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0105074
陈亮
水调歌头
周紫芝
禽言(四首)
姜夔
惜红衣
/念奴娇
琵琶仙
/扬州慢
踏莎行
/庆宫春
淡黄柳
/暗香
疏影
吴文英
唐多令
戴复古
淮村兵后
赵师秀
约客
朱熹
春日
林升
题临安邸
翁卷
乡村四月
叶绍翁
游园不值
/夜书所见
龚开
黑马图
刘辰翁
宝鼎现
蒋捷
一剪梅
史达祖
双双燕
王沂孙
齐天乐
张炎
解连环
文天祥
扬子江
/正气歌
无名氏
山歌
蔡松年
大江东去
宇文虚中
在金日作
元好问
论诗(录三)
/秋怀
游天坛杂诗
水调歌头
双调·小圣乐
元明清诗词曲
刘因
白沟
宋理宗南楼风月横披
杨果
仙吕·翠裙腰
关汉卿
南吕·四块玉
王和卿
仙吕·醉中天
马致远
越调·天净沙
/南吕·四块玉
双调·夜行船
/般涉调·耍孩儿
白朴
越调·天净沙
贯云石
正宫·小梁州(四首)
南吕·金字经(二首)
中吕·红绣鞋
/双调·蟾宫曲
双调·清江引
/双调·清江引
赵孟頫
岳鄂王墓
刘致
双调·新水令
周玉晨
十六字令
张养浩
中吕·山坡羊
虞集
挽文丞相
范梈
王氏能远楼
萨都剌
记事
/早发黄河即事
张可久
中吕·卖花声
吴西逸
越调·天净沙
/双调·清江引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李致远
中吕·朝天子
张鸣善
双调·水仙子
睢景臣
般涉调·哨遍
倪瓒
黄钟·人月圆
/越调·小桃红
双调·折桂令
邵亨贞
仙吕·后庭花
汤式
正宫·小梁州
无名氏
失宫调牌名
杨维桢
传舍吏
张翥
人雁吟
/题牧牛图
迺贤
京城燕
杨允孚
滦京杂咏(录三)
王冕
白梅
/墨梅
无名氏
奉使来谣
至正丙申松江民谣
张以宁
送重峰阮子敬南还
过辛稼轩神道
/有感
高启
水上盥手
/卖花词
明皇秉烛夜游图
/寻胡隐君
田舍夜舂
杨基
长江万里图
张羽
驿船谣
/题陶处士象
张简
醉樵歌
高棅
峤屿春潮
方孝孺
论诗(二首)
蓝仁
暮归山中
蓝智
龙州(录三)
瞿佑
伍员庙
杨荣
江南旅情
薛瑄
过鹿门山
/梅花落
郭登
送岳季方还京
李东阳
立秋雨不止再和师召韵
寄彭民望
/西湖曲(四首)
柯敬仲墨竹
边贡
重赠吴国宾
/嫦娥
何景明
雨霁
/得献吉江西书
顾璘
懊恼曲(二首)
唐寅
画鸡
/把酒对月歌
言志
文徵明
感怀
/题画(二首)
王磐
中吕·朝天子(二首)
中吕·满庭芳
唐顺之
南征歌
归有光
颂任公诗
李攀龙
枯鱼过河泣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王世贞
登太白楼
/送妻弟魏生还里
谢榛
塞上曲
戚继光
晓征
/马上作
沈明臣
凯歌
/萧皋别业竹枝词
徐渭
龛山凯歌
/风鸢图诗
天河
袁宏道
听朱生说水浒传
袁中道
王龙屿绣林江阁值雪
钟惺
江行俳体
/送丘长孺赴辽阳
孙承宗
二月闻雁
/渔家
方维仪
出塞
孙友篪
过古墓
王象春
书项王庙壁
谭元春
麦枯鸟
施武
相见坡
/乌鸦关
梅之焕
题李白墓
史可法
燕子矶口占
贾凫西
木皮词
邢昉
避兵还舍率题壁间
/汉口
郑之升
留别
刘城
后芦人谣
吴伟业
临顿儿
/梅村
周亮工
靖公弟至
张家玉
自举师不克与二三同志怏怏不平赋此
宋琬
舟中见猎犬有感
毛奇龄
览镜词
陆次云
咏史
陈维崧
二日雪不止
/别紫云
点绛唇
朱彝尊
桂殿秋
/解佩令
叶燮
梅花开到九分
/客发苕溪
宋荦
荻港避风
纪映淮
秦淮竹枝词
赵俞
督亢陂
王士祯
秦淮杂诗
袁枚
马嵬
/遣兴
邵长蘅
津门官舍话旧
王又旦
牵缆词
蒲松龄
喜雨口号
张实居
桃花谷
/夜雪
吴雯
明妃
洪昇
公子行
刘献廷
王昭君
题闺秀雪仪画嫦娥便面
孔尚任
北固山看大江
纳兰性德
长相思
/浣溪沙
蝶恋花
木兰花
陈于王
《桃花扇》传奇题辞
潘高
秦淮晓渡
顾陈垿
砚
沈德潜
晚晴
/过许州
郑燮
道情(十首)
刘大櫆
西山
屈复
偶然作
赵关晓
赠友
朱瑄
祖龙引
李葂
题雅雨师借书图
纪昀
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二首)
赵翼
套驹
黄景仁
圈虎行
/别老母
曹雪芹
红拂
王文治
安宁道中即事
袁承福
老翁卖牛行
阮元
吴兴杂诗
舒位
杨花诗
杨燮
锦城竹枝词
张维屏
三元里
程恩泽
即事一绝
龚自珍
咏史
何绍基
山雨
鲁一同
卖耕牛
姚燮
卖菜妇
高鼎
村居
贝青乔
咄咄吟
曾国藩
傲奴
金和
饲蚕词
黄遵宪
三十初度
丘逢甲
春愁
/山村即目
近现代诗词
夏敬观
今子夜歌(二首)
梁启超
纪事诗
秋瑾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对酒
宁调元
读史感书
苏曼殊
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
过蒲田
于右任
汶川纪行
李大钊
送别幼蘅
毛泽东
虞美人
/忆秦娥
临江仙
/喜闻捷报
张冠道中
/刘蕡
咏贾谊
朱德
赠友人
凡例
一、本书性质为中国传统诗词歌赋之历代名篇赏析,划分为“诗经楚辞”、“八代诗赋”、“唐宋诗词”、“元明清诗词曲”、“近现代诗词”五部分。
二、全书析文累计一千三百余篇。为读者便携、便览计,分为六册出版,每册分量大致相当。作品排列,大体上以时代先后为序,并附作者小传。
三、第一册含“诗经楚辞”、“八代诗赋”;第六册含“元明清诗词曲”、“近现代诗词”;“唐宋诗词”为全书重点、居十分之七,累计析文九百六十篇,故跨越一至六册。
序
文学研究最基础的工作,是对具体文学作品的阅读。而对于一篇具体文学作品的阅读,实包含着三个要素:一,文本解读。二,艺术分析。三,审美判断。
首先,我们要读懂作者在“说什么”。这就是“文本解读”。文本解读有两种不同的定位:“作者定位”与“读者定位”。所谓“作者定位”,是指读者以作者为本位,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有色眼镜,尽可能做到客观、冷静,在作品文字所给定的弹性范围内,披文入情,力求对作品做出有可能最接近作者本意的解读。它关注的焦点,是作者的创作。所谓“读者定位”,是指读者以自我为本位,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不关心作者想说的是什么,只关心我从作品中读到了什么。这种定位,理论后盾是西方的“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在中国古典传统则是“六经注我”,“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它关注的焦点,是读者的接受。作为一般读者,普通文学爱好者,爱怎么读就怎么读,这是他的自由,不容他人置喙。但作为学者,专业研究者,当我们在对具体作家具体作品创作的本身进行研究,而非对其作品的大众接受进行研究时,通常都采取“作者定位”。
然而,光读懂作者在“说什么”还不够。还要探讨作者“怎样说”,审视其写作技术,这就是“艺术分析”。然而,光读懂作者在“说什么”,弄明白作者“怎样说”,也还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最终,我们还必须对该做品作出评价:它“说得怎样”?“说”得好还是不好?好到什么程度,不好到什么程度?这就是“审美判断”。文学之区别于其他文字著述的本质属性,在语言艺术之审美。其他文字著述,或求真,或求真且善,至于其语言运用,辞达而已,作者说得清楚,读者看得明白,目的便达到了。而文学作品则不仅求真,求善,更求其美。因此,将文学等同于其他各类文字著述,阅读文学作品仅求其真、其善,而不提升到审美的层次,即无异于对蒙娜丽莎做人体解剖,真正是煞风景了。
总的来说,在古典文学的各类文体中,“诗词”是篇幅最短小,语言最精练,技术含量最高,从而被人们公认为最难读懂,最难鉴赏的一类文体。一般读者不必说了,一般学者也不必说了,即便是资深的专家,乃至于大师级的学者,对具体诗词作品的文本阅读,误解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对某些诗词作品的艺术分析与审美判断,也未必切中肯綮,甚或不免于隔靴搔痒。
笔者这样说,并非信口雌黄,而是以事实为根据的。三十多年前,笔者还在攻读博士学位,承蒙上海辞书出版社信赖,诚邀笔者作为《唐宋词鉴赏辞典》的总审订者之一,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原副总编辑陈振鹏先生共同审订了该书的全稿。该书是上海辞书出版社继《唐诗鉴赏辞典》开创体例并获得巨大成功、巨大社会效益之后编辑的第二部鉴赏辞典,约稿规格是很高的。撰稿人当中,不乏当时诗词研究界的著名专家学者乃至大师级的学者。但即便如此,书稿在文本解读、艺术分析与审美判断这三个方面,还是存在着大量的失误。笔者前后花了一年多时间,细细审读,写下了数千条具体的审读、修改意见。这些意见,绝大多数都经陈振鹏先生裁决认可,由他亲自操刀对原稿做了订正;或反馈给作者,请他们自行修改。
在笔者的审读印象中,鉴赏文字质量最高,几乎无懈可击的撰稿人为数并不太多。而在这为数不多的撰稿人当中,笔者印象最深刻的一位便是周啸天先生。当时啸天硕士生毕业不久,尚未成名,笔者与他素昧平生,缘悭一面,亦无通讯往来。但每读其文,辄击节叹赏,钦服不已。笔者在与《唐诗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的责任编辑汤高才先生闲谈时,对啸天所撰鉴赏文章曾做过大意如下的评价:别人没有读懂的诗词,啸天读懂了;别人虽然读懂了,但没能读出其好处来,而啸天读出来了;别人虽然读懂了,也读出好处来了,但下笔数千言,剌剌不能自休,却说不到位,而啸天的鉴赏文章,既一语破的,文字又简净明快,绝不拖沓,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高才先生对此评价深为赞同,并说他在《唐诗鉴赏辞典》的组稿过程中就已发现啸天的长才,因此一约再约,以致在此两部鉴赏辞典中,啸天所撰稿件篇数独多。高才先生实在是一个爱才的前辈,真能识英雄于风尘之中,不拘一格用人才啊!
三十年后,笔者与啸天已成为熟识的朋友。啸天应四川人民出版社之约,将其历年精心撰写的古典诗词鉴赏文章汇编出版,而不以笔者为谫陋,来电命序。义不容辞,乃重述当年所见如此,今日所见依然如此的评价,以为喤引。如此精彩的古典诗词鉴赏文集,必将得到广大读者的宝重,其传世是必然的!
2017年5月23日,钟振振撰于南京仙鹤山庄寓所之酉卯斋
【姜夔】(1155?-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江西波阳)人。少随父宦游汉阳。父死,流寓湘鄂间,诗人萧德藻以兄女妻之,移居湖州,往来于赣、皖、苏、浙间。终生不第,卒于杭。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诗说》《白石道人歌曲》等。
惜红衣
吴兴号水晶宫,荷花盛丽。陈简斋云:“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荷花相送到青墩。”亦可见矣。丁未之夏,予游千岩,数往来红香中,自度此曲,以无射宫歌之。
簟枕邀凉,琴书换日,睡馀无力。
细洒冰泉,并刀破甘碧。
墙头唤酒,谁问讯、城南诗客。
岑寂。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
虹梁水陌。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
维舟试望故国。眇天北。
可惜渚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
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秋色。
词人寓居吴兴,水乡荷花盛丽,人称水晶宫。淳熙丁未(1187)夏,他多次过去千岩萧家,来往于红香之中。此番还去。
当日天气暑热,午眠之后,洗来水果,用刀切了,啖毕。顺手翻开一本杜诗,《夏日李公见访》:“贫居类村坞,僻近城南楼。隔屋问西家,借问有酒否?墙头过浊醪,展席俯长流。”念罢,没人来访,只有窗外蝉声聒噪,声声提醒说:秋天快到了,荷花快谢了,可以出行了。
一条水路通过垂虹桥,鱼戏莲叶间,水面四处飘浮着红色的花瓣,未谢的荷花,如半老徐娘,风韵犹存。系船登上洲渚,忘了千岩,只望天北,那是合肥方向。心想:水乡湖塘之多,号称三十六陂,伊在,一定拍手叫好。究竟何时能与伊同赏、同咏这大好秋光呢。
此词基本上叙一日情事,结构意脉曲折精微,上片专写永昼难消,就是为下片写怀人之苦预为铺垫。曲为自度,调名《惜红衣》,取贺铸“红衣脱尽芳心苦”词意,兼有惜荷花与思美人的双重含意。
念奴娇
予客武陵,湖北宪治在焉。古城野水,乔木参天。予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薄荷花而饮,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秋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见日,清风徐来,绿云自动,间于疏处,窥见游人画船,亦一乐也。朅来吴兴,数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绝,故以此句写之。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
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
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
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
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
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
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小序不可不读,大意说昔日为客武陵〖=K(〗(常德)〖=〗,曾于古城野水中赏荷,今来吴兴,又赏荷于太湖。继而游杭,夜泛西湖,更得赏荷奇趣。而这首词,就是综合三地赏荷的生活体验,提炼而为的。
在开繁的荷花中,只著我一条小船,但有对对鸳鸯做伴。许许多多的水塘,没有别人,荷花便成了人,看她们“风为裳,水为佩”(李贺),一个个全是苏小小的化身。凉风吹着翠叶,花容销红如醉,一阵细雨洒来,似为美人醒酒。再没有灵感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怕还写不成诗!“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不就是神来之笔,不就是现身说法!
换头已是晚景,荷叶亭亭玉立,犹如等候情人的仙子,不忍凌波而去。只怕西风来时,荷将红衣脱尽,空余苦心。高处垂下柳枝,游鱼掀起波浪,无不留人暂住花间,以慰寂寥。人呢,不得不归,当其沿着沙际回船时,又总忘不了那田田的荷叶,深深为之歉然。
此词善于造境,极有兴致,颇多俊语。虽是为荷传神,却也多少打并入词人身世,隐隐流露出美人迟暮之感。
琵琶仙
吴都赋云:“户藏烟浦,家具画船。”唯吴兴为然。春游之胜,西湖未能过也。己酉岁,予与萧时父载酒南郭,感遇成歌。
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
歌扇轻约飞花,蛾眉正奇绝。
春渐远、汀洲自绿,更添了几声啼。
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说。
又还是宫烛分烟,奈愁里匆匆换时节。
都把一襟芳思,与空阶榆荚。
千万缕、藏鸦细柳,为玉尊起舞回雪。
想见西出阳关,故人初别。
此湖州冶游,感怀旧情之作。盖词人年轻时,在合肥有一段终生难忘的恋爱经历,对方身属歌女,善弹琵琶,此曲自度,故名《琵琶仙》。
词人方泛舟太湖,忽有画船从旁驶过,船上靓女载歌载舞,一看惊了:竟酷似当年坊曲中的相知,看她轻举歌扇如接飞花的动作,还有那眉目,真是一般莫二哩。不待回过神来,船儿早已过了,越去越远了。耳畔传来“不如归去”的声,汀洲空绿,恍然如梦,游湖的兴致如此这般都给搅了。
又是一个寒食节,风景依然,年华却暗中偷换。面对杨花榆荚乱飞,成何心情。千条柳丝,渐可藏鸦,令人回想起当时别筵,柳絮扑面,有如风雪;还记得那人为唱阳关别曲,劝我更进一杯酒。万万没有想到,那就是彼此最后的一面呵。
抓住一个冶游的偶发事件,倾倒出多年积压的感情。虽然用了一些典故,但词境是浑成的。合肥在南宋已成边城,其南城赤栏桥西,柳色夹道,词人尝寓居焉,词中提到阳关与柳色,亦有由矣.
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作于淳熙三年丙申(1176)。扬州在宋是淮南东路首府,又是历史文化名城。宋高宗在位时,金人曾两度大举南侵,扬州亦两遭焚掠。十余年后,词人来到扬州,看到的还是一座芜城。词从“淮左名都”说起,自然包含许多追忆繁华,摭拾旧闻的内容。比如禅智寺的竹西亭,就是杜牧诗中歌咏过的名胜。“春风十里扬州路”也是杜牧诗中名句,这与词人眼前见到一片黍离麦秀的景象,构成多大反差!一切废池古木,都是铁的见证,无言地控诉着侵略的罪行。写胡马只言“窥江”,写芜城只言“厌兵”,却包含无限伤时念乱意,何等含蓄。
杜牧歌咏扬州的名句还多,除“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外,还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等。词中运用之妙,在于不是一般地化用,而是虚拟情景:假如诗人故地重游,纵有天赋才情,怕再也找不到往日的灵感了吧?二十四桥中,有一座红药桥,桥边原种芍药花,眼下想必也无人经营,任其自生自灭了呗。
这是姜夔自创乐曲的一首歌词,作者笔端驱使杜牧奔走不暇,由于运用唐代大诗人留下的丰富语言材料,从而处处让人联想到扬州美好的过去,与衰落的现在形成对比,很好地表达了谴责侵略、揭露战争破坏性的主题。作为一首慢词,作者很注意领字的运用,如自、渐、算、纵、念等,在语气行文上起到很好的转接作用,同时也适当点缀骈语〖=K(〗(“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更见工整。
踏莎行
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