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5079429丛书名: 润心书系
南宫不凡编著的《少年赵匡胤》在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古典小说形式,向读者展示宋太祖赵匡胤少年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个人奋斗历程。
也许赵匡胤的成功是历史的选择。但是,和所有人一样,少年时代的经历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少年赵匡胤》将追溯那段激荡人心的乱世风云,窥探一代英主明君颇具神奇色彩的成长道路,我们将以生动感人的故事,展现一位少年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历史是一面镜子,今天的少年朋友可以从赵匡胤身上寻求到进步的力量,为个人的成长和成功之路提供有力的借鉴和帮助。
总序
序
导读
第一章 风云变幻 万里江山频易主
第一节 乱世风云
第二节 家世渊源
第二章 香孩出世 天之骄子始诞生
第一节 乱世之中的戎马生活
第二节 将门诞虎子
第三节 不爱书本爱刀枪
第三章 人小志大 少小顽童显神威
第一节 夹马营“骑兵大元帅”
第二节 初读诗书的日子
第三节 武艺长进
第四节 东迁开封
第四章 翩翩少年 不爱诗书爱武装
第一节 十结义
第二节 拜师学艺
第三节 志向不俗
第四节 智勇双全展威名
第五章 黄龙显身 寺院占卜示未来
第一节 射乌鸦的故事
第二节 龙泉神木
第三节 黄龙赤蛇
第四节 寺院问卜
第六章 智勇双全 初登沙场试锋芒
第一节 结拜兄弟相会
第二节 契丹入侵
第三节 小试锋芒
第四节 第一次见天子
第七章 浪迹探索 好男儿志在四方
第一节 国难当头
第二节 浪迹探索
第三节 仗义识兄弟
第四节 输华山
第八章 行侠仗义 不远千里送京娘
第一节 路见不平
第二节 拒婚显豪情
第三节 回到开封
第四节 豪情再行侠
第九章 吟诗述怀 仙人指路投明主
第一节 朝代再更迭
第二节 愤而出走
第三节 两次碰钉子
第四节 指破迷津
第十章 大鹏展翅 一飞冲天成帝业
第一节 勇投明主
第二节 屡立战功
第三节 访贤识才
第四节 成就帝业
宋太祖大事年表
关于作者
第二节 初读诗书的日子
追问先贤
赵匡胤一手拿着弹弓一手拿着宝剑回到家中,前脚刚刚跨进门坎就听有人喊道:“公子回来了,夫人,公子回来了。”随即,一连串急促的脚步声响过,杜夫人在丫鬟小翠的搀扶下走过来,挡住了匡胤的去路。
赵匡胤抬头看着母亲,不解地问:“母亲,您怎么不让我进去?”
杜夫人脸色阴沉,盯着匡胤手中的武器喝问:“你整天在外面打架,也不知道母亲在家担忧你吗?说,弹弓和宝剑是哪里来的?”自从赵匡胤被孩子们尊称为大元帅,他的生活变得丰富而且充满了乐趣,有时候他会整天整天和同伴们聚在一起玩耍,很少回家。杜夫人担心他的安全,经常批评管教他,但是哪里能管得住?今天赵匡胤一大早就出去了,直到现在才回来,居然还带着武器,杜夫人当然十分生气。
匡胤举起两件武器,一五一十地说了它们的来历,然后突然问:“母亲,我什么时候才能读书?”
杜夫人听说匡胤去送别郭融,还与他和柴荣互赠兵器,当即转怒为喜,刚要夸他几句,猛然听他问何时读书,不由得惊喜地说:“匡胤想读书了?这真是太好了,前几天我刚向你父亲提起此事,你父亲说你还小,过些日子再说。现在倒好,匡胤自己提出要读书,我想你父亲不会反对了。”她一面兴致勃勃地说着,一面拉着匡胤的手走向内室去见赵弘殷。
听说匡胤想读书,赵弘殷也很高兴,他很快就联系了当地一所私塾,把匡胤送到那里去读书。私塾是一位姓张的先生开办的,在夹马营也算颇有名气。因为此地多是军人,他们很多人尚武,相对来说上学读书的孩子就比较少,所以教书先生也不多,_般人家无法请先生专门上府教书,只好把孩子送到张先生的私塾里来。私塾里有七八个孩子,他们来得早的已经跟张先生读了两三年书,短的才入学不久。赵匡胤第一次踏进私塾,看见这么多孩子一个个摇头晃脑、咿呀背书,颇觉好玩,也坐下来随着大家一起念唱。
念了一会儿,赵匡胤坐不住了,他瞅瞅这个,瞧瞧那个,心想,念来念去老是重复一句话,有什么好玩?渐渐坐不住的匡胤开始溜号了,他一会儿看看窗外的鸡飞狗叫,一会儿瞥一眼张先生抖动的胡须,一会儿又拉一下身边同窗的衣袖,真是手脚乱动、无法安定。
张先生看在眼里,无法忍耐下去,喊起赵匡胤教训一通,让他安心读书。赵匡胤坐下不久,老毛病又犯了,又开始溜号玩耍,无法集中注意力读书。
一来二去,张先生觉得赵匡胤太调皮了,有意好好惩罚他一下。这天,他带着学生读了一段《大学》,然后吩咐他们朗读背诵。中午放学时,先生叫住赵匡胤让他背诵文章,恐吓他说如果背不会就不让他回家吃饭。
赵匡胤一听就傻了眼:一上午自己光玩了,哪里背过一句文章?这可怎么办,要是不回家母亲会担心生气的?看他焦急的神情,张先生得意地说:“怎么,不会背了?好,你就留在这里背书,其他学生可以回家吃饭了。”
赵匡胤看着同学们一个个高兴地离开私塾,张先生也起身要走,他大声说道:“先生慢走,你让我再看一遍书,我一定很快就能够背会。”
张先生睨了一眼赵匡胤,心想,平时一段文章读好几天都不会,怎么可能今天一看就会,肯定是吹牛,好,就让你吹一次牛,你也好心服口服!于是他一口应承了匡胤的要求。
赵匡胤迅速翻出《大学》,从头到尾读了读,随即合上书本朗声背诵。张先生侧着耳朵仔细听,发现匡胤背得一字不差,不由得惊讶地想:“这个匡胤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真是个奇才。”他只好放赵匡胤回家了。
过了几天,张先生讲解孟子求学,讲到精彩处不由得眉飞色舞、声情并茂。孟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之一,是伟大的思想家,在历朝历代帝王和百姓心中的地位仅次于先贤圣哲孔子。孟子小时候,他母亲为了让他好好读书而三次搬家的故事流传很广。今天张先生正是对学生讲孟子如何刻苦求学读书,如何取得了不起的成就,以此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在古代读书人心目中,先哲们无所不能,超越古今,受到特别推崇。
张先生边讲边看学生们听到认真,颇为得意,他正要结束自己的讲解,赵匡胤突然起身问道:“先生,那孟子会骑马吗?”
张先生一愣,支支吾吾地说道:“骑马?孟圣人……喜欢四处求学,出游各国,应该经常乘坐马车……”
“那他会舞刀耍剑吗?”赵匡胤紧接着问道,“他是不是武艺高强?”
张先生想了想说:“孟子是思想家,舞刀要剑干嘛?不过他与当时的很多将军有来往……”
没等张先生把话说完,赵匡胤“噗哧”一声乐了:“先生,那孟圣人一不会骑马二不会舞剑,还有什么本事?怎么能称他为圣人呢?我认为他不过是会读几本书、会写几个字的小老头而已,先生却这么夸他,让我们向他学习,太过分了!”
这席话引得所有学生都笑出声来。
张先生勃然大怒,训斥道:“你竟敢这样污蔑圣贤,你才太过分了!”气得扔下书本走出私塾。古时学习制度非常严格,要求学生对老师必须毕恭毕敬,不但不能随意质问老师,更不能在课堂上随便说笑,一般情况下,学生只能安静地听老师讲,按照老师的要求读书写字,老师备有责打学生的戒尺,稍有差池就会挨打受罚。
因此,看着先生离去的背影,有几个孩子慌忙对赵匡胤说:“不好了,先生肯定去你家告状去了。”
赵匡胤说:“告什么状?难道我说错了吗?先生天天让我们读书、背书、写字,这有什么用?能上阵杀敌吗?我要学习真正的本事!”
“什么是真本事?”一个孩子忍不住问。
“当然是兵法和武艺。”赵匡胤肯定地回答,“武艺高强才能冲锋陷阵杀敌卫国,懂得兵法才能行军打仗不会失败。”原来他当初主动提出读书正是受到柴荣的影响,他认为读书就可以学习兵法,懂得作战技巧,哪里想到整天读些与战事毫无关系的“之乎者也”,难怪他今天如此追问先贤。
孩子们觉得匡胤说得有理,围拢过来,七八个人叽叽喳喳探讨关于战争以及武艺的事,全然忘记这是在学习四书五经的私塾里。
再说张先生,他气呼呼离开私塾跑到赵匡胤家,把赵匡胤追问先贤扰乱课堂的事告诉了他的父母,叹口气说:“我教书多年,第一次遇到这样侮辱先贤的学生,我以后可怎么教他?你们知道,目无尊长可是非常严重的错误。”他絮絮叨叨讲了很多关于孔子制作礼乐的事情以及礼的重要性,好像赵匡胤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大错。然后又把匡胤上课东张西望、不认真听讲的事也一一说了,最后说:“我没有能力,教导不了贵公子,还是请赵将军另请高人来教匡胤吧!”
赵弘殷夫妇一边恭敬地听张先生述说,一边赔礼道歉表示一定严厉管教赵匡胤,请他千万不要赶走匡胤。不知道赵匡胤这次会受到哪些惩罚?他还能不能继续自己的学业呢?
P62-66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