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8050977
尼采的这部巨著,不仅闪耀着他的智慧的光芒,而且显示出抒情诗人的艺术魅力。他曾说:“海涅和我*是*流的掌握德语的艺术家”。他又说:“我想象,以这部《查拉图斯特拉》使德语达到完善的地步”。例如第二部中的《夜歌》,具有无与伦比的语言之美,在用德语写的作品中被誉为*之作,他也自称本歌为“旷古的*孤独之歌”。
尼采出生于虔诚的基督教家庭,自幼熟读路德翻译的德语《圣经》,这部《查拉图斯特拉》也就处处显示出对《圣经》的模仿。《圣经》中的常用语,也频频出现在本书中,如“正如经书上记载”、“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等等。《圣经》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如比喻、象征、寓言等,也是本书中常用的,例如他把那些吹捧演员和伟大人物的愚民比喻为市场上的有毒的苍蝇,把那些冒牌社会主义者比喻为塔兰图拉毒蛛;他的宠物鹰象征高傲和独立自主、蛇象征智慧;在叙述他的教义被人歪曲时,就创造一个拿着镜子的小孩,让他看到他在镜子里的形象竟变成一个魔鬼。由于尼采是反对基督教者,为了批判,他在引用《圣经》语句时,常用“戏拟”(Parodie)和“反讽”(Ironie)手法,也就是反其意而用之:例如《圣经》上说:“因为一切事,在天主,没有做不到的”,尼采却说:“因为一切事,在女人,没有做不到的”,《圣经》上说:“施比受更为有福”,尼釆却说:“盗窃一定比受取还要幸福”。
使翻译者感到伤脑筋的是:尼采*玩弄用同音异义词进行文字游戏(Wortspiel)。例如《有道德的人》篇中有这样的几句:“当他们说,我主持正义(1chbin gerecht我是正义的),听起来好像在说,我出了口气”(ich bingeracht我报了仇)。英译者也无从命笔,只好译成I am just和I amrevenged。这样,原文中文字游戏的妙趣就丧失了。
还有另一种作文字游戏的方式:在《查拉图斯特拉的前言》第九段有一句:“我要向单独隐修者和双双隐修者唱我的歌”。德文中Emsiedler,意为隐修士,此字的字头Ein拆开来意为一,即单独一人,它是希腊语,μovaxσs(单独,修士,隐修士)的德译,而siedel则来自古高地德语sedal(坐位,住处)。尼采由此造出一个新词ZWclsiedlcr(字头Zwei意为二)。英语中无相应的字,只好译成thelone hermit和the hermits in pairs。
尼釆的这部著作,初看上去,似乎写得很简明,没有复杂的长句,但其中却有很多晦涩难解之处,不容易猜透其深层的内涵。他在《看这个人》中曾叙述:“有一次,亨利希?封?施泰因博士老实地对我诉说:他对我的《查拉图斯特拉》一句也不懂。”施泰因博士是德国的哲学家,出版过很多著作,尼采看中的继承者,尚且有这种感觉,何况我辈中国读者。因此,我在译完本书后,尽量妄加些译注或抄译若干前辈研究家的诠释,以供参考。但鲁鱼亥豕之误,定当难免,尚希海内外研究尼釆的专家学者指正。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名说出他自己的哲学思想,也可以说是一本查拉图斯特拉的说教集或者说是查拉图斯特拉的行藏录,又有点像圣者传一类的书,但这位圣者并不是宗教的圣者,而且本书并不像一般宗教书那样枯燥乏味,却是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散文诗。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全书以汪洋恣肆的诗体写成,熔酒神的狂醉与日神的清醒于一炉,通过“超人”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宣讲未来世界的启示,在世界哲学史和诗歌史上均占有独特的不朽的地位。
译者前言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第一部 查拉图斯特拉的前言 查拉图斯特拉的说教 三段变化 道德的讲座 背后世界论者 轻视肉体者 快乐的热情和痛苦的热情 苍白的犯罪者 读和写 山上的树 死亡的说教者 战斗与战士 新的偶像 市场的苍蝇 贞洁 朋友 一千个目标和一个目标 爱邻 创造者的道路 年老的和年轻的女人 毒蛇的咬伤 孩子和结婚 自愿的死 赠予的道德 第二部 拿着镜子的小孩 在幸福的岛屿上 同情者 教士们 有道德的人 贱民 塔兰图拉毒蛛 著名的哲人 夜歌 舞蹈之歌 坟墓之歌 超越自己 崇高的人们 文化之国 无玷的认识 学者 诗人 重大的事件 预言者 拯救 处世之道 最寂静的时刻 第三部 浪游者 幻影和谜 违背意愿的幸福 日出之前 变小的道德 在橄榄山上 走开 背教者 还乡 三件恶行 重压之魔 古老的法版和新的法版 康复者 伟大的渴望 另一曲舞蹈之歌 七个印 第四部 蜂蜜供品 求救的叫声 跟君王们对话 蚂蟥 魔术师 失业 极丑的人 自愿的乞丐 影子 正午 欢迎会 晚餐 高人 忧郁之歌 学问 在沙漠的女儿们中间 觉醒 驴子节 醉歌 预兆 译后记
序言
以宣讲“上帝死掉了”、“对一切价值重新评估”、“超人”、“永远回归”给世界思想界投下几枚原子弹、带来巨大冲击的德国怪杰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诗人。这里译出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他的若干著作中最为人广泛爱读的一部跟歌德的《浮士德》并称的世界文学巨著、一部富于哲理的思想诗,或者说是用箴言体写成的智慧书。说到智慧书(LiberSapientiae)就不由令人想到《旧约圣经》(包括次经部分)中以称颂并传扬智慧为主题的经书,如《箴言》、《传道书》、《雅歌》、《所罗门智训》(亦称《智慧篇》)、《便西拉智训》(亦称《德训篇》)等等。西语中的philosophia(哲学、哲理),源于希腊语,本来就是“爱智慧”的意思。说到《旧约》,又不得不提到《新约》,《新约》中开头四卷的《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一般称为“四福音书”或“四部福音”,而尼采则把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称为“第五部福音”。
尼釆的论著不仅对若干哲学家、特别是存在主义哲学家如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萨特等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且对德国以及世界各国的文学大师也引起强烈的共鸣。格奥尔格在他的诗集《第七圈》中写过《尼釆》颂歌。黑塞把尼采著作列为他的爱读之书,并且写过一本《查拉图斯特拉的复返》。托马斯?曼说他的《浮士德博士》中的主人公莱弗金的思想、气质、经历和变成痴呆等的细节是取材于尼釆的实事,他还写过一篇《根据我们的经验看尼釆哲学》的评论。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据海德格尔和瓜尔迪尼研究,指出应从尼釆哲学中寻求它的思想基础。纪德特别推崇尼采热烈向往人生的学说,他的《人间食粮》从尼釆著作中吸取了灵感。此外,肖伯纳、叶芝、斯特林堡,都曾受过尼采的影响。奥尼尔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当作《圣经》一样背诵。
然而,不幸的是:尼采的学说往往受到误解和歪曲。德国哲学史家阿尔弗雷德?鲍姆勒尔等人竟把尼采学说曲解为法西斯理论的支柱。德国纳粹分子更厚颜无耻地把尼采的思想奉为圭臬。希特勒曾去魏玛参观尼釆故居,跟尼釆塑像合影留念,又去拜谒尼采之墓,并在墨索里尼生日时把尼釆全集送去作为寿礼。在此之前,意大利作家邓南遮接受尼釆的哲学思想,在作品中描写肩负“伟大使命”的超人,鼓吹民族沙文主义和扩张主义。这些都产生了很多极坏的负面影响。
在我国,早在1902年,梁启超就在《新民丛报》上提到尼至埃(即尼采)的名字:“尼至埃谓今日社会之弊在少数之优者为多数之劣者所牵制”。其后,1904年,王国维发表《叔本华与尼釆》,推崇他“以强烈之意见而辅以极伟大之智力,其高瞻远瞩于精神界”。1907年,鲁迅在《文化偏至论》文中赞扬尼釆“向旧有之文明而加之掊击扫荡焉”。1915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发表《敬告青年》一文,介绍尼釆创立的关于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的论说。随着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由于尼采彻底否定一切旧传统、旧道德、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思想跟我国反帝反封建的历史要求相吻合,所以,尼采也曾起过积极的影响。在鼓吹者之中,可以举出一大串的名字,如徐志摩、方东美、李石岑、蔡元培、傅斯年、田汉、高长虹、向培良、茅盾、郭沫若、郁达夫、朱光潜等等。然而,尽管有这许多受感染者,尼釆著作的中译本却迟迟未能跟上。最初出现的翻译不过是些零星的片断摘译,例如鲁迅最早翻译的《察罗堵斯德罗绪言》,仅译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第一部《前言》的三段,而且是用古奥的文言译的,后来用白话再译的《察拉斯忒拉的序言》,也不过只译了《前言》的前九段。该译文刊于1920年6月《新潮》杂志第2卷第5期,这也许是尼采著作最早的中译了。其后郭沫若译的《察拉图斯屈拉如是说》以及茅盾的译文,都是短短的节译。要等到1936年(民国25年)才由商务出版了该书的全译本,即徐梵澄翻译的《苏鲁支语录》,并由郑振铎作序。到1940年(民国29年5月)又由中华书局出版了雷白韦的全译本《查拉杜斯屈拉如是说》。到1947年,更由文通书局出版了高寒(即楚图南)根据英译本翻译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民国36年7月上海第一版)。可惜,到了五十年代以后,由于“一边倒”,一切都唯老大哥的“马”首是瞻,尼采也变成像《启示录》中的古蛇那样,“被扔在无底坑里,关起来,用印封上,免得他再迷惑万民”。因为,他已被定为反动哲学家,谁也不敢去碰他,尼采的介绍和研究成了禁区。那时,我们能看到的,也许只有勃伦蒂涅尔的《尼采哲学与法西斯主义》和奥杜也夫的《尼采学说的反动本质》两本译著了。幸而到了八十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像破冰船一样驶来,尼采也从冰封中被释放出来,出版界又掀起了一阵一阵的尼采热,尼釆作品的新译和研究尼采的书一本一本地相继问世。就拿《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来说,除了重印两种旧译,也出版了黄明嘉教授的新译本,由漓江出版社于2000年1月推出。
……
此书不同部分于不同年份完成,共四部,前二部分1883年出版,第三部于1884年出版;第四部虽于1885年初写完,但因为前三部销售不佳,出版社拒印,尼采自行少量印刷;直至1892年才与前三部合并出版。1891年,尼采妹妹伊丽莎白(Elisabeth Frster-Nietzsche)据说因为担心对神亵渎而遭禁,曾企图阻止查拉图斯特拉第四部出版。1894年后妹妹编辑尼采档案,并出版全集共十九卷数次,尼采于1900年过世。
此书以记事方式描写一个哲学家的流浪及教导,与其说本书是一本哲学专书,毋宁说是一本写的偏向探讨哲学的小说。
查拉图斯特拉是古代波斯祆教的先知、创始人的名字,该先知的希腊名字可能更为人知:“琐罗亚斯德”(中国古书中则称为“苏鲁支”)。此书使用诗及小说的方式,时常讽刺新约圣经,来探索尼采的许多观念。
书中的查拉图斯特拉有两个动物相伴,分别为蛇和鹰。一般来说,这两种动物分别对应了尼采在此书上的两个重要观点。即以盘旋的蛇对应学说,以飞翔的雄鹰来意喻超人说[来源请求]。
查拉图斯特拉的中心概念,人类是猿猴及尼采称为“超人”(bermensch)之间的一个过渡形式。“超人”这个名词是此书里其中一个,无疑象征著拂晓时太阳从远方地平线而来,如同战胜的基本想法。
大部分情节不连贯,查拉图斯特拉书里的故事能用任何方式阅读。查拉图斯特拉有句名言:“神已死”;虽然这句话在尼采之前一本书——《》中也出现过。
尼釆出生于基督教家庭,自幼熟读《圣经》,他这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又是在《圣经》的影响下写成的,所以书中大量引用了《圣经》的语句,但由于尼采是反基督教的,所以引用时,往往反其意而用之,使用了戏拟(Parodie)和反讽(Ironie)手法。我在翻译本书时,按一般惯例,所有《圣经》语句,都照抄中文本《圣经》的译语,亦即各新教教堂通用的、由圣经公会印发的《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但由于尼采引用的为路德的译本,现在德国教会已使用另外的新译本,英美教会也采用了新译本(NewInternational Version of the HolyBible),又由于不同的中文译本各有不同的译法,为了更适合原意,译者也间或引用了我国天主教会的几种译本中的译语,如思高圣经学会译释的《圣经》袖珍本(1985年11版,香港),徐汇总修院翻译的《新译福音初稿》(1956年再版),天主教教区译的《新经,上,四福音》(1986年5月第一版)。
尼采著作的英译本颇多,最早有OscarLevy编译的18卷《尼采文集》(1909-1913),译论家认为其中也有些不可靠的译本(Comprises unreliabletranslations by vaiious hands),其后有Walter Kaufmann编译的《袖珍版尼釆文集》(ThePortable Nietzsche,1954)和《尼采基本作品集》(The Basic Writings ofNietzsche,1968)。其他还有大量单行本出版,不及备载。我手头有一本供我翻译参考用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英译本是R.J.Hollingdale翻译的(企鹅丛书版,1972),他是一位著名翻译家,但在书后附注中却屡屡慨叹原书中文字游戏之类的若干用语的妙趣都在翻译中丧失了,难以用英语表现出来。
我们的东邻,也称得上是一个翻译事业非常发达的国家。早在1921年(该国大正十年,我国民国十年)就出版了生田长江译的《尼采全集》(名为全集,实为选集),以后又出过角川文库版《尼采全集》23卷、理想社版《尼釆全集》16卷。到上世纪下半叶,还出过新译的全集以及收入各种名著丛书和文库版的新译单行本。岩波文库中的一部《查拉图斯特拉》译本(1970年初版,1985年18版),译者在后记中说,他花了五年时间,在东大比较文学比较文化大学院,使用欧比埃版的该书德法对照本仔细阅读。一部已有过前人多种译本的原书,还要精读五年,加以重译,这一方面说明译者的认真敬业精神,另一方面也说明译这本书决不是容易之事。确实,原书中除了有许多文字游戏,妙语如珠,难以适译成他国语外,还有若干晦涩难解之处,无怪乎有许多评论家要为本书作出专门的诠释工作,如古斯塔夫?垴曼的《查拉图斯特拉诠释》4卷(1899-1901),汉斯?魏歇尔特的《查拉图斯特拉诠释》(1922),A.梅塞尔的《尼釆的查拉图斯特拉注解》(1922),此外,还有为本书作专题研究的论著,如西格弗里特?维滕斯的《尼釆在中的语言艺术》等等。一个外国的翻译工作者,如何有可能广泛阅读这些汗牛充栋的文献,不用说,连借阅也无处可借啊。不过,对于一般性的读者,似乎也没有这样过多的要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人们检查在前线牺牲的德国兵士们的遗物,惊奇地发现,在他们随身携带的很少物品中,竟有不少人把尼采著的这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带到战场上去。由此可见,本书受大众欢迎的程度。但那些被驱赶到各线战场上送死的兵士,在硝烟弥漫的生死关头阅读此书时,一定也只能囫囵吞枣,无暇去咬文嚼字了。
最后,要说明的是:原书中标点符号的使用,跟我国稍有不同,如破折号的使用,引号中的句点放在引号里面等,这些,在译本中都是照原书依样画葫芦的。
2003年7月译者识于上海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