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403588
编辑推荐
在少子化社会,特别是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中国的父母恨不得什么都代替孩子做,结果便是大多数年轻人自私/冷漠/没担当,还不快乐。《守护型婴幼儿保育》的作者为男性,有30多年的婴幼儿保育经验。他认为孩子的各种能力与生俱来,父母和保育员的责任是“引发”和“培养”这些能力,而不是“替孩子做”;孩子的发育是孩子自己的事,发育具有连续性,父母不能拔苗助长,不能企图跨越发育阶段,否则会影响孩子以后的人生;保育员必须相信和热爱孩子;婴幼儿也是有个性的,必须尊重他们的作息习惯,尽量满足他们的玩的欲求,从而培养孩子追求自由和对他人的责任感;允许孩子有困难时求助,在求助的同时学习自立,用自己的长处去帮助别人,并因此感到快乐。
内容简介
藤森平司根据自己30多年的保育经验,2010年在日本召开的ECEC(早期婴幼儿保育)世界研讨会上,提出了“守护型婴幼儿保育”的理念,获得各国与会教育专家和工作者的高度评价。本书是他在日本倡导和实践的守护型婴幼儿保育课程。主要理念包括:
1.婴儿并不是一张白纸,各种能力与生俱来。父母和保育员需要做的不是极力教授,或者给予孩子什么,而是要相信孩子本来就具备的能力,“引发”和“培育”这些能力。
2.孩子是自己完成发育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加速孩子的发育,也不能改变孩子的发育顺序和超越孩子的发育过程。
3.保育员是保育环境的设计者,本身也是环境的一部分(保育环境包括人、物和空间)。保育员需要具备永远相信孩子,以慈爱去接受孩子的精神,相信孩子自己发育的能力,观察每个孩子发育的状况,给孩子提供发育所必要的环境,保障每个孩子发育的连续性。
4. 允许每个孩子吃饭和睡觉的时间有差异,保证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发现、自己思考、自己选择、自己实施玩的内容,并且可以玩个够。通过玩的选择,基本满足孩子“自己想要做”的欲望,既培养了判断能力,又懂得了自由和负责任,为将来接受认知性教育打基础。
5.培养孩子的社会性。世界上不存在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孩子。在培养婴幼儿主体性的同时,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自立,学会遇到困难时寻求他人帮助,帮助别人时感到快乐。
1.婴儿并不是一张白纸,各种能力与生俱来。父母和保育员需要做的不是极力教授,或者给予孩子什么,而是要相信孩子本来就具备的能力,“引发”和“培育”这些能力。
2.孩子是自己完成发育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加速孩子的发育,也不能改变孩子的发育顺序和超越孩子的发育过程。
3.保育员是保育环境的设计者,本身也是环境的一部分(保育环境包括人、物和空间)。保育员需要具备永远相信孩子,以慈爱去接受孩子的精神,相信孩子自己发育的能力,观察每个孩子发育的状况,给孩子提供发育所必要的环境,保障每个孩子发育的连续性。
4. 允许每个孩子吃饭和睡觉的时间有差异,保证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发现、自己思考、自己选择、自己实施玩的内容,并且可以玩个够。通过玩的选择,基本满足孩子“自己想要做”的欲望,既培养了判断能力,又懂得了自由和负责任,为将来接受认知性教育打基础。
5.培养孩子的社会性。世界上不存在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孩子。在培养婴幼儿主体性的同时,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自立,学会遇到困难时寻求他人帮助,帮助别人时感到快乐。
目 录
守护型保育的理念
什么是守护型保育
为什么是守护
“守护”中的”守”
“守护”中的”护”
守护型保育的基础
守护型保育中”集体”的力量
守护型保育中的分班(混龄的意义)
守护型保育的目标
守护型保育一词
构筑守护型保育的环境
守护型保育的环境
保育人员设计的环境
守护型保育中”人”(person)的环境
吃饭
打架
帮忙
守护型保育中的”空间”环境
”玩”的空间
多种多样的区
户外”玩”的空间
”吃”的空间
”睡”的空间
其他空间
守护型保育的空间应该考虑些什么
守护型保育环境中的”物(object)”
手工制作的玩具和图画书
各个区的”物”
守护型保育的环境评价
对守护型保育环境的评价
守护型保育三省
以婴儿为中心的环境
保育室(包括户外活动场所)
环境
孩子的状态
接送孩子
环境
孩子的状态
吃饭
环境
孩子的状态
休息
环境
孩子的状态
以幼儿为中心的环境
保育室(包括户外活动场所)
环境
孩子的状态
接送孩子
环境
孩子的状态
吃饭
环境
孩子的状态
休息
环境
孩子的状态
守护型保育的保育课程
保育课程的思考方式
保育课程概要
守护型保育的目的和内容
资料 保育课程
结束语
什么是守护型保育
为什么是守护
“守护”中的”守”
“守护”中的”护”
守护型保育的基础
守护型保育中”集体”的力量
守护型保育中的分班(混龄的意义)
守护型保育的目标
守护型保育一词
构筑守护型保育的环境
守护型保育的环境
保育人员设计的环境
守护型保育中”人”(person)的环境
吃饭
打架
帮忙
守护型保育中的”空间”环境
”玩”的空间
多种多样的区
户外”玩”的空间
”吃”的空间
”睡”的空间
其他空间
守护型保育的空间应该考虑些什么
守护型保育环境中的”物(object)”
手工制作的玩具和图画书
各个区的”物”
守护型保育的环境评价
对守护型保育环境的评价
守护型保育三省
以婴儿为中心的环境
保育室(包括户外活动场所)
环境
孩子的状态
接送孩子
环境
孩子的状态
吃饭
环境
孩子的状态
休息
环境
孩子的状态
以幼儿为中心的环境
保育室(包括户外活动场所)
环境
孩子的状态
接送孩子
环境
孩子的状态
吃饭
环境
孩子的状态
休息
环境
孩子的状态
守护型保育的保育课程
保育课程的思考方式
保育课程概要
守护型保育的目的和内容
资料 保育课程
结束语
前 言
就像政治中有”王道”这一概念一样,我以为,婴幼儿保育中也同样有”道”。
婴幼儿保育并不是一门被称为”保育学”的学问,而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是对人生道路的思考。
所谓婴幼儿保育,就是在孩子的人生成长道路上陪伴着他们,共同感受他
们的生活方式,把他们的生存能力发挥出来的一种运营方式。在保育中,
我们的保育人员应该把自己的生活方式示范给孩子,也就是说,保育人员
本身的生活方式决定着婴幼儿保育的质量。
我们应该学习过去,重新审视过去的学习成果,也就是现状,反思和纠正
过去的错误,思考如何创造出更好的未来的新方法,并努力付诸实践。
更好地活好现在,是创造理想的未来的基础。
这不仅仅对孩子是这样,对我们保育人员也是如此。
当我们面对纯真的孩子们的时候,就会强烈地感到,我们必须”守护”好这
些孩子的成长!
婴幼儿保育并不是一门被称为”保育学”的学问,而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是对人生道路的思考。
所谓婴幼儿保育,就是在孩子的人生成长道路上陪伴着他们,共同感受他
们的生活方式,把他们的生存能力发挥出来的一种运营方式。在保育中,
我们的保育人员应该把自己的生活方式示范给孩子,也就是说,保育人员
本身的生活方式决定着婴幼儿保育的质量。
我们应该学习过去,重新审视过去的学习成果,也就是现状,反思和纠正
过去的错误,思考如何创造出更好的未来的新方法,并努力付诸实践。
更好地活好现在,是创造理想的未来的基础。
这不仅仅对孩子是这样,对我们保育人员也是如此。
当我们面对纯真的孩子们的时候,就会强烈地感到,我们必须”守护”好这
些孩子的成长!
媒体评论
颠覆中国传统保护型育儿模式,让你的孩子自主发育成长
免费在线读
mimamoru
什么是守护型保育
守护这个词,我们耳熟能详,也常常用到,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词,这 个词与”替孩子做”是相对的概念。我之所以在婴幼儿保育的现场使用 这个词,是因为我感到,在婴幼儿保育中,应该将以往那种努力去接近 于母亲的保育模式,或者说是将教授给孩子一些知识的认知性婴幼儿保 育模式,转换为去营造一种孩子可以自己发育成长的环境的模式。
婴儿不可以不经过爬行就学会走路。如果因为没有一个让孩子能 够充分爬行的环境,缩短了孩子的爬行期,使孩子早早地站立起来,或 者超越爬行的过程而站立行走,可能会在孩子今后的发育过程中出现问 题。现在,很多人都明白了这个道理。这是因为孩子发育过程的每个阶 段,都是对今后的发育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并且,学习是需要时间的。
因此,保育人员需要做的不是为了让婴儿早早站立而用手扶他,或 者在后面托着他,而是在婴儿需要爬行的时期创造一个能够让婴儿充分 爬行的环境。这就能与我们所说的更好地活好现在联系起来。
从爬行,到扶着东西站立,从扶着东西站立,到独自站立,然后到扶 着东西走路,这是一个自然的发育过程。为了保障这样的发育过程,需 要给孩子准备好能够完成这个过程的空间。不仅仅如此,为了满足孩子 在各个发育过程的”心情”,还需要孩子自己产生欲求。如果孩子的爬行 不是为了想去拿东西,想去摸东西,想去让人抱等这样的欲求,孩子就 不会去爬行。正因为有了这些欲求,才会产生爬行的态度。这个流程就 是”心情””欲求””态度”。
因此,保育人员不仅仅需要准备好宽敞的场所,还需要准备好 能够使婴幼儿产生爬行欲求的环境。同时,准备这个环境时最重要 的一点,就是应该准备比这个孩子当时的能力稍微超前一点的环境, 也就是说,当孩子需要取东西时,应该把东西放在比那个孩子能够爬 到的地方稍远一点的地方等,如果想让保育人员抱时,保育人员就应 该在稍微有些距离的地方等着孩子。应该注意那个孩子的发育情况, 准备好比那个孩子的能力稍稍超前一点的课题。很好地理解孩子的 发育过程,则是保育人员所谓的专业性之一。
对孩子来说,保育人员的作用本身也是一个环境。当孩子表现 出希望与大人交流的某种迹象时,保育人员一定要感觉到,并给予回 应。为此,保育人员不需要一直与婴幼儿贴在一起,而是要在稍稍离 开一点距离的地方”守护”。在婴幼儿需要的时候,不是”替孩子做”, 但也不只是”守”,而是负责任地”守”,负责任地”护”,同时,要根据 孩子的发育情况给予适当的帮助。
这就是守护型婴幼儿保育。
吃饭
044
在哺乳期结束后到自己可以吃饭前,为孩子准备和几 个其他孩子一起吃饭的环境,这可以激发起孩子吃饭的欲 望,看着其他孩子吃饭,可以学习吃饭的方法。最近发现, 食欲和挑食都会受到孩子集体的影响。”吃”不是”摄取”, 而是”行为”。
3岁以上孩子的午饭为半自助方式。让孩子自己向值日 生说出自己想要的量,由值日生盛给他。设定孩子与他人交 流的场景,而不是自己随便挑选自己喜欢的饭菜,自己随便 盛。这样,可以通过孩子之间的会话,使孩子们学会用自己 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理解对方的想法,以此提升交流的 能力。通过这种学习,还可以培养今天自己能够吃多少的预 见能力。
座位不固定,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坐下。开始吃饭,要 等到所有孩子打好饭坐下来时一起吃,这样早早坐在位子 上的孩子就要多等些时候。但是,早早坐下,可以挑选自己 喜欢的位置,可以和喜欢的小朋友坐在一起,在开始吃饭前, 可以好好聊天。而不愿意等的孩子,只能选择剩下的空位, 但是可以在吃饭前看书,等大家都坐齐了再去。保育人员的 作用就是调整桌子的数量,保证不出空位,同时,给孩子们 创造可以自然会话的环境。
打架 孩子之间当然会出现打架的情况。打架本身并不是一 件坏事,孩子通过打架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在打架时,保育 人员应该做的有三点。
1.判断有无伤害和生命危险 如果出现伤害,想要用暴力解决,情绪很激动时,需要 把孩子分开,让他们情绪稳定下来。
2.观察当事人能否自己结束打架 如果当事人自己不能结束打架,则应该让其他孩子介 入,寻找让孩子们自己解决的方法。
3.如果第二个方法还不能解决时,保育人员绝不应该 以高高在上的态度来裁定,而是要给做仲裁的孩子做出榜 样,把仲裁的方法示范给孩子们。
帮忙 孩子的行为,会因在一起的大人的行为而变化。如果 有比自己发育迟的孩子,自然地就会充当起大哥哥、大姐 姐的角色。还有,孩子到了大约5岁的时候,就会在觉得自 己对别人有用时感到高兴,就会感到自己是朋友中的一员。 就会在帮助别的孩子,教给别的孩子的过程中,体验被别 人感谢、受到表扬时的心情,孩子们会增加自信,就会更加 积极地去与人接触。 同时,通过请别人帮助,让别人教给自己,在自己会做 后,还会去教给其他孩子。也就是说,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孩 子已经成为自己行为的榜样。
这种情景不仅仅出现在混龄班,也会在同龄而发育程 度不同的孩子中经常看到。 为什么是守护 最近的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事实上,婴儿与生俱来就有着各 种能力。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知道自己会出生在什么样的环境,或者 生来会带有什么样的障碍。这是无法选择的。因此,人可能与生俱 来就具备尽可能地适应各种环境、适应各种障碍而生存下去的各 种能力。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稍稍削弱一些这些与生俱来的 各种能力是否更有效果?
迄今为止,不论是在一般社会,还是在婴幼儿保育领域,都有 这样一种看法,就是普遍地认为孩子就像一张尚未描画任何东西 的纯白的画纸,在这样的画纸上画上各种颜色和各种线条就是保 育,就是教育。然而,我认为孩子并不是一张白纸。
任何生物,与生俱来就有着将自己的遗传基因留给子孙的能 力。一个孩子从出生、成长,到留下子孙,是要经历各种各样困难 的,而只有克服了这些困难,人类才能繁衍下去。
最近的研究还表明,人与生俱来就是一种能动性的生物。不要 以为婴儿是被动的生物,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知道,因此,周围 的人什么都要替孩子做。在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之中,有着本 来就不需要的能力,还有在与他人的竞争中逐渐衰退的能力,以及 生存下去必须具备的能力,这些能力都会在生存期间不断经过磨炼而得到提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或许可以说我们大人很好地 帮助孩子去增长各种能力应该才是婴幼儿保育。
所以,保育人员的作用,不是在一张纯白的画纸上画线,而是 在孩子自己需要的时候,在有着各种颜色、各种线条交织的复杂的 画面上,画出必要的颜色,去掉多余的部分,在这些时候起到帮助 他们的作用。英文”Education(教育)”这个词的词源就是”引出”。
我们现在需要的不是给我们认为什么都不会的孩子教授什 么,或者给予什么,而是相信孩子本来就具备的能力,并将这些能 力”引发”出来,进行”培育”,这就是”mimamoru,守护”型婴幼 儿保育的理念,也是对教育原本应有模式的具体探索和实践。
和每个孩子亲切接触,和孩子一起玩,很好地照顾孩子,这就 是至今人们认为比较好的婴幼儿保育模式。然而,难道这真的就是 很好地”守(看,观察)”孩子吗? 这真的有益于孩子的发育成长吗?
孩子哭了,马上奔过去,帮助他解决问题;怕孩子尿湿,到了时 间就带着孩子去厕所。这样,孩子们能够一直非常舒适地生活,然 而,实际上这不是很好地”守(观察)”,在某种意义上,似乎只是保 育人员对自己很好地完成”保育孩子”的一种自我满足。
守护孩子的”守”,不是预先察知孩子的欲求,而是”洞察”孩 子的发育过程,很好地观察孩子的行动,掌握这个孩子现在处在发 育成长过程的哪一个阶段,预测这个孩子今后的发育。不是”用眼 睛捕捉事物的存在,纳入自己的视觉”的”看”,而是”观察,判断”。
比如,孩子从厕所出来后,不要马上帮他整理衣服,而是应该 观察那个孩子靠自己的力量现在可以做到哪一步。在玩的时候,在 吃饭的时候,也要一直仔细观察和把握每个孩子的能力和发育的 过程。不是仅仅在孩子不会的时候替孩子做,而是为促进孩子的发 育提供适当帮助,这是保育的根本。这是因为,孩子的发育不是教 出来的,而是孩子自己通过能动性的行动获得的。 这就是所谓守护型保育中的”守”,即观察。
mimamoru
”守护”中的”护”
”守护”中的”护”,就是在孩子的发育过程中,辅助孩子,帮助 孩子。这时,不是通过替孩子做什么来避免孩子遇到困难,也不是 大人直接插手来守护孩子,而是退一步,等待和守护着孩子去经历 各种体验,在孩子和孩子的交流中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孩子刚刚学走路时,不是帮助他除掉容易绊倒的障碍 物,或者抱他扶他,而是要把握孩子可以走多高的台阶,自己可以 走多长距离,给孩子发出信号,在万一出现什么情况时可以随时保 护他,在这个距离之内进行守护。
因此,不是一直和孩子紧贴在一起,一起玩耍,而是要有意识 地稍稍离开一点距离,照顾所有的孩子,这是为了避免漏掉任何一 个孩子发出的信号。如果给予孩子超出必要的帮助,就会妨碍孩子 发挥他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影响他的发育。但是,如果在孩子说出 (或者发出信号)需要帮助和救助时,则必须给予适当的帮助。这 就是”护”。
很好地观察,很好地守护。当通过接触,产生了很强的信赖 关系时,孩子也会感觉到自己在被”观察和守护”着,就可以离开 大人自己去与环境互动,可以一个人玩了。然后,逐渐地开始构 筑与其他孩子的关系,在接触各种环境的过程中,经历各种体验 而逐渐发育、成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被”守护”,就是在精神上 获得帮助。
什么是守护型保育
守护这个词,我们耳熟能详,也常常用到,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词,这 个词与”替孩子做”是相对的概念。我之所以在婴幼儿保育的现场使用 这个词,是因为我感到,在婴幼儿保育中,应该将以往那种努力去接近 于母亲的保育模式,或者说是将教授给孩子一些知识的认知性婴幼儿保 育模式,转换为去营造一种孩子可以自己发育成长的环境的模式。
婴儿不可以不经过爬行就学会走路。如果因为没有一个让孩子能 够充分爬行的环境,缩短了孩子的爬行期,使孩子早早地站立起来,或 者超越爬行的过程而站立行走,可能会在孩子今后的发育过程中出现问 题。现在,很多人都明白了这个道理。这是因为孩子发育过程的每个阶 段,都是对今后的发育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并且,学习是需要时间的。
因此,保育人员需要做的不是为了让婴儿早早站立而用手扶他,或 者在后面托着他,而是在婴儿需要爬行的时期创造一个能够让婴儿充分 爬行的环境。这就能与我们所说的更好地活好现在联系起来。
从爬行,到扶着东西站立,从扶着东西站立,到独自站立,然后到扶 着东西走路,这是一个自然的发育过程。为了保障这样的发育过程,需 要给孩子准备好能够完成这个过程的空间。不仅仅如此,为了满足孩子 在各个发育过程的”心情”,还需要孩子自己产生欲求。如果孩子的爬行 不是为了想去拿东西,想去摸东西,想去让人抱等这样的欲求,孩子就 不会去爬行。正因为有了这些欲求,才会产生爬行的态度。这个流程就 是”心情””欲求””态度”。
因此,保育人员不仅仅需要准备好宽敞的场所,还需要准备好 能够使婴幼儿产生爬行欲求的环境。同时,准备这个环境时最重要 的一点,就是应该准备比这个孩子当时的能力稍微超前一点的环境, 也就是说,当孩子需要取东西时,应该把东西放在比那个孩子能够爬 到的地方稍远一点的地方等,如果想让保育人员抱时,保育人员就应 该在稍微有些距离的地方等着孩子。应该注意那个孩子的发育情况, 准备好比那个孩子的能力稍稍超前一点的课题。很好地理解孩子的 发育过程,则是保育人员所谓的专业性之一。
对孩子来说,保育人员的作用本身也是一个环境。当孩子表现 出希望与大人交流的某种迹象时,保育人员一定要感觉到,并给予回 应。为此,保育人员不需要一直与婴幼儿贴在一起,而是要在稍稍离 开一点距离的地方”守护”。在婴幼儿需要的时候,不是”替孩子做”, 但也不只是”守”,而是负责任地”守”,负责任地”护”,同时,要根据 孩子的发育情况给予适当的帮助。
这就是守护型婴幼儿保育。
吃饭
044
在哺乳期结束后到自己可以吃饭前,为孩子准备和几 个其他孩子一起吃饭的环境,这可以激发起孩子吃饭的欲 望,看着其他孩子吃饭,可以学习吃饭的方法。最近发现, 食欲和挑食都会受到孩子集体的影响。”吃”不是”摄取”, 而是”行为”。
3岁以上孩子的午饭为半自助方式。让孩子自己向值日 生说出自己想要的量,由值日生盛给他。设定孩子与他人交 流的场景,而不是自己随便挑选自己喜欢的饭菜,自己随便 盛。这样,可以通过孩子之间的会话,使孩子们学会用自己 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理解对方的想法,以此提升交流的 能力。通过这种学习,还可以培养今天自己能够吃多少的预 见能力。
座位不固定,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坐下。开始吃饭,要 等到所有孩子打好饭坐下来时一起吃,这样早早坐在位子 上的孩子就要多等些时候。但是,早早坐下,可以挑选自己 喜欢的位置,可以和喜欢的小朋友坐在一起,在开始吃饭前, 可以好好聊天。而不愿意等的孩子,只能选择剩下的空位, 但是可以在吃饭前看书,等大家都坐齐了再去。保育人员的 作用就是调整桌子的数量,保证不出空位,同时,给孩子们 创造可以自然会话的环境。
打架 孩子之间当然会出现打架的情况。打架本身并不是一 件坏事,孩子通过打架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在打架时,保育 人员应该做的有三点。
1.判断有无伤害和生命危险 如果出现伤害,想要用暴力解决,情绪很激动时,需要 把孩子分开,让他们情绪稳定下来。
2.观察当事人能否自己结束打架 如果当事人自己不能结束打架,则应该让其他孩子介 入,寻找让孩子们自己解决的方法。
3.如果第二个方法还不能解决时,保育人员绝不应该 以高高在上的态度来裁定,而是要给做仲裁的孩子做出榜 样,把仲裁的方法示范给孩子们。
帮忙 孩子的行为,会因在一起的大人的行为而变化。如果 有比自己发育迟的孩子,自然地就会充当起大哥哥、大姐 姐的角色。还有,孩子到了大约5岁的时候,就会在觉得自 己对别人有用时感到高兴,就会感到自己是朋友中的一员。 就会在帮助别的孩子,教给别的孩子的过程中,体验被别 人感谢、受到表扬时的心情,孩子们会增加自信,就会更加 积极地去与人接触。 同时,通过请别人帮助,让别人教给自己,在自己会做 后,还会去教给其他孩子。也就是说,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孩 子已经成为自己行为的榜样。
这种情景不仅仅出现在混龄班,也会在同龄而发育程 度不同的孩子中经常看到。 为什么是守护 最近的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事实上,婴儿与生俱来就有着各 种能力。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知道自己会出生在什么样的环境,或者 生来会带有什么样的障碍。这是无法选择的。因此,人可能与生俱 来就具备尽可能地适应各种环境、适应各种障碍而生存下去的各 种能力。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稍稍削弱一些这些与生俱来的 各种能力是否更有效果?
迄今为止,不论是在一般社会,还是在婴幼儿保育领域,都有 这样一种看法,就是普遍地认为孩子就像一张尚未描画任何东西 的纯白的画纸,在这样的画纸上画上各种颜色和各种线条就是保 育,就是教育。然而,我认为孩子并不是一张白纸。
任何生物,与生俱来就有着将自己的遗传基因留给子孙的能 力。一个孩子从出生、成长,到留下子孙,是要经历各种各样困难 的,而只有克服了这些困难,人类才能繁衍下去。
最近的研究还表明,人与生俱来就是一种能动性的生物。不要 以为婴儿是被动的生物,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知道,因此,周围 的人什么都要替孩子做。在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之中,有着本 来就不需要的能力,还有在与他人的竞争中逐渐衰退的能力,以及 生存下去必须具备的能力,这些能力都会在生存期间不断经过磨炼而得到提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或许可以说我们大人很好地 帮助孩子去增长各种能力应该才是婴幼儿保育。
所以,保育人员的作用,不是在一张纯白的画纸上画线,而是 在孩子自己需要的时候,在有着各种颜色、各种线条交织的复杂的 画面上,画出必要的颜色,去掉多余的部分,在这些时候起到帮助 他们的作用。英文”Education(教育)”这个词的词源就是”引出”。
我们现在需要的不是给我们认为什么都不会的孩子教授什 么,或者给予什么,而是相信孩子本来就具备的能力,并将这些能 力”引发”出来,进行”培育”,这就是”mimamoru,守护”型婴幼 儿保育的理念,也是对教育原本应有模式的具体探索和实践。
和每个孩子亲切接触,和孩子一起玩,很好地照顾孩子,这就 是至今人们认为比较好的婴幼儿保育模式。然而,难道这真的就是 很好地”守(看,观察)”孩子吗? 这真的有益于孩子的发育成长吗?
孩子哭了,马上奔过去,帮助他解决问题;怕孩子尿湿,到了时 间就带着孩子去厕所。这样,孩子们能够一直非常舒适地生活,然 而,实际上这不是很好地”守(观察)”,在某种意义上,似乎只是保 育人员对自己很好地完成”保育孩子”的一种自我满足。
守护孩子的”守”,不是预先察知孩子的欲求,而是”洞察”孩 子的发育过程,很好地观察孩子的行动,掌握这个孩子现在处在发 育成长过程的哪一个阶段,预测这个孩子今后的发育。不是”用眼 睛捕捉事物的存在,纳入自己的视觉”的”看”,而是”观察,判断”。
比如,孩子从厕所出来后,不要马上帮他整理衣服,而是应该 观察那个孩子靠自己的力量现在可以做到哪一步。在玩的时候,在 吃饭的时候,也要一直仔细观察和把握每个孩子的能力和发育的 过程。不是仅仅在孩子不会的时候替孩子做,而是为促进孩子的发 育提供适当帮助,这是保育的根本。这是因为,孩子的发育不是教 出来的,而是孩子自己通过能动性的行动获得的。 这就是所谓守护型保育中的”守”,即观察。
mimamoru
”守护”中的”护”
”守护”中的”护”,就是在孩子的发育过程中,辅助孩子,帮助 孩子。这时,不是通过替孩子做什么来避免孩子遇到困难,也不是 大人直接插手来守护孩子,而是退一步,等待和守护着孩子去经历 各种体验,在孩子和孩子的交流中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孩子刚刚学走路时,不是帮助他除掉容易绊倒的障碍 物,或者抱他扶他,而是要把握孩子可以走多高的台阶,自己可以 走多长距离,给孩子发出信号,在万一出现什么情况时可以随时保 护他,在这个距离之内进行守护。
因此,不是一直和孩子紧贴在一起,一起玩耍,而是要有意识 地稍稍离开一点距离,照顾所有的孩子,这是为了避免漏掉任何一 个孩子发出的信号。如果给予孩子超出必要的帮助,就会妨碍孩子 发挥他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影响他的发育。但是,如果在孩子说出 (或者发出信号)需要帮助和救助时,则必须给予适当的帮助。这 就是”护”。
很好地观察,很好地守护。当通过接触,产生了很强的信赖 关系时,孩子也会感觉到自己在被”观察和守护”着,就可以离开 大人自己去与环境互动,可以一个人玩了。然后,逐渐地开始构 筑与其他孩子的关系,在接触各种环境的过程中,经历各种体验 而逐渐发育、成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被”守护”,就是在精神上 获得帮助。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