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0105067
吴融
金桥感事
/子规
途中见杏花
/卖花翁
张蠙
登单于台
/夏日题老将林亭
金昌绪
春怨
于武陵
劝酒
郑谷
海棠
/中年
菊
/席上贻歌者
淮上与友人别
崔道融
西施滩
/溪上遇雨二首
王驾
社日
/雨晴
陈玉兰
寄夫
崔涂
春夕
/初渡汉江
秦韬玉
贫女
唐彦谦
垂柳
卢汝弼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录二)
捧剑仆
诗
孟宾于
公子行
罗虬
比红儿诗一百首(录一)
鱼玄机
江陵愁望有寄
杜荀鹤
送友游吴越
/山中寡妇
自叙
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
溪兴
/赠质上人
小松
曹松
南海旅次
/己亥岁
西鄙人
哥舒歌
太上隐者
答人
吕岩
牧童
杜秋娘
金缕衣
黄巢
不第后赋菊
/题菊花
司空图
退居漫题七首(录二)
来鹄
云
钱珝
江行无题一百首(录一)
未展芭蕉
章碣
东都望幸
薛媛
写真寄夫
葛鸦儿
怀良人
安邑坊女
幽恨诗
湘中女子
驿楼诵诗
无名氏
杂诗二首
/水调歌
冯延巳
谒金门
/鹊踏枝
长命女
李璟
浣溪沙(二首)
李煜
虞美人
/忆江南
牛峤
柳枝
张泌
寄人
/浣溪沙
蝴蝶儿
花蕊夫人
述国亡诗
李珣
南乡子
欧阳炯
三字令
孙光宪
谒金门
无名氏
望江南
/醉公子
后庭宴
王禹偁
对雪
/村行
畬田调三首
/春居杂兴
林逋
山园小梅
梅尧臣
陶者
/鲁山山行
东溪
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
寄题徐都官新居假山
书哀
月下怀裴如晦宋中道
晏殊
浣溪沙(录二)
木兰花
/蝶恋花
踏莎行
/破阵子
玉楼春
范仲淹
渔家傲
/苏幕遮
御街行
欧阳修
戏答元珍
/画眉鸟
踏莎行
/蝶恋花
采桑子
/生查子
玉楼春
宋祁
玉楼春
苏舜钦
淮中晚泊犊头
/初晴游沧浪亭
张先
天仙子
/一丛花
千秋岁
/木兰花
谢池春慢
/江南柳
蝶恋花
/青门引
柳永
婆罗门令
/雨霖铃
蝶恋花
/定风波
戚氏
/夜半乐
望海潮
/玉蝴蝶
甘草子
杜安世
卜算子
晏几道
鹧鸪天(二首)
临江仙(二首)
蝶恋花(二首)
清平乐
/御街行
木兰花
/阮郎归
王安石
桃源行
/明妃曲
谢安墩
/梅花
北陂杏花
/北山
书湖阴先生壁
/出郊
悟真院
/泊船瓜洲
元日
/夜直
苏轼
题西林壁
/饮湖上初晴后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录一)
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
赠刘景文
/惠净师以丑石赠行
花影
/江城子
水调歌头
/定风波
念奴娇
满庭芳
/阳关曲·中秋月
浣溪沙(录三)
浣溪沙
黄庭坚
郭明府作西斋于颍尾请予赋诗
次元明韵寄子由
登快阁
/寄黄几复
戏呈孔毅父
/题竹石牧牛
病起荆江亭即事
王充道送水仙花
雨中登岳阳楼(二首)
新喻道中寄元明
跋子瞻和陶诗
/定风波
虞美人
陈师道
示三子
/陈师道绝句
陈与义
再登岳阳楼感赋
春寒
/伤春
曾幾
三衢道中
/题访戴图
刘子翚
汴京纪事(录三)
邵雍
山村咏怀
李唐
题画
王观
卜算子
李元膺
洞仙歌
秦观
满庭芳
/江城子
望海潮
/鹊桥仙
踏莎行
/浣溪沙
如梦令
/点绛唇
贺铸
青玉案
/鹧鸪天
六州歌头
/生查子愁风月
仲殊
诉衷情
周邦彦
兰陵王
/苏幕遮
六丑
/满庭芳
玉楼春
/蝶恋花
少年游
/西河
夜游宫
/诉衷情
谢逸
菩萨蛮
晁冲之
汉宫春
万俟咏
昭君怨
/长相思(二首)
陈克
菩萨蛮
朱敦儒
念奴娇
/好事近
李清照
夏日绝句
/如梦令
一剪梅
/醉花阴
声声慢
/永遇乐
张元幹
石州慢
/水调歌头
王之道
如梦令
朱翌
点绛唇
朱淑真
清平乐(二首)
/菩萨蛮
杨万里
夏夜追凉
/小池
宿新市徐公店
/闲居初夏午睡起
寒食雨作
/插秧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初入淮河
/桑茶坑道中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好事近
范成大
州桥
/望乡台
四时田园杂兴(录六)
卖痴呆词
陆游
游山西村
/剑门道中遇微雨
黄金错刀行
/花时遍游诸家园
长歌行
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
夜泊水村
/书愤
临安春雨初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
沈园(二首)
/梅花绝句(二首)
示儿
辛弃疾
水龙吟
/摸鱼儿
永遇乐
/满江红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祝英台近
/青玉案
西江月
/鹧鸪天
清平乐
/沁园春
破阵子
凡例
一、本书性质为中国传统诗词歌赋之历代名篇赏析,划分为“诗经楚辞”、“八代诗赋”、“唐宋诗词”、“元明清诗词曲”、“近现代诗词”五部分。
二、全书析文累计一千三百余篇。为读者便携、便览计,分为六册出版,每册分量大致相当。作品排列,大体上以时代先后为序,并附作者小传。
三、册含“诗经楚辞”、“八代诗赋”;第六册含“元明清诗词曲”、“近现代诗词”;“唐宋诗词”为全书重点、居十分之七,累计析文九百六十篇,故跨越一至六册。
序
文学研究基础的工作,是对具体文学作品的阅读。而对于一篇具体文学作品的阅读,实包含着三个要素:一,文本解读。二,艺术分析。三,审美判断。
首先,我们要读懂作者在“说什么”。这就是“文本解读”。文本解读有两种不同的定位:“作者定位”与“读者定位”。所谓“作者定位”,是指读者以作者为本位,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有色眼镜,尽可能做到客观、冷静,在作品文字所给定的弹性范围内,披文入情,力求对作品做出有可能接近作者本意的解读。它关注的焦点,是作者的创作。所谓“读者定位”,是指读者以自我为本位,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不关心作者想说的是什么,只关心我从作品中读到了什么。这种定位,理论后盾是西方的“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在中国古典传统则是“六经注我”,“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它关注的焦点,是读者的接受。作为一般读者,普通文学爱好者,爱怎么读就怎么读,这是他的自由,不容他人置喙。但作为学者,专业研究者,当我们在对具体作家具体作品创作的本身进行研究,而非对其作品的大众接受进行研究时,通常都采取“作者定位”。
然而,光读懂作者在“说什么”还不够。还要探讨作者“怎样说”,审视其写作技术,这就是“艺术分析”。然而,光读懂作者在“说什么”,弄明白作者“怎样说”,也还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终,我们还必须对该做品作出评价:它“说得怎样”?“说”得好还是不好?好到什么程度,不好到什么程度?这就是“审美判断”。文学之区别于其他文字著述的本质属性,在语言艺术之审美。其他文字著述,或求真,或求真且善,至于其语言运用,辞达而已,作者说得清楚,读者看得明白,目的便达到了。而文学作品则不仅求真,求善,更求其美。因此,将文学等同于其他各类文字著述,阅读文学作品仅求其真、其善,而不提升到审美的层次,即无异于对蒙娜丽莎做人体解剖,真正是煞风景了。
总的来说,在古典文学的各类文体中,“诗词”是篇幅短小,语言精练,技术含量,从而被人们公认为难读懂,难鉴赏的一类文体。一般读者不必说了,一般学者也不必说了,即便是资深的专家,乃至于大师级的学者,对具体诗词作品的文本阅读,误解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对某些诗词作品的艺术分析与审美判断,也未必切中肯綮,甚或不免于隔靴搔痒。
笔者这样说,并非信口雌黄,而是以事实为根据的。三十多年前,笔者还在攻读博士学位,承蒙上海辞书出版社信赖,诚邀笔者作为《唐宋词鉴赏辞典》的总审订者之一,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原副总编辑陈振鹏先生共同审订了该书的全稿。该书是上海辞书出版社继《唐诗鉴赏辞典》开创体例并获得巨大成功、巨大社会效益之后编辑的第二部鉴赏辞典,约稿规格是很高的。撰稿人当中,不乏当时诗词研究界的著名专家学者乃至大师级的学者。但即便如此,书稿在文本解读、艺术分析与审美判断这三个方面,还是存在着大量的失误。笔者前后花了一年多时间,细细审读,写下了数千条具体的审读、修改意见。这些意见,绝大多数都经陈振鹏先生裁决认可,由他亲自操刀对原稿做了订正;或反馈给作者,请他们自行修改。
在笔者的审读印象中,鉴赏文字质量,几乎无懈可击的撰稿人为数并不太多。而在这为数不多的撰稿人当中,笔者印象深刻的一位便是周啸天先生。当时啸天硕士生毕业不久,尚未成名,笔者与他素昧平生,缘悭一面,亦无通讯往来。但每读其文,辄击节叹赏,钦服不已。笔者在与《唐诗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的责任编辑汤高才先生闲谈时,对啸天所撰鉴赏文章曾做过大意如下的评价:别人没有读懂的诗词,啸天读懂了;别人虽然读懂了,但没能读出其好处来,而啸天读出来了;别人虽然读懂了,也读出好处来了,但下笔数千言,剌剌不能自休,却说不到位,而啸天的鉴赏文章,既一语破的,文字又简净明快,绝不拖沓,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高才先生对此评价深为赞同,并说他在《唐诗鉴赏辞典》的组稿过程中就已发现啸天的长才,因此一约再约,以致在此两部鉴赏辞典中,啸天所撰稿件篇数独多。高才先生实在是一个爱才的前辈,真能识英雄于风尘之中,不拘一格用人才啊!
三十年后,笔者与啸天已成为熟识的朋友。啸天应四川人民出版社之约,将其历年精心撰写的古典诗词鉴赏文章汇编出版,而不以笔者为谫陋,来电命序。义不容辞,乃重述当年所见如此,今日所见依然如此的评价,以为喤引。如此精彩的古典诗词鉴赏文集,必将得到广大读者的宝重,其传世是必然的!
2017年5月23日,钟振振撰于南京仙鹤山庄寓所之酉卯斋
【秦韬玉】生卒年不详,字中明,一作仲明,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或云郃阳(今陕西合阳)人。父为左军军将。少有辞藻,却累举不第,后谄附当时有权势的宦官田令孜,充当幕僚。黄巢军入长安后,从僖宗入蜀,中和二年(882)特赐进士及第,编入春榜。田令孜又擢其为工部侍郎、神策军判官。著有《投知小录》,《全唐诗》录诗一卷。
贫女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诗是作者未第时所作。《唐语林》七载:“〖=K(〗(秦韬玉)〖=〗应进士举,出身单素,屡为有司所斥。”故托“贫女”言志。
“蓬门未识绮罗香”二句,写贫女自伤。首句从住所衣着说起,“蓬门”用蓬草编的门,代指贫寒人家;“绮罗”指绫罗绸缎之类华丽的衣料;“香”指香泽、化妆品:整句说贫女住在蓬门陋巷,从小穿粗布衣裳。“拟托良媒”指到待嫁之年,“益自伤”指越发为自己出身贫寒而感伤。一是苦无嫁妆,二是难托良媒。
“谁爱风流高格调”二句,自叹不合流俗。这一联是流水对、十四字句,大意是:有谁欣赏高尚的品格和情调呢,却都喜欢追逐时下标新立异的梳妆。“风流”指风姿高雅,“高格调”指高尚人格和优雅品味,皆属自指。“时世”犹时尚。“俭梳妆”有两说,一说“俭”通“险”,“高髻险妆”,是当时的奇妆异服,见《唐书·车服志》;一说读如本字。则二句大意为“自抱高世之格,甘弃铅华,不知者翻怜我梳妆之俭陋也”〖=K(〗(俞陛云)〖=〗。
“敢将十指夸针巧”二句,自负才貌双全而无竞胜之心。旧时女子才艺以女红,“十指”“针巧”指贫女针线超群,“双眉”“画长”暗示贫女容貌出众。这一联是呼应对,“敢”是岂敢,“敢将”“不把”是互文,是对“夸”“斗”即竞胜的敬谢之词。两句大意是:虽然有足够的自信,也不向女伴夸绝艺而竞新妆。
“苦恨年年压金线”二句,写贫女为人作嫁的辛酸。“苦恨”表明怨意,孔子说诗“可以怨”也。“压金线”指做刺绣活,即在嫁衣上绣花,是对技术性要求很高的针线活。“为他人作嫁衣裳”,是说贫女自己良媒难托,却是替别人赶制嫁衣。其所指远远超出本指,有《淮南子·说林训》“为者不得用,用者不肯为”之意,是对封建社会种种不平现象之高度概括,故传诵尤广,以至于演化为“为人作嫁”的成语。有此一条,即可不朽。
明人廖文炳说:“此韬玉伤时未遇,托贫女以自况也。”(《唐诗鼓吹注解大全》)清人沈德潜评:“语语为贫士写照。”(《唐诗别裁集》)极是。元人方回说:“此诗世人盛传诵之。(《瀛奎律髓》)遂为唐诗名篇。
【唐彦谦】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太原)人。咸通二年(861)进士。中和中王重荣辟为从事,官至兴元(今陕西汉中)节度副使、阆州(今四川阆中)、壁州(今四川通江)刺史。有《鹿门集》三卷传世。
垂柳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是一首咏柳的诗,能从为数众多的同题材诗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它别的托讽,含蓄地寄托了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
“绊惹春风别有情”二句,将柳比作舞人。柳絮飘飞,柳丝摇曳,本是春风吹拂的结果;诗人反说柳絮、柳丝绊惹(撩拨)春风,还说“别有情”,即是拟人了。白居易“绊惹春风莫放归”(《柳絮》)“绊惹舞人春艳曳”(《花楼望雪》)陆龟蒙“愁丝堕絮相逢著,绊惹春风卒未休”(《闺怨》),可以参读。“世间谁敢斗轻盈”,进一步将柳条拟作舞腰,谓其“轻盈”之态,世无其比。雍陶“含春笑日花心艳,带雨牵风柳态妖。珍重两般堪比处,醉时红脸舞时腰。”(《状春》)可以参读。
“楚王江畔无端种”二句,用楚宫之典以托讽。三句突然牵出“楚王”,是因为楚灵王癖好细腰,这就与“斗轻盈”产生了联想。于是有“楚王江畔”种柳的合理想象。说是“无端”,其实有端。上句说无端,下句就说有端:“饿损纤腰学不成。”作者风趣地想到,楚王江上植柳,原来是为宫女树立榜样,但像柳条这样轻盈的细腰,谁又学得到呢?因为题目是《垂柳》,强此弱彼,谓之尊题。同时又顺手一击地讽刺了谄谀逢迎之辈的自寻烦恼。
明代杨升庵云:“用事隐僻,讽喻悠远,咏柳而贬美人,咏美人而贬柳,唐人所谓尊题格也。”(《升庵诗话》)正是“咏物诗不待分明说尽,只仿佛形容,便见妙处”(《吕氏童蒙训》)。
【卢汝弼】一作卢弼,字子谐,范阳人。景福进士。以祠部员外郎、知制诰,从昭宗迁洛。后依李克用,克用表为节度副使。今存诗八首。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录二)
其一
春风昨夜到榆关,故国烟花想已残。
少妇不知归不得,朝朝应上望夫山。
李秀才(佚名)《边庭四时怨》原唱已佚,胡应麟对这组和诗的评价极高,谓其“语意新奇,韵格超绝”〖=K(〗(《诗薮·内编》六)。这首诗在组诗中原列。
“春风昨夜到榆关”二句,写北国之春。“榆关”指山海关,属东北边塞。“昨夜”是时间定位,则诗中人当是军中将士,而诗亦属代言体矣。“故国”指长安,“烟花想已残”是说已经是暮春或春归时节。故国春天到哪儿去了?昨天晚上到山海关去了。这是就同一时间写不同空间,与张敬宗《边词》“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并无二致。
“少妇不知归不得”二句,写闺中之思。上文说到北国之春,照理应该写戍边者的春思。殊不知作者从对面着想,却写闺中少妇对征人的思念。她盼着夫君早日归来,却“不知归不得”。《小雅·采薇》云:“曰归曰归,岁亦暮止。”只需把“岁”改成“春”字,意思就一样了。“朝朝应上望夫山”,这是征人头脑中虚拟的景象,“望夫山”是有民间传说的,而且各地皆有,故事的结尾一律是少妇化石。则诗中少妇,亦有化石之虞。
这首诗写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以及从对面下笔的写法,都深得绝句之体。是衔接传统的佳作。
其二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这首诗在组诗中原列第四,是四首诗中精彩之作。
“朔风吹雪透刀瘢”二句,写边塞军中苦寒。首句就给诗句引进一个新词“刀瘢”,传统书面的说法有“金疮”,哪有“刀瘢”这样不隔而令人触目惊心。在作者之前,只有贾岛诗有“宝刀瘢”作韵尾,应属原创。但“身有宝刀瘢”,哪有“(朔风吹雪)透刀瘢”三字之具冲击力。这就叫先声夺人。次句“饮马长城窟更寒”,前五字出汉诗“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陈琳),作者只加了一个“更”字,就为“透刀瘢”三字加码。
“半夜火来知有敌”二句,写军中紧急行动。第三句按下苦寒,是因为有新情况出现,苦寒不在话下了。妙在“火”字,这是烽火台的烽火,用“烽”(狼烟)字或更准确,用“火”字却更感性,而且有火急、火烧眉毛的感觉。是烽火台传来紧急情报,情报是“半夜”送至,将士是枕戈待旦。这不是平安火,是“知有敌”,是前线危急。上句说兵来,下句就得说将挡。“一时齐保贺兰山”是军令,军令如山,是必须执行。“齐保”是全军出动,是解燃眉之急。“刀瘢”哪、“更寒”哪,统统扔到爪哇国,让它们见鬼去吧。
以前的边塞诗人,没有像这样写过,或没有写到这个份儿上。就算是王昌龄的“前军夜过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从军行》)都还没有“刀瘢”“更寒”“火来”“齐保”这样的十万火急。这首诗不是针对某个具体军事行动的纪实,而是作者和李秀才的诗;“榆关”“贺兰山”,都非实指;诗中情节,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从头到尾是兴到神会,是神来之笔,是妙笔生花。值得胡应麟点赞。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