站在前线的,他不会因为怕传染就不来了,就不做了。” 经此一疫,钟南山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只要钟南山一说话,总能增强人们的安全感。
2009年,广东省卫生厅调整防控甲型HlNl 流感专家组,将原来的两个专家组调整为临床专家组、防控专家组和病原学专家组等3 个专家组,钟南山被广东省委任命,担纲临床专家组组长。他欣慰地看到现在人们能相当理智地对待病毒传染问题。同年5月,他提出的“将灰霾纳人大气污染范畴”的提议也被纳入原卫生部和国家环保部门制定的相关标准。
尽管工作繁忙,钟院士始终没有闲置临…… P8-9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