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371126
★本书是著名作家赵峰创作的乡野散文集,作者以己之笔深度还原了一份故乡的心灵档案,一个真实而诗意的故乡生态图,一个精神记忆的家园。他写的是一个人的乡愁,也是无数人心中的乡愁,是每个心怀故乡的人不可错过的质朴感动。
★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会主任傅广典、知名作家潘小娴特为此书作序,诚意推荐。
傅广典评价此书:“乡愁”之“愁”,达意而内涵深邃,一字千钧、破题有声:桑梓之情,赤子之心。
潘小娴在序中言:《老家,一个人的故乡心灵史》为一个村庄乃至无数村庄的乡愁档案——等到多年后,也许我们已经在村庄找不到那些曾经存在的木器、油坊,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顺着这些记录文字,重温那些曾经存在过的木器、油坊,穿越回真实的并已被我们的浓浓乡愁一一拂过的村庄。
★本书由金牌编剧曾有情、文史学者丁晓平 、著名旅澳作家王若冰、诗人衣米妮子联袂推荐。
本书是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会主任傅广典、著名作家潘小娴作序、联袂推荐的一部乡野散文集,以故乡为背景,展示了故乡的风土人情、山水人事、人文精神。以优美深情的笔致,描绘了故乡的各种质朴与灵秀,挖掘中国式乡村的内在精神世界,在诉说和反省中倾诉乡情、乡愁、乡恋。这是一个人的故乡心灵史,也是转型中国背景下无数人的故乡情怀。
辑 庄稼花开
庄稼花开 …….
003
村庄里的那些花儿 …….
006
乡村乐班 …….
011
乡村木器 …….
014
春笋的香气 …….
018
乡间柿子 …….
021
摘杏时节 …….
024
故乡的茶 …….
028
村庄的色彩 …….
031
请把春天还给我 …….
035
一把泥土 …….
037
村庄里的那些树 …….
041
村庄里的它们 …….
050
看戏的故事 …….
056
乡间小路 …….
058
玉米四韵 …….
061
第二辑 飘逝在村庄里的雪
飘逝在村庄里的雪 …….
071
乡村油坊 …….
076
乡村照相馆 …….
080
父亲的庄稼 …….
084
母亲的菜地 …….
089
回味野菜 …….
092
爱情自留地 …….
095
正版的庄稼 …….
098
有名的裁缝 …….
101
另类的竹子 …….
105
乡村竹具 …….
108
乡村农具 …….
111
为什么这样对待草 …….
115
怕花的女孩 …….
117
布凉鞋 …….
121
温暖老家 …….
124
第三辑 隐秘的村庄
隐秘的村庄 …….
135
永远无法猜度的内心 …….
138
另一个村庄 …….
144
拒绝 …….
147
失去 …….
152
麦地深处 …….
157
每个夜晚,只亮起一盏灯 …….
161
走失的孩子 …….
164
小美 …….
167
奔跑在黑夜里的爱 …….
172
第四辑 乡愁拂过的村庄
乡愁拂过的村庄 …….
179
村庄物语 …….
187
乡愁归来的村庄 …….
206
永远的庭院 …….
217
水源颂 …….
226
附录
乡村,是一个藕断丝连的梦 …….
230
后记
每个人都走在回乡的路上 …….
233
序一
桑梓之情 赤子之心
——《老家:一个人的故乡心灵史》的美学判读
傅广典
赵锋是位善于写桑梓散文的青年作家。
桑梓散文多钟仪楚奏之作。因为桑梓之地洒满了童年的记忆,绘制了青年的志向,预置了老年的归宿,人至暮年,回首人生历程,别有一番情感,所以写桑梓散文者以中老年人居多。青年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憧憬着前方风景,多展望,少回首,故而青年作家写桑梓散文者寥若晨星,写得好者更是凤毛麟角。
赵锋的故乡是文化底蕴丰厚的郧阳。这片故土在气势磅礴耸入云霄的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秦岭逶迤,大巴山嵯峨,两山以不同的风貌和品行环抱着一片钟灵毓秀谷地,谷地依两山走势,自西向东蜿蜒千里。谷地中央,是奔腾了亿万年的汉江,她是汉民族的母亲河,在民间传说里,在一年的某一天的午夜,汉江正对应着苍穹上的天河。秦岭与大巴山抵御了北寒南热,汉江滋润着两山间的秦巴谷地,使这里气候温润,草木葳蕤,100万年前汉江人就已经生活在这里,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认定这里是现代人类的发祥地。起码100万年以来,这里人类没断代,文化没断层,是世界范围内鲜见的人类连续进化的地域。汉代,刘邦在这里建立汉王朝,汉民族由此而来。明朝,成化年间置郧阳巡抚,辖八府九州六十四县,是中国史上的个特区,历时204年,120位封疆大吏在这里建功立业理域安邦。这都是郧阳人一向引以为荣的历史篇章,郧阳人也因此而文化底气十足。
赵锋生于斯,长于斯,他从小就受桑梓文化的沐浴与熏陶,在桑梓文化中成长。他依恋着这片故地,忠诚于这片故地,学业有成,报效梓里,讴歌家乡、赞美家乡的写作,始终不懈,已出版的长篇纪实文学《挥别故园》,是一部写南水北调工程移民的家国情怀之作,其实质也是写乡情,与这本散文集《老家:一个人的故乡心灵史》堪称珠联璧合的姊妹作。
赵锋写自己的故乡,写自己的内心精神追寻。以故乡为背景,以“乡愁”定位非常之好。“愁”是一个农耕文化的词汇,秋实心牵即为愁。这是本义。由于对秋获深深地持久地牵挂,衍生出现在词义的忧虑之意。“乡愁”之“愁”,达意而内涵深邃,一字千钧,破题有声:桑梓之情,赤子之心。描绘桑梓之情,表达赤子之心,是赵锋这部散文集的汇编主旨,也是赵锋这部散文集的审美定位。
郧阳很美,是现代文明里的一种古朴的美:群山叠嶂、阡陌纵横,江渚钓影、农舍炊烟……是一帧乡情撩人的桑梓图。
正是乡情如此撩人,“愁”字油然而生。村庄的颜色,永远的庭院,父亲的庄稼,母亲的菜地,兄弟的或喜或啧,姐妹的一笑一颦,岁时节令,迎来送往,方言俚语,风土人情,甚至那些司空见惯的鸡鸣犬吠,都是令人难以忘怀的乡趣。乡、乡啊,愁、愁啊,那是抹不去的记忆,那是斩不断的念想。何以让乡情更浓,何以使乡情更醇,拨动着作者的心,文曰:“故乡、乡愁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何以守护乡情,何以承继乡情,牵动着作者的心,文曰:“当我穿透重重雾霾,重新审视我的故乡时,却发现那个魂牵梦绕的故乡,原来已经渐渐远去,成了记忆。”于是作者无尽感伤,文曰:“吾心安处是故乡,请不要让我们的故乡,成为回不去的地方。”这是无助的感伤,也是激越的呐喊。于是作者思绪翩跹的乡愁犹如山涧飞瀑,跃然纸上。
散文在文学中属于亭亭玉立的那一种,文质、睿智、灵秀,外修于形,内修于神,浪漫而不恣意,夸张而不张狂,有时情不自禁地海阔天空纵横捭阖一番,也是一副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样子。
原本大千世界就是人各有志,价值多元。人都不可对他人的价值观说三道四。然而价值总有价值的尺度,无尺度哪有大千世界?更不消说万事万物。作为个体的自然人,你觉得怎么活好就怎么活,不需要他人认同,不受制于社会伦理。但是,你若想融入群体成为社会人,尤其是你想以自己的审美施动他人的时候,你就需要他人的认同,受制于社会伦理。说到底,散文是受众文体,非私密的日记小品,受众审美是散文永恒的尺度。
此种情势之下,读赵锋的散文,备感其难能可贵。散文集的首篇《庄稼花开》是他散文审美的终极诠释。农家人都知道,在花类中,没有再比庄稼的花不显眼、不艳丽的了。那些桃花梨花杏花,满山遍野;那些荷花菊花茶花,十里飘香。可是在庄稼人的眼里,庄稼花是香美的,沁人心脾,仿佛是从自己心里开出来的。作者正是谙熟庄稼人的情愫与感怀,首篇写了庄稼花:“家乡的人们把这些土地经营得很殷实。每家每户都会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各种各样的庄稼,有相同的,也有不相同的。每一种庄稼基本都有自己的花期,各种五颜六色的花将开满整个村庄。”
《一把泥土》是富有哲理的一篇,全篇没有描写,直抒胸臆:“一把泥土就是一个村庄的春天,因为这就是一个村庄的希望;一把泥土是一个村庄的秋天,因为它是一个村庄的收获;一把泥土又是一个村庄的开始,因为它就是一个村庄的衣食之源;一把泥土又是一个村庄的归宿,因为它就是一个村庄的母性胸怀。”
赵锋阅历丰富,勤勉好学,任过教师、当过记者、做过编辑,也当过基层干部、组工干部,还爱好摄影。他的散文具有教师的温良、记者的敏锐、编辑的缜密;也兼备贴近大地的温情和亲近感,同时还充满了摄影的画面感和美感。修形、修神、修辞均见功夫。形体之美、神韵之美、文辞之美、律动之美,章章昭著,篇篇彰明。赵锋忠于桑梓,效于乡愁,散文创作不逾故乡涉猎,形成“赵锋散文桑梓范畴”,既是风格,也是范式。这让人觉得,赵锋在苦心营建他桑梓散文的桃花源。愿为他献上一份诚挚的祝福。
写散文书评,书评本身就应该是一篇好散文。因之纠结良多,颇费踌躇。这也许可作为表白的理由:短文字数不多,却非一蹴而就的急就章。
是为序。
2016年11月9日于东湖
(傅广典: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会主任,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学者、作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书为良心写,情为真我生。赵锋的散文清澈、纯粹、自然、本真。他写故乡的山水人事;写自然万物;写内心深处的浓浓乡愁。这些文字里饱含深情和温度,有热爱、眷恋,也有精神激荡。——著名作家、金牌编剧曾有情
赵锋把自己对故乡深沉的爱浓缩在这部作品中,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一部乡村心灵史。在他的这些简洁、质朴、干净的文字中,我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的故乡,看到了在文学道路上*初那个跋涉的自己。祝福有乡愁的赵锋,祝福有乡愁的村庄,祝福有乡愁的文学。
——著名作家、诗人、文史学者 丁晓平
赵锋的每一篇文字都是一幅乡村与乡村人的图画,真实地讲述着乡村的美丽生活,每一篇文章,都热忱而深刻地展现了一个青年作家眼里心里对乡村以及乡村人,*热烈的割舍不断的情感。——著名旅澳作家 王若冰
赵锋的散文充满了亲切的人文关怀和浓浓的乡土气息,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仿佛一股清新自然的空气,一下子就会触碰到我们灵魂的柔软之处,更使我们对故乡的山水以及我们生活的土地、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产生莫名的热爱和眷恋。——诗人 衣米妮子
– 乡村乐班 –
乡村乐班至今仍然在我的家乡盛行着。虽然简单,但它却是家乡老小喜闻乐见的形式,是乡村的经典之音。它常常让我感到充满乡村气息的温暖,让我看到乐班给村庄演绎出来的快乐和色彩。
一个喇叭、一张鼓、一副镲、一面锣,就构成了一个乡村乐班。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配唱的。配唱很是讲究,喜事唱花鼓戏,白事唱侍尸歌。
村庄里若有哪家娶媳妇,一般都会将村里的乐班请来。村里的乐班,除吹鼓手外,一般是不固定的。凡会者皆能一显身手。一个个年轻后生巴不得趁机学一学技术。娶媳妇,闹洞房,乐班便会不失时机极夸张地吹打,把现实的喜悦气氛推向极致。唱花鼓戏的也极力配合,多是祝福、挑逗、打诨。新媳妇被挤在洞房里,笑而不语。这优美的乡村之音飘散在这农家小院;它们一定还会飘满新娘在一生中美好的记忆里。它给了乡村青年人结婚一种喜欢的形式。它是乡村夫妻常嚼不厌的果子。许多年以后,新媳妇一定还会秘密同周围邻居提起,她结婚时,村里乐器敲得有多响,多喜庆。又会说,谁谁唱得有多“难听”。
农闲了,村里的男人们并不想就这么坐在屋里。于是,几个会乐器的男人便把村里的乐器借过来,一起吹吹打打。乐声一响,便会招来村里的男女老少。大家围坐在一起,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听这乐班诉说着一年又一年的喜庆。
乡村乐班不仅给这个村庄带来了喜庆和红火,而且也用音乐这种形式送走亡者,安慰亡者的亲人。每逢有老人作古了,乐班就又会奏响起哀乐。当这略带凄凉然而仍然纯美的乐声四散飘逝时,就是逝者正在这个村庄消逝。声音不仅是悲伤,它更是给逝者的后的送行,成为逝者在属于他生后所在的那个村庄的遥远的绝响。亲人都哭吧!只要有乡村的不朽之音,逝者一定会欣慰。
乡村乐班在吹奏着喜庆,同时也在用喜庆倾诉着悲伤。乡村乐班是属于乡村自己的乐队。村里的每个人都是这个曲中的音符,无论是高低音,还是起止符。乡村乐班是大家的乐班,大家都在共同用这个乐班传递友情、亲情、爱情。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
在乡村,年轻人结婚时要请乐班,婚后生子要请乐班;搬进新家要请乐班;老死也要请乐班。乡村乐班贯穿了一个人的一生。从出生到老死,每次乐班声音的响起都是一次人生的大转折,都是一个人一生刻骨铭心的一幕。它用音乐的形式永远停留在一个人或精彩、或悲壮的瞬间。永远飘荡在乡村天空的某一个角落里;永远飘荡在一个人的一辈子。
乡村乐班是一座悲喜交加的剧场。它在为这个村庄吹打着或悲或喜的曲子;为每个人记录着或大或小的历史故事。它用亘古不变的形式演绎着一个个嬗变的人生悲喜。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