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0125457
◆贝曼萨提亚中国管理中心副主席——郝宗媛;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实践教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韩新;陕西教育报刊社副总编辑——吕志军;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教育心理学分会副理事长——伍新春;北京某大型私立幼儿园优秀主班老师,被孩子称为“亲爱的陈妈妈”——陈秀丽,诚挚推荐。
◆32开双封,高品质印刷,匠心设计、处处考究,更显档次,力求给读者舒适的阅读体验。
◆作者将自己十几年的教育方法及心理学研究成果经过思考、研究,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24个案例,加以解读,运用拆解式分析法,给出科学而合理的建议,为迷途的妈妈指明了方向。
◆作者根据自己的双重身份,自由切换,无缝衔接。用“提案例→分析解读→复盘总结→心理建议”的行文方式,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表述部分循循道来,分析部分中肯严谨,让人置身场景之中,仿佛观看一场小型电影,欲罢不能。
◆全书提出了多维角度,既有“别人眼中的自己”,也有“孩子眼中的自己”,“自己看到的自己”,以及“心理师眼中的自己”,读者可以带入到妈妈的角色,也可带入到心理师的角色,发现自身的问题,亦可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全书提出了当下教育的各种痛点:控制欲强烈、不会表达爱、二胎教育不能一碗水端平、单亲及问题家庭、心理扭曲、家庭琐事,等等。这些问题正是原生家庭之痛,而本书作者运用心理分析找到原因,也用心理疗法治愈受伤的心灵,帮助遭受原生家庭之痛的妈妈走出阴影,引领孩子走向阳光。
《妈妈的解忧杂货铺》精选了作者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育儿难题。从真实的案例入手,深入分析,给家长们提供了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操性的方法。本书就像一个温暖贴心的小杂货铺,妈妈们可以在这里找到常见的养育难题的解决之道,并获得能够“拿来就用”的解决方案。
第一章
别人眼中的强势妈妈
导语 / 002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 003
内向的孩子会吃亏 / 012
你只管学习,别的不用管 / 019
老师告状,肯定就是你的错 / 028
第二章
忽视孩子感受的妈妈
导语 / 040
你在爸爸和妈妈中间有点挤 / 041
你要的这些东西我不会给你买 / 053
得知孩子得了抑郁症,我快要崩溃了 / 059
我不知道如何表达我的爱 / 067
第三章
二胎家庭,如何养好两个娃
导语 / 076
你都这么大了,还要妈妈抱吗 / 077
一碗水端平咋就这么难 / 085
小宝竟然吃大宝的醋 / 096
发现大宝手机聊天记录里有色情信息 / 103
第四章
离婚、再婚家庭可以教育好孩子吗
导语 / 112
你爸和别的女人跑了 / 113
再婚后的日子烦恼变得更多 / 124
丧偶后带孩子再婚,男孩怎么更懦弱了 / 133
第五章
背负家庭伤痛的妈妈
导语 / 142
这个孩子是我心中永远的痛 / 143
你为什么是一个女孩 / 151
遭受虐待的孩子 / 160
我觉得快要撑不住了 / 168
第六章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导语 / 180
爷爷奶奶成为我教育孩子的阻力 / 181
孩子爸爸经常不在家,担心孩子缺少父爱 / 188
你为什么不懂得保护好自己 / 194
孩子的手臂有小刀划出的伤痕 / 203
孩子又离家出走了 / 210
后 记
222
我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多年,在获得教育部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德育课教师”的荣誉称号之后,曾以为我的教育教学水平已经够得上“全国优秀”了。
可是,一个男孩的出现,彻底击碎了深藏于我内心深处的自负。
那时的我刚调任到一所学校当副校长。学校里一个男孩的情况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个孩子长得很瘦小,面对他人的时候,总是低着头,眼神涣散而闪躲,说话声音特别小,嘴巴几乎不怎么张开,常常听不清楚他在说些什么,衣服和头发也脏兮兮的。据他的班主任吴老师说,他表现很差,作业整天胡乱写,上课也不认真听讲。班上的老师为了提高他的成绩,各种办法都用了,可是没什么作用。吴老师不知道该怎么办,就来找我。
我自信地对吴老师说:“多鼓励孩子,多爱孩子啊,这种孩子最缺爱了。”吴老师苦着脸说:“校长,这些方法都试过了,没有用啊!实在没办法了!”
真的都用了吗?我有点犯嘀咕,强忍着疑虑和猜测,继续问道:“如果孩子没有智力上的问题,那他成长过程中发生过什么特殊的事情吗?”吴老师听我这样一问,抿了一下嘴唇,身体忙向我跟前凑了凑,压低声音说:“这个孩子,在他很小的时候,曾经亲眼见到他父母争吵,他爸爸一时冲动杀死了他的妈妈。后来他爸爸被判了刑,现在还在监狱里呢。从此,他只能跟着他大伯生活。可是他大伯还有自己的孩子要养,每天还要照顾八十多岁的老母亲,根本没时间管他。只能把他放在托管班里,托管班的老师主要负责他的安全和饮食,别的也管不了啊!”
听了这番话,我感到很震惊!从事教育工作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事!我十分心疼这个孩子,小小年纪竟然有这样不幸的遭遇!我决定今后多给这个孩子一些关爱,希望他能够转变。之后,我每天早读的时候都会去他们班看看他,和他说几句话。下午放学后,我邀请他到我办公室来,给他补课,但是他经常偷偷跑掉。过节的时候,我会买很多好吃的零食,并写了贺卡,在他们班的庆祝会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送给他并表达对他的喜爱……就这样,我努力了一个学年,也挣扎了一个学年。因为在我付出努力的过程中,我几乎看不到什么明显的效果。唯一的改变是他能够抬起头来,看着我的眼睛和我说话了。
我知道我没有找到打开他心门的钥匙。在他内心有一道很深很深的伤,那道伤像一道鸿沟,阻挡了他与其他人、与这个世界的联结。他被困在那里,没有办法出来,别人也没有办法进去。
从这个孩子身上,我才看到,原来教育孩子不是研究好教学方法、上好课,也不是我们平常意义上讲的关心孩子、多给孩子讲道理就行的。对于这个小生命来说,要先治愈好他内心的伤痛才是关键。
这件事引起了我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于是我开始系统地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并在工作中加以应用。我惊喜地发现,以前很多我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现在通过专业的心理学方法可以解决了。通过实践中的观察与感悟,我发现对小学生而言,妈妈的爱特别重要,然而遗憾的是,很多妈妈并不知道应该怎样教育孩子。虽然她们很爱孩子,可是却用了错误的方法,致使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偏差以及学习中的问题。
我和同事们开始努力用各种方法向家长,尤其是妈妈们传播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可喜的是,通过我们的努力,越来越多的妈妈开始学习,开始转变教育观念。而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告诉我们,只要妈妈转变了,很快就能影响孩子发生好的转变。我多次看到,曾经被医院诊断为精神行为异常的孩子、离家出走的孩子、情绪爆发要跳楼的孩子,在妈妈转变后,变得越来越自信、乐观,喜欢与人交流,朝着向上向善的方向发展,就像花儿在灿烂的阳光下绽放。每当看到那种自然的、纯真的笑容重新出现在孩子稚嫩的脸庞上时,我更加坚信,这才是每一个孩子应该有的生命状态。不论孩子现在怎么样,只要妈妈们愿意,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转变影响他们。
本书将带领大家走进心理咨询室,了解那些走进咨询室的妈妈们在养育方面遇到的问题(文中所呈现的案例均为化名)。同时,在本书中,我还特意加了几个来到咨询室的爸爸以及夫妻同来的案例,从多种视角进行分析,可以让我们对家庭教育和妈妈的作用认识得更加全面而完整。
书中每一小节都是从真实的案例引入,像一个故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像侦探那样去观察每一位来访者。在对每一个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之后,我会给大家推荐一些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通过这些真实的案例,大家可以看到其实很多来到咨询室的家长本来是想解决孩子存在的问题的,可是当我将他们的家庭情况真实地呈现出来的时候,家长们才意识到原来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自己的问题。所以,家长们要先改变自己,然后通过自己的改变来影响孩子,从而让孩子变得更好。
最后,真诚地希望本书能够唤醒更多的妈妈,让她们在养育中有觉知,善反思,能改变。祝愿每一位妈妈都能更加科学而轻松地养育出更棒的孩子!
小棠在教育工作中运用从心理学中领悟到的对生命的认识及心理学方法,有效地帮助家长改变家庭教育方法。这本书呈现了她在实践中点点滴滴的积累,以简单平实的语言分享出来,从不同角度引导、帮助了处于困惑中的父母,让他们深受感动。
——贝曼萨提亚中国管理中心副主席 郝宗媛
这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名叫成了“杂货铺”,更让我们有一种平凡的亲切感。因为“杂货铺”里的东西表面看不值钱,但是拿出来又非常实用。愿家家都有这样的“杂货铺”。妈妈们可以从中取出24种教育子女的工具,从而迅速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当然爸爸们也应该经常光顾“杂货铺”。
——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韩新
改变家庭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急迫。又急又“病”的妈妈需要多重救助,手忙脚乱的教师也亟须重塑观念与方法。书中的个案研究展现了作者对家庭教育的忧虑和深层思考;书中的24种养育方法虽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但至少给了我们可以信赖的大概方案。
——陕西教育报刊社副总编辑 吕志军
小棠校长在基础教育一线深耕20多年,富有创意地将自己在心理学专业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给大家介绍了一些科学实用的养育方法,推荐给想要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的家长们阅读。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伍新春
第一章
别人眼中的强势妈妈
导语
在工作中,我遇到很多妈妈强势且焦虑,这些妈妈很喜欢控制孩子,不相信孩子能做好自己的事情,所以替孩子做了很多主。
我很能体谅妈妈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难处,很多妈妈不仅要努力工作、干好家务、照顾孩子吃喝拉撒以及学习,还要面对夫妻关系的压力、工作压力、父母的身体健康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家人不能充分地体谅并给予良好的支持,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及青春期的到来,很多妈妈会越发感到心力交瘁。长期处于这样的多重压力下,任何人都很难做到既能对孩子和颜悦色,又能时刻运用良好的教育方法。我本身也是一位妈妈,因此深深地理解每一位妈妈的不容易。
但是强势地对待孩子,大喊大叫、过度控制是不可能教育出好孩子的。通过下面几个真实的案例,妈妈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其实,在强势妈妈外在的“强”之下,常常隐藏着内心深处的“脆弱和伤痛”。所以妈妈们可否关照一下自己内在的这个部分,把爱先给自己呢?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个案回放
下午三点的咨询,芳芳妈妈如约而至。这是一个高瘦的女人,两眉间深深的川字纹无言地诉说着她心中的诸多烦恼。
进入咨询室,落座之后,我先给她倒了一杯热茶,微笑着邀请她说明来意。芳芳妈妈一直皱着眉头,这应该是她经常做的细微动作,那眉间的皱纹就是在这样的习惯性动作中逐渐形成的。
她声音有些沙哑,语气急躁:“老师,我孩子不好好学习,现在才四年级,数学成绩特别差,让她多学一点她都不愿意。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办。”还没有等我张嘴说话,芳芳妈妈又连珠炮似的讲起来:“上个学期的时候吧,我给她买了五套真题试卷,有时候,她写完学校作业,时间还早,我说:‘做一张卷子吧。’可是她说:‘这又不是老师布置的,我不做!’我跟她说了很多次,可是一个学期下来,她想尽各种理由就是不写,到最后竟然真的一张也没有做过!气得我常常忍不住就对她大喊大叫。我老公说我很强势,孩子有点怕我。后来我听了您讲的课,知道这样做不对,我不对她喊叫了。这个学期,我没有给她买卷子,可是我觉得这样也不行啊!我现在真不知道应该怎么教育她了。轻不得、重不得,左右为难……”
整个叙述过程,芳芳妈妈的语速很快,这种焦虑情绪所产生的负面能量在咨询室很快蔓延开来,我感觉心口发紧,太阳穴疼。
我快速地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并把我听话的感受反馈给她,请她把语速放慢一点。她“嗯”了一声,她的眉头仍拧在一起,面部表情越发凝重:“老师,我确实很着急啊!现在中考政策变化了,将近一半的孩子都考不上高中,我咋能不急呢?她已经四年级了,很快就要上中学了,要是考不上好中学,将来上不了好高中,那就上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这可咋办呢……”这一连串话语中传递的焦虑能量像疾风一样再次扑面而来……
芳芳妈妈的语速仍然很快,而且一打开话匣子就很难合上。我已经了解了基本情况,因此请她暂停一下,先喝点水,平缓一下激动的情绪。
“我刚才听到您讲,现在和孩子在一起比较小心翼翼,害怕起冲突。您这样的做法是在尽力避免矛盾,我想知道这种回避会使您对孩子的爱也难以展现出来吗?”听到这句话,芳芳妈妈好像一下子从她自己的情绪中抽离了出来,只见她眼睛一亮,猛拍了一下腿,仿佛顿悟般狠狠地点了一下头:“是啊!老师,我现在对孩子就是小心翼翼的,不敢骂了,也不会爱了。尽量和她少说话,我害怕和她说得多了,又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
个案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焦虑得有些不知所措的强势妈妈。这位妈妈在学习了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之后,能够对自己以前错误的养育行为有所觉察,这是让我非常欣赏和肯定的。
但伴随着这种觉察,又引发了新的问题:这位妈妈不知道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了,进退两难,拿捏不好分寸。
在这份小心翼翼的不知所措中,我看到了妈妈进退两难,她在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把尖锐的一面藏起来。但是,这样一来,妈妈对孩子的爱就没法展现出来了,亲子关系变得更加疏远。孩子如果感受不到妈妈的爱,就会出现更多的行为问题。这使得妈妈和孩子目前的互动形成了不良循环,怪不得妈妈会焦虑呢。
这样的妈妈在咨询室里经常能够见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芳芳妈妈目前遇到的情况,就像明明知道以前经常走的老路行不通了,却还没有找到新的路在哪里。
学到什么
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使用不同的教养方式。归纳起来,控制型和放任型是妈妈最常用的两种方式。什么是控制型和放任型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表格中的内容来了解。
教养类型 具体表现
控制型 你要听我的,我要你怎么做,你就要怎么做,一切由我来安排
放任型 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随你的性子来,你高兴就行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种不同教养类型的特点。现实中,单纯地使用控制型或放任型的妈妈占少数,多数妈妈的教养方式是在控制型和放任型之间摇摆。比如,妈妈在养育过程中,会在很多方面控制孩子,不敢给孩子自由。因为很多妈妈认为“我家孩子自律性差,如果我不给他说该做什么,他自己做不了”。采用控制型教养方式的妈妈在看到孩子有不良行为时,常会以指责的方式指出孩子的缺点和错误,有时候,由于妈妈没有处理好内在情绪,则显得过于控制和严厉了,甚至会打孩子。
在这样过度控制地对待孩子之后,妈妈常常又会觉得对不起孩子,心里感到内疚和懊悔:刚才那样批评、打骂孩子是不是有点过分了?于是,转过来又开始放任孩子:孩子还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吧,也不要管得太紧了。妈妈似乎想用这种方式弥补之前过度控制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以及减少自己内心的愧疚。
可是好景不长,对孩子放任没多久,看到孩子犯错误后,妈妈又隐隐地觉得把孩子放得太开了,不由得开始担心:这样下去不行吧?这样放任下去怎么可以?于是,又忍不住控制起孩子来。
你可以想象在脑海中有这样一幅画:控制型教养方式和放任型教养方式就像钟摆的两端,很多妈妈就在这两端之间来回摇摆,只是每个妈妈摇摆的幅度不同罢了。在这样的摇摆中,妈妈的内心是混乱慌张的,孩子也是不安的:“妈妈变来变去的。同样都是做错数学题,妈妈昨天和颜悦色地说‘没关系,慢慢来,多验算一下’,可是今天妈妈就大发雷霆,吓人得很。”妈妈和孩子在这种钟摆般的互动中,上演各自的内心戏,能量被白白地消耗掉,彼此都无法专注地做自己的事。
还有很多家庭是,父母双方各在钟摆的一端,各自采用不同的教养方式。在很多家庭里,主要是妈妈在管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很多妈妈会采用控制型的养育方式。爸爸比较忙,管孩子的机会少,偶尔带一下孩子,也不清楚学校都有哪些具体的要求,因此面对孩子时,亲还亲不够呢,哪里还舍得批评,通常就会采用放任型的教养方式。
爸爸妈妈的管理方式不一致、规则不统一,容易使孩子无所适从,有时孩子还会钻空子,慢慢变得很难管教。如果是三代同堂,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那情况就更加复杂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