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0777319
编辑推荐
英国自然文学*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
本书出版之后的200年内,地球上各个国家以各种语言数度翻译出版,如今,中文简体版首次面世
本书出版之后的200年内,地球上各个国家以各种语言数度翻译出版,如今,中文简体版首次面世
内容简介
《我们的村庄》,是玛丽拉塞尔米特福德围绕自己所生活的村庄而写的一系列随笔。她以女性独特的细腻笔触描绘那里的自然与乡土文化,将常人眼中平淡的生活写出了诗意和灵气。米特福德借村庄讲述人的心灵感受,发现了大千世界的气象。本书首次出版的十年年内,再版了十四次,让米特福德成为当时抢手的作者,跻身高稿酬作家之列,书中所写的村庄成了当时的旅游胜地。
目 录
乡村风光
乡间漫步
枝报春花
采集紫罗兰
灌木林
小树林
山谷
樱草球
阿伯雷的老房子
苦夏
杂木林
采坚果
游览
汉娜宾特
叶落
乡间漫步
枝报春花
采集紫罗兰
灌木林
小树林
山谷
樱草球
阿伯雷的老房子
苦夏
杂木林
采坚果
游览
汉娜宾特
叶落
媒体评论
米特福德把大自然及人的心灵中美好的一面呈现在读者眼前。她以一种独特的书信体或叙述体,将土地的故事娓娓道来,像是与友人倾心聊天,一吐衷肠。这种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这种轻松活泼的写作风格,成为一道清新明快的风景线,投射在后来人的心中。
——自然文学研究学者 程虹博士
——自然文学研究学者 程虹博士
随意读起一节,都会在你的眼前推开一扇通往乡间的窗口,令人感到如轻风拂面,虫鸣灌耳,让你在一天内都享受着雨露及花香。
——英国诗人 伊丽莎白勃朗宁
她在屠夫儿子的生活中发现了历史,在磨坊主女儿的生活中发现了传奇。
——英国文学家 约翰罗斯金
她通晓所有关于乡村生活的文学,脑海里充满了森林草地的欢快赞歌。
——美国作家 詹姆斯菲尔茨
米特福德女士对景物、动物及人物的描述是如此出手不凡,堪称是一种新写作风格的奠基人。
——英国作家 哈丽雅特马蒂诺
在线试读
代序/程虹
玛丽米特福德(Mary R.Mitford,1787—1855)与她所喜爱的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Jane Austen)一样,出生于英国汉普郡的乡村。尽管在英国文学中米特福德不如奥斯汀那样声名显赫,但就自然文学而言,米特福德的影响却不容忽视。基斯(W.J.Keith)的著作《乡村传统》(The Rural Tradition: A Study of the Nonfiction Prose Writers of the English Countryside,1974)是以英国描述乡村的非小说散文体作家及其作品为研究方向。米特福德是收入此书十一位以散文体描写英国乡村作家中的女性。不同于简奥斯汀,米特福德不是一位小说家,但她擅长用散文随笔描述英格兰乡村的田园生活,具有于平淡中见奇迹的能力。她的代表作《我们的村庄》(Our Village)以她本人在英格兰一个小乡村的亲身经历为题材,以女性独特的细腻及温柔将那里的自然景色、乡土文化娓娓道来。她的写作对象不是名山大川,不是古迹胜景,然而,她却在一个村庄这样一片小小的地域,将常人眼中平淡得近乎枯燥的生活写出了新意,令她当代及现代的读者向往。《我们的村庄》初以乡间随笔系列的形式在一个妇女杂志上连载,于1824年出版集,后来每两年出一集,至1832年共出五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英语教授戴德林奇(Deider Lynch)认为,米特福德在《我们的村庄》中表现的是在特定或限定的地点生活的那种满足感。她以自己的家乡为背景来书写文学的风景,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幅“小村庄的地貌”,读起来令人有“似曾相识”的感受。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米特福德从一个小村庄里,发现了大千世界的缩影。她借村庄来讲述人的心灵感受,精神境界。那是一种景观与境界的多重组合,而且超凡脱俗。或许,也正是这种原因使得一个村庄的景色,具有“如此宁静、如此欢快、如此多变、如此原汁原味的英国风情”。
序/安妮萨克雷里奇
“你的那些书中人物与描写是真的吗?”有人曾经这样问过我们的女作者。“是的,是的,是的,能有多真就有多真。”她回答说,“作为一个伟大的风景画家,你知道,在画你喜欢的场景时你会加一点润饰,而且是忍不住会这样做的。你会加一些能增添气氛的小东西进去;如果有什么丑的东西,你会把它从画面中剔出去;如果有什么欠缺的东西,你会随手加进去。但整幅画还是和真实的场景非常像。”
我们无须在这里继续奉上对《我们的村庄》的溢美之辞,或将这本小书日后获得怎样的成功娓娓道来。有些书能够长盛不衰自有其道理,它们天经地义地就成为了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并没有一直在读这些书,但它们默默地在我们身边占据了一席之地。
正文/玛丽拉塞尔米特福德
若要问我哪里是乐于长久定居的地点,我觉得非偏远乡间的小村莫属。不大的一片地区,无须美宅贵邻,只需小屋村舍若干即可。“院子或小窝”,这就是我一个朋友对这类难以形容的下里巴人住所的称谓,住在里面的人,他们的脸对我们来说就像自家花园里的花儿一样熟悉。这是我们自己的小小世界,挨挨挤挤,与世隔绝,像蚁丘中的蚂蚁,蜂巢中的蜜蜂,羊圈里的羊,修道院中的修女或是航船上的水手。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认识每一个人,每一个人也都认识我们,我们对每一个人感兴趣,也天经地义地期望每一个人都对我们感兴趣。在习惯那亲切而又潜移默化的作用下,我们不知不觉地就被浸润在了这些从内心汩汩流淌出来的情感中,学着去了解、去爱我们身边形形色色各具特质的人,一如我们学着去了解、去爱我们每天都要经过的树荫小径,与朝阳公地的每个犄角旮旯和每个拐弯,这是何等的赏心乐事啊!即便是在书籍中,我也喜欢某片封闭的地区,文学评论家们在谈到三一律的时候也会与我所见略同。没有比随着主人公的马车轮子转过半个欧洲,在维也纳睡下,又在马德里醒来更让人感到疲惫不堪的了。这样的书给人带来一种真正的疲倦,一种精神上的困乏。与之相反,要想让自己开心快活,则莫过于找一本奥斯汀小姐的美妙怡人的小说,到其中的乡间小村坐坐。可以相当肯定的是,不待我们离开, 便会对其中的每个地点与每个人物感到亲切无比;或者,我们可以与怀特先生一起在他自己的塞尔伯恩教区漫步,与那里的田野和灌木丛,以及栖居其间的鸟类、老鼠和松鼠们建立起友情;或者,与鲁滨逊克鲁索一起航行到他的荒岛,与他、他的山羊和他的土著仆人星期五共同在岛上生活;——我们是多么害怕再有任何新来者,新的土著或水手踏足岛上啊!当我们的主人公少人陪伴之时,我们从来没有觉得他可怜,反倒是在他要离岛而去时感到相当难过;——或者与腓迪南一起遭遇船难,来到另一个更加可爱些的岛上——那个岛上有普洛斯彼罗、米兰达、卡利班、爱丽儿,除此之外就再无别人了,一点都不要有德莱顿虚构出来的那些奇异的东西:这样才是好的。范围不大的邻舍无论是在清醒的现实中还是在诗歌或散文里都是一样合宜的。就一个小小的村落,跟我此刻正在其中写作的这个伯克郡小村一样,有一条长长的、不规整的街道围绕着一片秀美高地的底部,一条大路横穿而过,上面总是有大车、骑马的人和各色马车经过,近日来更是因为有了一趟从伯郡前往萨郡的驿车而平添了生机,这趟驿车大约十天前从这里经过,我估计过段时间就得回来。现在,驿车的种类多得不得了,这条线的驿车或许是计划一个月跑一次,或许半个月跑一次。你们愿意陪我在我们的村庄里转转吗,可敬的读者们?路不是很长,我们且从地势低的那头开始,然后慢慢朝着山坡上走吧。
玛丽米特福德(Mary R.Mitford,1787—1855)与她所喜爱的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Jane Austen)一样,出生于英国汉普郡的乡村。尽管在英国文学中米特福德不如奥斯汀那样声名显赫,但就自然文学而言,米特福德的影响却不容忽视。基斯(W.J.Keith)的著作《乡村传统》(The Rural Tradition: A Study of the Nonfiction Prose Writers of the English Countryside,1974)是以英国描述乡村的非小说散文体作家及其作品为研究方向。米特福德是收入此书十一位以散文体描写英国乡村作家中的女性。不同于简奥斯汀,米特福德不是一位小说家,但她擅长用散文随笔描述英格兰乡村的田园生活,具有于平淡中见奇迹的能力。她的代表作《我们的村庄》(Our Village)以她本人在英格兰一个小乡村的亲身经历为题材,以女性独特的细腻及温柔将那里的自然景色、乡土文化娓娓道来。她的写作对象不是名山大川,不是古迹胜景,然而,她却在一个村庄这样一片小小的地域,将常人眼中平淡得近乎枯燥的生活写出了新意,令她当代及现代的读者向往。《我们的村庄》初以乡间随笔系列的形式在一个妇女杂志上连载,于1824年出版集,后来每两年出一集,至1832年共出五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英语教授戴德林奇(Deider Lynch)认为,米特福德在《我们的村庄》中表现的是在特定或限定的地点生活的那种满足感。她以自己的家乡为背景来书写文学的风景,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幅“小村庄的地貌”,读起来令人有“似曾相识”的感受。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米特福德从一个小村庄里,发现了大千世界的缩影。她借村庄来讲述人的心灵感受,精神境界。那是一种景观与境界的多重组合,而且超凡脱俗。或许,也正是这种原因使得一个村庄的景色,具有“如此宁静、如此欢快、如此多变、如此原汁原味的英国风情”。
序/安妮萨克雷里奇
“你的那些书中人物与描写是真的吗?”有人曾经这样问过我们的女作者。“是的,是的,是的,能有多真就有多真。”她回答说,“作为一个伟大的风景画家,你知道,在画你喜欢的场景时你会加一点润饰,而且是忍不住会这样做的。你会加一些能增添气氛的小东西进去;如果有什么丑的东西,你会把它从画面中剔出去;如果有什么欠缺的东西,你会随手加进去。但整幅画还是和真实的场景非常像。”
我们无须在这里继续奉上对《我们的村庄》的溢美之辞,或将这本小书日后获得怎样的成功娓娓道来。有些书能够长盛不衰自有其道理,它们天经地义地就成为了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并没有一直在读这些书,但它们默默地在我们身边占据了一席之地。
正文/玛丽拉塞尔米特福德
若要问我哪里是乐于长久定居的地点,我觉得非偏远乡间的小村莫属。不大的一片地区,无须美宅贵邻,只需小屋村舍若干即可。“院子或小窝”,这就是我一个朋友对这类难以形容的下里巴人住所的称谓,住在里面的人,他们的脸对我们来说就像自家花园里的花儿一样熟悉。这是我们自己的小小世界,挨挨挤挤,与世隔绝,像蚁丘中的蚂蚁,蜂巢中的蜜蜂,羊圈里的羊,修道院中的修女或是航船上的水手。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认识每一个人,每一个人也都认识我们,我们对每一个人感兴趣,也天经地义地期望每一个人都对我们感兴趣。在习惯那亲切而又潜移默化的作用下,我们不知不觉地就被浸润在了这些从内心汩汩流淌出来的情感中,学着去了解、去爱我们身边形形色色各具特质的人,一如我们学着去了解、去爱我们每天都要经过的树荫小径,与朝阳公地的每个犄角旮旯和每个拐弯,这是何等的赏心乐事啊!即便是在书籍中,我也喜欢某片封闭的地区,文学评论家们在谈到三一律的时候也会与我所见略同。没有比随着主人公的马车轮子转过半个欧洲,在维也纳睡下,又在马德里醒来更让人感到疲惫不堪的了。这样的书给人带来一种真正的疲倦,一种精神上的困乏。与之相反,要想让自己开心快活,则莫过于找一本奥斯汀小姐的美妙怡人的小说,到其中的乡间小村坐坐。可以相当肯定的是,不待我们离开, 便会对其中的每个地点与每个人物感到亲切无比;或者,我们可以与怀特先生一起在他自己的塞尔伯恩教区漫步,与那里的田野和灌木丛,以及栖居其间的鸟类、老鼠和松鼠们建立起友情;或者,与鲁滨逊克鲁索一起航行到他的荒岛,与他、他的山羊和他的土著仆人星期五共同在岛上生活;——我们是多么害怕再有任何新来者,新的土著或水手踏足岛上啊!当我们的主人公少人陪伴之时,我们从来没有觉得他可怜,反倒是在他要离岛而去时感到相当难过;——或者与腓迪南一起遭遇船难,来到另一个更加可爱些的岛上——那个岛上有普洛斯彼罗、米兰达、卡利班、爱丽儿,除此之外就再无别人了,一点都不要有德莱顿虚构出来的那些奇异的东西:这样才是好的。范围不大的邻舍无论是在清醒的现实中还是在诗歌或散文里都是一样合宜的。就一个小小的村落,跟我此刻正在其中写作的这个伯克郡小村一样,有一条长长的、不规整的街道围绕着一片秀美高地的底部,一条大路横穿而过,上面总是有大车、骑马的人和各色马车经过,近日来更是因为有了一趟从伯郡前往萨郡的驿车而平添了生机,这趟驿车大约十天前从这里经过,我估计过段时间就得回来。现在,驿车的种类多得不得了,这条线的驿车或许是计划一个月跑一次,或许半个月跑一次。你们愿意陪我在我们的村庄里转转吗,可敬的读者们?路不是很长,我们且从地势低的那头开始,然后慢慢朝着山坡上走吧。
评论
还没有评论。