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405180
★备受欢迎的心理治愈佳作,影响力遍及世界各个行业和领域。佛学大师、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一行禅师大力推荐此书!教育家吉妮·妮卡西、全美奥杜邦协会主席约翰·弗利克、人类学家米娅·埃森施塔特、医学博士迈克·塔、公共律师伊丽莎白·拉蒂默纷纷撰文推荐!
★美国创伤管理研究所创始人劳拉·利皮斯基写给每一个普通人的疗伤之书,让你收获坚韧力量,在生活、工作、恋爱中应对自如。
★打开心灵枷锁,生出坚韧翅膀。不抱怨,不诉苦,拂去疲惫,抚平伤口,修炼一颗坚韧心。
重磅推荐:
这本书写给每一个内心柔软,却被生活误伤的人。
如果你有以下困扰,请阅读本书:
容易精神游离恍惚,觉得生活不像是真实的;
恐惧、忧虑、脆弱、害怕人群;
一件小事,却突然情绪崩溃。会忽然流泪,别人都无法理解自己,逐渐变得孤单;
情绪反复,有时候觉得做什么都没意思;
无意说出自己认为幸福的事,觉得自己在炫耀有负疚感;
总是告诉自己,一切都会过去,内心却不断重复伤痛时刻。
……
我们需要做的是拿出一天的时间,安稳地坐下、静心沉思。这一天的时间,世界不会瓦解,工作不会失去,孩子不会在一天内疯狂,恋人不会因此不再与你讲话。
只是拿出一天的时间翻开书籍,静心沉思,
永远告别我们心里或大或小的伤。
我们叫它治愈心灵的一天,好吗?
目 录
部分 上帝的伤痕
章 迷失之城
有人觉得,人应该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而 痛苦是弱者的表现。私底下我们可能会认为, 如果承认痛苦,那就等同于打开一扇门却不知 道如何再关上。如果说坚强被看作一种荣耀, 我认为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在粉饰太平。
第二章 穿越痛苦的16条隧道
当我们重新正视过去的历史,从一个人活 生生的生命历程去理解,我们才能学会真正的 慈悲,活出以我为名的人生意义。
第二部分 心灵的枷锁
第三章 自由之光
这是一场艰难之旅。我们所存在的人类 世界介于天地之间,因此可以说,人生的苦乐、得失、无法言说的世俗之美和无穷无尽的泪 水都是均等的。
第四章 找回每时每刻的自己
不要总是企望结果,关键的是要活在 当下。不要总是陷入对未来成就和未来处境 的幻想。把握当下才是重要的。
第三部分 生出翅膀
第五章 东西南北中五大方位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通常认为东、西、南、 北不过是用来指路的箭头或文字而已。而事 实上,指南针的各个方位与人的精神体验紧 密关联。
第六章 北·探索空间
北方,代表水元素勇气和智慧的方位。 停止头脑中的那些喋喋不休,去观察我们的 周围。让我们努力创造一种天高地广的感觉, 就像穿过海洋一眼望到地平线那样宽广。
第七章 东·找准重点
东方,代表着火元素和新生命,在很多 文化中被尊为真理的守护者和能量之源。
第八章 南·分享力
南方,代表着土元素,能够为我们带来 和平、安宁与万象更新。在那里,朋友和家 人给予我们支持,他们构成了一个小圈子, 守护着我们。
第九章 西·找寻平衡
向西走一圈,我们呼唤“气”元素,它 能够赋予我们力量并促使我们反省。
第十章 中·焕然一新
坚定地迈出步吧。你无需看到整个 楼梯,只需要迈出步。
第四部分 愈合的力量
第十一章 了解创伤管理工作
创伤管理让人们相信人生苦乐即现实, 相信所有的伤痛都终将愈合并会带来有益的 成长,相信面对巨大不幸只要坚守信念就能 排除万难。
第十二章 创伤管理的三种层次
社会对待受创伤群体的态度并不总是充 满着理性和客观。相反地,社会态度主要是 一种有保守的冲动,它让人相信世界是公平 的,人们是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的,相信坏 人会得到惩罚的。
悬崖边的顿悟
“你确定这份创伤救助工作没有影响到你吗?”他问道。
我们去拜访加勒比海的亲戚。在那里,我们登上一座小岛,攀到悬崖边上。那一刻,全家人静静地站在那里,感叹着,眺望着远处的大海。眼前是绝美的景致:一望无际的碧水、万里无云的蓝天、清新得令人窒息的空气。站在悬崖边,我脑子里的个念头就是:“这里简直太美了!”然后我又禁不住想:“会有多少人从这里跳下去自杀呢?”
以为身边的亲人会跟我想法一样,于是我就把这问题大声地说了出来。可是我爱人的父亲慢慢转过身,一边看着我一边很诚 恳地问了我一开始的那个问题。他的话让我终于意识到:我的工 作已经影响了我的生活。其实,我还有很多话没告诉他:“救援 的直升飞机降落在哪里?距离近的创伤医疗中心在哪儿?病人能顺利从岛上送到医院吗?需要花多长时间?整个加勒比地区会 不会就只有一家创伤医疗中心?”我的问题还不止这些。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常常自省的人,但直到此时我才真正意识到我的工作是如何深深地改变着我与这个世界的联结。
那是1997年。当时的我已经工作了十多年。出于个人兴趣,我选择了一份社会救助服务工作。这份工作使我深入了解了很多人,他们或是曾经或是正在经历着不同情况的创伤,比如无家可归、虐童、家庭暴力、嗑药、社会问题、自然灾害,等等。工作年限越长,我的角色也就换来换去越来越多。我当过急诊室义工、
社区义工、移民难民救助者、教育工作者。我还干过一线工人和经理。我从早忙到晚,有时还要经常加夜班。除了我家附近,我工作过的地方遍布美国以及世界的很多角落。
久而久之,很多亲朋好友甚至是客户开始劝我“抽出时间”去“想点儿别的事情”,或者“不要那么拼命”。但是我都听不进去。那时的我忙于事业干劲儿十足,对这些话置若罔闻,因为我觉得别人体会不到我的乐趣,而且我很肯定这份工作就是我想要的,是我的终身使命所在。当时的我又骄傲又自负,坚信自己这样子挺好。
所以,那一刻,站在悬崖边上,我突然清醒地意识到这份工作对我的影响。随后的几天甚至几周里,我开始慢慢想明白很多事情:不是所有的人站在悬崖上都会想着有多少人会跳下去;不是所有人看到满屋子的人和外卖咖啡杯盖子,禁不住想要大喊大叫;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去调查约会对象的身份背景;也不是所有的人收到婚礼请柬的反应会是遗憾叹息。
这许多年来,我听了很多的故事,那里有暴虐、死亡、事故和不幸;我看了无数的照片,那里有犯罪现场、丢失儿童和驱逐出境的爱人;我拜访过很多的家庭,想要帮助有需要的人们。换句话说,我见证了无数的痛苦。而我,也终于明白,正是这些伤痛彻底地改变了我。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伤痛在我心里积攒起来,与我如影随形,也因此改变了我对周围世界的看法。
我逐渐意识到,做这份工作,除了满腔的热情和责任感,我身无他物。就像是火点燃了,如果想让火苗慢慢继续燃烧下去,还得有煤。可我一块儿都没有。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都很难把工作体验融入到自己的情绪、意识、精神和身体中来。
无数次经历创伤的体验,把我的心打击得支离破碎,可我非但没去管它,反而把心束之高阁自我封闭起来,这让我越来越自以为是,也就不能沉下心来认真思考自己真正的想法。我无法接受自己面对不能掌控的事情时那种痛苦和无力,于是我开始怨恨周围的一切,批判这个无情的社会和不公的制度。我变得越来越武断固执,越来越听不进别人的建议。我从来没想过我的愤恨可能是由于创伤经历而产生的自我保护,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逃避这些痛苦,更没有发现到自己潜意识里的恐惧——我原以为只要坚持是非和正义,周围的一切都会好起来。可现在,我害怕如果一旦没有了这个长久以来坚持的信仰,我将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气。于是就在不知不觉中,我所走上的创伤管理之路将我引入了更为复杂纠葛的境地。在这条路上,我身心俱疲,感觉自己已经没有体力也没有精神再继续走下去了。
我原本可以不用理会悬崖边上的那些顿悟,因为在我所从事的这项工作中,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坚信,只要你够硬气、够酷、够坚定,你就一定能继续坚持下去并打倒一切,而自怨自艾则是 弱者的表现。我原来对此也深信不疑,可是当我意识到这些创伤 暴露反应深深地影响了我的生活时,我就再也不能对此坐视不理了。
于是,我开始了漫长的改变之旅,因为我明白,如果想要平衡家庭、社会和我的生活,如果想让自己变得更专业、敏锐、充满力量,我就必须做出改变,必须学习新的前进技巧。首先,我 要认真对待自身的那些创伤暴露反应问题。其次,我必须学会呵护内心,让受伤的心灵及时得到慰藉,还要弄清楚自己究竟需要 什么才能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换言之,我需要既能经受创伤还能活得精彩。因此,我需要一个新的生命架构——后来我把这个概念总结为“创伤管理”。
国际观音禅院创始人,崇山行愿大师曾说:“所谓大道,就是放下所有的杂念和偏见。” 于是,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
我学着真诚面对自己点点滴滴的所作所为,学着认真聆听大师、 医生、导师、智者以及亲朋好友们的建议和想法,学着寻求帮助。 我开始着手清理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并学着从美与丑、善与恶 中找寻生活的真谛,感受大千世界赋予生命的宝贵财富。我开始每日修行,学着认真工作、开心生活,学着让自己以更健全更饱满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终于,我意识到,以前的我只是机械性地做着自己的工作,那不是真正的我。而这些年来,在我卸下所有的伪装后,我才深 刻地认识到,在创伤管理工作中面对他人的创伤和痛苦,居然对 我们自身和工作会造成如此之大的影响。尽管影响的程度、范围和根源每个人都不尽相同,但是我们受到了伤害这个事实,却是毋庸置疑的。
散文作家埃尔文·布鲁克斯·怀特曾说过,美国早期作家、 自然主义者和哲学家亨利·梭罗曾被“两种强大却对立的力量撕 扯着——享受自然世界的憧憬和改变现实世界的激情”。而我们 这本书正是写给那些为维护世界可持续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希望 而努力着的人们,他们不畏艰难困苦重重危机,关爱他人守护地 球,为的是让它变得更加美好;这本书也同样写给那些经历创伤 后脱胎换骨的人们,他们的亲朋好友、同事及周围的一切,都在提醒着他们的与众不同。
这本书将会提醒大家,我们人生的每一步都应该有选择的权 利。既然我们选择了这条路,就一定可以让人生绽放异彩,可以做一些对自己对他人都有所裨益的事情。我们既能享受生活也一定可以改变生活。我们展现给世人的是聪明才智,而绝不是挣扎 绝望的人生。
作为本书作者,我觉得自己并没有传递什么新知识、新信息,相反地,本书只是将数千年来各行各业、各种文化传统以及思想实践中人们所得出的知识经验汇总起来,再次呈现在大家面前。美洲印第安人有一种说法,就是婴儿是带着他们一生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来到这个世界的,只不过在紧张混乱的现实生活挑战中渐渐忘却了自己的天赋智慧,所以他们才会穷其一生去找回曾经的记忆和能力。因此,本书旨在帮助你,我亲爱的读者们,找到回家的路途。你在本书中看到的所有知识其实都曾存在于你的头脑中,而本书只是帮助你找回曾经的记忆而已。
第二部分心灵的枷锁
不要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不要指望别人的救赎
痛是要说出来的
心灵的枷锁永远在自己身上
当我开始研究创伤管理时,我试图从身边的每一位智者和每一种积极的传统中寻求有用的建议和指导。无论是在佛法讲座、烟友会 、蒸疗浴场 , 还是在米德拉什,又或是在纳尔逊·曼德拉、佩玛·丘卓、图图、旺加里·马塔伊、一行禅师、维克多·弗兰克尔以及其他人的学说和传记中,我都在寻找人们面对痛苦时保持清晰和智慧的具体方法。因为不管这些痛苦是来自水源污染还是种族隔离,其应对方法都是相似的。我发现,这些古老传 统和当代学人学说,都尤为重视一点:保持清醒、活在当下、面对现实。
在我不断的研究与实践中,这个想法也不断地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激发着我的兴趣。我发现这些文化、精神和宗教传统之间存在着很多差异,虽然这听起来有点儿保守,但活在当下面对现实的精髓要义却将它们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每一种传统都是对不同时代独特经验的总结,但是它们的思想核心却是共同的,都主张引领人们活在当下,而不是寄希望于未来或沉迷于过去。
活在当下对于创伤管理非常重要。比如,只有当我们放慢脚步坦诚面对自己当下的感受,我们才能够了解自己目前的状态和需求。正如美国女演员、剧作家和编剧梅·韦斯特所说:“困惑的时候好去洗个澡。”而当我们处于过度兴奋、超负荷工作或是愤世嫉俗的状态时,我们也就无法准确地了解自我和需求。
彼得·莱文说,我们需要调整适应自己的“感知”。因为“感知”能够时时告诉人们当下的处境和感受。虽然它很微妙且常常 被人忽略,但它却是踏上“相信直觉”之路强有力的步。莱 文说:“自然并没有将我们遗忘,而是我们遗忘了它。受过创伤的人,其神经系统并未被损坏,而是被冻结而进入了一种冬眠状态。开发感知则会为我们重新带来温暖与活力……我们所拥有的这种内在机制能够应对创伤并帮助其自然愈合。”
但是,如果我们放弃感知,超智主义就会出现。也就是说,人们可能会忽略身体、心灵和精神等各方面的感受,而只强调头 脑和理性。人类的左侧大脑皮层中有一个区域是用来反射人类活 动的。当人备受打击或感到困惑时,左侧大脑中的理性思维便会形成一个天然庇护之所。在那里,大脑会迅速调节人类活动,使之遵循理性、可控的秩序——即便这一秩序完全脱离了右脑的真实感知。然而,我们想弄清楚的一点就是,我们该如何将感知 和意义融合在一起——换言之,也就是该如何协调这两种截然不 同的印象,从而创造出一种“整合状态”, 丹尼尔·西格尔在其关于正念神经生物学的研究中曾提到过这个词。
查尔斯·纽科姆是位工程师和科学家,他研究世界各地的可再生能源产品(比如太阳能电池板、风力涡轮机)。他描述了自 己在感知事物和理性思维之间的游离。“我的理性思维告诉我,‘如果人类全都死于全球变暖,那也是很正常的’。因为我发现人类是一种极其缺乏自律的物种——急切的贪婪远远超过对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我对此很担心。我有时还会觉得人类的确需要一场瘟疫来唤醒自己,从而放缓脚步,减少开发,保护地球。可是我突然想到我的一个孩子就是死于禽流感。然后我又想如果有一场大瘟疫谁会个死去,后来我意识到不能再这样想了。”
一位在亚洲致力于研究濒危物种保护医学和动物福利的兽医兼科学家告诉我,她试图通过理性思维来减少工作带给她的影响:
“我通过生物学、人类行为以及宇宙决定论理论来调和我的真实感知。并不是说我已经能利用理性思维来减轻悲伤和愤怒,我只是尝试一下,因为人是不能丧失对自己情感的把握与控制的,至少,对我而言是如此。”
随着我们不断加深对内在自我的了解,我们逐步养成一种自我诊断和自我修复的能力。刘东博士是一位气功大师,而气功是一种基于道家学说的中国古老医术。道家学说的传统理论认为, 我们对外界事物的了解越多,则对内在自我的感受就越少。和其他道教徒一样,刘博士相信每个人都具备一点儿灵性。随着我们 在生活中与外界的互动越多,这种内部的光——有些传统文化称 之为神性,有些称之为元神,还有些称之为自我意识——就会逐渐被掩盖起来。但是,通过面对当下和内在自我意识,我们便可 以实现自我净化和自我改造。
这些中华传统学说认为,个人疾病的自我修复和早期诊断,都要依赖于远离外部纷扰和凝神静气——集中注意力而形成一种 气功状态。气功状态只能在当下进行,从而使我们得以探识自我神性和聪慧本性。当我们处于这一状态时,我们能够从宇宙中汲取能量,而不会使自身能量空竭。虽然中医认为探索外部世界是人类的本性,但刘博士从小受到的教育告诉他:“学习和思考都要适可而止。”
这些观念在世界各地的传统中也都有所体现。科学初就是用来反映圣人、巫师、理疗师们几个世纪以来的思想精髓的。通过脑电波测试显示,很多理疗师,包括美洲印第安人主持仪式的巫医以及冥想修行的佛教和尚和尼姑,大脑中都会产生δ波,这与新生儿每天产生的脑电波是非常相似的。正如肯尼斯·科恩在其作品《气功之道》中提到的:
“δ电波属于慢节律电波(0.5-4 赫兹),普遍出现于婴儿时期或成年人的深度睡眠时间。理疗师有时也会在清醒的时候产生δ波,这形象地说明了他们的脑波能够接近儿童状态并使大 脑进入深层意识…… 电波是快的脑电波(13-26 赫兹甚至更 高),常常出现于成人的大多数清醒时刻……由β电波占主导的状态被隐晦地称为‘意识状态’,但根据医学博士兼能量医学 研究者埃德·威尔逊所言,这一状态实际上常表现为游离焦虑心神不宁。美国绝大多数的成年人似乎在清醒时刻都长期处于β脑波状态。因为我们更倾向于‘思考’而不是默默感受。思考能对行为进行有效且重要的解析,但是如果用它来支配意识则不太理智。”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什么新生儿父母不会在婴儿睡着后将他们放到床上,即便他们自己已经是昏昏欲睡了。因为抱着熟睡的宝宝时,他们或许能够感受到一种不可或缺的生命能量,而对大多数人而言,这种能量只能在理疗师那里才能感受到。
如果我们能让自己的内心保持宁静,仿佛置身于人烟少至的 山涧之中,我们就会更加敏锐地感知内心和外界的一切。当水面荡起涟漪,我们便能知晓究竟、感知风雨,抑或是鱼儿的跳跃。 如果没有这种宁静的状态,我们便会一看到风起浪涌,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来摆脱不安。
我们当中有很多人在创伤管理工作中习惯于争分夺秒,因此停下来面对当下对他们而言似乎是很矛盾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有意识地关注生活,我们就很难学会去欣赏它。就像一位工人儿童保护社工说的:“我感觉自己好像错过了一生。”
想要回归宁静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呼吸、冥想、正念思考以及祈祷,都可以让人心神宁静、身心具益,而且实践起来也很方便自由。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想要找到一个地方去凝神屏气体验内心的宁静却是困难重重。这些困难的出现既有我们自身的 内因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全球范围的现代文化,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都抛弃了“活在当下”这一传统文化概念。20世纪盛行的消费主义思潮也驱使着我们不断追求更多(金钱、衣服、车、房、物质等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如果我们不紧跟音乐、 电影、商业和游戏等大众传媒的潮流,我们就会倍感落伍。 在这些压力下,难怪很少有人会花时间去感受自我。
面对当下,活在当下才是真正的大事。冥想和瑜伽之所以被推崇备至也是有原因的——这些都需要对过程的不断重复与坚持。在一次研讨会上,刘东博士谈到了气功,他说:“每次练习的前半小时都是痛苦的。”还有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去缅甸的寺庙参观,打算在那里进行为期三周的学习。听到他的计划,寺中的一名僧侣说:“三周的时间太短了。通常来讲,要首先熬过痛苦的前五个月,然后才能开始有所收获。”
一步一个脚印 , 这才是我们应当遵循的方法。
不过,虽然这种方法不适合意志薄弱的人,但它也并不是无 法达成的。你完全可以活在当下。虽然实践起来时难时易,但是 只有主动养成新习惯,才能和过去固有的*惯形成反差。比如 在我和家人近一次的度假中,我就对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感到 非常震惊。当时11个孩子都在家里每天忙于上学,而我与他们 相隔甚远,并且我把所有的家庭责任也都抛之脑后了。但是,我还是很轻易地就担心和注意起沙滩上的情形来。海水是涨潮还是 退潮?那些乌云会下雨吗?今天还能冲浪吗?这些想法听上去都 很荒谬,因为它们没有一件是重要的,连我自己都觉得可笑。周围的环境变了,可我的大脑还在习惯性地高速运转,我的思维也仍然保持着警惕。但是,如果我能够面对当下注意到自己的这些想法,我就能够停止这种思维模式,转而关注我的家人,关注沙滩、海浪、空气给我带来的美妙心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