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550903
目录
引言 …1
章 中国20世纪30年代幽默理论的建树 …13
节 幽默理论的“百家争鸣” …17
第二节 幽默与讽刺 …26
第二章 中国20世纪30年代小说幽默文本阐释 …31
节 表现内容:一种独特的历史书写 …35
第二节 文本风格:多色调的幽默 …44
第三节 审美特征:悲、喜剧因素互渗 …68
第三章 中国20世纪30年代小说幽默的文化意蕴 …73
节 现代“人”的理性精神 …77
第二节 “现代”人的忧患精神 …85
结 语 …93
参考文献 …99
拓展阅读 小说辑选 …103
“韶风文丛”总序
郁郁文哉,闳约深美;箫韶九成,思入风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韶风文丛”出版计划,主要支持出版本院及全校人文社科中青年学者的专项学术研究成果,编辑体例均以“学术研究文本和拓展阅读(经典作品辑选/译介/赏析)”的形式独立成书。
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先后创设了人文社科高研院,志在探索设计一种新的组织结构和互融机制,加快提升高校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创新力与社会影响力。北航高研院成立于2010年11月,是学校直属的文科精英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机构。在当前加快“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大背景下,我们将秉承“融汇中西、贯通古今、承续文化”的宗旨,恪守“交叉渗透、涵育创新”的理念,深入思考并树立学术导向、突破隔阂、前沿交叉、涵育创新等四个意识,聚焦学术及育人本位、拓展学术平台,创办学术集刊、出版精粹文丛,以期形成合力与特色,提升水平与影响。
“韶风文丛”的构想与实施,所收书目议题涉及文学、艺术、审美及文化领域,以“历史人文探寻、中外文学研究、艺海悟道求索、经典作品赏析”为经纬,提倡“有学术的人文”和“重文化的学术”,坚持“学术性、人文性、艺术性、可读性”并重,“义理与考据、个案与综合、博雅与传承”融合,既多维呈现北航学者在文史哲艺术等学科的独到研究成果,也可作为深化大学通识教育、拓展读者人文素养的学术精品读本。
思之所处,斯文所在。“韶风文丛”旨在呼唤学园同道,荟萃人文精短佳作,不追长篇宏论,但求视野新颖、问学立论、寓道于文,重思想气质涵蕴、观念寻绎益明和文化自觉探究,以学术记录北航人文社科中青年学者的思考与努力。
2017年9月
(蔡劲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说“幽默”,人们大多并不陌生,似乎它的涵义是不言自明的。古往今来关于幽默的著述可以称得上汗充牛栋,似乎有多少研究者就会有多少种幽默的界定。可一旦较真起来,在学理上明确阐释何谓“幽默”的时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有着太多不同的用法和解释,难下一众皆首肯的定义。这就把取舍的难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面对取舍的困难,幽默仿佛是个永远清理不净的“奥吉亚斯牛圈”。正如法国文学家德哥勃拉所说,“幽默,是比宇宙力更麻烦的问题,是文艺批评上的不规则的多边形!”鲁迅先生也早就慨叹,幽默这个词在中国“连意译也办不到”。以至于有人慨叹,对于幽默的研究这本身就是幽默。所以,本书无意逐一评骘幽默的各种定义,更无意为之下一新的学理定义,毕竟幽默不论作为人们的日常生活语言,还是作为文学阅读的审美体验,即便没有精确的定义,它也素来是众人会意于心的,素来是文学语言艺术青睐有加的。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笔者姑妄就幽默聊发一孔拙见,抛砖引玉,以求证方家。
不妨先从“幽默”二字查开去,结果有趣的是,尽管华夏文教传统中“幽”“默”连用见诸先秦载籍,但彼时“幽默”的意思与今天的“幽默”大相径庭。据查,汉语“幽默”早见于屈原《楚辞·九章·怀沙》中“孔静幽默”之句,王逸注云:“孔。甚也。诗曰:‘亦孔之将默。’默,无声也。言江南山高泽深,视之冥冥,野甚清静,漠无人声。一云孔静兮。《史记》‘默’作‘墨’。”这里,“幽默”意为“寂寞无声”,而且作为连绵词出现,连文字形式是“幽默”还是“幽墨”都尚未固定。所谓“孔静幽默”,乃谓幽远静默,可见古代的“幽默”一词与现代喜剧理念并无任何瓜葛。
虽然我国古代“幽默”一词完全与现代喜剧范畴风马牛不相及,但事实上却早就用“滑稽”这个词来表示与今天“幽默”相近的意义。传统文献里,滑稽本用为酒器之名。《太平御览》卷六七一引,北魏崔浩《汉记音义》:“滑稽,酒器也。转注吐酒,终日不已,若今之阳燧樽。”《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这滑稽是件东西,就是掣酒的那个酒掣子,俗名叫 ‘ 过山龙 ‘,又叫 ‘ 倒流儿 ‘。因这件东西从那头儿把酒掣出来,绕个湾儿注到这头儿去。”也表示随俗俯仰的处世态度,《楚辞·卜居》:“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 ?”王逸注:“转随俗已。”所以,欲探究幽默的古典渊源,通常不妨将其回溯到俳优传统。《说文解字·人部》:“俳,戏也。”“优,饶也……一曰倡也。”段玉裁注:“以其言戏之,谓之俳;以其音乐言之,谓之倡,亦谓之优;其实一物也。”俳优以滑稽、调笑等取悦于人,多从事插科打诨的工作,为华夏崇雅正、尚经史的传统所贬抑,因此社会地位低下,常常与侏儒、狎徒相提并论,故东方朔自以为不遇,而感叹“倡优蓄之”的命运。《韩非子·难三》为“俳优侏儒,固人主之所与燕也。”燕犹言取乐,自晚周以来,俳优便被视为取乐于人的职业。此类人司马迁入之滑稽传,而刘勰设为谐讔篇。滑稽传中的人物,大都有辨捷的口才,能够随顺他人,从而达到优游自如的地步。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所记载的淳于髡、优旃、优孟便是这类人物。不过俳优虽然地位相对地下,却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智慧,其“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正可以辅翼经传。这说明中国古典自有其幽默发展的一条伏线,故此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谐讔》专设一篇,多记滑稽演员的滑稽事迹,虽然“辞浅会俗,皆悦笑也”,“意在微讽,有足观者”,却能到达到“抑止昏暴”“振危释惫”,其中不乏褒赞之意。
无疑,以司马迁和刘勰等所代表的凡此论说在当时能够摒弃时俗偏见而从正面大胆肯定滑稽谐讔,实属难能可贵,其价值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可是同样应当看到,他们对幽默的宽容和肯定的态度,其从根本上说显然并不是立足于其喜剧原理本身,而是服从古典政教传统,大多出于“天道恢恢,岂不大哉”的史学动机和“虽有丝麻,无弃菅蒯”的体系考虑,流露出来更多的是不得已的意味。也就是说,传统滑稽幽默的论说说到底秉承的依然是“文以载道”的正统理念,而并非着眼于其喜剧性本身。凡此亦折射出古代与现代的学人在其内面精神理念上的巨大差异。大致而言,现代学术脉络多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学科体系、理论框架以及观念术语泰半从西方横移而来,而此横移的前提乃是有意或无意地淡忘、瓦解、割裂我们的古典传统。
传统中国从整体上确实缺少调笑。长期以来我国古代儒家所推崇的“温柔敦厚”“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思想观念占据着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故而与之相对的滑稽幽默喜剧和笑势必受到的不是礼遇而是人们的排斥、冷落甚至敌视。早年,“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子就曾迫使齐景公在与鲁哀公的夹谷相会上处斩了在君王面前表演滑稽舞蹈的俳优,血写了后人所谓的“夹谷原则”。随着儒家文化正统地位的确立,鄙视喜剧便顺理成章地为历代士大夫所奉行,成为我国又一文化传统。正是由于华夏文化崇雅正、轻调笑的文教传统理念的支配,乃有《唐书》所谓“俳儿戏子,言辞无度,非所以导仁义示雍和也”之论,乃有宋明理学家对俳优“染神丧志”“非徒无益”之评。甚至到了近现代,这个传统还依然故我,余响未绝。例如晚清时期的戏剧评论家蒋观云就曾说过:“夫剧界多悲剧,故能为社会造福,社会所以有庆剧也;剧界多喜剧,故能为社会种孽,社会所以有惨剧也。”正是在这种文化传统理念的支配下,与悲剧理论相比,我国喜剧理论显得越发零散不整、发展格外滞缓。作为喜剧范畴的幽默,其发展境遇自然可想而知。换言之,千百年来纵观中国文学史,幽默从未占据过整个文坛的主导,而是自成一条发展的伏线,创造出芸芸喜剧经典,其内核的古典喜剧精神久有渊源,然又迥异于其后现代喜剧意义上的幽默。今天我们只有追溯回滑稽、谐讔等为“文以载道”的古典华夏文教理念中去,或许方可更清晰地梳理出幽默发展的大致脉络,更真切地体认到虽然幽默始终并未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主流,却也从未停歇,如此浩浩荡荡的巨大潜流,一旦有合适的突破口,便会喷涌而出。这个合适的突破口便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转型,特别是东西方文化的大碰撞下西方幽默观的引入。
作为美学名词的“幽默”是二十世纪被引进中国的。它本源自外来音译,是由林语堂首创的一个具有专义的英语译音新词。英文是Humor或Humour,法文Humour,德文是Humor,可知其原出一处。而 Humour 的祖先则是两千多年前的拉丁文 humor。 从词源意义上说,现代学人通常将西方的幽默传统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这种追溯虽然带有某种片面性(比如忽略了西方古今文教传统的断裂),但是对我们理解幽默一词也有一定的意义。据说,两千三百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就已开始研究喜剧,在《菲洛布》(49b)和《诗学》(1449a)多有论述,提出喜剧自然与笑和幽默有关,不过那时也没有“幽默”一词。然西方古典语境中“幽默”本系医用术语,原指决定人类健康并形成不同气质类型的“体液”。直到十六世纪,英国著名作家本·琼森把“幽默”引进艺术的殿堂,赋之以逗乐、戏谑等意蕴,它的内涵才逐渐转向艺术领域。随着历史的发展,“幽默”的含义逐步地明确和固定下来。到了十七世纪末,英语 humour 的一个新的释义在《牛津英语词典》出现,其基本的含义可从两方面来说明:一是指幽默现象,主要是由人的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构成的;一是指领悟、欣赏或创作幽默的能力。今天打开词典,《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对“humour(幽默)”的注释是“(capacity to cause or feel)amusement”,译义为使产生或感觉到轻松的一种能力。英国的大百科全书则把一切逗笑的事物、语言、手法,包括讽刺、插科打诨、耍贫嘴等等都叫幽默,但有高级低级之分。我们的字典解释不同。《新华字典》说“幽默”是“表面轻松而实际含有深刻讽刺的”。
《现代汉语词典》对“幽默”的注释为:“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辞海》的解释是:“美学名词。英文 humour 的音译。通过影射、讽刺、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乖讹和不通情理之处。”这个解释主要是从表达或创作幽默的方式、态度和内容上界定幽默的。显然汉语乃是重新赋义之后的解释。因此,现在关于此词,或以为幽默是指在生活中判明和在艺术中再现喜剧性的特征、方面和现象的能力。或以为幽默是智慧创造的,以奇巧方式曲折含蓄地表达思想情感从而引人产生轻松有趣的笑的艺术。或以为幽默是善意的玩笑,是和蔼可亲的欢笑,是一种喜剧感。尽管说法五花八门,但不外是从三个方面来下定义,一是把幽默看作一种能力或一种生活态度、创作态度。一是把幽默看作为艺术的样式。一是把幽默看作为喜剧感的一类。可见,幽默虽则众说纷纭,然幽默却必当以有趣、使人发笑为其底色。
那么,幽默是如何让人发笑的呢?围绕这一问题,人们进行了林林总总的研究,取得很多可喜的研究成果。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笑多有观察,提出笑是种快感,它是在旁人的灾祸中感到的快感,而这种快感中夹杂着痛感。与柏氏不同,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喜剧加以界定,并指出其是对人的滑稽的模仿。霍布士进一步阐发亚氏的观点,认为“笑的情感不过发现别人或自己过去的弱点,突然想到自己的某种优越时所感到的那种突然荣耀感。人们偶尔想起自己过去的蠢事也往往发笑,只要那蠢事现在还不足为耻。”一个能够幽默的人,是一个觉得比别人,比整个世界都强大,并有力量直面自己的弱点的人。能发现并敢于嘲笑他自身以及自身以外的弱点,是一种自信力的表现。悲观、怯懦、自卑,对自己的力量完全失去信心的人,是难以幽默的。幽默感的产生必须有欣赏主体超过欣赏对象为前提。自觉低于对象的主体除了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弱点以外,得到的是更加失望和自卑。一个人本来就对自己的弱点感到无能为力,而别人又向他进一步夸大这一弱点的严重性,那么,他连后一点信心都会失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喜剧是持心理优越感的人所欣赏的艺术。在幽默之中,这些人得到了一种智慧、伦理、人格、品质诸方面的自豪,同时从嘲笑自己的弱点、否定自我缺憾中也得到了一种胜利的愉悦。
另外,幽默的笑具有“释惫”作用,这一点亦吸引了不少研究者的目光。福尔泰曾说过,人如果要抵抗生活的苦难,得有两件东西:希望和睡眠。对此,康德表示还应加笑这一项,他说谐谑能使人进入紧张、迟缓这样一个来回动荡的状态,这种动荡会产生一种心意的振动,并且惹起一种与它谐和的内在的肉体运动,而运动是有利于健康的。幽默的这种“释惫”作用,也成了后来一些心理学家的重要话题。笔者以为幽默更大的“释惫”作用,还是帮助人获得精神上的解脱,使人不至于因为各种各样的纠缠而失去人的乐观本性,保持人类的天真、纯洁的品质。而这一切,又是为了获得一种轻松豁达、充满活力的心理,以便更好地承担起生活舞台的角色,完满地走尽人生的长途。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法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伯格森(HenriBergson,1859-1941)对笑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他从直觉主义立场出发关于笑的理论研究对后来的幽默理论发展颇具启发性。他认为“通常伴随着笑的乃是一种不动感情的心理状态。看来只有在平静宁和的心灵上,滑稽才能产生它震撼的作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