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0105166
诗经楚辞
诗经
周南·关雎
周南·葛覃
周南·卷耳
周南·桃夭
周南·兔罝
周南·芣苢
周南·汉广
召南·殷其雷
召南·野有死麕
召南·驺虞
邶风·静女
邶风·新台
鄘风·柏舟
鄘风·桑中
鄘风·蝃
卫风·硕人
卫风·氓
卫风·伯兮
王风·黍离
王风·君子于役
王风·大车
郑风·将仲子
郑风·褰裳
郑风·出其东门
郑风·溱洧
齐风·东方未明
魏风·伐檀
秦风·蒹葭
秦风·黄鸟
秦风·无衣
陈风·衡门
桧风·隰有苌楚
桧风·匪风
豳风·七月
豳风·东山
小雅·采薇
小雅·鱼丽
小雅·南山有台
小雅·斯干
小雅·无羊
小雅·巷伯
小雅·北山
小雅·青蝇
小雅·黍苗
小雅·白华
周颂·潜
周颂·桓
屈原
离骚
九歌·湘夫人
九歌·山鬼
九歌·国殇
九章·涉江
九章·哀郢
九章·橘颂
宋玉
九辩(节)
风赋
八代诗赋
刘邦
大风歌
贾谊
鸟赋
枚乘
七发(节)
淮南小山
招隐士
司马相如
长门赋
琴歌(二首)
班婕妤
怨歌行
张衡
归田赋
赵壹
刺世疾邪赋
辛延年
羽林郎
汉乐府
江南
战城南
有所思
上邪
陌上桑
东门行
十五从军征
上山采蘼芜
长歌行
焦仲卿妻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
青青河畔草
今日良宴会
西北有高楼
涉江采芙蓉
明月皎夜光
冉冉孤生竹
庭中有奇树
迢迢牵牛星
回车驾言迈
去者日以疏
孟冬寒气至
客从远方来
曹操
蒿里行
苦寒行
短歌行
观沧海
龟虽寿
曹丕
燕歌行
曹植
七步诗
白马篇
赠白马王彪
野田黄雀行
送应氏
王粲
七哀诗
登楼赋
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
刘桢
赠从弟(录一)
蔡琰
悲愤诗
阮籍
咏怀诗(录七)
张华
情诗
潘岳
悼亡诗
陆机
赴洛道中作
左思
咏史八首(录七)
娇女诗
刘琨
扶风歌
重赠卢谌
陶渊明
桃花源诗并记
归去来兮辞并序
归园田居六首(录三)
乞食
移居二首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录一)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饮酒二十首(录一)
杂诗十二首(录一)
读山海经十三首(录一)
谢灵运
登池上楼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鲍照
拟行路难十八首(录五)
梅花落
芜城赋
谢庄
月赋
孔稚珪
北山移文
沈约
别范安成
石塘濑听猿
谢朓
玉阶怨
王孙游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江淹
别赋
恨赋
陶弘景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答谢中书书
吴均
与宋元思书
与顾章书
庾信
寄王琳
重别周尚书
春赋
哀江南赋(节)并序
南朝乐府
子夜歌四十二首(录四)
子夜四时歌七十五首(录五)
大子夜歌二首
懊侬歌
读曲歌
西洲曲
北朝乐府
企喻歌辞四首(录二)
琅琊王歌辞
地驱歌乐辞
折杨柳枝歌
捉搦歌
地驱乐歌
折杨柳歌辞五首(录二)
幽州马客吟歌
陇头歌辞三首
敕勒歌
木兰诗
薛道衡
人日思归
唐宋诗词
魏徵
述怀
虞世南
蝉
崔液
上元夜
王绩
秋夜喜遇王处士
上官仪
入朝洛堤步月
卢照邻
长安古意
骆宾王
咏鹅
在狱咏蝉
寒山
杳杳寒山道
王梵志
诗五首
吾富有钱时
武则天
腊暄诏幸上苑
李峤
风
杜审言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春日京中有怀
渡湘江
李適之
罢相
凡例
一、本书性质为中国传统诗词歌赋之历代名篇赏析,划分为“诗经楚辞”、“八代诗赋”、“唐宋诗词”、“元明清诗词曲”、“近现代诗词”五部分。
二、全书析文累计一千三百余篇。为读者便携、便览计,分为六册出版,每册分量大致相当。作品排列,大体上以时代先后为序,并附作者小传。
三、册含“诗经楚辞”、“八代诗赋”;第六册含“元明清诗词曲”、“近现代诗词”;“唐宋诗词”为全书重点、居十分之七,累计析文九百六十篇,故跨越一至六册。
序
文学研究基础的工作,是对具体文学作品的阅读。而对于一篇具体文学作品的阅读,实包含着三个要素:一,文本解读。二,艺术分析。三,审美判断。
首先,我们要读懂作者在“说什么”。这就是“文本解读”。文本解读有两种不同的定位:“作者定位”与“读者定位”。所谓“作者定位”,是指读者以作者为本位,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有色眼镜,尽可能做到客观、冷静,在作品文字所给定的弹性范围内,披文入情,力求对作品做出有可能接近作者本意的解读。它关注的焦点,是作者的创作。所谓“读者定位”,是指读者以自我为本位,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不关心作者想说的是什么,只关心我从作品中读到了什么。这种定位,理论后盾是西方的“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在中国古典传统则是“六经注我”,“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它关注的焦点,是读者的接受。作为一般读者,普通文学爱好者,爱怎么读就怎么读,这是他的自由,不容他人置喙。但作为学者,专业研究者,当我们在对具体作家具体作品创作的本身进行研究,而非对其作品的大众接受进行研究时,通常都采取“作者定位”。
然而,光读懂作者在“说什么”还不够。还要探讨作者“怎样说”,审视其写作技术,这就是“艺术分析”。然而,光读懂作者在“说什么”,弄明白作者“怎样说”,也还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终,我们还必须对该做品作出评价:它“说得怎样”?“说”得好还是不好?好到什么程度,不好到什么程度?这就是“审美判断”。文学之区别于其他文字著述的本质属性,在语言艺术之审美。其他文字著述,或求真,或求真且善,至于其语言运用,辞达而已,作者说得清楚,读者看得明白,目的便达到了。而文学作品则不仅求真,求善,更求其美。因此,将文学等同于其他各类文字著述,阅读文学作品仅求其真、其善,而不提升到审美的层次,即无异于对蒙娜丽莎做人体解剖,真正是煞风景了。
总的来说,在古典文学的各类文体中,“诗词”是篇幅短小,语言精练,技术含量,从而被人们公认为难读懂,难鉴赏的一类文体。一般读者不必说了,一般学者也不必说了,即便是资深的专家,乃至于大师级的学者,对具体诗词作品的文本阅读,误解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对某些诗词作品的艺术分析与审美判断,也未必切中肯綮,甚或不免于隔靴搔痒。
笔者这样说,并非信口雌黄,而是以事实为根据的。三十多年前,笔者还在攻读博士学位,承蒙上海辞书出版社信赖,诚邀笔者作为《唐宋词鉴赏辞典》的总审订者之一,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原副总编辑陈振鹏先生共同审订了该书的全稿。该书是上海辞书出版社继《唐诗鉴赏辞典》开创体例并获得巨大成功、巨大社会效益之后编辑的第二部鉴赏辞典,约稿规格是很高的。撰稿人当中,不乏当时诗词研究界的著名专家学者乃至大师级的学者。但即便如此,书稿在文本解读、艺术分析与审美判断这三个方面,还是存在着大量的失误。笔者前后花了一年多时间,细细审读,写下了数千条具体的审读、修改意见。这些意见,绝大多数都经陈振鹏先生裁决认可,由他亲自操刀对原稿做了订正;或反馈给作者,请他们自行修改。
在笔者的审读印象中,鉴赏文字质量,几乎无懈可击的撰稿人为数并不太多。而在这为数不多的撰稿人当中,笔者印象深刻的一位便是周啸天先生。当时啸天硕士生毕业不久,尚未成名,笔者与他素昧平生,缘悭一面,亦无通讯往来。但每读其文,辄击节叹赏,钦服不已。笔者在与《唐诗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的责任编辑汤高才先生闲谈时,对啸天所撰鉴赏文章曾做过大意如下的评价:别人没有读懂的诗词,啸天读懂了;别人虽然读懂了,但没能读出其好处来,而啸天读出来了;别人虽然读懂了,也读出好处来了,但下笔数千言,剌剌不能自休,却说不到位,而啸天的鉴赏文章,既一语破的,文字又简净明快,绝不拖沓,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高才先生对此评价深为赞同,并说他在《唐诗鉴赏辞典》的组稿过程中就已发现啸天的长才,因此一约再约,以致在此两部鉴赏辞典中,啸天所撰稿件篇数独多。高才先生实在是一个爱才的前辈,真能识英雄于风尘之中,不拘一格用人才啊!
三十年后,笔者与啸天已成为熟识的朋友。啸天应四川人民出版社之约,将其历年精心撰写的古典诗词鉴赏文章汇编出版,而不以笔者为谫陋,来电命序。义不容辞,乃重述当年所见如此,今日所见依然如此的评价,以为喤引。如此精彩的古典诗词鉴赏文集,必将得到广大读者的宝重,其传世是必然的!
2017年5月23日,钟振振撰于南京仙鹤山庄寓所之酉卯斋
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将文学的终极原因归结到性恋的说法看似偏颇,其实信而有征。“风诗者,固闾阎风土男女情思之作也。”((司马迁)在民歌中,情歌据有优势地位,所谓“无郎无姊不成歌”。理由很简单,民歌多属劳动者之歌,什么歌能提高劳动兴趣就唱什么,什么歌能提高劳动效率就唱什么,还有什么比情歌更能提高劳动兴趣、劳动效率,又更能消除疲劳的呢?
排在《诗经》篇的《周南·关雎》是情歌;具体地说,是恋歌;更具体地说,是写男子的单相思。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话有点费解。我宁可这样认为:因为单相思是普遍存在的情感,显然也是正常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是“思无邪”了。何必一定要牵扯什么“后妃之德”((《毛诗序》)呢。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诗中主题句,《毛诗序》谓“乐得淑女,以配君子”。鲁迅调侃地释为“漂亮的好小姐呀,是少爷的好一对儿”((《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陈子展说“当视为才子佳人风怀作品之权舆”((《诗经直解》)。都不错,但讲得太城市化了,不类风土之音。不如用高踞当代情歌排行榜首的《康定情歌》中的两句来诠释,更为神似:“李家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张家溜溜的大哥,看上溜溜的她。”
“上河里鸭子下河里鹅,一对对毛眼眼望哥哥”,这首《信天游》以水禽起兴的手法所来自远,可追溯到《关雎》。河边洲岛上,水鸟儿作双成对,雄雌和鸣,引起诗人的感兴,如果按“关雎”即鱼鹰的说法((毛奇龄),则此二句还有以水鸟捕鱼隐射男子求爱之义。诗中男子以“君子”自谓,而“琴瑟”“钟鼓”之乐都非平民之乐((《墨子》),可以推测抒情主人公为一贵族青年。《诗经》的好几首诗中,思慕的男女,往往被河水隔断。何新认为,这与源于性禁忌的古代学宫制度有关——男子到达八岁就得离开父母膝下,就读于学宫,这种学宫又叫辟雍((即避宫)和明堂,一律建在城郊,有水三面或四面环绕,使之与外界隔绝,故又称泮宫((泮水园即校园),直到成丁举行“冠礼”。所以诗中的河水既是一种象征((爱情遇到的间阻),又是一种纪实((参《诸神的起源·第九章》)。如其说法成立,莫非《关雎》写的是古代校园中大学生之烦恼?
“窈窕淑女”的身份,余冠英据“参差荇菜”在诗中三复斯言,认为当是“河边一位采荇菜的姑娘”,不无道理。姑娘采荇的美妙姿态,摄印入那青年的脑中,是难以磨灭了。而“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不仅可使人想见伊人倩影,而且也似乎有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对其人的执着相思之义。写采荇菜,而意在采荇的人。诗中写男子的单恋十分坦率,醒也想、梦也想。“寤寐求之”紧接“求之不得”云云,用“顶真格”,已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感,而“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更通过失眠,将相思之苦推进一层。钱锺书说:“《太平乐府》卷一乔梦符《蟾宫曲·寄远》:‘饭不沾匙,睡如翻饼’,下句足以笺‘辗转反侧’也。”((《管锥编》一)
与每一种满足都会降低其崇拜相反,爱的渴求却能导致爱的升华。诗中陷入情网不能自拔的那位青年,于是做起了美妙的“白日梦”,在想象中和他的爱人美满结合。又是“琴瑟友之”,又是“钟鼓乐之”。这诚然是一场虚构的热闹,一座美丽的空中楼阁,但那青年在一刹间满足了,读者不禁为之陶然。这升华的境界,便远离了性的目标,成为热诚、挚爱、欢乐、和谐的“结合”((或以为诗的后一章,实写得之为欢,本文不取此说)。有一种概括,认为中国写情文学中色性的成分居多,揆之《诗经》包括《关雎》在内的大量情诗,似不尽然。
《关雎》“乐而不淫”有其历史原因。大量史料告诉我们,诗经时代婚俗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其时封建礼教为基础的专偶婚制尚未稳固形成,而人们还享有较多性爱的原始自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方才产生了如同《关雎》那样的热烈奔放的情歌。这里毫无顾忌的爱情直白,已凝聚成一种原始的美。而为儒学礼教统治下的汉儒宋儒们感到十分困惑,百思而不得其解。“《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这话同样出之《毛诗序》,便很费解,定非诗之本旨。
《关雎》章法在诗经中别具一格。诗经本多叠咏体,但常见的是三章叠咏、两章联咏,像《关雎》这样第二章和第四五章跳格叠咏,是仅见的。日本青木正儿曾怀疑是误合两诗而成((详《支那文学艺术考》),但“窈窕淑女”通贯全诗,“寤寐求之”与“求之不得”顶针衔接,妙合无垠,而诗经中叠咏体间有首章或他章不叠的现象屡见,故错简之说很难成立。二、四、五章的叠咏除却描写荇菜的兴语不论,“看他窈窕淑女,三章说四遍”((钟惺《评点诗经》),这活脱是热恋中男子对不知名的爱人的反复叨念,神似《董西厢》妙语所说:“锦笺本传自吟诗,张张写遍莺莺字。”
“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苏轼)。若下一转语,便有“说诗必此诗,定知非解人”。懂得这番道理,来看《关雎》诗中的单相思,又不仅是单恋而已。诗人于爱的对象“寤寐求之”式的执着追求,及其在现实中“求之不得”,便于理想中“友之”“乐之”的实现方式,均构成一种境界,一种超越本文的象征意蕴,从而能够兴发读者引譬连类的联想。我们不由会联想到风诗中的其他作品如《汉广》《蒹葭》,联想到《离骚》,其中所写的“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的苦恼,“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迷惘,及“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劲头;不由会联想到古代神话对世界的浪漫征服和把握的方式;甚而联想到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不安现状,通过心灵与思辨追求美与自由、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历程。诗情一旦与哲理结合,便给世代读者以回味无穷的审美愉快。
这,或许就是包括《关雎》在内的风诗名篇的艺术奥秘之所在。
周南·葛覃
葛之覃兮,施yì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jiē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chī为绤xì,服之无yì。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薄澣huǎn我衣。
害hé澣害否?归宁父母。
“葛覃”即葛藤((“覃”为藤的借字)。《诗序》解云:“后妃在父母家,则志在于女功之事;躬俭节用,服澣((浣)濯之衣;尊敬师傅;则可以归安父母。”其说牵强。今人或认为是“一个贵族女子准备归宁的事”((如余冠英),或认为是“女仆工作完毕,告假回家探望父母”((如袁愈嫈)。从“归宁”一词约定俗成的用法,及诗意本身看,似以解为出嫁后的女子准备回娘家较妥。诗中表现婚后女子就要回家见爹妈的喜悦心情,极富生活情趣。“归宁”的喜悦,溢于全诗,而三章表现各各不同。
这种喜悦心情在首章,是通过兴义或情景自然流露的。诗中“因归宁而澣衣,因澣衣而念绤,因绤而想葛之初生”((方玉润《诗经原始》),故以“葛覃”起兴。一般说来,《诗经》中以树木起兴者,多有关乡里之思和福禄观念;而以葛起兴者特与婚恋有关,如《周南·樛木》《王风·采葛》《唐风·葛生》等,汉唐诗如“菟丝附女萝”、“菟丝附蓬麻”的比兴手法也延续了这一传统。“葛之覃兮,施于中谷”,象征着女子的出嫁,“维叶萋萋”,“维叶莫莫”的盛景,则意味婚后生活的和谐((《桃夭》:“其叶蓁蓁”)。“黄鸟”三句,以鸟起兴,其本原与怀念祖先及父母相关((详赵沛霖《兴的起源》),从赋的角度来看,群鸟呼晴属乐景,与女主人公将和家人团聚的快乐心情相融洽。
二章重复前章“葛覃”的兴语,由治葛为服的联想,说到各色衣服的称心,仍是心情愉快的表现。三章通过将告假归宁之事说给保姆,及换洗内外衣裳,准备动身的情景,表现出女子的归心,是愉悦而兴奋的。“害澣害否”句中的“害”即“曷”字,郑笺训为“何者”,即“何所当见澣乎,何所当否乎?”细玩味之,当为抒情主人公自为问答语气,“害”或应训“为何”,翻译为:“为什么浣衣?”“为什么不!”于此逼出末句,乃为“归宁父母”故也。
“归宁父母”一句为全诗结穴。而整首诗写法是逐层渲染愉悦的气氛及准备归宁的情事;先设悬念,后点题、点眼。《诗经》多数篇章或两句一韵,或两句一意;此诗前两章均三句一意,采用隔韵,与第三章异。音情上由舒徐而促迫,形式内容结合极好,唐诗也有类似音节,然已先见于此矣。
周南·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huī聩tuí。
我姑酌彼金罍léi,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我姑酌彼兕sì觥gōng,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jū矣,我马瘏tú矣。
我仆痡pū矣,云何吁矣。
关于本篇题旨,何琇《樵香小记》云:“此必大夫行役,其室家念之之诗”,戴震《诗经补注》云:“感念于君子之行迈之忧劳而作也”,均弃《诗序》迂阔旧说,指出了这是一篇思妇诗。诗中男子有仆马、兕觥、金罍,即不必大夫,也应属贵族之列。
诗的首章写女方,二、三、四章写男方,论者无异辞。唯于后三章,多数人认为是诗中思妇想象所怀之人,乃“己思人乃想人亦思己”。影响后世,就有“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適《除夕》)、“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等机杼相同、波澜莫二的诗词名作。
钱锺书独不以为然,他说:既云“嗟我怀人”而又称所怀之人为“我”,葛龚莫辩,扞格难通。实则涵咏本义,意义豁然。男女两人处两地而情事一时,批尾家谓之“双管齐下”,章回小说谓之“话分两头”,《红楼梦》第五回凤姐仿说书所谓“一张口难说两家话”、“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见《管锥编》)
按照通常的理解,则诗中的征夫上山过冈,马病人疲,饮酒自宽,皆出于女子想象,不必实有其事。思妇置筐大道,本不难采满卷耳的簸箕老采不满,她是心不在焉,浮想联翩。其情之真挚神往,足感人矣。而按钱氏解会,又别有意趣,征夫上山过冈、马病人疲、饮酒自宽,皆实有其事。两种情景比较,“以明征夫况瘁,非女手拮据可比”。正因为女方不能确知对方劳顿之苦,方才一味嗟怨一己怀思之苦。唐人陈陶《陇西行》云“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与此可悲程度不同,而手眼如一。诗有别趣,多义多解,是很正常的现象,不必务是此而非彼,于《卷耳》诗解可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