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636695
优秀学者群贤毕集,在此与20世纪中叶史领域*杰出的研究者之一理查德·奥弗里一道,从军事、政治和经济角度,呈献出一部关于二战的历史。该书叙述令人信服,细节引人入胜,分析鞭辟入里,广度包罗万象,对于一般读者和学生来说,堪为明晰易懂的之作。
——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Simon Sebag Montefiore),《斯大林:红色沙皇的宫廷》(Stalin: the Court of the Red Tsar)一书作者
该书为历史学文献增加了*为有用的内容,值得欢迎……谨向所有对这场战争感兴趣的读者推荐此书。
——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y),耶鲁大学教授,著有《胜利的工程师》和(Engineers of Victory)《大国的兴衰》(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二战是20世纪的塑造者,我们今天仍生活在其漫长的余波之中。本书汇聚了*流的学者,是一本堪称完美的二战主题读物。
——大卫·雷诺兹(David Reynolds),剑桥大学教授,著有《指挥历史: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战及其相关著述》(In Command of History: Churchill Fighting and Writ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该书将不少军事史著作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结合起来,因此尤为必要。各章节分析精妙、叙事完整,涉及主题包括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陆海空作战方式,同盟国内部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科技变革以及这场战争的文化史。
——《选择》(CHOICE)杂志
在有记录的人类历史历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毁灭性的一场冲突。其影响范围遍及全球,堪称典型的总体战争。不难理解,这场战争留下的阴影幽暗而长久,绵延其后数十载。然而,从1945年战争正式结束开始,三代人的时间已经过去,对那场冲突有着鲜活记忆的人也已为数不多。随着那个时代逐渐远去,历史学家得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如何描述那场战争,如何解释其原因,在反思战争教训时又该选择哪些关注主题。
例如,随着二战情景一点点湮没于过往,即便是“这场战争起于何时,又止于何时?”这样明显属于基本内容的问题,也变得不那么确定。这场战争的起点,是1939年欧洲战事的开始吗?还是1941年夏天希特勒打响对苏战争?亦或是直到1941年底,日本将美国拖入战争,才使其真正具有了全球性?那样的话,从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入侵中国开始,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胜利才宣告结束的东亚长期冲突,又要如何看待呢?
在本书中,几位*的历史学家为新一代读者重新审视了这场战争。他们不仅从作为反应一方的同盟国角度探索了战争的全过程,也考虑了轴心国侵略者的视角。在理查德·奥弗里精到的编辑方针指导下,全书各章引领我们从战争肇始出发,相继回顾了主要战区当中的陆海空军事行动,审视了各国的战斗力水平与军事及科技变革、总体战争的经济学特征、战争的文化和宣传、战斗人员与平民的战争体验(以及种族屠杀),以1940年代末从世界大战向冷战的转换作为收结。作者们合力为这世界历史当中*为可怖、*引人入胜的片段之一,撰写了发人深省而颇具启发性的全新解读。
引 言: 全面战争——全球战争
章 世界大战的起源 001
第二章 战争中的日本帝国:1931—1945 年 027
第三章 意大利的战争 071
第四章 德国的战争 117
第五章 西方与海上战争 145
第六章 同盟国:从失败到胜利 185
第七章 战斗力:战争统筹与军事变革 223
第八章 总体战中的经济 259
第九章 前线(一):战争中的军队 285
第十章 前线(二):战争中的平民 327
第十一章 非自然死亡 359
第十二章 战争中的智慧:发明与专家 383
第十三章 战争中的文化:思想、艺术和宣传 415
第十四章 从世界大战到冷战 449
章
世界大战的起源
一战的余烬埋下了二战的种子。但两次大战之间的轨迹,却是1939 年拿起武器的人们初难以预料的。作为二战的主战场,几乎每一个欧洲家庭都有亲人伤亡。历史学家们开始质疑一战是否符合史上次“总体战”的定义,因为“总体”意味着这场战争不仅是有组织的冲突,而且还包含社会、经济与政治体系的支持,其影响将波及所有人。
在次世界大战中,尽管领导人宣告休战,但和平迟迟没有到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真正的停战发生于1918 年11 月11 日11 时。也正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得以开始评估战争损失和伤亡,结果超乎想象。据历史学家估计,一战造成了940 万到1100 万人死亡,占了1913 年欧洲人口的1%。在战争期间,平均每天都有5600人死亡,士兵遭受着惨重的伤痛。例如,大约有75. 5 万英国士兵和153. 7 万德国士兵因为战争而终身残疾。因此,如何安置和照顾伤残老兵成为战后重建的一个重要议题。战火对房屋、工厂和农场土地的毁灭性损失高达300 亿美元。一战也造成了巨大的政治动荡。大战摧毁了奥匈帝国、俄国、德国和奥斯曼帝国,君主政体开始走向衰落。与此同时,全球影响力和经济实力的重心开始从西欧移向美国,纽约取代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长期来看,次世界大战让西方大国应对威胁的态度和能力都大为削弱,而此时日本、德国和意大利正在积极地筹备一场更具毁灭性的冲突。更直接的是,一战为俄国布尔什维克提供了在1917年11 月夺取政权的机会,导致了一场艰苦的内战,并终以苏维埃政权成立告终。这场内战对共产党政权的内在特点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塑造了其对外政策—— 对曾经支持“白卫兵”的政权充满疑虑和恶意。这些反对“红军”支持“白卫兵”的政权有协约国等,主要包括法国、日本、美国、英国及其领地;同时,出于反对俄国内战的原因,德国和奥匈帝国也站在了这一行列。当然,敌意和对抗是互相的。苏联布尔什维主义革命的成功,引发了匈牙利和德国共产主义阵营的纷纷效仿,同时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共产主义运动也燃起星火。这一意识形态领导着城市的工人阶层奋起反抗,同时,越来越多的贫苦农民加入到革命中来,他们成为苏联和资本主义势力斗争的重要部分。
一战结束之后的“东方战线”不是仍被矛盾冲突笼罩的地区。爱尔兰和中国的政治斗争引发了战火的升级,与此同时,在中欧那些被解体的国家边境上,已被遣散回家的人们依然战斗在硝烟之中。这些战争的延续,很大一部分源于俄国革命的爆发——1917年底,俄罗斯帝国的大片领土被内战战火吞噬。1918 年,约有1. 43亿人生活在曾是沙皇统治的领土上,但当1921 年内战结束(大饥荒开始之前),这一数字已经降至1. 34 亿人。政治同样是战争的另一种延续。在欧洲和日本的一些地区,次世界大战使得包括德国、奥地利和意大利等国家的军事化程度持续加深,退役军人群体成为强有力的政治势力。
1915—1918 年当政的领导者们为维持战争所做出的承诺,使得战后大部分政府在国内都面临考验,无论是旧政府还是新成立的政权,抑或是在战争末期的选举中极力想赢得民众支持的政党们,都难逃这一挑战。国内政治不断刺激着“权利”运动,这些权利包括自主投票权,尤其是妇女的投票权,少数族裔和被殖民者的代表权,社会权利包括就业、住房和社会保护等。
(精彩待续)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