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8015761
建筑与大众的关系本来就十分密切。人们的工作、学习、休息、娱乐都离不开建筑。人们始终生活在建筑所构成的空间里,自然会对建筑有自己的喜恶和看法。对于古建筑也是这样,通过实地的参观游览,或是在家中读书、看电视、上网,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古建筑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与绘画、雕塑等艺术相比,人们对建筑更加容易认识与理解。
楼庆西教授早年任梁思成先生的助手,深得梁先生的学术真谛,后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讲授中国古代建筑史。
本书以讲座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及建筑元素特征,并配有300余幅精美图片。共分二十讲,从居址到都城,从祭坛到祠堂,从建筑个体到建筑理论,叙述全面,语言平易,深入浅出。 楼庆西亦精于古建筑摄影,有三百余幅精美图片,使本书更富鉴藏价值。
序
讲 从“墙倒屋不塌”说起
第二讲 北京——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杰作
第三讲 从四合院到紫禁城
第四讲 从兵马俑到清陵
第五讲 祭祀
第六讲 祖宙与祠堂
第七讲 佛教建筑与佛山
第八讲 佛塔
第九讲 伊斯兰教与清真寺
第十讲 皇家园林
第十一讲 私家园林
第十二讲 院落住宅
第十三讲 乡土建筑
第十四讲 牌楼、华表、影壁及其他
第十五讲 建筑装饰
第十六讲 龙的世界与狮子王国
第十七讲 神异的色彩
第十八讲 古建筑与风水
第十九讲 国微上的天安门
第二十讲 梁思成与中国建筑
序 1999年9月,北京三联书店的董秀玉总编辑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约我写一本《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作为“二十讲”系列的一种。近些年,我虽为非建筑学专业的读者写过有关宫殿 建筑及门文化方面的书,然而还从未写过全面介绍与论述中国古建筑的专著,因此,这促使我对
建筑群体的组合釆取的是什么形式呢?一般来讲,它釆取的是由单幢房屋围合成的院落形式。两千年前汉朝墓中的画像砖上,就出现了这种院落式的群体。庭院分左右两部分,左面部分又分前后两重院落,由四周的房屋和廊屋围合而成,从前面的大门进院穿过中间的房屋再到后院的主要堂屋;右面应当是附属部分,这里有厨房、水井,还有一座高起的楼台,想必是作了望之用;画面上有席地坐在堂屋中的主人,在侧院扫地的仆人,还有鸡、雀、狗等牲畜,看来这应当是一所官吏或富户的住宅。这座住宅表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的基本形式,由房屋四面围合成院,即四合院,不同类型的建筑正是由这种基本的四合院单位组合而成的。
按《礼记》规定,帝王、诸侯、大夫、士各设有不同数目的宗庙进行祭祖活动,而庶人不允许设专门的庙,只能在家里祭祖。直到明朝,宗法制度进一步强化,朝廷才允许庶民建宗祠,《明会典·祭祀通例》中规定:“庶民祭里社、乡厉及祖父母、父母,并得祭灶,余皆禁止。”从此以后,老百姓有了专门祭祖的地方,称为祠堂。到了清代,祠堂大量出现,分布在各地。祠堂的功能,清雍正皇帝在《圣谕广训》中说:“立家庙以蔫蒸尝,设家塾以课子弟,置义田以赡贫乏,修族谱以联疏远。”家庙即祠堂,它的首要功能就是祭祀祖先,通过祭祖达到
敬宗收族的目的。设家塾、置义田、修族谱都是宗族的任务,这些任务又往往在祠堂或通过祠堂完成。不少地方,一族的私塾学堂就设在祠堂里或附属在祠堂旁;一族的公共义田也通过祠堂进行管理;凡修宗谱,一族之长在祠堂做出决定,选出合适人选,并在祠堂举行一定的仪式,焚香致词,宣告续修宗谱的开始。
宗族的作用自然还远不止这样几项,我们在各地的族谱中可以看到,其中多有不同的族规族法内容。某地的《范氏族谱》中有“宗禁十条”:“禁抗欠钱粮”、“禁毁弃墓田”、“禁违逆父兄”、“禁冒犯尊长”、“禁立嗣违法”、“禁詈骂斗殴”、“禁寓留盗匪”、“禁赌博造卖”、“禁奸淫伤化”、“禁健讼匪为”。某地的《费氏族谱》中也有罚例十二条,其中如:“忤逆不顺大患也,责四十板锁祠内一月;再犯,锁责如前。公议暂革出祠,侯其悛改复人;三犯鸣官处死。”“兄弟有序,以弟犯兄不恭,责三十板,以兄凌弟不友,责十板。”“侵蚀族内钱谷器物,除追赔外,轻者议罚,重者议责”。“纵妇不孝翁姑,不和妯娌者,查出重责。”在北方的碑文中也有相似的族规。这些族规书刻在族谱和碑石上,但执法却都在祠堂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