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39127
近二十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对肺血管病的认识不断深入、更加全面。为了及时反映肺血管病学领域国内外新进展、新理论、新认识、新概念、新观点以及凝练并呈现我国几十年来肺血管疾病防治的丰富临床经验和成果,邀请了在全国肺血管病领域有较高造诣的部分专家学者,从概念、分类、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各个方面,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肺血管病学领域涵盖的主要疾病及相关的基础学科内容,《肺血管病学》共八篇57章,内容丰富、全面、准确并实用。相信本专著将成为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心胸外科等相关专业医师、研究生和大学本科生的主要参考书和良师益友。
章 肺血管胚胎发育与解剖学
节 肺血管胚胎发育
第二节 肺血管的发生
第三节 肺血管解剖学
第二章 肺血管生理学
第三章 肺血管病病理学
节 肺动脉高压病理学
第二节 肺动脉栓塞病理学
第三节 肺动脉肿瘤病理学
第四章 肺血管病病理生理学
第二篇 肺血管病诊断与评估技术
第五章 肺血管病心电图诊断
节 急性肺栓塞的心电图诊断
第二节 肺动脉高压
第三节 病例报告
第六章 肺血管病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
节 肺栓塞
第二节 肺动脉高压
第三节 超声心动图对肺血管病右心功能的评价
第七章 肺血管病普通放射学诊断
节 胸部X线检查及基本征象
第二节 普通X线检查在肺血管病诊断的应用
第三节 普通X线检查对肺血管病诊断评价
第八章 肺血管多排螺旋CT成像及诊断
节 多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
第二节 多排螺旋CT肺血管计算机重建
第三节 多排螺旋CT相关功能检查
第四节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CT诊断
第五节 肺血管炎CT诊断
第六节 慢性纵隔炎肺动脉病变CT诊断
第七节 原发性肺动脉肿瘤CT诊断
第八节 肺动脉夹层CT诊断
第九节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CT诊断
第十节 肺静脉阻塞病
第十一节 肺毛细血管瘤病
第十二节 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
第十三节 先天性肺血管畸形CT诊断
第十四节 CT肺血管病诊断评价
第九章 磁共振成像
节 磁共振评估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
第二节 磁共振诊断肺血管病的临床应用
第十章 放射性核素显像
节 放射性核素肺显像的原理
第二节 肺灌注/通气显像的图像评价标准
第三节 肺灌注/通气显像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 肺功能与血气分析
节 肺功能
第二节 血气分析
……
第三篇 肺动脉高压
第四篇 肺动脉栓塞
第五篇 肺血管炎
第六篇 肺血管肿瘤
第七篇 先天性肺血管畸形
第八篇 右心衰竭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肺血管病中心成立于1980年,曾用名肺心病研究室和心脏肺循环研究室,历任主任包括蔡如升教授、程显声教授和陈白屏教授。中心成立初期,重点致力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慢性肺心病的防治工作。在那个年代,蔡如升教授主编的标志性专著《慢性肺心病二十年防治研究》(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1版)问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重点工作范围逐渐扩展到其他肺血管疾病及有关的右心疾病防治。程显声教授主编的《肺血管疾病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年第1版)是我国部肺血管疾病学专著,对指导我国肺血管病学的发展和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进入本世纪以来,对右心及其功能的认识有了新的定位和评价,右心疾病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程显声教授主编的《右心疾病——基础与临床》(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第1版)诞生。基于阜外医院丰富的肺血管病病例资源,为了总结经验,提高诊治水平,熊长明教授主编了以病例荟萃为特征的疑难病案丛书《肺血管病》(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1版),是由本院各兄弟科室和’本中心高质量常规工作完成,是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日常工作的体现。
近二十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对肺血管病的认识不断深入、更加全面。为了及时反映肺血管病学领域国内外新进展、新理论、新认识、新概念、新观点以及凝练并呈现我国几十年来肺血管疾病防治的丰富临床经验和成果,邀请了在全国肺血管病领域有较高造诣的部分专家学者。从概念、分类、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各个方面,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肺血管病学领域涵盖的主要疾病及相关的基础学科内容,全书共八篇57章,内容丰富、全面、准确并实用。相信本专著将成为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心胸外科等相关专业医师、研究生和大学本科生的主要参考书和良师益友。
本书的编著过程得到了本专业领域多位老前辈和全国同仁的大力支持和关心,特别是我国肺血管病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程显声教授为本书作序。我国著名影像学家戴汝平教授和著名病理学家阮英茆教授为本书相关章节亲自撰稿,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对全体作者在百忙之中如期完稿,使得本书能够顺利如期出版深表谢意。荆晓丽秘书以及博士生李雯和王晓彤同学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的编著一直得到了夫人徐红的鞭策和鼓励。由于她在事业上的支持和帮助,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使我有可能在医学生涯道路上得到成长和发展。值本书出版之际,对她表示深深的感激。
后,因本人的学识和编著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老师和同仁们批评指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